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关于观心功夫的精辟论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8:46

元音老人关于观心功夫的精辟论述

    元音老人对如何观心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下面将元音老人在散落其著作和开示中有关观心功夫问题的论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么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么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么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2) 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于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

    3) 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

    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4) 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像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5) 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么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么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于无形,“囫 ”(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6) 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7) 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于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于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于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

    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余,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8) 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9) 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

    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10) 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11)元音上师海口开示 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弟子问:猫鼠何喻?­­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弟子问:观心时看得太紧怎么办?­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很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注: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    当然,用功要善于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傅相六公说,做功夫就象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奏,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于调和。­­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见念头来了,就叫它停下来。有时一停下来,什么念头也没有了,这时怎样做功夫?­
    师答曰:就看着它!什么念头也没有时,就看着它!­    弟子问:看那没有念头的吗?­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忽"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常常忘失,怎么办?­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头不动,就睡着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本栏目其它文章:【元音老人】怎样了生死 【元音老人】见性与著相之别 【元音老人】密宗打坐方法
 永嘉大师《观心十门》 观心十门
    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
    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
    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
    七则其是非者,八则简其诠旨,
    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著。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古

    第二出其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斋

    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知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古

    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主

    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古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斋

    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复存邪?古

    第九触途成观者,夫再演言词,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言移,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知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环中矣。

网站导航=>首页=>永嘉禅宗=>永嘉禅宗专题】

永嘉禅修法
永嘉真觉《永嘉禅之观心十门》行持方法  
 一、 晨起观修法
    首先晨起观修。修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每天醒过来的时候开始。醒过来的时候,马上要去观照。前面我们讲了永嘉大师的观心十门,去照这个心的源头,心的作用处不要去分别,从这里开始,慢慢地起床,所有的行动,都不离这个观照,不要忘记它。具体怎么观,我们要智慧来体现它。
二、 入座初善法
    接着,我们要打坐,铺好座位入座。入坐先要调身,进行一些运动,放松身体,坐好位置,在位置上一切坐定以后。然后进入第三点。
三、 皈依观修法
    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慧明普照微尘刹。
    稽首湛然真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
    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
    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携瓶利含识。
    第三就是皈依观修。合掌皈依,第一皈依佛,内容就是“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相好严特非有无,慧明普照微尘刹”这是皈依佛。皈依佛是一种观照,稽首圆满的遍知觉,佛是什么?就是圆满的遍知的觉,觉性的遍照。佛没有形相,形相是给我们看的。它就是寂静的平等的本来的真源,我们的佛性!我们皈依的佛,就是佛性,但是不能说我有一个佛性,释迦牟尼佛又有一个佛性,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遍知觉就是我们的佛性。只是我们还没有开发。佛现相好的庄严,净土当中,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这个特别庄严的境界,庄严的形相,不是有也不是无。不要生有无见,不要落在这个上面。“慧明普照微尘刹”,而佛是以大智慧的光明,就是报身光明,普照微尘的世界,普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皈依佛的观修,至于怎么深入怎么体会,这是没有止境的,自已去体悟。
    第二是皈依法,“稽首湛然深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稽首顶礼,湛然,水很清很清,一点一动。明净的智慧,佛从他明净的智慧里面,真心的妙觉当中,妙就是变化的觉悟,悟起了真理的变化,真理的示现,真理的言说。那么流露出来的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甚深的十二修多罗,就是经,契经,三藏十二部经,所有的佛经,是我们皈依法的地方。但是所有的佛经的源头,湛然深妙觉,法的根本我们体悟到之后,知道我们所面对的经论文字,我们现在所讲解的,不是文不是字,也不是语言的解释。“一音随类皆明了”,它是一音,但不同的根机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智慧,不同的人生体验,对佛经的看法都不一样,体会都不一样,所以说佛是一音随类皆明了,大家都明白,根据自已的情况,体会都不一样。
    这一来呢,这个文字就不是文字。是什么?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佛的功德法身的体现。当你契入佛经的时候,你读到的不是佛经,是你自已,是你自己的明白。所以佛讲法的时候,很多不同的人理解都不一样,结果有些不善学的人,就在不同理解当中起比较研究,他就错了,那些理解是他个人的体会,他个人的讲法。而你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体会,不要管别人的体会怎么样,这才能真正的明了。只要体会佛的话就可以了,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遇到善知识,你就直接体会善知识的话,在你心里面的作用,心里面唤醒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不要管善知识的话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法的明了。
    第三是归依僧。“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身,执持净戒无有为,振锡携瓶利含识”,我们顶礼清净的一切贤圣,法界当中的菩萨、圣僧,十方世界和合。有六和合,当然还有道上和合的。“应真”是什么?他已经证得了涅盘,得了道的成就,应化在我们世界上,应化在寺院里面,有在家僧,出家僧。在家僧,就是菩萨僧,他不现出家相,但他们都执持着净戒,佛教里讲有九种大戒,有三聚净戒,等等都没有违背。锡就是锡杖,振锡,道上的威力。携瓶就是甘露水的一种功德,是表法。利益含识,含有神识的一切众生。这就是三皈依观,在念过的时候,要起这样的观照。因为皈依的对象,叫境,没有皈依的境,就会被魔、被外道所摄受。
    有的人说我只要修佛法就可以了,不用皈依,也不要去观想佛的境界、三宝的境界。你没有三宝境界建立的话,和三宝不相应,没有感通,结果修到一定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被魔所摄受。所以皈依境界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四、发宏誓愿
    普为众生发道心,慈悲方便拨诸苦。
    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
    发愿在密宗里面叫发心,发心要广:“普为众生发道心”,我们现在修行观照所做的一切功德、方便,都是普为众生的,不是为自己成佛,是为了一切众生能成佛。“慈悲方便拨诸苦”,拨济众生的苦难。“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当我们通过打坐修行观照,成就以后,悟证到道,我们的变化力,自在地度化无穷的众生。因为我们的成就,能够度化恒河沙那样多的众生都成就。
五、正观修法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第五是正观修法,很简单“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当你恰恰用心的时候,你在觉照,在念咒,在看着当下。“恰恰无心”,没有心在看,没有心在念,没有心在用,没有自我,没有分别。无心,当然无心的时候,就是在无心上,就不能照,不能用了。不是无心的时候,恰恰在用,恰恰在照。
    “常用恰恰无”,你常常在用,时时不离,处处当下,但是恰恰是没有存在的,没有对立的,没有分别心的,没有住在上面的。你是明明朗朗的觉照,也没有明朗相可得。就是这样,在这个时候,你就是无!不可思议,就是无所分别,就是安处当下而觉照,这就是正观。没有更多了,就这么简单。这个正观的宗旨明白了,你的观的方法变了,但宗旨不会变。无论你改了念咒,改了念佛,它还是这样子观,这样子照。
六、观修要诀
    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
    不须知知,但知而巳,前后际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觉无所得,即觉无觉,能所顿忘,纤缘尽净,真知妙现,直证不二。
    第六讲观修的要决。通过前面正观的修法之后,修行的体验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下面就讲“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忘缘外境没有了,没有什么缘,缘什么?缘境界没有了,缘身体没有了,缘的感觉没有了。就“寂寂”,就是一念不生,空寂。在空寂的时候,在一念不生的时候,“灵知之性历历”,这个灵知的本性,非常明朗现在当下。历历是没有无记,也没有昏昧;昭昭就是明明朗朗。这时候契入本有的真空,非常地明白,非常地明显,非常地相应。
    这是要诀了,你通过前面的观修,以后就达到这个境界,要体悟到这个地方。 
    下面也是要诀,“不须知知”,不须以能知知于所知,去体会,不需知于自己的体知,一切对立的知都要化掉,要离开。但只有这个知,只有当下唯一的知,“但知而已”。到了后来,修到一定的时候,前后际断,过去没有了,未来没有了,心念的连续性没有了。“中间自孤”,孤明,在自孤的时候,不要再起一个知,分别这个自孤的状态:它是怎么样,它是空。“当体不顾”,不要再去理它,不要再去顾及它。
    “应时消灭,觉无所得”,这个时候就是无所得。觉,这个觉不是觉得的觉,就是“觉”。这个真的“觉”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得,什么都没有,不存在,即觉无觉。正在这个觉的时候,没有分别觉的时候,能所顿忘,纤缘尽净。能所没有了,一点一点微细的缘都没有了,真知妙现,知证不二。前面讲到的,真知就妙现了,妙契寰中,不可思议的。
    到了不二了,到了这里不是一天就到的,但是也不是一定要多少年才到,如果你能相应的话很快就到。但是哪一天不知道,这叫因缘时节,因缘时节到了就到了,到了以后,印证,找师帮你印证:我这样体会是不是?师父说你这样体会正是,或者你跟那个观心十门去印证,是不是。但这个体证到,还不是到究竟,是刚刚体入,还要现起作用。后来还要达到相应的程度,慢慢展开,慢慢起用。还有一个过程。
七、回向
    普愿诸众生,觉性常光明,智悲摄一切,愿早成正觉。
    第七是回向,在我们自己的觉性当中,然后来回向一切,“普愿诸众生,觉性常光明”希望他们的觉性也是常常的光明。“智悲摄一切”有大智慧,大慈悲来摄受一切,“愿早成正觉”,一切众生都早成正觉。
八、下座修法
    调身、行禅等。
    回向之后下座,要调身,运动身体,要走,在禅堂,在家里的佛堂前面,绕佛走一走,然后放松。有的人还要礼拜,等等。休息一下,这是修行整个一座的过程的一个圆满的结束。然后下面不等于说完全结束了,是打坐的时候结束了,但是还有功夫要做。
九、全体照用法
    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
    达到前面观修要诀的境界之后,起这样的照:全体照用。到了这一步,坐和不坐是一样的,修和不修是一样的。那怎么照呢?“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无”就是没有,在你“无”的时候,就不是“无”。在你正无的时候,无就是空了,但是你没有无的存在。但是在你“有”的时候,不是有“有”的存在。
    “有无双照”,是“有”“无”双照。也照有也照无,经常在这个照用当中,禅宗讲就是妙照现前,照用随机,照以目前,不断的妙悟开展,显现:噢,豁然明白,又进一步开发,看公案,看人世界。在照有照无的时候,不断地体现,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开展,这就叫“妙悟萧然”。
十、泯迹双融法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缘大慈,浑然圆成。
    如果到了这一步,再进一步是什么呢。明寂双融法,明寂就是痕迹没有了,双融,就是两边都消融了。这个时候就不可思议了,叫寂而常照。不用你去照,它本来就在照,照而常寂,照的时候,本来就是寂灭的,也没有一个再去寂灭的分别。无缘大慈,一切的显现都是没有条件的,没有对立的,是自然的。别人念你的名号,他就得到加持,但是你根本没有分别,没有动,没有去照,一切都是自然显现,本然圆成,没有一点痕迹。它是本然性的,就是虚空,就是法界,就是广大的圆明,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
    这一步,是最后的一步,最后证到的地方
永嘉大师证道歌(女声读诵)点击下载:http://www.tianwangsi.com/sound/yjdszdgnsds/yjdszdgnsds.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