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阳生。中国)《易经》注重微妙细节引至性质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0:10

    (壹阳生。中国)《易经》注重微妙细节引至性质变化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中国文化的起点的独特性,注定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的智慧和智慧观,独特的知识观和实践观,也因此注定了中医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西方文化的智慧观、实践观和目的观执着于“手段”、“方法”、“道理”、“知识”、“目的”。以《易经》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文化却绝然不同。按照《易经》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卦从“意外”来,而且任何一卦都可能变成其它任何一卦,也就是说,事物的发生和事物发展的结果,什么可能都有,人不可执着于预设的手段、方法和主观意图,而只能根据“爻”变即“卦”变的整体思想,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性质变化或趋势。也就是说要注重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吉”、“凶”,注重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微妙细节对事物性质影响的判断和把握。“手段”、“方法”、“知识”、“道理”等,为“非常”,为“无数”,“为小”,在实践过程中不可执着,不可预设,但把握事物发展的关健之处正是在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对事物性质影响的可变性。这就是《易经》中“爻”变就是“卦”变的思想意义,这就是《道德经》中“常无欲可名为小”的真正涵义。西方文化的“目的观”是要达到预设的主观意图,是“万物归焉而我为主”;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的“目的观”是“万物归焉而不知主”(《道德经》语),是趋“吉”避“凶”顺势而行,顺“生道”而演绎,避“杀道”而进退,即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如何符合“天理”的“生道”的性质上,而不是具体的主观意图。这就是《周易》里几乎每一卦都有凶险,几乎每一卦都前途光明的涵义。这就是《道德经》里“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真实涵义。这也是太极拳“以小胜大,以彼为主”的涵义。这也是李小龙中国功夫“立法无法”的技击思想。这也是中医临床“正、邪”观的哲学依据和“治证不治病”的思想依据。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西医为什么执着于真实病菌,而中医为什么重视“毒”的性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阅读古代第一本气功专著《参同契》。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中国文化是把“量变”置于“质变”关系来严格对待的,在这方面是胜于西方文化的;而说中国文化不注重量化是何其的肤浅和幼稚。

 

    西方文化的智慧观、实践观和目的观,注定了它注重于对知识的形式的学习,所以西方文化是“学”出来的;同时也注定了它在实践中对知识的预设和机械地套用,西医的临床就很说明了这点。中国文化的智慧观、实践观和目的观,注定它在实践中注重于对细节的性质的思辨力、判断力和把握力;而不注重形式或结论的掌握,在实践中更不注重知识的预设和套用,这在中医临床中“辨证论治”就很能说明这点。所以中国文化更注重人的客观性的素质(中国武术、兵法、中医等都体现了这点),中国文化更应该是“修”出来的。

 

    明白了中国文化的智慧观、实践观和目的观,就算真正懂得了《道德经》中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真实涵义了。摘自曾罡《巨人落地抓把沙》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