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事件,击溃了我对中国乳品行业的信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7:13
嘿嘿(flyufo) [青铜长老] 2008-09-13 00:15:45
妻最先看到关于三鹿婴儿奶粉的新闻报道,跟我说时,我还不相信,直接就说:“三鹿那么大企业,肯定不会有问题,那些毒奶粉肯定是假冒的!”
很不幸,三鹿辜负了我对他们的信任,今天各种报道出来,毫无疑问,三鹿问题很大,罪责难逃。可是在公开的媒体,看不到三鹿深刻的道歉和诚心的悔悟,除了招回一小部分产品外,也不见他们采取任何行动来挽回企业的声誉和减少受害者的伤害。我看到的只是三鹿徒然地说谎和掩盖事实真相,可他们忘了,当他们说出第一个谎言后,他们的话语已经没有任何诚信,当他们试图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时,却只能留下更大的破绽。
像香港警匪片中警察总是最后一个到场一样,我们无所不在无所不管的政府也总是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介入了调查,可惜的是这个事发不是事情发生后,而是事情被媒体大规模揭发后。于是一切水落石出,罪魁祸首找到了,原来是――奶农!英勇的干警雷霆出击,据说一举抓获78名“下毒”的奶农。昨天还信誓旦旦保证产品没问题的三鹿公司和我们的政府部门效率还真是高的惊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包括抓人,24小时之内,一切OK。
问题解决了吗?真相大白了吗?对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敢说“yes”,当然了,某些将人民当白痴的人除外。
三鹿早不知情吗?质检消费部门早不知情吗?
事实证明,关于三鹿奶粉质量问题,几年前就有报道,最近一年多,更有多次对三鹿“结石奶粉”的投诉。撇开三鹿自己声明说8月就知道问题,3月就有卫生部门的投诉。就在刚才我还在天涯看到一篇五月份时网友发的帖子,讲述他在07年底买了三鹿中老年奶粉和婴幼儿奶粉后的遭遇,他家人喝后明显不适,找三鹿质量部门反映问题,寄出奶粉样品,鉴定说是三鹿的产品,可鉴定结果就是不给他看,销售公司来找他协商,希望将问题奶粉换回或退回,未果,事情就此不了了之,发贴者欲将奶粉彻底检验,一打听需花几万元,只好作罢。
既然早知道,为什么卫生质检部门不作为?三鹿方面多方掩盖事实,到底是为什么?
三聚氰胺即使不是三鹿加的,他们肯定也是知情的,而为了企业的私利,向社会公众隐瞒了奶粉中含有有毒物质三聚氰胺的真相,到底算什么行为?企业道德和做人的良知何在?
还真是要感谢三鹿公司,如果不是这次毒奶粉事件,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化工产品,现在不但是我,恐怕很多中国人都对三聚氰胺耳熟能详了。
商场奶粉专柜中三鹿幼儿配方奶粉广告特别醒目,广告称该幼儿配方奶粉经过“1100道检测关,呵护宝宝健康,值得妈妈信赖!”。就这样,三聚氰胺,这种不溶于水的塑料被几个老农堂而皇之地加进了原奶中,经过1100道检验关(央视记者特意采访,数过),骗过妈妈的信赖,流入了需要呵护的宝宝嘴中,危害着宝宝的生命健康。回过头来再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的特别节目——“中国制造”首集——《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觉得特别讽刺。
三鹿集团副总裁王玉良说,婴幼儿奶粉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和成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婴幼儿奶粉的生产链条比较长,涉及到畜牧养殖、奶牛疫病的防疫和进口原材料的检测,还有半成品和工序的检测、包装材料的检测,每一个工艺要求不能出任何的差错,产品的质量就是婴儿的生命,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多年来,三鹿集团一直以高度地责任感、使命感,确保每一袋产品安全优质!
这几天一直看中天电视关于沉水便家族的贪污报道,觉得天下第一不要脸的就是阿便了,看了这个后,我才知道,不要脸的人还真是人才辈出,要说具体某个人是天下第一还真是难以下定论。
早上看到三鹿狡辩的报道,就知道三鹿完蛋了,在感慨无良商人的黑心和同情那些可怜结石宝宝的同时,身为投资者,敏感的神经一旦被触动,自然而然地分析起中国第一奶粉企业倒下给奶粉行业其他几家带来的机会。奶粉业中,07年国内企业排名,三鹿第一,完达山第二,伊利第三,三鹿倒下,是否是其他两家的机会?
翻开伊利的实时行情,最近一直表现强于大盘的伊利居然在大盘反弹时走得死气沉沉。冷静下来后仔细一分析,立即放弃了买伊利的打算。国内奶粉的高端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内厂商一直只能在利润很低的中低端市场打拼。为什么会如此?原来还对周围朋友同事孩子只喝外国奶粉感到奇怪和愤怒,虽然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多少有点伤害国人的自尊,但现在看来他们都是正确的。“厨房里决不会只有一只螳螂”,三鹿现象更可能是中国乳业的缩影。三鹿结石奶粉不光会严重影响三鹿公司的市场形象,恐怕所有的中国乳品企业都会被冲击到。
顺着这个思路上网一查,乳品行业打假第一人-蒋卫锁出现在搜索中,一看之下,目瞪口呆,原来我们喝得酸奶鲜奶居然是用蛋白粉、脂肪粉、维生素C、兽用抗生素、双氧水、硝酸盐等物质加上自来水放入洗衣机内搅拌出来的。文中只说是某上市企业,但个人直觉好像指得的是伊利,好在现在网上什么都有,查到一篇老文章,是赞扬蒋卫锁带领农民致富的,他原来的奶站果然是为伊利供奶的。后来伊利陕西分公司专门高价收假奶,不肯收蒋卫锁的真奶。呜呼,怎么是这样,知道事情真相后,更让我无从选择。
现在的我,已经开始羡慕猪的无知了,不管是瘦肉精还是蛋白精,猪统统无知无畏地吃下肚去,可人该怎么办?光明事件后,家里已经再没买过光明牛奶,不论是鲜奶还是酸奶,几乎都是蒙牛和伊利的天下,刚看了上面的文章,不得不郑重向妻提议,今后不再买任何的鲜奶和酸奶。大人喝不喝牛奶无所谓,可实在想不出该怎么对酷爱酸奶和冷饮的儿子来解释这一切。
三鹿事件,击溃了我对中国乳品行业的信心,对中国的信心,经过(此处被屏蔽),瓮安和这次结石牛奶,我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
真诚地企盼政府,在办无与伦比奥运和发射神州飞船的百忙之余,能以生产外国选手所吃的奥运食品之劲头替我们小老百姓生产一杯能喝的牛奶或矿泉水。
九月十二日晚
(guest@102203) 2008-09-15 20:14:50
大家好,一年前我就职与某大型乳品企业而且是国内算头一号的企业,对于此次事件其实我早以见怪不怪了。3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见过不下10次销毁成品的事件,下面我想说的是,普通消费者所不知道的乳品行业潜规则。
先说这次爆发的原料奶掺假的问题,这在乳品行业,起码是我呆的这个企业实在是太普遍了。这种行为不是奶农单方面的问题,奶农,公司双方都有责任。先说奶农,为了把原料奶的质量提高,掺假是很太平常的事了。最普遍的是加水,不过一般的都是加些象土霉素啊,之类的小玩意,为了减少原奶里的细菌含量,因为当原奶里的细菌含量到了一个标准公司是不收的,因为这种奶在储存上很容易变质。当然因为我不是和原奶打交道的,有很多新鲜的添加挤我并不知道。但我可以负责的说,所有的乳品企业,没有一个收到的奶没有一点掺假的,没有不收掺假奶的。在说公司的问题,你们真的相信对于原料奶掺假真的一点都不知情么?事实是,有时候公司和奶农是互相勾结,中饱私囊。我原来没结婚的时候有个同屋的同事是公司原奶监管员,他的工作就是监督奶站的卫生,在奶站监督奶农有没有掺假,挤奶是否卫生。人家每一天都是大云抽着,馆子下着,其实他没个月工资不过千元,那么他的钱是哪来的?原奶监管是第一道保护伞。再就是公司的领导,有一次还是这个人和我说,他给公司打电话,告诉公司不要收某奶站的产品,因为有问题,但公司原奶经理大手一挥,收了!为什么,不言而喻吧!小经理有问题,那么总经理干净么?有时候不是不能不收奶,是不得不收。开奶站的人没有个几百上千万是开不了大奶站的,这样的人就是明知道有问题,你敢不收么?你一个小白人对这样的势力得罪的了么?有次几个奶农,不知道还是不是农了,把一个原奶监管员从公司一楼打到3楼,最后打到总经理办公室,就是以为这个人是个新人不懂收奶的规矩。送医院住院以后,到医院当时就扔下了1万块说:给我再打1万的。这样的势力能惹的起么?不收怎么办?而且,由于奶源的竞争几乎每个企业都压奶农的钱,有的是2,3个月,有的是一年半载。你不给我交奶我就不给你节钱,奶农没钱不掺假怎么提高收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2,早产奶的问题。光明早产奶被暴光了,别的企业没有么?回到原奶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原料奶在细菌的数量级上都是超标的,比如一升原料奶规定100W个细菌级,但是在中国冬天可能是200W个,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就可能达到几百万或上千万个细菌级。这就导致了成品奶细菌的增加,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超高温杀菌系统,但是这么多的细菌是根本无法彻底消灭的。这就导致了产品保质期的缩短,每个企业的产品包装上的保质期都是8个月,但其实谁都打不到。我这个公司纯牛奶货架期冬天4,5个月,夏天最多3个月。而且每批产品在出厂前都要做7天的保温实验,就是抽一些样品在7天的保温室里面保温,然后看有多少变质的产品推算出这些产品大概的准确保质期。而且过了7天的产品不一定发货,因为有个全国产品调派的问题,有的可能生产1个月以后才能发货。这些时间都是要加到生产时期之前的,所以早产奶就出现了。我见过最长提前打印的日期是60天,当然是乳饮料产品,因为本身是酸性的产品所以时间会长一点。每个液态奶,就是小纸盒装的那种牛奶上在盒子下面都有几个数字和字母的打印其实那才是生产日期,不过不是行业内部的人是不知道的。这都是为了如果出问题好追溯产品来源和确切生产日期用的。所以早产奶的问题并没有因为一次事件的曝光而改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第3,成品奶里加东西的问题。每个厂家都说自己的纯牛奶是真正的纯正的,其实都是骗人的,国内最大的两个乳品生产企业纯牛奶里面都加东西,当然不会加水是肯定的。纯牛奶真正的纯度是99%,那1%就是添加剂。由于牛奶里的脂肪时间长要上浮而蛋白质下降所以就会出现明显的产品分层问题,就象我们把奶加热上面会出现一层奶膜,那就是脂肪,所以加入一定的物质来减缓分层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产品上都写着喝前摇一摇不是因为这样好喝,是因为如果出现了脂肪上浮,一摇就看不出来了。
问题很多,不说了,说点简单的就好了。有些事太触目惊心,而且不是简单的奶制品行业有问题,所有食品生产加工都有问题,都有潜规则,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比如生产日期就是普遍规律。希望国家能好好治理,毕竟问题处理的多一点,隐藏的就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