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梯沙(Hattusha)湮没的赫梯城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42:59
    第三章  汉梯沙(Hattusha)湮没的赫梯城堡
        
         1834年,一位法国建筑师兼文物古董在土耳其的偶然发现,打
         开了古赫梯文明的秘密大门。面对这个在3000年前就已消失的
         民族,我们仍对他们知之甚少。

    每一寸沙上下都可能埋藏着文明的基因。

                                    ——英国皇家地质学会汉弥尔顿

    长期以来,英国人和西欧人满足于一种他们称之为“大旅游”的旅行方式,即
在欧洲各大城市之间,向南不超过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向东不超过希腊的范围内
旅行。但开始于19世纪之初,富于冒险精神和进取之心的学者约翰·贝克哈特和克
劳蒂·利奇开创了新的旅游方式。在他俩精神的鼓舞之下,现代的欧洲人,甚至美
国人,如约翰·斯蒂芬斯开始络绎不绝地去西亚和北非旅行。由于埃及和佩特拉文
物的发现,这一批旅行者对于《圣经》或古希腊和罗马年鉴里提到过的古代城市兴
趣倍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找到这些废墟和文物的埋藏地,更能让他们感到高
兴的事了。人们称那些对文物古董感兴趣的人为文物古董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
他们曾铸成过许多大错:在考察废墟遗址时,他们不做任何记录,随心所欲地挖掘,
移动文物,不可挽回地破坏了考古遗址,为将来更科学和更为细致的考古工作造成
了极大的障碍。更令人发指的是纯粹出于贪婪,他们一般都置当地居民的权利和要
求于不顾,从废墟遗址掠走宝藏:有的则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从那里偷走能塞满
博物馆的文物,并将它们运到伦敦、巴黎、柏林以及后来的纽约;这些文物中包括
纪念雕塑、石碑,有时甚至是一整座建筑。然而,在造成危害的同时,这批18和19
世纪的文物古董商也为现代考古这一门新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查里·特克思尔(1807~1871)是一个法国的建筑师、艺术家,也是一个文物
古董商。他于1834年到了安纳托利亚,这是爱琴海东边一个很大的半岛,当初罗马
人称之为小亚细亚,今天为土耳其的领土。安纳托利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交通要
道之一。它的东边是亚洲,西边是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南边是美索不达米亚,北边
是俄国的大草原。几个世纪以来,军队的铁甲在安纳托利亚平原上南征北战,商旅
的队列在这里横贯东西,世界在这里汇合,文化在这里交融。

    特克思尔和他那一批博学的同代人深知,在安纳托利亚这片土地上,罗马人曾
建立起过殖民地;在罗马人之前,希腊和波斯军队曾在此地兵戎相见。特克思尔和
他的同辈对于安纳托利亚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 特克思尔丝毫不曾
想到过他对此地的探察会触及到一个更古老的文化的线索。

    像其他的文物古董商一样,特克思尔来土耳其的目的是寻找希腊和罗马历史里
那些曾经有过记载的地方。他希望在安纳托利亚找到原来罗马人建立的一个被称为
汰纹的居民点。他不辞辛苦,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最终在安纳托利亚的北部中心
地区,一个叫巴卡科依的小村——今天改名为波卡归的地方——他开始感觉到自己
正在接近目标。当村民们告诉特克思尔,巴卡科依村后的山边有一座废墟遗址时,
他真是欣喜若狂。

    特克思尔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山边。果不其然,这里躺卧着他们所说的废墟,
其规模和宏伟远远超过特克思尔的预期,他真是惊呆了。古城废墟的城墙大约圈地
300英亩,部份古城墙仍然挺立着,有两条非常宽大的马路,一条有一对石狮守卫,
另一条路旁守候着一个石刻的狮身人面像。

    村民告诉特克思尔附近还有另外的废墟遗址,并带领他沿着一条山道朝东北方
向走去,一个小时后,特克思尔望见前方隐约出现了高大的石灰岩山头;再靠近些,
他发现石灰岩山头上出现深深的天然裂缝,沿着这些裂缝进去,里面竟是巨大的房
屋。特克思尔发现高大的石墙上刻画着几十个男男女女的图像,看上去像是国王和
王后,以及仙子和仙女。村民们告诉特克思尔,他们把这个地方称之为亚塞尼卡亚,
意思是“有雕刻的岩石”。

    特克思尔茫然了,难道他已经找到了汰纹,他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巴卡科依
和亚寒尼亚卡雕刻的风格,以及废墟规模的宏大粗犷使知识渊博的特克思尔确信眼
前的废墟遗址决不会是罗马人留下的。“这里的建筑跟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没有关
系,”他在1839年发表于巴黎的著作《小亚细亚描述》中写道:“面对着这宏伟独
特的废墟遗址,我绞尽脑汁也找不出一个适合它的历史名称。”后来特克思尔认定
可能是浦特利亚,因为古代历史学家赫诺和塔斯曾经提到在安纳托利亚有这么一个
城市。 根据赫诺和塔斯的说法,浦特利亚在公元前547年毁于战火之中。在特克思
尔去世许多年后, 考古学家们才发现巴卡科依和亚塞尼卡亚的历史远比公元前547
年来得悠久。为了解开这个由特克思尔找到的废墟之谜,几位科学工作者经历了漫
长而痛苦的岁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搜集了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于古世界的线
索,最终获得了成功。

    第二位目击了特克思尔废墟的是英国皇家地质学会成员威廉·汉米尔顿先生,
他来土耳其旅行己有多次了。他于1840年对亚塞尼卡亚的雕刻画进行了素描,并对
安纳托利亚高地上存在的废墟遗址的数量大为感慨。他在1842年时讲道,“这一块
土地,无论大小,每一处都埋藏着文物古迹”,然而汉米尔顿坚信这些遗迹只可能
是希腊人或罗马人留下的;由于他对安纳托利亚人很瞧不上眼,因此他不相信在这
片土地上还会有伟大的文明崛起和繁荣过。

    可究竟是谁在巴卡科依和亚塞尼亚卡创建了这些建筑并雕刻下了壁画呢,当时
仍然是一个谜,而谜底的解开仍然有待时日。1872年,有关的线索开始浮出水面—
—一位名叫威廉·莱特的爱尔兰传教士从贝克哈特60年前就旅行过的叙利亚城哈马
得到五块带有雕刻的石头。

    莱特期望大英博物馆的专家们帮助破译石块上刻下的符号。莱特本人并不懂这
些符号,但他认为它们可能是一个被称之为赫梯人的神秘民族雕刻上去的,《圣经
·旧约全书》中有好几处提到过赫梯人,但仅此而已,赫梯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它
任何痕迹,以至于有的学者怀疑历史上这个民族是否其真正地存在过。

    下一条线索的出现是在1879年。一位名叫阿其波尔德·舍斯的英国学者把特克
思尔曾经在巴卡科依和亚塞尼亚卡拍下的照片和哈马石头的照片做了比较,舍斯发
现两处照片上的符号有相同之处,这就显示了同一文明从安纳托利亚中北部迁移到
了位于几百英里以南的叙利亚。与此同。其他一些研究亚述和埃及文明的科学家从
文献中找到些有关汉梯人文明的一些线索。舍斯认为这些汉梯人可能是《圣经》里
提到的赫梯人,并进一步推断说他们可能就是在巴卡科依附近修建山顶城堡的民族。
尽管有了这种推断,赫梯人的历史仍然是混沌一片,他们的文明真相仍然未能大白
于天下。

    最终,打开赫梯人秘密大门的钥匙不是在土耳其被找到,而是在千里迢迢之外
的埃及被发现。1887年,在埃及一个叫阿玛拉的村子里发现了许多记有楔形文字的
陶碑;这一可贵的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埃及的历史,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对赫梯
文明的了解。

    阿玛拉村发现的陶碑是公元前14世纪统治埃及的法老阿克亨利宫庭的记录。这
些文字中有许多处提到过汉梯人,即赫梯人。几乎所有的这些陶碑都用“阿卡汀”,
一种19世纪学者都很了解的楔形文字所写成,然而其中的两块陶碑却是用一种没人
知道的文字所写成,这可让研究这些陶碑的语言学家和历史语言比较学家大伤脑筋。

    1893年,一位名叫欧内斯特·强塔的法国人类学家在巴卡科依进行了一系列考
古挖掘工作。他发现了两块陶碑,上面刻的楔形文字跟阿玛拉发现的那两块陶碑上
无法破译的楔形文字相同,他的这一发现确实将古埃及文明与在巴卡科依修建城堡
的那个文明联系起来了。于是科学工作者们开始提出有关赫梯人的理论,特别是当
新破译出的公元前15至12世纪埃及的文献中提到了这个神秘的民族之后,有关于赫
梯人的假设更如雨后春笋。

    到了1905年,巴卡科依发现的陶碑中的一块被送到一个名叫雨果·温克勒的学
者那里,这是一位在德国柏林大学里专门从事巴比伦和亚述楔形文字研究的专家。
温克勒决心要解开这无人知晓的文字的秘密,他猜想这可能就是赫梯人的语言。他
得到了塞尔多尔·马克利蒂,一位供职于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博物馆的土耳其官员的
帮助,于1906年开始了在巴卡科依的考古挖掘工作。

    温克勒好像并不是一位能与人善处的先生:他妒忌别人的成功,不能容忍与自
己不同的意见。在去巴卡科依的旅途中,他一路上喋喋不休地抱怨路途中的不适,
例如恶劣的天气和床上的臭虫等等。一到达目的地,他就开始挖掘,完全置地层学
的原则于不顾,忽略记录挖到的文物与所处地层之间的关系。

    考古学家从地质学家那里得到启示,意识到地层学能帮助他们确立所挖掘文物
的年代,其道理很简单:埋藏得深的年代久远,埋藏得浅的更接近于现代。地层学
是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但非常需要时间和耐心:挖掘者必须非常小心,在进展到
下一层土壤之前,他必须记录下每一件文物发现的详细地点,但是温克勒却坐在树
荫下,付钱给村民们,由他们去随意挖掘。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陶碑,至于怎么去
得到它们,那可就不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了。

    尽管他的挖掘方法粗糙又不顾及后果,温克勒发掘的结果却也令人振奋。他即
刻意识到了挖到的陶碑属于不同的两类:有些是用巴比伦文字写的,他很容易就读
懂了;而另一些是用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文字写成的。很明显,巴卡科依在历史上
曾经是一个已消失文明的重镇,但究竟是不是赫梯人的文明呢?

    1906年8月20日这一天, 温克勒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位挖掘者交给他一块刻有
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陶碑。温克勒在事后记录道,“一眼望去,我就知道与其相比,
我以前的任何工作或经历都变得毫无价值了。”

    那位挖掘工人交给温克勒的陶碑是今天所有考古工作者都熟悉的一篇重要文献
的一个副本,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赫突斯里于公元前1270年签署的
一项和平协议。该协议的另一个副本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刻画在埃及卡纳克的一个神
庙的墙上。现在温克勒面对的是该协议的另一个副本。这等重要的文件一般保存在
有关国家官方的档案馆里,这就意味着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们长期找寻的赫梯人首
都。温克勒,以及在他之前的舍斯的假设被证实了,赫梯人那不易捉摸的历史最终
被确定下来一一就在土耳其这块土地上。

    直到1912年温克勒逝世之前,他和马克利蒂一直在巴卡科依废墟遗址上挖掘陶
碑。他一共发现了一万块陶碑或它们的碎片,然而他却没能如愿地破译赫梯人的语
言。破译赫梯人语言这一荣耀最终归属于一位叫贝德里奇·霍罗尼的捷克学者,他
于1915年宣称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霍罗尼认识到赫梯语不是中东语言的一支,而
是与起源于欧洲和印度的亚欧语系相连。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到了本世纪40年代中
期,学者们对赫梯人文字的所有形式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和把握。

    就在温克勒逝世的1912年之前,另一支德国的考古队也在巴卡科依开始了工作,
他们测量绘制古城的城墙、庙宇和宫殿,这一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而有所中断,从本世纪50年代起,巴卡科依地区
的考古工作得以恢复,考古队主要由德国和土耳其科学家组成。他们的发现将陶碑
的总数增到25,000件块,这中间包括了德国考古学家彼德·涅夫于1990年至1991年
间在一个赫梯皇室档案馆发现的3000多块。虽然赫梯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自己的
座标,但是他们文明的起源、帝国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命运,这一切仍有待于科学家
们去发现。

    在赫梯文明出现之前,安纳托利亚高地上就有人定居过。考古学家们现在了解
到土耳其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之前的几千年。安
纳托利亚高地上的废墟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远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
年甚至更早。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文明不断地兴起,又不断地颓败;这些早期的
安纳托利亚文化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公元前1950年,巴卡科依废墟遗址上就
已经矗立起城堡和定居点了,他的居民称之为汉梯息,意为汉梯人的土地。

    公元前18世纪晚期,汉梯人和另一支迁徙而来的好战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汉
梯息在战火中被毁灭,现代考古学家仍然不大清楚新来的民族从何处而来;也不知
道他们是突然大举迁徙而来,还是一批一批,积少成多的。反正他们中的一支突然
向汉梯人发难,将汉梯息夷为平地;他们的领袖诅咒那些还胆敢在这块土地上定居
的人们,然而一个世纪的时间不到,新来人民族中的一支就重建了汉梯息,并重新
命名为汉梯沙,使它成为自己的首府。这个部落的领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梯沙里,
意为“汉梯沙的国王”,由此建立了一个王朝,这就是赫梯王国的开始。他的臣民
被称为赫梯人。这是一个罕见的事例,即征服者采用了被征服者的名字来奠基立国。

    与最初的汉梯人不同,赫梯人喜爱征战,他们很快将自己的国王扩展到了安纳
托利亚中部的大部份地区,现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他们留下的废墟遗址。
赫梯人的军事扩张冒险远不止于这一地区,公元前16世纪中叶,一个赫梯国王先征
服了安纳托利亚以南的叙利亚, 后又带领军队南下500英里,想征服巴比伦在美索
不达米亚的首府。由于安纳托利亚后方出现内讧,赫梯军队才迅速回撤,回到家园
中。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赫梯人与埃及人之间不断地打打和和:他们之间不时有
战争发生,但皇室也有通婚。公元前1246年,国王汉梯沙里三世把自己的一个女儿
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纳克庙宇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
时埃及法老与赫梯公主的结合。

    为了保卫安纳托利亚的家园和对外进行扩张,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
达30万的军队,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汉梯沙城堡
里出土过高质量的铁制工具、武器和盔甲。然而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
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
胆。

    汉梯沙的心脏是一个建于山丘上的城堡,由于两面有陡峭的峭崖保护,确实易
守难攻。赫梯人在城堡的另外两面修筑了又厚又高的斜墙来防范来敌,城堡同时也
是皇室的驻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支由考古学家柯特·比特尔率领的德国考古
队在城堡的北角发现了国王和王后的寝官。城堡同时也是王国的档案文件保存地,
大多数的陶碑都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公元前1400年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修建了一
道蜿蜒曲折, 长达4英里长的城墙,汉梯沙从几个方向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面积,亚
塞尼亚卡发现的一个庙宇和墙雕也是大约在那个时代兴建的。

    赫梯人的社会被严格地分成了几个等级,最上层的自然是国王和王后了。然而,
王室的权力并非至高元上,他们的行为由一个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来监督。王室之下
是贵族阶层;这一阶层下面是将军和朝廷的官吏;再往下则是商人和手工艺者,诸
如铁匠和陶匠;他们之下则是那些耕种小麦、大麦、经营蜂蜜和果树,为城堡提供
食粮的农民;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所有这一切都由一个已形成文字,又极为详尽
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该条文对谋杀、强奸、叛国和其它罪行的惩罚做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说赫梯人的法律相当严厉,那它也非常公正,反映了社会问的一种平衡。
诸如酷刑一类的野蛮惩罚为法律所不容,取而代之的是让大多数的罪犯向他们的受
害人提供某一种形式的赔偿。例如,一个谋杀犯必须向受害者家属提供巨额赔偿。
与那一时期出现的其它文明一样,赫梯人也蓄用奴隶,通常都是捕获来的战俘。但
是在赫梯社会里,奴隶也享有某些权力,他们被允许拥有财产和赎买自身的自由。

    在赫梯王国里,妇女享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妇女所享受不到的权力和自由。
赫梯法律充许妇女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皇家的文件和国宝显示国王和王后共享大
权,赫梯王朝的某一时期,曾有王后单独临朝统治的记载。

    赫梯人信奉神祗,但与历史上其它文明不同的是他们也容忍别的宗教信仰。他
们被称之为“万神的民众”,因为他们允许信仰叙利亚、巴比伦和其它国家的神,
并把这些神请迸了自己修建起的万神殿里。考古学家在汉梯沙废墟遗址上找到过31
座神庙的遗址, 其中最宏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被称之为大殿。它占地5英亩左
右, 是一座建筑复杂,四通八达的庙宇,可能曾经拥有200多名僧侣、神职人员、
乐师以及其他供奉神祗的人。考古学家们曾于1962在大殿的一间贮藏室里发现一块
陶碑,其文字显示此庙宇是为供奉风雨雷电之神和太阳女神而修建的。他们是赫梯
人供奉的最高神明。在赫梯王国最后的几个世纪里,赫梯的国王也被认可为众神之
一。

    赫梯文明繁荣了5个多世纪, 但到了公元前1200年,灾难降临了。科学家们已
找到证据证明大约在不长的几年时间内,汉梯沙和其它许多赫梯城市就被夷为平地。
虽然说赫梯王朝的覆灭来得迅猛而突然,但致使它遭此灭亡的各种条件因素却已孕
育了好几十年。长达一个世纪,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干旱,一系列的庄稼歉收,似
乎严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国的实力,学者们相信长时期的旱灾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不安
和骚动,人民开始迁徙,寻找好一些的生活环境。于是,自身臣民的不稳定,再加
上北部迁徙而来的掳掠性游牧部落和西部入侵民族的合力,把赫梯王国推向了覆灭
的深渊。

    到了公元前1150年,赫梯王国已经彻底地不复存在。那些在城市毁灭时幸存的
赫梯人四散奔逃,在许多年之后最终为别的民族所同化,然而赫梯文化在历史上却
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在赫梯王国覆灭200年以后,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叙利亚北部
又崛起一系列小的王国。考古学家们相信这些王国的人民不会是赫梯人的后裔,但
是他们却选择了赫梯人的语言,承借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风俗习惯。学者们把这
些王国称之为新赫梯人。

    在叙利亚, 新赫梯人建立起了城邦,并持续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正是这些叙
利亚新赫梯人雕刻了后来威廉·莱特在哈马找到的石头;而《圣经》里提到的也正
是这些新赫梯人。哈马石头和《圣经》上得到的零散信息仅是第一手线索中的一部
份,这些线索帮助现代学者解开了赫梯文明之谜,即当年查里·特克思尔在土耳其
岩石山上找到的废墟遗址。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