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公正不能只靠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7:24
吴铭
2008-9-2
如果说第三次改革大辩论仍在进行,这个辩论的要点就是,大多数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等等"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否应该成为政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政府介入,还是要排斥政府介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不支持改革开放,关键问题只是,是否认同近年来追求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的改革大转型,是否认为科学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也是改革开放。至于那种动辄认为会回到1976年以前的警示,不过是为了回避这一真正问题的虚张声势而已。
新学年开学的9月1日,中国第一次实现全国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中国在文明复兴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到全面铺开,这一步迈得很快。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到2008年秋,全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兑现此前修订颁行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规定。
就在三四年前,"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难题,曾经引发有关改革发展的社会大辩论。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因为全免学杂费而大大缓解。也是在9月1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指出,全国卫生系统要全面推进以三大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和一项基本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将选择部分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用三年时间探索出公立医院改革思路,既要切实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减轻其经济负担,又要调动医务人员增加服务和改善服务的积极性。
这些改革努力,也是中央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核心诉求的敏锐感知和迅速到位的反应。这些举措调整了此前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在牵扯社会大多数的民生问题上,重新通过国家的积极介入,来解决老百姓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让改革成果惠及社会大多数人,促进社会公平。
这些改革不仅仍然是改革的继续深化和推进,而且是近年来最重要、最受公众支持和好评的改革。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改革本身的转型,提示了一个最基本的"改革学"道理,即如果要追求社会公正,要让社会大多数人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就必须要靠政府的介入,要有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如果寄希望于市场之手到未来的某个时间,自然会让大多数人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那么等得起的人不会有多少,三四年前中国的社会公众就已经等得不耐烦,明智的执政者不会为了试验一些教条而牺牲一代人的幸福。
现在很少有人会公开反对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的改革诉求了,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日子里,一些资深经济学家对改革经验的总结却是,要实现大多数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的社会公正,政府就不能再介入经济运行,民众最好还是在市场机制中等待均衡时刻的自动到来,这一进程不能再耽搁了。不过,这种专家话语有点言不由衷,其实可以说得更坦率一点(在改革转型之前他们一直就是这么说的):市场机制应该成为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运行机制,经济效率最重要,社会公平自然会实现,也可以兼顾;至于多数人的分享,这并不是现代经济的主要政策目标。
如果说第三次改革大辩论仍在进行,这个辩论的要点就是,大多数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等等"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否应该成为政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政府介入,还是要排斥政府介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不支持改革开放,关键问题只是,是否认同近年来追求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的改革大转型,是否认为科学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也是改革开放。至于那种动辄认为会回到1976年以前的警示,不过是为了回避这一真正问题的虚张声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