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让可口可乐招安意味着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0:34
五岳盟主/编辑

中国第一大纯果汁饮料企业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可口可乐当然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它在中国果汁市场最大的敌手,从此变成了自己麾下的一支生力军。
除了碳酸饮料之外,可口可乐在果蔬汁、茶饮料等方面的市场开拓不力,在净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抗衡,在果蔬汁市场输给了汇源,在茶饮料方面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碳酸类饮料销售已经下降,以价值计,果蔬汁已成为碳酸饮料后第二大饮料市场——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在营销手段、产品推出周期上,可口可乐等跨国巨头都无法与本土企业相比。这对于可口可乐未来在中国的业务是个巨大的威胁——根据AC尼尔森报告,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长,果蔬汁(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和果汁饮料)是增长最快的软饮料。因此,进行并购弥补产品短项、消灭竞争对手,成为最便捷、理性的选择。
而多年以来,一直把“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挂在嘴边上的汇源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朱新礼也是最大的赢家,他放弃了一手创办的企业,但套现74亿港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从此功德圆满,金盆洗手,全身而退了。
对交易双方来说,这都是典型的双赢,但有没有输家呢?有的。收购完成后,强大的可口可乐变得更加强大,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更加龙行虎步,独步天下,而中国呢,则只不过多了一个“富家翁”。在这样的新格局面前,第一个输家,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因为在一个垄断或接近于垄断的经营者面前,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讨价还价的能力也被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口味和付费,都将被可口可乐所单方面规定;第二个输家,就中国财政部。我不知道“汇源”和“可口可乐”各自对中国税收的贡献是多少,但我却有这样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同样是在深圳的企业,2006年,富士康的营业收入是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当年给深圳市纳税的贡献不足2000万;而作为民族企业的华为,当年营业收入528亿,但交纳的税收近50亿元——这就是区别!
全球化不过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经济竞争的新形式,而“品牌”则是竞争的利器。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一方面为别人做“贴牌”加工,赚一点血汗钱,另一方面,又要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别人的“名牌”,这种双重盘剥的结果,就是自己永远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永远也别想真正富起来。
品牌专家李光斗曾经总结过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控制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之后,外商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蓄意把中国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国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几年不用,中国品牌就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成了“历史记忆”了。虽然可口可乐现在信誓旦旦地说要“保留品牌”,但“汇源”走入历史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
作为一个一直在用“民族品牌”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精明商人,朱新礼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呢?但面对可口可乐开出的天价,他还是选择了出卖。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外围”国家的“民族企业家”,如果不把“产业报国”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仅仅把个人最大化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那最终也不过是替跨国公司做“为王前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