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六、七十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5:56


“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所谓的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这段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一场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跃进”的实验。无奈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最后导致惨痛的后果,被迫进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在20世纪60年代,曾出现过关于强调党内民主,注重调查研究的趋向,但在中央决策层,特别是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思想趋向。最终是“左”的思想占了上风,并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十年文革期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步暴露,中国人开始理性的看待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深刻思索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来的改革开放也有其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详细信息>>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石油会战始于1960年。由于石油工业是唯一没有完成“一五”计划的单位,大庆油田的发现振奋人心。建设大庆油田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涌现了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铁人”王进喜,其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传遍全国。在共和国历史上,“工业学大庆”运动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文革期间达到高潮,但相当多的“工业学大庆”都流于形式,不讲科学,生搬硬...[进入]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历时15年,大寨被作为标本推广,但不少地方盲目学大寨,特别是政治挂帅、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做法,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改革开放后大寨人也开始变革、转型。[进入]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
1968年 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从1955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末结束,前后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有近1800万之多。上山下乡不仅改变了一代知识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虽然随着“文革”的结束上山下乡渐趋沉寂,但其遗留的历史震荡仍未完全消失。[进入]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意义深远。[进入]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袁隆平率先在全世界成功研制出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于1976年推广。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在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中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进入]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977年末和1978年夏,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规模最大的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制度,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高考制度恢复后,已经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各类人才。[进入]
1978年 重启“四个现代化”战略
“四个现代化”是党对工业化战略的深化。从1959年底至1960年初,党开始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提“四个现代化”,并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987年以后,开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代替“四个现代化”,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进入]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进入]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至1984年的8146亿斤。农村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为此后乡镇企业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此后的城市改革赢得了新的空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伟大的创造,至今仍是农村经济的基石。[进入]
1979年 地主、富农摘帽
197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份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富、反、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县委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给予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地、富家庭出身的社员,他们本人成份一律定为公社社员,与其他社员一样待遇。凡入学、招工、参军、入团、入党和分配工作等方面主要看政治表现。[进入]
1979年 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
1979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这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当中作用相当突出。在1979年以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代会没有常设机构,这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有一定的障碍。省、市、县三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每年就开一次代表大会,时间有限,国家权力机关的日常运作就是个空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