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事物的识别是最重要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32:29

5、对事物的识别是最重要的

【原文】夫民, 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1,故君临之以势,道2之以道,申3之以命,章4之以论5,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说恶用矣哉?

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

实不喻6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7,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8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9也。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

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圣人之辨说也。《诗》曰:“顒顒10卬卬11,如珪12如璋13,令闻令望。岂14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译文】那些人民,由于很易于统一于道路但不能与他们共同一样的原故,所以明白的领导人对他们采用权势,引导他们用一定的道路,重复地使用命令,显著地使用衡量和评定的办法,禁止他们的行为而采用刑法,所以他的对人民的教化的道路很神奇,辨别各种学说怎么还用得着呢?

现今圣王没有了,天下混乱,奸邪的言论兴起,君子没有权势来面对社会,没有刑法来禁止人们的行为,所以要采取辩说的办法。

实物弄不明白,然后就命名;命名弄不明白,然后就会合;会合还是弄不明白,然后就大家来论说;大家论说还弄不明白,然后就论辩。所以会合命名论辩言说,是使用中很大的文化,而且是圣王事业的开始。

听说了名字而且实物很明白,就是名字的用途;积累而成为文化,就是名称的配合,使用和配合都很得当,就称之为知晓了名称。所谓的名称,是人们会合积累以确定实物的。所谓的言辞,是人们用来兼容不同的实物的名称来论述一个意思的。所谓的论辩说明,是人们用不同的概念和名称来比喻动和静的道理的。所谓的会合命名,就是人们用来论辩说明的。所谓的论辩说明,就是心对道理的反映。所谓的心,就是道理的工匠和主宰。所谓的道理,就是进行治理的度量之策。

心符合于道理,说明符合于心,言辞符合于说明,订正名称而会合,根据实质而弄明白,辨别不同的而不过分过度,推论同类事物而不互相违背,听取意见就要符合文化,辨别事物就要穷尽原故。用正确的道理来辨别奸邪,就象拉直绳子来保持曲直一样,所以奸邪的学说不能扰乱正道,各家的言论也无处隐逃。

有了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明智,却没有兴奋和骄傲的神情;有了广泛包容的宽厚,却没有自夸有规律的神色;言说能够施行那么天下就能端正,言说不能够施行那么就说明道路而且穷尽道路,这就是圣人的论辩与说明。《诗经》上说:“温和恭顺人仰仗,有如玉圭如玉璋,令人喜闻令人望。快乐友爱的君子,四方用以为纪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主要阐明的是,君子为什么要论辩言说。按照荀子的观点,古代圣王由于统一了道路,对社会有很好的治理,所以就很少有奸邪的言论:因而也用不着君子来辨别论说。而如今天下混乱,各种不顾名实的言论就纷纷兴起,所以如今的君子就不得不对各种事物进行论辩言说。那么怎么样进行论辩言说呢?荀子认为要进行会合,也就是“约定俗成”。这个“约定俗成”也就是用人们的心来度量,所以荀子说心是一切道理的工匠和主宰。所谓的工匠,是指心对各种事物的识别和加工,所谓的主宰,是指心对各种事物的指导作用。眼能看,嘴能尝,耳能听,鼻能嗅,身能触摸,但只有依靠心才能识别。所以对事物的识别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识别清楚,才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命名,而且所命名的,也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如果没有识别清楚就命名,那么只有自己一个人或是少部分人承认这个命名,而大部分人就会被扰乱。因此君子就要在这种时候出来论辩言说。论辩言说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从而统一人生的道路。这其实就是“解蔽”的延伸。

——————————————————

【注释】1.故:《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管子·侈靡》:“事故也,君臣之际也。”《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墨子·经上》:“故所得而后成也。”《说文·支部》:“故,使为之也。”段玉裁注:“今俗云原故是也,凡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为之则成故事矣。”这里用为原因、根由、原故之意。

2.道:《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韩非子·扬榷》:“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疏导之意。

3.申:《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诗·商颂·烈祖》:“申锡无疆,及尔斯所。”《尔雅·释诂下》:“申,重也。”《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这里用为重复、一再之意。

4.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易·噬嗑·彖》:“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5.论:《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荀子·解蔽》:“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吕氏春秋·慎行论》:“闻言必熟论。”诸葛亮《出师表》:“论其刑赏。”这里用为衡量、评定之意。

6.喻:《礼记·文王世子》:“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荀子·不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后汉书·杜笃传》:“以喻客意。”这里用为知晓明白之意。

7.期:《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周礼·司市》:“几万民之期于市者。”《国语·周语》:“期于司理。”《荀子·富国》:“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这里用为会,会合之意。

8.丽:《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诗·鄘风·干旄》:“良马五之。”《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荀子·乐论》:“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小尔雅·广言》:“丽,两也。”《汉书·扬雄传上》:“丽钩芒与骖蓐收兮。”这里用为成群结队之意。

9.经理:《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曰成之。”《周礼·天官·太宰》:“以经邦国,以治官府。”《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字汇·糸部》:“经,经理。”这里用为治理、度量之意。两字连用,即以治丝喻治国,度量治国之策之意。

10.颙:(yong庸)《诗·小雅·六月》:“四牡脩广,其大有颙。”《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淮南子·俶真训》:“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这里用为温和肃敬的样子之意。

11.卬:(yang仰)《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荀子·议兵》:“上足卬则下可用也。贾谊《过秦论》:“卬关而攻秦。”《说文》:“卬,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卩,会意。这里用为仰仗,依赖之意。

12.珪:(gui规)同“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左传·哀公十四年》:“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庄子·马蹄》:“孰为珪璋。”《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

13.璋:古玉器名,形状象半个圭。《书·顾命》:“秉璋以酢。”《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礼记·祭统》:“大宗执璋。”《周礼·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说文》:“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这里用为玉器之意。

14.岂:同“恺”。《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诗·大雅·泂酌》:“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庄子·天道》:“中心物恺。”《说文》:“恺,乐也。”这里用为欢乐、和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