日本桥-昔日长春“阴阳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27:32
日本桥 昔日长春“阴阳界”   日本桥             日本桥公园西门   公园内的“满铁创业馆”

  

  记者 张贤达

  提起日本桥,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这是一家日本料理店的名字。据某报资深新闻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这家日本料理初到长春时,某报纸曾以该料理店的名称作报花广告而引来很多市民的热议。最终,因为很多老年市民的强烈反对,该报不得不撤下这一广告。一份报纸的报花广告何以遭到很多老年市民的强烈抵制?“日本桥”这个在长春历史上曾有过很大影响的桥梁,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取代俄国,一跃成为我国东北南部的霸主。1907年,日本人以“满铁”的名义开始在长春建立“满铁”附属地。1909年10月至1910年7月,为加强附属地与长春城内的联系与沟通,日本人在“满铁”附属地头道沟上建造了一座木桥。这就是大作家萧军笔下的“阴阳界”——日本桥的前身。

  ■短命的木桥

  长春的日本桥最初是1909年10月开始修建的一座木桥。1910年7月建成时,这座宽20米、长11.33米的木桥被人们称为东斜街桥。尽管是一座木桥,但是东斜街桥的模样可不一般。据吉林大学薛长鹏老师介绍,这座桥“桥面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以7寸的方木相隔分界。桥面的布置形式是车行道位于中央,两侧为步行道。桥面两侧设桥栏,桥两端用方木固定桥栏,在方木上刻上桥名”。

  因为连接了“满铁”附属地与长春老城区,东斜街桥上终日行人不断,车马往来络绎不绝。热闹与繁华铸就了这座大桥的地位与成就。过度的兴奋与劳累,也使得这座年轻的大桥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

  7年后,由于桥木腐朽严重,虽经过几次修缮,也难以维系它的生命。“满铁”为了附属地的发展,决定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桥梁,这就是后来的日本桥。

  ■日本人眼中的“长春第一主要桥梁”

  这座于1918年11月竣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拱桥,设计者是日本人长谷川贞三,其建造者也多为日本人。因此,人们将这座桥称为日本桥。

  在那样的年代里,中国人称这座桥为“日本桥”,语意中注定要有许多敌意和蔑视的成分。而日本人称呼这座 “日本桥”时,显然会联想到那个让他们为之骄傲的位于日本东京都中央区的“日本桥”。这座于1603年由德川家康提出建设全国道路网计划时修建的桥,早已被列为日本的重要国家文化财产。

  日本人对长春日本桥的称呼以及它所起到的连接“满铁”附属地与长春旧城的重要地理作用,使得这座大桥的出身很有讲究。

  “桥基用预制桩夯打入头道沟底,桥的翼壁由桥台向外呈长方形,桥面分为车道和人行步道两部分。车道位于中央,由花岗岩石板铺装,宽14米,两侧的人行步道由混凝土方砖铺装,各宽2.37米。桥栏高1米左右,位于人行步道外侧并与步道平行,表面由大理石装饰,两端的四角各有一座灯柱,显得十分华丽。”85岁的王晓敏老人回忆起这座被日本人称为“长春第一主要桥梁”的大桥时,记忆犹新。

  ■萧军笔下的“阴阳界”

  日本桥既是来往于“满铁”附属地和长春城内最便利的咽喉要道,又是中日管辖地界的分界线。桥北是日本人管辖的“满铁”附属地,桥南是中国官府管辖的商埠地。

  在“满铁”附属地,日本人拥有行政管理权、驻兵权、警察权和领事裁判权等种种特权。在桥南中国管界内不论偷盗、抢劫还是杀人、放火,只要跨过这座桥,就可以逍遥法外。因此,当时的日本桥被长春老百姓称为“阴阳界”。

  民国初年,作家萧军在长春生活过多年,其后他在《忆长春》一文中记述了日本桥:“在桥北面,日本人设有一幢红色砖墙的小房子,是日本警察的派出所,俗名叫‘黑帽子小衙门’。因为里面的警察全是穿黑衣,戴有一条暗紫帽箍的黑帽子。他们经常是挂着皮壳手枪、短剑或长刀的。一些赶马车的,拉人力车的……全很恐惧这红房子,称为‘小衙门’,又叫黑屋子。如果一旦被抓了去,轻者打一顿嘴巴和耳光,重者灌凉水、煤油或辣椒水。”

  日本桥使用了十几年。1935年8月,为了适应附属地商店街的建设,日本桥作为头道沟暗渠的一部分被埋入地下。今天,当你漫步在胜利大街东端的交叉路口时,脚下踩着的正是这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