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情趣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8:21
音乐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
时间:2007-12-17 来源:本站 文:魏 欣 浏览:892次 文字大小:大中小 打印本页:打 印
音乐审美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音乐艺术的特性赋予了音乐审美情趣
1.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情趣的核心,应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该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作品从创作产生开始,经由传播直至听众接受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其中表现是体现音乐审美价值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
3.实践性。
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艺术更是如此。音乐就其本质而言,需要人们心灵与肌体两方面都投入其中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要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综合反应,以提高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的效率。
4.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
二、文化修养的积累有利于音乐审美情趣的扩展与深入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音乐审美情趣存在着广与狭的不同。有些人音乐审美情趣很广,不同风格与形式的音乐都能引起他们的美感,而有些人的音乐审美情趣却很狭窄,他们喜欢和能鉴赏的音乐范围相当有限。显然这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从人的听觉审美规律来看,有寻求新颖与向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不断扩大音乐审美范围是人的自然的要求。一般情况而言,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音乐审美情趣是各有不同的。儿童一般倾向于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人的音乐审美情趣也会向着更加丰富、深刻,并且更加具有个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无论向每个音乐领域的扩展,都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知识,并且要有相应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否则就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
从审美层次上看,音乐审美情趣存在雅俗的不同,而无论雅与俗,自身的文化修养越好,理解的音乐内涵就越深刻。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涛声依旧>,是一首很有文化品位的通俗歌曲,但如果不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很难体验歌曲的深邃意境,当然也就不可能领略歌曲的美感。而从另一方面——严肃音乐来看,更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为严肃音乐,即艺术音乐,在形式上一般更加精雕细琢,在内涵上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鉴赏与吟味。举一简单例子,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让学生们欣赏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艺术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听罢,学生们纷纷发表了感想:歌曲以凄婉的音调,塑造了一个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备受欺凌的歌女形象。听后为之动容,感人至深,但对歌曲作进一步剖析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歌词中有一句: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老师问学生们:“何为商女?”有的学生说:“是古代商朝的女子”,更有甚者答作:“商入的女儿”。可见,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古典诗词认识不足,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于是,老师朗诵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并对其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了解释。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讨“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的歌词,学生们很快达成了共识:歌女虽然以卖唱为主,但也有拳拳爱国之心,歌曲唱出的是被人曲解的不平与无奈,表达的是当时处于社会底层民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期盼,而绝非古代醉生梦死,忘了国恨家仇的商女。可见,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对于鉴赏西方艺术音乐,如果没有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就更无法去体会其中的内涵了。例如,我们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贝多芬所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欣赏此曲时,如果只是听一听,很难从中听“懂”什么。这就需要有相当的音乐知识和对当时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贝多芬可能是西方作曲家中最响亮的名字,在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心里,“贝多芬”甚至就是西方艺术音乐的同义词。他的《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他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改变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的传统方向。《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三部交响曲,作于1803年,音乐史告诉我们,贝多芬创作此曲的确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英雄伟业的影响,他曾有将这部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的构想。当贝多芬得知他所敬佩的这位英雄最终也称帝时,断然去除了乐谱扉页的题献。1806年,这部作品标题:《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这部交响曲决不是拿破仑或另外某位“伟人”的英雄业绩描述,这里的“伟人”或“英雄”实际上是抽象的理念,它反映了贝多芬对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认同和对人生的悲壮体悟。《英雄交响曲》波澜壮阔,气贯长虹,堪称一部英雄理想的音乐史诗。虽然乐曲的基本构架仍是四乐章的组合,但每个乐章的音乐都超越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的艺术表达。如果不知道这些,欣赏此曲犹如听“天书”,不知所云。反之,如果了解了什么是古典主义,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听此曲就能体味其中深刻的内涵,与作曲家产生共鸣,达到一定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修养,提高民族音乐审美情趣
说起中国的音乐文化,它是源远流长的。在音乐的实践上,有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有以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有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在音乐创作技巧上,乐学、律学春秋战国时就开始有研究,隋代出现八声音阶及清商调音阶。此后,乐学、律学的探讨就没停止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儒家、道家等的代表性文献中,有不少是关于音乐理论的。儒学经典《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大乐与天地同合。”道家也有“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说法,而排斥“繁手淫声”。这些有关音乐的精辟论述,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和思想性,对今天的音乐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中学音乐课应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提出:“儿童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歌唱。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母语”是指人在幼儿时期与统一语言集团的成员接触所习得的第一语言。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包括了中国人音乐思维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独立于西方音乐课程系统,并建立在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上的音乐教育。在全世界都高度重视“母语音乐教育”的今天,国人应当猛醒。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明天不属于不能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诗作诗昧隽永,优秀作品比比皆是,深得我国劳动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无论是形式上的韵律,还是内涵中的境界,都与音乐十分相近,充满诗情乐韵。针对中学的音乐欣赏课,适当地融入中国古典诗词,以诗情乐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传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培养高尚情操的目的,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它深厚的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历史特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当时当地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我们还应该注重从其他学科去汲取养料。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就贯通于哲学、天文、地理、历史等学科,要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多读一些著作。从这些著作里所折射出的睿智的思想光芒,会对人的音乐审美产生极大的帮助,会使人的音乐思维更加广阔而深远。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人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意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总之,有了良好的文化修养,就有利于提高音乐审美情趣,乃至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1  编辑: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