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和道学统治的确立(二)(1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8:50
北伐战争和道学统治的确立(二) 

(二)抗战派的备战活动和反道学的论争

宋、金休战的三十年间,南宋统治集团中抗战派与妥协派的斗争并没有停止,而是在继续展开。斗争集中表现为战与守的争论,并且深入到思想领域。这时,哲学家朱熹的道学学派逐渐形成。以陈亮为代表的思想家,展开了与道学的论争。

1、抗战派的备战和朱熹道学集团的形成

自一一六五年宋、金和议订立以后的十年间,是一个段落。在这个段落里,孝宗起用虞允文,为北上抗战作军事准备。抗战派和妥协派基本上处于相持状态。

抗战派的备战活动和议订立后,孝宗并不甘于就此妥协,继续作收复失地的打算。孝宗独掌用人大权,亲自处理政事,对人说:我每天都要游行全国一周(指处理各地文卷)。每天早晨上朝,晚间又召大臣入宫议事。但这时朝廷上多是妥协派崇尚空谈的文臣。抗战将领,日见稀少。一一六七年,吴病死。抗金的老臣只还有虞允文一人。孝宗起用虞允文知枢密院事参预军务。一一六九年,又任为宰相。虞允文成为朝中抗战派的主要代表。

宋、金和议约定,宋向金称侄皇帝,不再称臣。但此后宋、金使臣往来受书,仍沿用君臣礼。孝宗很为懊恼。钦宗这时已在金朝死去。虞允文主张派遣使臣去金,以索取徽、钦陵寝地为名,要金朝归还洛阳、巩县地(北宋皇陵所在地),并要求改订受书礼。吏部员外郎张(音式sh@)提出反对。吏部尚书陈良说,现在想要的河南地,以前曾归版图,不久还是失掉。主张不如不要。这显然是典型的妥协言论。陈良贬官出朝。

孝宗决定向金朝遣使。虞允文推荐李焘或范成大。李焘胆小怕死,说现在让我去,是丞相杀我了。一一七年五月,范成大出使金朝,面见金世宗,拿出改礼索地的文书。金朝不敢杀范,回书拒绝,只说事当审处。在此以前,只是金朝索地,宋朝不断割地。范成大使金索地,虽然不可能成功,但显示宋朝敢于提出挑战。政治上的意义,还是积极的。

孝宗在各地修筑城防,作抗战的准备。一一六七年,殿前指挥使王琪到淮水上,视察两淮城壁,修筑扬州城。朝中妥协派官员又纷纷反对,说是怕敌人知道,引起怀疑。孝宗慨叹说:这些儒生的议论,真是不达时务!不足恤!此后几年间,陆续在庐州、和州、楚州和襄阳府,作防御的准备。虞允文又建策加强民间抗金武装,由官员统领教练,一旦发生战事,就可以分派守关。他估计兴元、洋州等处民间自动结集的抗金武装有七万人,已人兵籍的有两万三千人。金州、房州等地也约有三万人。两处入兵籍的军士共约五万多人,组织抗敌,是强大的力量。

一一七二年,孝宗以虞允文为少保、四川宣抚使,到四川整军备战。计划从四川出兵,与朝廷主力军配合,在河南会师。虞允文去后,孝宗要各州军轮番训练。各州因军官贪污,衣甲兵器都不齐备,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也很缺少。孝宗曾对虞允文说:我近来在桌几上写了一个字,反复考虑,找不到选将的办法。虞允文到四川一年,选练兵士,增加口粮,添置马匹,很有成效。孝宗多次秘密下诏催促出兵,虞允文回答说:军需还不齐备。一一七四年二月,虞允文在四川病死。四年之后,孝宗到白石阅兵,见军士都是少壮,叹息说:这都是虞允文的功效啊!虞允文病死,孝宗自四川出兵的计划又落空了。

朱熹道学集团的形成朱熹出身在徽州婺源的一个官吏家庭,父亲朱松做过县尉。一一四八年,朱熹十九岁中进士,做过泉州同安主簿。任满后,向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音同t$ng)学习程学。一一六二年六月孝宗初即位,起用张浚作出兵抗金的准备,要朝内外陈述政见。朱熹上书,建策三事,一是熟讲“圣学”即《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学。二是停止议和及遣使索地,应先修内政,数年以后,国富兵强,看力量的强弱,再慢慢计划收复失地。三是朝廷任用贤能,以修政事。次年,宋军战败,汤思退遣王之望出使金朝议和,抗战派群起反对。十一月,朱熹被孝宗召见,面奏三札。第一札说:“陛下遇事犹豫不决,就是由于不讲《大学》之道。”他建议孝宗博访真儒,讲明此道,以修身为本。第二札说:国家大计有三,战、守、和。他提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因此反对议和,而主张“合战、守之计以为一”。第三札,引据周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之道”,说是“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备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讲到抗金作战,他说:“现在朝内外的议论,都说要整顿边防、充实仓库、训练士卒,臣以为这些都不值得考虑。应该考虑的就是修德业,正朝廷,立纪纲。”他说,这样,就会使金朝害怕,而宋朝的形势也就会自然强起来。

朱熹的三札,反对议和,要为君父报仇,但又反对备战,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而又先要修身。朱熹见孝宗后,给友人写信说,他开始上奏时,孝宗听得很高兴,常向他问话,听到后来,就一言不发。孝宗不满朱熹的言论,要他留在临安国子监,作个武学博士,教学生兵马武艺。朱熹只好辞官不就。

此后的十年间,孝宗、虞允文积极备战。朱熹一意著书讲学,逐步形成了他的道学体系。这个号称集大成的体系,阐发二程去人欲,存天理的理论,以《大学》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核心,以维护伦常为宗旨,继承、综合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等人的学说,又吸收佛教禅宗和道教的理论,使二程洛学带上了更多的哲学色彩

在孝宗、虞允文备战的年代,朱熹学派还不能在政治上取得地位。孝宗即位前,曾向史浩等学儒学,但在备战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到儒生的空谈无用。孝宗多次对大臣们说:近时儒者多高谈,无实用儒者不肯留意金谷(理财),儒生不达时变。朱熹得不到孝宗的赏识,不能侪于高官的行列,但在社会上影响渐大,形成道学集团。

2、孝宗理财备战和陈亮等反道学的论争

一一七五年到一一八九年孝宗退位,是第二个段落。在这个段落里,统治阶级内部的状况是:孝宗用王淮理财备战,龚茂良、史浩、周必大等反战主和。朝廷上以宰相王淮为代表,社会上以思想家陈亮为代表,展开了对道学集团的论争。

虞允文死后,孝宗用叶衡为右相,龚茂良参知政事。次年九月,叶衡罢相。此后三年间,龚茂良以参知政事成为实际的宰相。孝宗对龚茂良说:本朝家法,远过汉唐,惟独用兵不及。意在整军备战。但龚茂良却是朝中妥协派的代表。官员们一谈到边防利害,就要遭他讥笑谩骂。一一七七年六月,孝宗罢龚出朝。龚茂良见要罢相,赶忙上书建策恢复失地。孝宗大怒说:你五年不谈恢复,为什么今天又说这个!龚茂良罢相后,孝宗起用王淮参知政事。一一八一年又任命为宰相。

王淮在高宗绍兴末年作御史官,曾建策刑赏、黜陟(官员升降)的大权应集中归于皇帝。大臣各以成法来上,如果依违迁就以违制论罪。孝宗即位后,王淮先后在福建、两浙作财政和司法官。符离战后,王淮被孝宗召见,建策择将、备器(武器)、简兵、足食,主张继续备战。龚茂良作相,王淮在枢密院主管军务。孝宗用王淮执政,对他说:近来士大夫多以谈农事当作羞耻。农事是国家的根本。士大夫好作高论而不务实,还说是羞耻。”“周公、孔子也未尝不理财。又说:士大夫还不愿意谈论恢复失地。家里有田百亩,其中五十亩被人占据,不是就要告状么!对自己家事明白,对国事就怕谈,这算什么!孝宗制定理财备战的执政方针,王淮作相一直执行着这个方针。

孝宗模仿北宋初年的办法,把州县的积余钱物集中到朝廷,设置封桩库,逐年储备,作为备战的军需。一一七九年,封桩库只有现钱五百三十贯。到一一八三年增加到三千多万贯,加上地方桩积钱,共达四千七百余万贯。孝宗慨叹说:《周礼》一书,理财居其半。后世儒者尚清谈,以理财为俗务,可谓不知本。孝宗统治初期,曾经听从过某些对王安石变法的诋毁,这时已完全接受了王安石的论点(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再一次批驳了反理财的儒者。一一七六年二月,孝宗检阅两浙、福建的士兵,准备作战时调集。王淮执政,据说守边统兵之官,各当其才区处军务,率皆合宜。大抵孝宗、王淮的所谓理财,只是把地方的财权更多地集中到朝廷,并没有从制度上作重大改革。所谓备战,也只是对军兵作一些整顿,并没有作北上抗战的打算。但孝宗以抗金备战为国策,却使朝内外抗战派大受鼓舞,纷纷上书,陈述收复失地的建策。抗战派与妥协派又展开了论争。

龚茂良执政时,曾推荐朱熹到朝廷作官,未能实现。一一七八年,史浩一度任右相,又推荐朱熹入朝,因遭反对,改命知南康军。次年,朱熹到任,就在庐山重建白鹿洞书院,作为他传播道学和收集门徒的活动据点。一一八年,朱熹上书给孝宗,讲正心术,立纪纲,说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才能得立。又指责朝中官员,说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财又安得而理?军政何自而修?土宇何自而复?孝宗大怒,要右相赵雄分析批驳。赵雄说:朱熹是个好名的儒生,皇帝越骂他,反而越抬高他。不如让他去作官,看他有什么本领。次年,朱熹在南康军任满,孝宗派朱熹到浙东路管理常平茶盐。

在王淮支持下,朝中官员纷纷上书谴责道学。一一八年六月,秘书郎赵彦中上书,指斥洛学饰怪惊愚。外假诚敬之名,内济虚伪之实。士风日蔽,人才日偷。请求孝宗下诏,使人明了朝廷的好恶,以变士风。一一八二年,朱熹出官浙东后,吏部尚书郑丙上书,明确提出反对朱熹,说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御吏陈贾面奏孝宗: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假其名以济其伪。请孝宗明诏中外,痛革此习考察其人,摈斥勿用。孝宗采纳陈贾的建策。朱熹由此罢官,继续在社会上讲学。

社会上坚持抗战和反对道学的代表,是思想家陈亮。永康人陈亮,早年读兵书,研究军事。一一六九年,陈亮向孝宗上《中兴五论札子》,分析当时形势,建议朝廷迁都建康,以重兵驻荆襄。一一七八年,又到朝廷上书,说孝宗隐忍以至于今,又十有七年矣。指责那些学孔子之道的学者阻止抗战,提倡苟安。他说:南渡以来都还遵守祖宗旧法,没有多少改革。赵鼎等人不懂变通的道理。秦桧破坏抗战,忍耻事仇,死有余辜。他再次建议迁都建康,守备荆襄,经过三几年,作战的形势可以建成。最后说,他这些年来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霸之道。……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人性、天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陛下励志复仇,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孝宗看了陈亮的奏书,大为震动,要把它张贴在朝堂,激励群臣,并打算破格任用。一些大臣因陈亮直言无讳,纷纷反对。陈亮待命十天,又接连两次上书,说本朝以儒立国今天下之士,熟烂委靡,诚可厌恶。陈亮上书后,渡江而回。被揭露的儒生们却在伺机报复。陈亮在家,酒后论国事。一个儒生以醉中戏为大言的罪名,向刑部告发陈亮。陈亮遭受严刑毒打,体无完肤。大理寺要按谋为不轨(造反)治罪,送孝宗取旨。孝宗说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把奏牍撕毁,扔到地上。陈亮被释放回家。

陈亮并没有被压服。此后几年间,陈亮继续在家著书讲学,传播自己的主张,和朱熹派道学论战。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以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书院的条规,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应用来反对讲求功利、理财备战。陈亮针锋相对地提出实事实功的主张,说:但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自不妨为一世英雄。指责道学家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故作高深,是借以掩盖他们无知和无能。陈亮又指责儒者的所谓君道,是迂腐之论;宣传执赏罚以驱天下霸者之术。陈亮的学说在浙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而传播到江西。朱熹对他的门生说:陈同甫(陈亮字)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孔孟可畏!可畏!浙江一带,甚至东莱吕祖谦的学派,也有一些门徒,接受了陈亮的影响。朱熹惊呼:今来伯恭(吕祖谦字)门人,亦有为同甫之说者,二家打成一片全然不是孔孟规模,却做管(仲)商(鞅)见识,令人骇叹!陈亮和朱熹的论争,被称为王霸义利之辩,陈亮之学兴起,抵制着朱熹道学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