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妨“懒”一点--向着梦想远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7:42
老师不妨“懒”一点
今年,校长、特级教师学术论坛上,几乎所有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一个话题:老师不妨“懒”一点。正如原梅岭中学王力耕校长所言:只要孩子能看懂的,就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只要孩子能思考的,就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只要孩子能讨论的,就让孩子自己去讨论;只要孩子能动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只要孩子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原因很简单,学习本来就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
现实是,我们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学习的“工具”,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一股脑地讲出来,没完没了。我们始终把自己看成先知,把孩子看成后知;把自己看成已知,把孩子看成未知;把自己看成多知,把孩子看成少知。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我们习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很少让孩子主动这样那样。结果,不少孩子一离开老师,茫然不知所措,就连简单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都无法落到实处。
我特别欣赏扬州育才小学陈士文校长的“30分钟”课堂。起初,陈校长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讲着讲着,就没内容可讲,只好让孩子做练习,只好四处观赏楼道风景,来往行人。谁知,过了没多久,陈校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少部分孩子不成问题,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但不少孩子,尤其是学困生越来越“困”,也就是班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明显。于是,陈校长稍稍改了一下,后10分钟用于补差,当场进行,前30分钟依旧不变。就这样,常年如一日,陈校长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30分钟课堂。反思陈校长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而这恰恰又是以人为本、智慧课堂的精髓。只要学生动起来,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作文教学,费尽了心思,吃尽了苦头,还换不回学生的“另眼相待”。平时,我们把作文本发下去,尽管我们改得密密麻麻,有错别字,有不够通顺的语句,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及这篇作文存在的亮点和不足。孩子多半看也不看,即便看一眼,也是题目旁边的分数,高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到处炫耀,低分眼皮一耷合起本子塞进书包。久而久之,学生写,老师改,分数还是那个分数,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习作能力的提升犹如水中花镜中月,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
结果呢?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语文沦为主科中的副科,作文成为学生疏远语文,讨厌语文的罪魁祸首。只要不写作文,听听语文课也无妨,但一写到作文就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于是,顺手牵羊者有之,拿来主义者有之,蒙混过关者有之。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呕心沥血,挑灯夜改;即便学生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们还是站在讲台,指手画脚地述说作文的重要性。尽管我们知道他们关心的是分数,但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指出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哪怕这些缺陷和不足永藏昨日的练习本中,成为一堆废纸,但我们还是兢兢业业、“乐此不疲”。我们有没有想到“懒”一点?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批改,让孩子评点?
事实上是可行的,最近两年,我们力求做到三步:第一步,学生互改,侧重问题的暴露;第二步,自我修改,侧重能力的提升;第三步,老师再改,侧重美文的捕捉。结果学生作文有内容,老师评语有价值。学生乐于看反馈,老师也从繁琐痛苦、高耗低效的评改中解放出来。反观作文质量,不仅没下降,反而有了明显提高,每一次都能读到精彩纷呈、耐人寻味的好文章。老师“懒”一点,学生就会“勤”一点;老师“勤”一点,学生就会“懒”一点。如何取舍,相信所有老师都会给出明确答案。(2010.12.25)
俞永军 发表于 2010-12-26 21:16:00 |阅读全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