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心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2:06
心境一如  妄念成空 “境”是对“心”而言的,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生命、不同人的眼中,可能呈现不同的样子、不同的理解。在蜻蜓复眼看到的世界、体验到的事实,跟人眼看到的,能相同吗? 有“境”就有“心”,无心就体验不到“境”,每个人体验到的“境”也都不一样,是无法替代的。心是空明独耀,不用的时候,它空明而自在展示虚空不可知见,用它的时候,它明空而容纳万物显现无所不是。从“境”中看到“心”的作用,从“心”中显现“境”的现象;“境”是“心”之想念,“心”是“境”之明觉,无境则心空秘藏,有境则心明遍照。 看到“境”,“心”其实已经动了,“心”动由空显明,生起知觉感受而成“境”。没有“心”,就没有觉知,就无所谓“境”了;没有“境”,内心空明自在,本来无一物。境为心尘,心为境因,心境相应,同起同空。 要找“心”,那容纳万相之“境”,就是心的明觉;要了“境”,那退藏于空之“心”,就是境的不在。心是主人,境从心显,境来境去境无常,心空心明心永恒。凡人依“境”不依“心”,以“境”的心念当作了“我”,以“心”的明觉,当作了我对世界的所见,颠倒过来了。 圣人以心转境,娑婆世界变成释迦净土;凡人境里牵心,颠沛流离无处休息。圣人知道外在的世界,是心的生起,万相变化,是心的念头,从而没有妄念,生活如何就是如何,世界如何就是如何,自心之明就是所知所觉,心已动真念,何由再妄想?凡人则在心念所现世界中,再起恐惧担忧执著妄想,自心生起,自己妄执,如镜照面,对影自怜,千般妄为,皆是自扰之。 智者明心,不再妄想,“境”已是心之念,看“境”则知心之所在,何由境上生心?自心自扰?智者尘境经历,一片光明,境起即是心在用,静心观察,该住的住,该走的走;智者心灵本来,一片虚空,境去即是心休息,安心虚空,有无量极乐,有无尽自在。  妄想和净念 禅定的第一步是摆脱“妄想”。 既然说是“妄”的想,自然也就有相对应的一面,即“非妄”的想--“净念”。 那么什么是“妄想”、什么是“净念”?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可能摆脱妄想,否则,“摆脱妄想”这个想法的本身,也是妄想。 人生在世,随波逐流,在宇宙的大潮流中,人在其中起起落落,身不由己。人从自己的眼睛看向外在的世界,在面对这种潮起潮落中,感觉到恐惧和担忧,从而在内心产生各种因为过去经验形成的不真实的念想。世界不因个人意志为转移,但人在其中漂流,会有各种想像和考虑,一旦这些“想像”和“考虑”正好和事实情况相吻合,就以为是自己妄想的作用;如果不吻合,就执著期待幻想谋划,在“妄想妄情妄行”中,空耗生命元能。 在宇宙的“视觉”中,宇宙内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其内在,宇宙内的一切运动,可以说是宇宙的“想”,这个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事实,一旦跟这个事实不符合,就是“妄想”,一旦跟这个事实相吻合,就是“净念”。 人的一生,在“妄想”中追求“事实”,一旦吻合,就是成功;一旦不吻合,就是失败,宠辱由此而生、七情六欲从此而起。事实上,为什么有的“妄想”还是会成功呢?到底是“妄想”造成了未来的“成功”,还是未来的“成功”的超前信息带来了这个“妄想”?人一直困在这个层面中,纠缠不清,作茧自缚。 修炼者突破自己小我视野的“妄想”,进入“净念”的世界,即传统道家的“真观”境界。净念的世界,以众生所谓的“客观世界的运动”为想念,念念都是实际景象,或说实际的一切,都是我的“念想”,因此,“净念”即是实际念、现实念、事实念。可以说,一切净念,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是净念的运作。 人们眼中的所谓“客观现实世界”,其实并不客观,所谓“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永恒独立于人的;实际上,世界依人而变,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即使每个人的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改变着世界的模样。当然人们把世界说是“客观”的,是因为它不依“妄想”而变,例如你飞上天,但实际你飞不上去。这个世界是在“净念”的作用下运作,但不会因为“妄想”的念头而改变。 修炼者放弃小我的“妄想”,超越自己狭小的世界观,以宇宙作为自心,以宇宙自然的“运动现象”,作为自己的念想,即是“净念”,所谓“净念相随”,就是这种念头客观自然,事实如是。修炼到一定境界,修炼者就会把“净念”作为自己的安心立命之地,一念一想,都如实如是而生、如实如是而起。他不会区分,这到底是自己的想造成的,还是宇宙本来就造成的,他不再区别自我和宇宙,因此他们获得了初步的“神通”。 摆脱妄想,契合净念,人心合于宇宙。这就是禅定的第一步成就。 然而,即使是“净念”,也不是“真实的、客观的、实相的、永恒的境界”,它只是反映了事实上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而且是宇宙、是整个人类的“主观”!所以修道者说“世界是内心的投射”,其实,更直接的说法是,“世界是内心净念的本相。”  禅定心髓(三)--回光返照 凝练精神 用“净念”修行,摆脱名相和概念,从大脑的“自我催眠”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念念真实、事事真观,落到实处,避免了禅定中“枯禅”、“顽空”的偏颇。接下来,就要“回光返照”,“凝练精神”了。 佛家以“自省自察自悟”作为“返照”之法;道家以“意念内守”作为“回光”之道。光就是神,神就是光,在低级层次,神也涵盖了“精神”和“意念”。 所谓“回光返照”,就能够将向外耗散的精神收回来,凝聚在一起,久之则光明渐生,遍照精神世界,使得内在明亮透彻,即从“无明”走向“光明”状态。佛家称之为“智慧”、“明心见性”;道家则称之为“内丹”、“阳神”。 佛家禅定,由守戒、入定、而生慧;道家禅定,由意守、结胎、而出神。方式和表相不同,内在的原理却无二,都是经过:“精神内守、精神稳固、精神凝练发光”三个阶段。 精神内守阶段。依据佛道儒种种方法,可以“意守丹田”、“遵守戒律”、“自我反省”、“返观自照”、“精神内守”、“内求法”、“不为物诱”……等等方法,将精神从外在的世界中,收回来。普通人的精神是很散乱的,很容易被外在变动的外物所吸引,从一物跳到另一物,一旦没有依附事物,就会感觉空虚无聊。 精神稳固阶段。当精神内收,解脱了对外在事物的依赖和执著后,但精神还是飘忽不定,会自我攀缘,思想杂念纷至沓来,从一念跳到另一念,无有止息。佛家认为,这些私心杂念来自“贪嗔痴”,因此要清心寡欲,从而让内心的念想澄清。道家认为,精神寄托在能量中,“能量的波动和变化”带来精神的杂念,因此从能量入手,阴阳结合,凝结成稳固的团, 并称之为“丹”,从而精神有个安然寄托的地方。 从佛道两家的的方法可以看出,佛家直接在虚空中凝练精神,精神放下所有执著后,则自然凝聚成团,进而放出光明,成就“智慧般若”;而道家则是先给精神安个家,到最后阶段,再“粉碎虚空”、打破所有的执著,成就“天人合一”。 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借假修真”,在内心假想个“事物”,然后紧紧系念于它,如同母子情深、情侣相恋,绵绵细密、不离不弃,最后精神稳固后,再放下这个假象,如同放下拐杖一样,精神自抱成团。这种应用,在佛家密宗修炼和道家法术修炼中,尤其常见。 在世俗流传中,人们通常把特殊修习方法“打座”作为“禅定”的主要方法,有些人甚至将“打座”时间长短确定为禅定功夫的深度。实际上,“禅定”是精神的成就,身体的静默,是为了不打扰精神的宁静,有利于精神进入更深层次的稳固阶段;但精神的宁静,必然是超越身体的动静的,不能因为入座、出座而有分别心态。 打座就如同火箭助推器一样,按阶段节节推进精神的稳固和凝练;而禅定则是修炼者从始至终的精神素质,如同火箭的运行高度。打座是手段之一,禅定则是根本之道,明白禅定的本末之道,紧扣根本、围绕根本,无所不为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