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儒师东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09:13

儒师东海

(2010-11-27 15:17:26)转载 标签:

熊十力

东海

儒家

怪力乱神

终极关怀

杂谈

分类: 散文

 

东海师离开灵宝好久了,我也当书一样读他好久了。他内在的大洒脱像玉那样温润圆融。我看到一个有道者的从容、肃穆,温文与祥和。

1

四十岁,我开始回到自己。这意味着自己可能成为一种资源,那资源就叫自性。东海师是打开这扇门的人。在见到他之后,我对他文字中的顿挫、涵义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对我的诗可能也有同感。因此,这次见面的意义非比寻常。我开始构想如何在诗中运用和抒写这种“光明藏”。

我能比以前更专注、深入地去读其它文字了,这真是一个奇妙而又自然而至的收获。

2

他有一句话说:不学孔子,不识儒家之圆满;不学孟子,不识儒家之庄严;不学公羊,不识儒家之远大;不学程朱,不识儒家之高明;不学陆王,不识儒家之精微。不学东海,不知儒家之豪华圆融、无量光明也。在推荐给学校时说,把后面讲东海的那句删掉。而当再一次读《大良知学》时,我觉得还是把这句话添上的好。

近期,我没有读别的。他的文字已占据了我的思想。对他思考,思考他,就是对人生最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读完他的文字,觉得世间很多文字都太多搬弄,像他那样将事理讲得明白透彻的太少。见过他,才知道人如何地“大”,可以有什么样的风度。

3

正如有些人所说,大智慧者年轻时聪明而不虚浮,老年时智慧而有童心。前一种我没看到,后一种我却看到了。他正是那种既大智而又有着孩童般天真的人。他语气严肃,高低变化中自有轻重取舍。他从不重复或翻来覆去地讲什么,因为他一句话便能说得明白透彻,再解释反而会成为障碍。

不知说到什么,他看着手中的杯子说:我以前可能还有傲慢或轻浮,现在渐渐没有了。露出安静欣慰的微笑。

                                 东海师和黑女夫妇在灵宝虢园

 

4

在跟学校老师们座谈时,递上来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还有些荒唐,但是他都一一认真做答。这和我印象中的他完全不同。印象来自他的文字,觉得他惜时如金,不屑也不会去理会没有质量的人和问题,其实他是那样耐心、认真、和气。

5

我对他说,道师是最大的老师。他说,道技不二。

体良知而育诚,是仁;继绝学而立道,是智;有为敢为,不畏世艰,不惧势危,是勇。有人问他师承何处,他答道:东海私淑熊十力,遥承孔孟,泛而言之,师承历代圣贤也。

东海师个头不高,但论起顶天立地来非他莫属。

6

我拜东海为师算来有两年多了,其间读书到困惑处就发问。印象最深的当数此:“了生脱死即所谓终极关怀,在宗教中是指成佛成仙或升入天堂之类的脱解。而孔子不语人性和道,更不语怪力乱神。并说:未知生,焉知死。良知学虽论及生死,但是否就可说‘可见良知学本质上即是生死学,比所有宗教都富有宗教精神’?宗教精神的中心就是生死学吗?”

师答:子不语怪力乱神,却并非不语“性和天道”,只是不“悬空”地“语”而已。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夫子之文章”,在在都是在讲“性和天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耳。如《论语》,讲的多是具体的社会政治人生修养伦常日用诸问题,在识者眼里,这些“下学”之事,都是上达“性和天道”的。

依据西方文化对宗教的一般理解,儒家不是宗教,然按照蒂里希的存在主义神学“宗教的本质是终极关怀”的定义,儒家的思想架构中不乏“终极关怀”,常体现出相当的宗教性或宗教精神(宗教性或宗教精神属同义词)我们可以说,儒家是与西方宗教不同、与东方佛教也有所异的独特的宗教。

随着儒学的发展,其“终极关怀”的色彩也越来越鲜明。据王阳明年谱载,阳明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云云,“出生死”即相当于“了生脱死”。所以我说,良知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在王阳明的手里特别发扬光大起来,完全可以说是“可以了生脱死,真正解决生死问题”的学问。东海大良知学继承王学、融佛摄道,发展为良知信仰,具有至高的真实性、真理性和圆满度。

就本体层而言,良知与佛教的佛、道家的“道”认证略异、“级别”相当,正如《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所说:此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其体不生不灭,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而覆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三教大圣,教人修道,是修这个;成仙成佛,也是这个;戴角披毛,也是这个。”

7

他私淑熊十力,他说熊子:比孟子更高也更倔,却又倔得极妩媚。本色之人、本色之文也。

说到人生境界,评道: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与“无相大光明”境界相比,仍有“着相”之嫌,李泽厚将冯氏的天地境界等同于他所讲的“审美境界”更是肤浅。审美境界虽有诸多价值,却缺乏内力,连道德境界都谈不上,谈何“参天地,赞化育”的天地境界?

有一次说到体用不二来,我又加一虚实不二,他高兴地说:你总结得好,能举一反三。我说过,仁本主义在体用问题上坚持熊十力师“体用不二”的原则,强调“本体现象不二,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动静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识不二,成己成物不二”,总称“体用不二”。今后可以加上“虚实不二”这个说法了。“此在的实和彼在的虚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事物。”这么说可以,但须知此在和彼在也是不二。

8

去年,一个小学欲将“道法自然”作为学校核心理念,我觉得不妥,但又讲不究竟,便向他请教,他道:小学校的核心理念应以儒家“小学”为主,即:“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大学”则有三纲领八条目),而道家思想,致虚守静,偏于无为,主张“损之又损”,积极进取不足,“尽人事”方面、开发“人能”不足,加上今人“道”、“自然”之类概念多有误解,作为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颇为不宜,作为一个小学的核心理念,尤为不宜。中囯的政治及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是最适合和正确的。佛道两家作为中华文化三大统中的两偏统(儒家为主统),自当列入教学内容,但也应等到了高中或大学阶段才好。

道法自然,一般大学生未必能正确理解。如果有小学生聪明,不满老师要求严格、管教约束,用“道法自然”这句话依据,斥老师专恃人力、“违反自然”,只怕老师要尴尬呢。

9

老师深以辩才自豪,他的的确确应该如此。而他的辩才无碍究其实还是大道真理上吃得深,知得透。

有人问:中国文化重群体,西方文化重个体,对吗?

东海答:这种说法广为流传,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皮相之见。西方文化重个体,中国文化更重个体,只不过两者所重的着力点不一样。西方文化重的是个体的政治权利、社会自由,中国文化重的是个体的心性修养、道德自由。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哲学,中国文化则是人格主义、“心本主义”哲学。

10

一天,我读到他某文谈到春节读书“大悟”那一节,“温暖光明”四个字就一直驻留在心里了。便向他说道:“学生什么时候才体到温暖光明境界呢?得此方能得真,得道。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它所能开拓的不仅仅是题材,更是文风和气度。那时枯滞气可能扫尽,思诗打通,万物皆备于我,变形于外而为实于中。”

他很快回复说:关于悟,宜顺其自然,不可刻意求什么境界,德智不足,易入魔境。切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那种“温暖光明”的境界,也是虚妄之幻相。真彻悟了,平平常常而又通达无碍。

他会自悔某些旧作、旧事,在文章中一一指出,生怕误了人。有一次我对他说,老师从别处走到孔孟这里,心路历程必定深有启示性,见面一定要了解一下。但是这一次见面,竟然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就当是下次见面的“重要一课”吧。

11

他有一句话说:请与我上升,请与我一起享受清风白云和黄金的歌唱。现在,我已能看到它们,正如他所感慨的: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的奇妙不可思议。“灵魂”能上升到无穷高妙,不可思议。

希望有更多人与他一起上升,一起享受清风白云和黄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