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一梦百年谈世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3:45

晚清名医:一梦百年谈世博

2010-03-29 15:22

晚清名医:一梦百年谈世博

——名医陆士谔100年前在其小说《新中国》中准确预言上海世博会

“浦东和浦西一样繁华,道路宽阔,车马往来不绝;把地中掘空,筑成隧道,安放上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于此飞驰不绝。”

这段对上海现状的描述,节选自1910年前出版的小说《新中国》,作者是晚清上海十大名医之一——陆士谔,他在100年前成功预言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奇事:2010上海世博有“前世”

在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的制作期间,编导发现了一个“神话”。原来在100年前,已经有人预见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这个“神话”让当时整个制作团队只剩下一个反应,便是不可思议!

这个预言家名叫陆士谔,他的职业是医生,他的副业是文学;承载世博预言的是《新中国》,这本由他创作的幻想小说。

依据《新中国》描述,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人们均为过年忙碌,小说中的主人公陆云翔却闷闷不乐,便独自喝闷酒,一会就昏昏欲睡,似睡又醒之际,夫人李友琴约他逛街,陆云翔便鬼使神差随妻子出了门。

举目一望,惊诧万分,世界已发生了巨变,一个全新的中国扑面而来: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选址浦东是因为“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

陆云翔与妻子前往会场参观,只见“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大桥是为开博览会才建造的。为了去会场和市民的出行方便,还在上海滩筑就了越江隧道和电车隧道(地铁)。浦东已今非昔比,兴旺得和上海差不多了。

  有趣的是为造地铁,还发生了争执,有说造在地下,有说要造高架,辩论的结果是:机车在高架上行驶噪音太大,且支撑高架的铁柱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丈夫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我便把这梦记载下来,以为异日之凭证。”

陆士谔大胆而超前的梦想令人感叹,为了让读者零距离触摸这个跨世纪的预言,特从《新中国》中摘录几段文子,并和现实进行比较。

 

原文:《新中国》初版于1910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现状:《新中国》发表于1910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 ,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时间上大致吻合。

原文:我问:“京沪也通了火车么?”女士道:“通了早已多时了。自从洋债还清后,沪宁铁路归了官商合办。于是就把此路接通了京汉,成为京沪铁路。”

现状:京沪铁路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于1968年建成。京沪铁路连接了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沿途大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因此成为中国目前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目前正在建设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

原文:炼钢厂炼出的钢,比英、德名厂所出的,还要坚硬耐用。

现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占据全球近40%的钢铁产量。从1996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原文:从前是西人的跑马厅,现在已变成戏馆了。

现状:上海大剧院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原文: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

现状:2010年在上海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原文:此刻,全世界无论哪一国,所用各东西,几乎没一样不是中国货。丝茶、瓷器、绣货、漆器各品,本是吾国土产,更不必说了。

现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能看见各种商品,打着MadeinChina的标签。

原文:照“总督”两个字解说起来,那西藏必定是改了省了,但不知几时改的省?

现状: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原文:一瞬间,早到了黄浦滩。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车子走到桥中,我便向浦里一瞧,昨日泊着的十多只兵船,都不知开向那里去了。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那里是浦东!四十年前的南京路,也不过这样繁盛。

现状:浦东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如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

阅读至此,读者怕是在惊叹陆士谔的预见天赋了,然而他的预见功能并非仅限《新中国》一书。

陆士谔在1909年的《新野叟曝言》中,指出我国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的矛盾迫在眉睫,必须采取“禁止早婚、禁止纳妾”,还要实行“计划生育”。这比1957年马寅初发表的《新人口论》要早将近半个世纪。该书还谈到:中国制造了“醒狮号”飞舰,居然能将国人送上月球,还将黄龙旗(当时国旗)插上了月球山顶。奇妙的是“飞舰”的门能自动开关,舰内有“空气箱”,还有利用太阳能的灯光,手按“八卦”“太阳阴阳”键,加以“确认”,刹那间载人飞舰就上了天。月球上是没有水和空气,也没有人类和动物。如今,“神州七号”已成功升天。

 

 

能人:双肩担起医和文

 

人间才子云间龙,并举医文大道同。一梦百年谈世博,十言九中叹神工。

一、出身名门  幼年遭难

1879年,那个晚清后期,时局紧张的年代。在江苏省青浦(今属上海)朱家角蓝坊场长弄堂陆家弄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喜得长子的父母怕是没猜到,这个全身赤红、四肢乱蹬的男孩竟是“大预言家”,能在百年后引发世人的关注,男婴便是陆士谔。

陆家一直是书香门第,多出达官贵人。他的祖先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曾被陆逊火烧六百里。这是他非常崇拜的先祖。松江古称“华亭”和“云间”,皆与陆氏家族有关。

然而,到陆士谔的祖父时,太平安稳的生活结束。太平天国的战火把大部分陆家家产都烧掉了,从此家道中落。年幼的陆士谔过早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作为长子,陆士谔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为了养家糊口,他14岁背井离乡,只身到上海打工。那时的他没有钱,也没有亲戚和门路,只有一口青浦朱家角的乡下口音。上海人欺生,陆士谔吃尽苦头,他曾在街上敲锣、卖唱、作韵书。“韵书”就是现在的即兴演唱,要求看到一个人就把他唱出来,最后几个字要押韵。陆士谔就像是现在的急智歌王张帝。因为出身的缘故,他的父亲不让他做这种低等营生,于是陆是谔17岁时便又回到了朱家角。

关于当时陆家穷困的程度,有这么一个段子:他们家穷到吃饭没有小菜,便在梁上挂了一条咸鱼,孩子们看一眼咸鱼,吃一口饭。如果孩子多看两眼,大人就会叫“咸死了,咸死了!”提醒他们不要多看。

在少年陆士谔的内心,贫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日后写作的一大动力。

二、立志学医  著文养家

那时家中接二连三发生幼儿夭折,他便以治病济世为己任,师从朱家角名医唐纯斋,发奋学医,终获出蓝之誉,成为日后闻名上海的十大名医之一。

回乡学习了几年中医后,陆士谔再闯上海滩。一开始,因为没有什么名气,病人来得不多。当时要供弟妹读书,又要养妻儿,经济非常困难。于是他就开了一个租书铺,一边看书,一边尝试着写些短篇、中篇小说。

1908年,改良小说社为了提高出书量,增长了出书稿费。陆士谔便积极投稿,《新中国》、《新上海》、《新水浒》等“新”系列都是这个时期“逼出来的”。改良小说社两年出的34部书中,陆士谔的小说大概有16部。之后,他又在其他书局出版了《剑声花影》《续孽海花》《雍正游侠传》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

在行医、写小说的同时,陆士谔着力最多的还是编著医书。1937年,他辑医经、各科临床、本草、方剂、医案诸书共21种,合成为大型丛书《基本医书集成》而封笔。只活到66岁的陆士谔,一生却写了上百部小说,其中医学专著40多部。

三、为人有道  育人有术

过早担起养家的重担,尝尽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淡薄,却并没有让陆士谔对生活失去热情,这个没落的名门之后,仍然讲究和追求生活的品质。

因为长期写作,陆士谔有好几个笔名,其中之一便是“云间龙”,他自己设计了红木书橱,门上雕着云和龙,抽屉做了暗屉,图案也是云间龙。

他的象牙三件套也极其精致:一个是象牙章,镶银,五个字“青浦陆士谔”,中间五个点,因为他的笔名又叫沁梅子;一个是梳胡须的梳子,他胡子很长,出门定要梳理;还有一个象牙签。另外有铜器四件套,包括瓜子钳、镇纸环、铜锁等。精致的生活在这些生活小用品中体现的一览无余。 

对未来失去希望。相反,他更积极的参与社会,观察、思考中国现状,并将这种积极求学的精神传递给弟弟妹妹们。

在对弟弟妹妹们的教育上,陆士谔也是要求严格。虽然因为家贫,陆士谔没跨出国门一步,但他想方设法让两个弟弟出国留学。幼弟陆守坚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大学,回国后曾一度担任少帅张学良的秘书,后又从事中国的交通工程建设工作。大弟陆守经,先后赴日、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在担任淞沪护军使秘书长、沪军都督陈英士(陈其美)的秘书之时,积极开展反袁世凯的斗争。因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愤而辞去江苏及上海的审判厅厅长等职,前往清华、燕京、南开等大学任教授。妹妹陆灵素是南社杰出女诗人、女才子,曾与陈独秀、苏曼殊同执教鞭。

纵观陆士谔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人的内心始终流淌着一股向上的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在幼年时以医病救人为志向,年长后以全方面反映社会现实为著书方向。也正是这股力量,使得我们今天去走进他、缅怀他。

 

揭开预言成真之迷

    《新中国》里多处细节描述和现实相差无几,且陆士谔在其他小说里关于计划生育、移民外星的预言也都应验,这不仅让人怀疑,难道这个人真有特异功能,可以预见未来?   

预见,时下称为“未来学”,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预见途径有两条:依据丰富的现实状况和诸种矛盾的演化来推测未来,以及通过非凡的能力出于灵感获得预报。

在仔细分析了陆士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后,我们可以肯定,他对上海世博会的准确预见,是通过第一条途径——合理推测和想象。                                                

 

宏观:时势和家族各使其力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满清政府的软弱使得洋人的军舰在黄浦江上耀武扬威,租借地比比皆是,现实世界满目创伤。

不过,民间是另一番景象。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一些中小规模的民族资本企业已经遍地开花,尤其以沪、苏、浙、粤等地走在前列。上海、江苏一带的生丝业、棉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部分产品已经远销国外。新生的民族企业家们迫切希望借世博会的机会,了解、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加强与西方的贸易和交流,把自己的产品卖到西方市场。

与满清政府的不开放、不作为相反,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世博会不再陌生。从1851年首届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始,英、法、美等国已经举办过十多届世博会。一些具有强烈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学者,自发地环游西方诸国,亲自考察世博会,纷纷著书立说,介绍宣传世博。上海的《万国公报》、《申报》、《东方杂志》等纷纷发表文章向国人介绍世博盛况,并且掀起中国应在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什么的讨论,一时间博览会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祖先陆逊等人的英勇事迹在另一方面造就了陆士谔的远见卓识和爱国胸襟。他不满现实,倡导“工业救国”、“教育救国”,《新中国》便是承载他这些救国理论的载体。通过报纸和弟弟妹妹们的讲解,陆士谔了解了大量世博会的信息,认识到博览会对促进本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他便展开梦想的翅膀,为国人描绘一幅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时的美丽画卷,在小说中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强盛。

 

微观:职业和弟、妹皆是资源

《新中国》中关于上海未来的设想为什么会那么神奇,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的精确预言?

陆士谔说新上海舞台的位置是派克路转静安寺路,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定得很准。他还预言地铁到徐家汇,但当时徐家汇是个小去处,非常荒僻……

我们猜测,这可能和他的职业有关。首先,作为中医,陆士谔经常要出诊,他的病号来自整个上海或江浙地区,在哪里乘车,哪里人流量多,他都知道。另外,他曾经开过租书铺,有时需要送书上门,走街串巷,对路要比一般人熟悉。在摸清路况的前提下,加上合理推想,陆士谔在《新中国》中对某些地理位置的精确预言,便也有理可循了。

至于陆士谔在《新中国》中对地铁、越江隧道、黄浦江大桥以及行人靠左行走、给妇女让座等情景的想象,可能是受到了他弟弟和妹妹的影响。

陆士谔的大弟陆达权曾获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二弟陆守坚曾赴旧金山大学留学,妹妹陆灵素是著名文学团体“南社”成员,与苏曼殊、陈独秀、柳亚子等进步人士往来密切。由此可推测,陆士谔必是从弟弟妹妹处接触到了许多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科技和理念,这些便成了《新中国》的素材。

勇气,源于自信

除了梦想的精准之外,更令人们叹服的,是陆士谔做梦的勇气。《欧洲时报》的一个评论写道:“1910年,代表中国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中国五千年的国运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知识精英并没有丧失信心——这也许是中华文明能够独步世界并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衰落后可以再复兴的原因。”

即便身处国家衰落之境,依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这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如果我们效仿一下陆士谔先生对一百年后的中国做一个预言的话,我们将需要施展怎样的想象力呢?至少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中国将会开创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更具进步意义、更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平等与发展的价值观,并以这种贡献让中国再度进入它一度长期占据的世界中心。

 

寻找近代世博里的中国身影

往事悠悠,百年追梦,除了陆士谔大胆梦想上海世博外,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身影,在默默的搭建中国和世博的桥梁,为这个梦的实现而努力,是他们让世博多了中国元素,让实现梦想成为可能。

  

■ 身影1:徐荣村——有远见的商人,世博会送展第一人

徐荣村,一个普通的广东商人,最早闯荡上海并因此发迹,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消息后,他精选12包“荣记湖丝”紧急船运到伦敦,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奖。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世博会送展第一人。

■ 身影2:希生——耆英号上的船员,第一个应邀参加世博会开幕式的中国人

  希生,人称“希生广东老爷”,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船耆英号上的船员,耆英号上有不少中国的工艺品,在纽约和伦敦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士上船参观,英国女王以及狄更斯等名人都曾参观过耆英号。由于博览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希生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据悉,在开幕式上,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赛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前,优雅地向女王行礼。

■ 身影3:李圭——宁波海关职员,第一个中国政府外派的世博参展人

  李圭,长期在宁波海关任职,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次偶然的机遇,竟成了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第一人。 1876年,受清政府委派,李圭历经一个多月的船车跋涉,抵达美国费城参加“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国馆为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参展物品共720箱,价值约20万两白银。其中各种土特产与手工艺品,包括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等,在世博会上被推为第一。博览会后,李圭还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写成《环游地球新录》,介绍环游世界的情况,翔实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使中国人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世博会。

■ 身影4:溥伦——清朝贝子,中国第一次隆重团派参展之特使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百周年纪念博览会,清政府特派贝子溥伦赴美参加博览会,此次赴美赛会,得到了清廷和各地商人的重视。由6000余块精美的手工木雕镶拼而成的京城王府,复制后在世博会场地上装配展出,气势非凡,中国的茶叶、瓷器等都被抢购一空。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也曾亲历这届世博会,与在美华侨黄三德前往游览参观,他这样评价这届博览会:“此会为新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     身影5:郑观应——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上海办世博会第一人

  郑观应,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他在《盛世危言》的《赛会》篇中大胆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呢? 他说,“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甚至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的途径,郑观应都一一想到。

■ 身影6:张骞——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办世博兴实业之第一人

  张骞,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对近代博览会积极推崇。他认为,举办博览会,是振兴我国实业的重要途径。 1903年,张骞东渡日本,参观了大阪博览会,甚为震撼。他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以求发展自己的实业。此后,在张謇等人的策划下,中国参加了1907年米兰渔业博览会。1910年6月至11月南京召开“南洋劝业会”,张骞发起成立劝业会事务所,并担任劝业会审查长。南洋劝业会是晚清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此次博览会22个行政省提供了展品。东南亚、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也都有展品参展。整个博览会历时半年,参观人数达30多万,被认为是“世博会在中国的一次成功预演。”

■     身影7:梁启超——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小说中虚构山海世博第一人出生于1873年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共分5回,从60年后的上海举行大博览会写起,他写道:“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梁启超的艺术想象,集中地体现了那一代人的强国梦。

■身影8:吴趼人——晚清小说家,预言万国博览会未来会在上海浦东开幕

吴趼人,晚清小说家。1905年发表《新石头记》,这部科幻小说从书名看是《红楼梦》续书,其内容是讲述贾宝玉再度入世后的近代故事。书中写道:“你道还是从前的上海么?大不相同了。治外法权也收回来了,上海城也拆了,城里及南市都开了商场,一直通到制造局旁边。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我请你来,第一件是为这个。这万国博览大会,是极难遇着的,不可不看看。”“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种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作者通过描写贾宝玉的这段奇遇,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