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3:51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1920.9.4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其时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残霞。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他也是早期新诗的作者中创作路子比较宽的一个。他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如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http://www.xici.net/b2762/d9904093.htm

叫我如何不想她?

 

今日偶见刘半农的那首“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忽然就想起那个小典故:刘半农在二十年代写了好多脍炙人口的歌词,因此很多年轻人对他极为仰慕,但是在见面之后才发现原来此君“矮身躯、方头颅、憨态可掬”,不禁失望的很,于是模仿打油诗一首:“叫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叫我如何再想他?”网络众生何尝不是如此?

 

但凡上网的人好像都经历过那么几个阶段,开始是无头苍蝇一般的四处乱撞,随便碰到一个人就恨不得引为知己,但是真正能够长久交流的寥寥无几;待到建立了根据地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小圈子,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因为不涉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交流起来反倒顺畅的多,颇有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情绪蔓延其中;然后就是甄别筛选,留细去粗,相见恨晚,男人之间成为哥们男女之间成为朋友,有意无意之间竟然有了思念的成分掺杂其中呢。

 

现实中的交流用语言完成,面对面的,稍加留意就可以看清楚对方牙齿上不小心残留下的菜叶子,甚至嗅到口臭的味道,于是才有口舌之争。网络之上则借助于文字,不管现实中如何的腼腆木讷思维迟钝,只要你用足功夫把那些方块字用不一般方式排列出来,也许就能够获得别人的共鸣,于是才有文字之交。

 

尽管说文为心声,但是文字毕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过滤下来的,其中难免多了些臆想的成分;这其实与我们看诗歌、听情歌没有什么区别,那些诗人歌者不过是碰巧触动了你心底的哪根弦罢了!所以我想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出于对文字的仰慕还是仅仅限于文字的好。好奇也是一种欲望,因为好奇心往往不可遏制地驱使人去了解更多;对于欲望而言,如果可以将之围在堤内,那将是一池好水,而一旦决堤则可能泛滥成灾。

 

文字与现实是有差距的,ID与真人也是有差距的;对于文字的青睐往往置作者于文字不一样的高度,其中多是由于看客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曾经搜索了某个ID的所有文字出来,品味下来,就忍不住想要了解这家伙到底是谁啊,也奇怪怎么人家脑袋里面想的与我想的一样而我却表达不出来呢?因此难免会偶尔想起她(或者他),其实想的并非是她或者他的具体而是她的文字与思想。

 

见过面的网友也不少了,确实并非我想象的模样,本来以为女的应该都像王小丫男的都应该像周润发的,但是坐对面才发现要么就像邻家的大嫂要么就是对门的小弟,哈哈,至少不如文字那般的睿智诙谐温文尔雅或者情调非凡。但是告别之后,我依然会记住他们的模样,偶尔也会想起他们,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是想念他们文字给予我的那种氛围。

 

网络之上,我慢慢学会了尽量少的期盼尽量多的观看,看多了就发现大家都不过是普通人,谈多了也不过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原来思想与文字与生活并不相干,各自沿着各自的轨道走,生活就是孩子老婆吃喝拉撒睡,文字不过是生活之外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已。想念文字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想念文字之外的活生生的人,否则就会如同那首打油诗一般,叫我如何再想他?

 

 

 

钥匙  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