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客规模日益壮大衍生部落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8:49
中国博客规模日益壮大衍生部落经济

作者:openblog 2006-09-07 17:32:20 大 小 | 打印 关闭

博客(blog)又译作“部落格”。正如这个名字一样,如果把单个博客网页看作一个“格”,聚在一起便成了虚拟的“部落”,一个犹如真实世界的“社区”。人们在博客上喃喃自语、谈天说地、打情骂俏、飞短流长、呼朋引伴……最近,博客还生发出一个“功能”,这就是“部落经济”。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今年1月17日发布的《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这标志着博客开启了互联网个人化时代的帷幕。报告认为,2006年对中国博客产业发展来讲是关键的一年。随着博客规模面临井喷,中国博客规模将达到6000万,博客商业化的突破将是这一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博客作为新的基础应用,在和传统互联网服务相结合后,将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商业模式。


博客里的“人气资产”


  像网站一样,博客能计算点击量,也因此有了“人气”这种资产。名人们撰写博客,对“粉丝”们来说,有了个近距离观瞻偶像的窗口;对名人来说,也是搜罗“人气资产”的利器。


  比如徐静蕾的博客,到记者撰写此文时,其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400万。“老徐的博客”上每篇文章几乎都跟着一两千条评论,基本都是支持鼓励。


  在Google里搜索含有“徐静蕾”和“徐静蕾AND博客”的网页数量,结果分别是127万和37万,后者占前者的29%。倘若以网页统计量作为“人气”的指标,我们可以大致认为,徐静蕾的“人气资产”有近三分之一是用博客“挣”来的。很久没演电影、电视剧,已退居幕后制作多年的徐静蕾能保持高涨的人气,博客功不可没。


  “明星博客”能聚拢点击量,经营博客的网站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要知道,点击量可是网络世界的“硬通货”。深谙此道的门户网站纷纷把明星博客分类汇总,把一个个“格子”聚成“部落”,从此就愈发热闹起来。徐静蕾和韩寒在博客上眉来眼去,洪晃持一篇“博文”搅入陈凯歌与胡戈“馒头”的战局,潘石屹与任志强一番“富人区穷人区”论战更是引来数千网友的文章和留言。


  “人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它能让网站的广告收入飙升。怎样利用博客使网站人气增长,让它挣钱,依然是让博客网站经营者日思夜想的问题。


  自称为“老徐”的徐静蕾,被某大门户网站评为2005年年度博客。这两天她的博客点击量已超过1400万,高居各明星之首。最近很少演电影、电视剧,已退居幕后制作多年的徐静蕾能保持高涨的人气,博客功不可没。


博客广告应该归谁?


  也像网站一样,博客有了“人气”这笔无形资产,自然就有了赚取广告的商机。


  著名的IT业内评论家洪波是第一个在个人博客上挂广告的,收取的广告费“刚过四位数”,此举引来了诸多争议。在个人博客上做广告,其收入究竟应该归作者还是提供博客平台的网站呢?


  明星作者不写作,博客没有人气;网站不提供平台,博客更无以存在――这是一场“内容与形式之争”。目前大部分人赞同“内容”和“形式”分成,然而两者应各占多少比例?这恐怕要经过双方谈判才可见分晓。然而这种谈判至今未见一宗。


  北京某广告公司负责人唐新一直关注徐静蕾的博客。他先联系了徐静蕾的助理,被告知应找网站交涉;等他找到网站,对方又让他与徐静蕾的公司接洽。绕来绕去,唐新就是没有找到肯收钱的主。“老徐”本人也没有主意:“关于博客广告的问题,我也比较无奈,因为之前根本没有朝这方面考虑。”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像徐静蕾这种级别的作者应该和网站“八二”分成。这位童话作家也收到了牛奶广告商抛来的橄榄枝,但他以“不喝牛奶”为由婉拒了对方。


  知名体育评论员董路认为:“别人点击我的博客是冲着我的文字而来,又不是冲着网站来的,这钱当然应该归我。”


  新浪副总陈彤的态度非常鲜明:“我个人认为博客上的广告应该属于网站,毕竟我们提供了平台、技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况且明星们也通过博客增加了不少人气,我们不会允许单个的博客直接拉广告。”


  就在作者与网站对分成问题纷纷表态却不知如何下手时,和讯网率先公布了成立“博客广告联盟”计划:“把大大小小的博客流量打包起来,批发卖给广告主,再把广告所得收入按流量或广告投放效果进行分成。”把博客“打包”无疑是创新之举,一来可以累积博客点击率,形成规模效应;二来通过类型划分来“打包”,可以做到市场细分。


  这样一来,在博客作者、网站、广告商的三方格局中,又出现了一个“撮合者”。他们负责沟通博客作者和广告商,并解决广告费分成问题。美国网站“BlogAds”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尝试,吸引了多家电视台在博客上投放电视剧广告。中国的“撮合者”能否成功,还要看日后的表现。名人博客商机多广告费应该属于谁?


博客图书更具优势


  写博客的千万“博民”里,像徐静蕾、郑渊洁这样的名人不多,平凡的“草根博客”才是绝对主流。靠着内容精彩,优秀的草根博客照样能抓取“部落”人们的眼球,其手法大抵一致:出书。


  2002年,梅子把她的“写食日记”图文并茂地搬上博客,以温情、平实的“煮妇风格”博得一片叫好。2003年以来,梅子一直勤奋更新,随后两年她便出版了《恋人食谱》和《温情煮义》两本“博客图书”,把“写食日记”从网络搬到图书里。


  “写食日记”图书的策划人韩志回忆道:“当时梅子的博客人气很高。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的日记贴上去,因此吸引了一大群非常固定的博客点击和评论,于是我就和梅子联系,希望能够将她的日记出版。”


  目前出版的博客图书虽然为数不多,但已经显示出与传统出版不同的优势。在博客上,出版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优秀作者,可以看到读者对文章的评价,减少了出版风险;通过对阅读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读者的连续关注程度,分辨出较受欢迎的局部内容,这又对出版时书稿的修改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读者ip分布的分析,还能够锁定目标所在地域,做到市场细分、精确投放。这简直就是一幅前所未有的精细的“寻宝”地图。


  据易观国际去年11月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前9个月,中国博客作者的数量达到了3340万。如此浩如烟海的“部落群体”中有多少闪光的文字、多少优秀的作者!对于出版商而言,不啻是一座金矿。


大小公司一样“博客


  申请一个博客,零投资,零风险,免域名注册,维护方便。对公司来说,这简直是个免费的网站。在“商业博客”网站上,有不少小型公司用博客发布公司介绍、供求信息、招聘公告、会议记录等等,不过这些博客都显得非常冷清,几乎没有访客留言。


  也许是国内的公司还没学会“捣鼓”这些新鲜玩意。而在太平洋的另一头,老美们早已为商业博客著书立传了。B.L.Ochman女士写了本书叫《你的公司能用博客干点啥》,一一指明博客给公司带来的好处:成本低,访客之间可以沟通,易于查询。


  一个生产“除臭喷雾剂”的公司在其主页上举行50周年庆典活动,让用户列出自己最喜欢的产品用途,比如“阻止鸽子飞到露台上”或“清洁厕所”。Ochman说,这种活动应该在博客上举行,因为这样用户可以互相访问,形成“圈子”,而且公司可以查看用户的博客


  除了与用户、商业伙伴沟通,博客还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交流:IBM公司有分布在30个国家的500多名员工通过内部博客讨论技术问题;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Airlines)的“高流动性员工”中只有20%拥有企业邮箱,日常的管理主要通过博客进行。


  在百度上搜索“商业博客”,所得网页将近20万个,可见网上的讨论已经风生水起。虽然国内公司对博客的运用尚无引人注目的成功范例,但博客在技术上的可能性以及国外公司的实践已向世人表明,公司也能“博客”!


博客网站广告有多贵?


  据博客广告公司创始人亨利-科普兰说,博客广告的热浪兴起于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竞选团队认为在政治博客网站上做广告比直接给选民发邮件更管用。


  博客网站可以自定广告价格。像PerezHilton这样的八卦网站,日访问量可达到22万人。不过正因为受众太广,它的广告价格也高不到哪里去,大概做一个星期广告只需要花200美元左右。反而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小型专题博客网站,即使日访问量只有一万人,它也可能收取很高的广告费用。


  究竟一个博客可以发展到多庞大?目前美国最大博客网站BoingBoing由五名前《连线》杂志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