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之三:用破坏来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1:50
作者;郝志强
有孩子的家长,不知有无发现一个现象,小孩子的破坏力特别强大,我家的也一样。我家北斗特别喜欢打我的电脑,乱按一些键以后,出来一些汉字,他就开始读那些认识的汉字,或者直接打英文和数字。但每次在玩20分钟后,就开始乱打,他管这叫“炒电脑”,象他姥姥炒菜一样。我们每次和他说:这样就把电脑打坏了。他回应到:要打坏。对电脑是这样,对电话,对手机,对玩具,大概都是这样。
不止我家孩子身上有这个问题,我看到很多孩子都类似,楼下邻居家的孩子,到我家来玩,把我家所有能拿到手的东西,都丢到地上。所以我在想,这是个问题吗?为什么孩子要打坏东西,而且以此为乐呢?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学习,可以通过创造,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破坏呢?
孩子想认识这个事物,而又不能创造它,于是想通过破坏的方式来学习。也就是说。此时我们教导他的那些道德观念,大概都是无用的。什么要爱惜财物呀,什么不能打坏东西呀,对孩子来说,道德教育都没有什么意义。据我老婆说,她相信一个日本专家叫松田道雄的话,孩子在12岁以前,是没有道德是非观念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强化那些观念,才能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让这些观念在他们头脑中强化。
破坏一方面是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另外一方面是对这个东西的不理解,不信任。于是把那个“怪物”丢到地上,反应了孩子对世界的恐惧。孩子越熟悉的东西,破坏的可能性越小。还有的破坏是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而别人要了回去,就用破坏表示抗议。或者是生气了,用丢东西或破坏的方式,发泄某种情绪。我们作为家长,要非常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这次破坏,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如果是学习类型的,可以给他一把螺丝刀,一起来合作,破坏一部电话,这就是帮孩子成长。我记得小时候,曾用试管,尝试装着虫子,倒上水,用蜡烛煮沸,号称是做化学实验。如果不是学习型的破坏,及时制止也是应当的,否则养成不良习惯可不好。
联想到社会上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新政权采用破坏旧世界的方式,来准备造一个新世界其实这种破坏,反映了他对新世界的恐惧,更说明了他的不自信,就象孩子对手边的东西,要破坏一样。某人要出名,不是通过显示自己的优点,而是通过贬低别人,是不是也是类似的手段呢?
创造总是难得,那我来破坏,同样是学习,破坏不是更容易吗?那我们到底是要制止破坏,还是倡导破坏呢?我也糊涂了。
2009年5月19日是北斗上幼儿园的第六天,也是这周的第一天,早上从家走时,北斗就哭哭啼啼的,要我带他去荔香公园玩,而不想去幼儿园。等妈妈和姥姥带他走了后,我一个人在家,开始一天的工作,9点多时,收到老婆的电话,汇报了送去后的情况。
北斗到了楼下,还是小声地哭。到了门口,看到段师傅的车后,他妈妈让他上车,他啜泣着自己爬上了车,,在车上,他妈妈开始做他的工作。
妈妈问:北斗,你们幼儿园有多少小朋友呀? 北斗歪着头想了一下,说:有14个。妈妈吃惊地,故意说:太好了,你可以和14个小朋友玩了,那加上你有多少个?北斗说:15个。妈妈说:那,加上老师有多少个。北斗象在数数地说:16个、17个、18个,19个,有19个。妈妈又夸张地说:你可以和这么多人玩呀,多好啊,妈妈好羡慕你呀。你在家可以和几个人玩啊?北斗说:5个,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北斗。妈妈恍然大悟地说:对呀,我们还是要上幼儿园,这样才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呀,你们在幼儿园都玩什么了?北斗说:有颜料、唱歌、还有,哦,还有,北斗想不起来了。妈妈说:是不是还有跳舞,学北斗最喜欢的英文呀?北斗说:是。妈妈继续说:爸爸带你去荔香公园,你们是不是玩白石头,喂鱼,在草地上跑,就这些呀?北斗:是的。妈妈说:还是幼儿园好玩吧?玩的东西多吧?北斗:是。
妈妈得到了一个确定。
接着妈妈还给北斗讲了,昨天晚上和他说过的“半途而废”的故事,他也认真地听着。讲完了后,妈妈问:北斗知道半途而废是什么意思了吗?北斗仰着头说:就是上着上着幼儿园,突然不上了(这是昨天他妈妈告诉他的)。妈妈说:对呀,你上了星期,已经哭了一个星期了,今天要是不去,那上个星期就白哭了。北斗说:上幼儿园,就不半途而废了。妈妈说:对。
妈妈得到了又一个确定。
此刻车快到幼儿园门口了,妈妈说:妈妈说下午几点到幼儿园接你呢?北斗:下午4点半。妈妈说:妈妈会来吗?北斗:会来。妈妈:对,北斗说的对,妈妈是说话算数的好妈妈,等下午4点半了,北斗就下学了,妈妈就来接北斗回家。北斗可能是想到妈妈会走,又开始小声地啜泣。妈妈说:北斗可以在车上哭一会儿,但到了幼儿园就不可以哭了。北斗重复妈妈的话说:可以在车上哭,到幼儿园就不哭了。妈妈说:对,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为什么要哭呢。北斗若有所悟。
此时车到了幼儿园门口,妈妈带北斗上去后。正好北斗的老师SABINA,在门口接孩子,妈妈把他递给老师,老师牵着北斗的手进去了。进去以后,北斗和别的小朋友一道,站在地面上的黄点上面,看孩子都到齐了,老师开始放音乐,带孩子唱歌,准备开始一天的课程。北斗站在老师旁边,不住地往门口张望着。妈妈躲在门口,偷偷地看着他,不让他看到。他一声都没有哭,看来今天是个好的开始,他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
晚上我和老婆去接他,他很开心,连老师们都感到奇怪,他确实是在那里过了快乐的一天,看来他已经认命了。老婆的经验:一定要坚决,说送一定要送,不容许讨价还价,让他认命,但要用语言引导。
你看过动物生崽吗?我以前在住在农村的奶奶家,见过多次动物生崽。一只小羊颤颤巍巍地被生出来,落到地上,羊妈妈把小羊身体舔净。没过20分钟,那只小羊,已经开始跌跌撞撞地站起来,尝试着走路,一个小时后它已经是满地跑的小羊了。这些动物和人相比,成熟的时间短,甚至一生下来,就开始独自谋生。而人类的婴儿,却要经过漫长的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人类,甚至有“三十而立”之说。
但动物生来就是动物,它们没有选择,一只小羊生来就是一只小羊,它们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就象被流水线,生产出的工业产品,他们是没有选择的。那人类的孩子呢?生出来是最弱的小动物,连一只小羊都不如,赶不上小牛的一半,但20年以后,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一个不同的成人。他可能是可科学家,可能是个医生,可能是个艺术家 ,甚至可能是个犯罪分子。孩子不同于动物,他们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孕藏了无限可能。孩子是上帝用来改造我们这些成人的圣徒,孩子是完美的,他们不知人世间,有那么多邪恶。他们是工艺品的毛胚,蕴藏着美玉,被后天铸造。他可以可能成为一个痴呆,可能成为一个杀手,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可能成为任何,你在社会上见到的人物,成为你想到或想不到的“生物”,所谓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那谁是工艺大师,来塑造孩子呢?一个是孩子自己,因为遗传的原因,他遗传了父母的基因,继承了他们的某些特质。音乐家的孩子,在胎儿时,就接触了大量音乐,因此成为另一个音乐家的机会很大。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另外一个是环境对他的影响,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最后是教育对他的影响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1924年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盗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而为什么华生敢这样说?因为他已经掌握了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当时是行为主义的方法。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方法失之简单,但对三岁以内的幼儿,还是非常有效的。
除了学校这样的专业教育机构外,就要靠父母了对孩子的塑造了,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就是工艺大师。你将用你的手工,把你家孩子打造成什么样子呢?你有无发现,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呢。所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别的书可以不看,但关于教育的书,尤其是关于幼儿教育的书,那是一定要看的。比如日本人松本道雄写的《育儿百科》,就是孩子生活方面的经典,人家日本人能写出这么经典的著作,我们中国的幼儿研究者,都在做什么?还有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是家庭教育的经典。如果你要了解幼儿园教学,或熟悉教育原理,可以看蒙特索利的系列5本书籍。
不过要让家长成为工艺大师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才有了幼儿园的存在。幼儿园有无工艺品制造作坊这样的观念,还是整天想着工厂方式的,大规模生产呢?我们在深圳选择幼儿园,发现大多数幼儿园,都是一个班有30个孩子,两个老师和一个保育员带。他们能照顾过来吗?这不是典型的工业化的,学校的模式吗?
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陪孩子的时间尽量长些吧,把你的心放在孩子身上,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要不光照顾他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照顾他的灵魂,让他在你的教育和引导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大多数父母,有工艺大师的水平吗?修炼,继续修炼!
来深圳已经11年了,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和内地城市有区别,家里的老人来了后,说这个城市缺少人情味儿。可不,在老家,大家都是一个单位住在一起,彼此都是熟人,互相走动频繁。而在深圳,小区里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因此人情味儿淡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住的小区里每天人来人往,据说有一万来人,3000来户。确实周围的邻居,不可能都是你的朋友,他们只是你的邻居,那个熟悉的“陌生人”,那个谁谁的爸爸和妈妈。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呢?我看做家长的,没有不教孩子文明礼貌的,什么见了人要问好呀,离开时要说再见呀,尤其是见了老人,和那些对他家孩子感兴趣的人,和孩子打招呼的人,对这些人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问好。可我们看有多少家长自己做到了呢?你出门见到同层的邻居,你会打招呼和微笑吗?你在电梯里看到楼上楼下的邻居,你会打招呼和微笑吗?你走到小区里,见到小区里的邻居,你会主动打招呼和微笑吗?我见过这样的邻居,但真的是不多。
那些冷漠的眼神,换来的是什么呢?对方可能给你一个招呼或微笑吗?即便对方是微笑,也会暂停在你的眼神里。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家长呀,孩子是通过模仿家长学习的。你不对人微笑,你不和人打招呼,你家的孩子怎么能会?有些人你是熟悉的,你可能和他打过牌,下过棋,可能你们一起带过孩子,于是见了面,象老熟人一样,你们打了声招呼。那些不太熟悉的,微笑和点头一下,总是可以做到的吧?经常,我的那些邻居,个个绷着脸,象是黑桃K。更有甚着,明明经常见,走在路上遇到了,也假装没有看到,把对方视为真正的路人。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吗?我们这样的礼仪之邦,还有礼仪吗?
是不是这些邻居的能量,已经被生活榨干了,他们把能量和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生存上,如何搞定上司、如何搞定下属、如何搞定同僚和客户上了,哪里还有什么能量,留给自己的周边,甚至是留给一些不相关的邻居?你是不是生活压力太大?大得你无法承受?所以你用冷漠的眼神,来抗争这个世界?你是不是这样的性格?那我要为你的前途担心了,无论你在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你成功的可能性都比较小,谁会重用一个满脸冷漠的人?
让我把话说得过分一些。你是不是很有钱?所以对我们这些邻居,这些你眼中的下等人冷漠?你要是真有钱的话,怎么和我们一样,住在这样一个小区里?你家真有钱又怎样?我们不是在一个大院里吗?有钱住别墅啊!既然住在这里,就说明你和你的邻居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本事更大,谁也不不谁更有钱。我奇怪,为什么你满脸写满冷漠!
让我们用微笑,来化解你的冷漠,相信即便我们化解不了你的脸上的坚冰,也会给你的心带来一丝温暖。起码在园子里,让你有到家的感觉,不也是很好吗?我们不是北京人、我们不是湖南人、我们不是广东人、我们不是四川人,我们都是深圳人。从明天开始,对你的邻居微笑一下好吗?教孩子要有礼貌,我们这些家长首先要做到。
微笑一下,露出八颗牙齿!
一天上午在园子里带孩子,看到一个妈妈和姥姥,两个人带着个8个月大的孩子,在爬滑梯。姥姥在后面顶住孩子的脚,妈妈从上面抓着胳膊,准备让孩子从滑梯下面,爬到上面去,孩子也在扭动着身体,努力地爬。你觉得有问题吗?爬滑梯是孩子的事,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了滑梯,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的乐趣,不是很好吗?但问题是爬滑梯这个过程,对孩子是好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他才8个月大呀,他为什么要爬呢?才出现上面说的姥姥和妈妈帮忙的情景。可喜的是,家长认识到让孩子爬行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家长没有掌握训练方法。
我家当年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目标!
我们在家把他喜欢玩的一个球,放在他前面,伸手够不着的位置上,他喜欢那个球,看到球在他前面,他就努力地爬着去够,当够到球时,他会发出开怀的大笑。那种笑声,就象科学家捧了诺贝尔奖杯,就象运动员得了奥运冠军,就象政治家成为了国家元首,就象商人成为世界首富,那是成功者的大笑。
作为大人,知道8、9个月大的孩子,爬行对他有什么好处和意义,但孩子不知道,他更不知道大人为什么让他,爬上那个困难的红色滑梯。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孩子,脚被家长推着,手被家长拉着,就上了滑梯。孩子认为爬对他有意义,他才会努力去爬。家长要赋予爬行意义,把爬滑梯这样的学习,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他才会学习。我们大人不也是要赋予生活意义,这样才会努力吗?想想你每天为什么努力工作,因为你有目标,你要带给家人美好的生活,你要自己取得成就,其实孩子也是一样。,
当然最好是他自己找个目标,自我激励,而不是我们给他一个激励。不过孩子小时,可能不会自我激励。家长就要教孩子,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目标。当他把爬行当成了习惯,他熟悉爬行了,他体会到了爬行的乐趣,这样放在前面的目标,就可以取消,这就是从外部激励到自我激励。
当我家北斗小的时候,我带他在外面玩,他喜欢拣地上的树叶,我们就给他一个干净的树叶,等他玩熟悉了后,就从他手上拿出来,放在滑梯上,他就会努力爬上滑梯,去拿对他很重要的那个树叶。总之,你想让孩子做什么,就要给他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还要有一些挑战,完成的过程中充满乐趣,不也是很好的游戏和教育吗?其实游戏就是教育,对幼儿尤其如此,他在游戏的过程中抓到了树叶,坚定了自信,不也为将来长大,成为一个可以完成任务的成人,做好准备吗?
我们作为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等孩子再长大后,他有了学习目标,等他工作后,他有了工作目标,等他结婚生子后,他有了生活目标。人生的目标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目标,就是好的.
没课在家带孩子时,发现很多孩子在最基本的穿衣戴帽上,就有问题,连我这个来自边疆地区的,农村出身的,不讲究的家长,都看不过眼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水布。有的孩子胸前挂着块擦口水的布,有的孩子把这块布背在背上,甚至有的孩子4岁了,还有这块布。所有看到这个孩子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子是个经常流口水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个不能自理的孩子,所以需要挂块布,随时清洁自己。你觉得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吗?你见过哪个大人,胸前或后背有块布呢?如果孩子流汗了,甚至是流口水了,家长不能随身带个手巾吗?家长为了自己小小的不方便,说大点是侮辱和孩子,说小点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当然如果孩子太小,比如说只有4个月大,口水流得象滔滔江水一样,系个口水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4岁的孩子了,还系呢?那是只顾家长方便,而忽视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
2、衣服太脏。很多家长给孩子穿的衣服没法看,不是档次没法看,而是太脏了。弟子规上说了,“衣贵洁、不贵华”。很多家长连自己的整洁都做不到,带的孩子是人见人躲的脏宝宝,可以想象他们家是什么样子。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会带出干净的孩子吗?这样的男孩子长大后,会是个清洁的绅士吗?每天晚上给孩子洗完澡后,顺手就把衣服洗了,不是很难,只是有的家长嫌麻烦,或对清洁的标准低。
3、音响鞋。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带音响的鞋。只要孩子走路,鞋就会发出“吱吱”的声音。真不知道这些家长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本意是激发孩子走路的乐趣吗?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从爬行到走路,本身就是飞跃,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行走是孩子的天性,有必要靠外物来激励吗?是不是在这种鞋发明之前,孩子都不会走路,或学走路慢了?孩子在成长,在观察这个世界,在用耳朵听这个世界。他听到了家长的声音,逐渐地学会了听,逐渐开始模仿大人发声,更逐渐地学会了说话。他听到了树木的声音,他听到了风声,他听到了小鸟的声音,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孩子还在观察自然。孩子脚下的“吱吱”声,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干扰。你莫非是让你家孩子,以后发出“吱吱”的声音吗?那为什么让他穿这样的鞋?在你的耳朵边上,安个小喇叭,整天对着你的耳朵“吱吱”的,你觉得怎样?或者从明天开始,你穿这样的“吱吱”鞋上班,你觉得怎么样?
4、露屁股。有的男孩子一岁多了,会走路了,穿着开档裤,露出可爱的小屁股,和小鸡鸡。不说卫生问题,先说说心理问题。孩子是需要自尊的,孩子是需要爱护的。当他把什么都露在外面,只是方便他可以随时大小便,你难道是要他随时大小便吗?家长要让孩子养成随时随地大小便的习惯吗?确实清理孩子弄脏的裤子是费力的,尤其是在上面拉了大便和小便的衣服,更是肮脏和麻烦。但那是你当父母的代价呀。你为了自己方便,让孩子穿着开档裤,让他毫无尊严地把最隐秘的部位,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呢?无论从卫生的角度,从教育孩子的角度,从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角度,都是说不过去的。
孩子的未来就是成人,孩子要学习的对象就是成人,要模仿成人,而最终成为一个成人。我们要用成人穿衣打扮的规则,来要求儿童。儿童一样要整洁,一样要衣着大方,一样要注意色彩搭配,一样要合身,一样要梳妆打扮。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良好穿衣戴帽习惯,良好梳妆打扮习惯的孩子,长大以后,是不是也是绅士淑女的典范呢?'
为了儿子学英语,我在2009年4月份,买了一套洪恩英语的碟,陆续地,姥姥也买了一些儿歌和英语DVD碟。后来我发现错了,大错了。当北斗在看碟时,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但看完后,我们问他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他在看那鲜艳的动画,看那不断变化的色彩,而不是那些文字,更不是跟着读里面的英语内容,孩子真是在看电视。孩子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都是我的错,按照进度,一个月可以他可以把《弟子规》背会了。可他现在被鲜艳的动画吸引,而对背诵《弟子规》,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所以一天晚上,我把那些DVD都收起来了,只放一些CD和个别优秀的DVD在他的碟盒子里。一天早上他跟着妈妈把《三字经》读了一遍,《弟子规》也读了一遍,还跟着妈妈学了几个英语单词。他的收获要比前几天大多了。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但要玩耍得有意义,这是我们家的教育理念。
电视是个单向灌输的媒体,其实是不利于孩子学习的,尽量少用。你想想,电视有声音、电视有图象,看电视时,它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占领了你的大脑,让你很难独立思考。大人还沉迷在电视中呢,更何况孩子?你让大人戒了电视,都不容易,更何况孩子?想想你自己,估计每天都看电视,但通过看电视你学到了什么?对孩子也一样。更何况孩子正处在爆炸的学习阶段,我们要让他去探索,或我们教授他很多知识和技能,而电视起不到教育的职能,最多是个配角,主角应该是家长和老师,或书本。他在听CD上的英文歌曲,逐渐地他就会模仿地唱,但如果DVD的话,占领了孩子太多大脑资源,反而容易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
深圳有个幼教机构,老外给孩子上课,用的是高档而昂贵的外国老师,但用电视来教学。整天给他的学生看电视上的动画片,老师在旁边辅导。要是这样的话,和在家看电视有什么差别呢?孩子上这样的机构,为的是和老外老师交流,而不是和电视交流。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而不是电视。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得到发展。如果孩子对电视更感兴趣,那是老师没有吸引孩子,那是老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出了问题。
而且一个用电视教学的方式,会让孩子养成看电视的习惯。回家后孩子会说,在学校老师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家里不让看电视?你看看现在我们电视节目,除了广告越做越好看之外,有什么节目是适合孩子的呢?除了爱情和暴力还有什么节目呢?适合孩子的好节目太少。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可能失败。你能保证电视里播放的,都是适合孩子的节目吗?人和电视相比,电视上的节目,那些声音,那些图象,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但那些程序都是设定好的,讲师基本上无法更改,因此可以说是死的。只能按那个程序走下去,即便是所谓交互式,也只能是有限度的交互。注意这里说的是吸引,吸引的目的是让孩子思考,而不是为了吸引而吸引。所以电视这个强大的工具,对孩子来说,吸引太大了,尤其是小孩子,就会影响孩子思考。而和人学就不一样,人和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如果有必要,讲师可以随时停止,插入一个小活动,或写字在白板上,或给学员一个提问,和学生互动起来。
很多讲师上课,也是严重依赖电脑和投影仪。那我就要问了,在电脑和投影仪发明之前,那些讲师是如何上课的呢?在60年代、在70年代,那些讲师是如何上课的呢?到底是投影仪重要还是讲师重要?显然是讲师,那是活生生的人。电脑和投影仪只是辅助,而不是核心。
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在原理上是相通的。职业讲师犯的错误,那些搞幼儿教育的照样在犯。
前两日参加了儿童会组织的户外教学活动,对我们家来说是第一次参加,对贵会的努力,再次表示感谢。从本次组织中,可以看出你们真正是以儿童为中心,把心都放在了儿童身上,这在深圳的幼儿园是做不到的。本次活动中,我从未见过态度这么好的老师,尤其是SABINE,专门开车送我们到门口。
早上有人迟到我就不说了,毕竟距离很远,路况不熟。单单就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上,我有一些想法,和贵儿童会交流。在说我的想法以前,请你们先测验一下,那天去荔枝世界,孩子们都学到了什么,现在还记得什么。我家这么聪明的北斗(自夸,呵呵),都什么都记不得了,更何况别的孩子?你也可以问问那些大孩子们学到了什么,他们学到的应该是你们教学目的。
在前面的沙漠区观察植物,因为地方小,又闷热,家长和孩子都很多,所以快速离开是对的,你们做得很及时,体现了专业水准,在这里我就不说了,包括让家长右手牵着孩子,都很好。我们来说说第二个活动抓鱼吧,在整个教学中,它占了很大比重。不知你们仔细观察了没有,大多数是家长在替孩子抓,家长抓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大多在看,或拿着盒子。我们是让孩子抓鱼,体会到抓鱼的乐趣,而不是家长,主角是孩子不是家长。你们的抓鱼,简单地来说是有组织,无纪律。让家长想怎么抓就怎么抓,而不是孩子。我记得在前面那个沙漠大棚里,你们的指令是对的,让孩子站到前面,家长站到后面,为的是让孩子听清老师的话,那为什么到了抓鱼,就不坚持让孩子做了呢?原则呀原则。我们是带孩子,而不是家长,来进行户外教学,现在也是正常的教学时间呀。
家长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而不是代替孩子玩。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加强亲子关系,但绝不是代替孩子玩,代替孩子思考和学习。
其实你们在正常教学时间组织的活动,从周一到周五,在我们这些家长眼里,都是教学,都是为了达成你们的某个教学目的(你们不是每周都有一个主题吗)。如果单纯为了玩乐,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家也可以带孩子玩,为什么要来儿童会?我和北斗在南山的荔香公园玩石头、喂鱼、追鸟,也是很开心的。儿童会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要我来组织抓鱼教学的话,我会用下面的方式。
1、把水再放掉一些,只漫孩子的脚踝,最多不超过20厘米。这样家长可以放心地站在岸上,而不是进到水里。老师几个在水里,保护一些孩子的安全,发布指令。老师告诉家长水是刚抽上来的,水是很干净的,让家长放心。
2、让孩子比赛抓鱼,看谁抓到的鱼多。让孩子两个人一组抓鱼,一个抓,一个拿着盒子,然后两个人角色互换。团队合作抓鱼,比如一群孩子赶鱼,一群孩子抓鱼。让孩子分成小组研究鱼的样子,老师引导孩子并讲解鱼的习性,让孩子观察鱼的颜色,每个孩子都要触摸鱼,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觉。
3、老师教孩子们泥鳅鱼用英语怎么说,并连带着鲨鱼,海豚,鲸鱼,这些大家熟悉鱼的英语单词,那些鱼可以出示图片。
4、孩子们在一个大的空地上,学鱼游泳,从这边游泳到那边,体会鱼游泳的感觉(其实就是跑,只不过用鱼的姿势)。
5、大家一起唱关于鱼的英文歌。可以把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改编成鱼之歌。比如说“十个印地安人”之类的,改变成“十个泥鳅鱼”。
6、配合本周的学习主题,学习关于鱼的一切(你们本周的教学主题是什么?)
7、带几条泥鳅鱼到儿童会,大家一起来画鱼的样子,并画出那天抓鱼的场景。就象你们那里有养蚕一样,既然可以养蚕,为什么不可以养鱼?总之要把关于鱼的教学深化。
8、设计一些能带家人参与的游戏,能加强亲子关系(比如大鱼背小鱼跑步的游戏)。
以上是我想到的抓鱼教学方式,没有别的意思,给你们做个参考。关于蹦床,我觉得很好,很多孩子一起玩,可以增加了解,增强人际技能。总之本次活动体现了儿童会老师的态度和专业,策划也是周密的,但能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就更完美了。我们要让孩子过得有意义,把教学内容,融合在游戏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英文,并学会绘画、音乐、人际等相关技能。
这两天看了一个父亲的书,他姓高,培养孩子上了哈佛,并在美国当上了律师,从5岁开始,他就规划女儿今后要当律师,后来还真实现了目标,孩子和父母都很开心。这是个典型的,设定目标, 努力,最后实现目标的例子。对照来看,我要把北斗培养成什么人呢?我的目标,今后我引导北斗树立的目标,那是什么呢?
现在我的目标是要把他培养成国学大师,学贯中西,为中华的崛起做贡献。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好,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现在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儒,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欧洲和美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无人能及。他们的汉学研究,比我们中国人还要深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做什么呢?我也在思考。但无论如何,一些基本的能力,他是都要具备的,这些能力就是心理学家多德纳总结出来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图画智能、运动智能、观察自然、人际关系、自我反省、逻辑智能、文字智能。
1、语言能力。中英文都要听说熟练,演讲能力强,对中英文传统经典熟悉。所以我们现在送他去一个全英文幼儿园,让他从小培养对英语的语感。在语言方面,演讲能力头等重要,这也是我们国内教育缺乏的,我现在就是靠演讲和培训吃饭的。我作为职业培训讲师,可以从小训练他演讲能力。今后北斗无论用中文,还是用英文,无论即兴,还是有准备地,都可以侃侃而谈,不是领导力的体现吗?从小开始,等他会读一些书后,让他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意思讲出来。刚开始让他坐着讲,只讲大概,逐步地让他站着讲,要讲细节,学会讲故事,甚至伴随着动作和表情,张牙舞爪。
2、文字能力。写个文章什么的伸手就来,这是很重要的能力,起码要比我强。我记得我的老师,人民大学的施炜教授说过,只有你写过50万字,你对文字的应用,才可以说是熟练。到那时你怎么想的,你就可以把它怎么写出来,直舒胸臆,以手写心。用日记或博客的方式,让他开始练习写文章。从几句话,到几百字,再到几千字。内容随意,可以是每天的感受,可以是读书体会,可以是游记,可以是小说,无论什么题材,只要他能写就好。
3、运动能力。什么球都能玩一些,最好擅长某些,有几个能拿出手。这个方面我可以做他的教练,我从小喜欢玩,什么都会玩两下,但什么都不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比我强才好,文明他的精神,野蛮他的体魄,这是目的。等他长大了,可以有针对性地,带他上一些游泳班,乒乓球班,足球班,篮球班等,在上课时,专业教练教,下了课,我这个业余教练教。
4、音乐能力。怎么也要会一个乐器吧,不能象我一样只会口哨,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也是老婆的遗憾,想给北斗进行音乐的启蒙教育都不行。是不是从此要多买一些音乐碟,循序渐进地开始培养呢?这需要高人指点,有指导才好。这也是我们送北斗上幼儿园的原因,在那里老师每周带小朋友们学一首英文歌。北斗现在2岁8个月,会唱10首以上的英文歌了。
5、图画能力。要会简单的绘画,学会用图画表达自己。很多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你让他画一个画,他画的很可能是标准图画。左上角斜着的是太阳,下面是房子和树木,房子是有窗户的,树木是有很多叶子的。有一次去邻居家,那个女孩子不在,她妈妈和北斗在地上一起画画,她妈妈就是这样画的。可见幼儿园教了孩子,怎么样是好图画,怎样是不好的图画。而北斗的图画,却是随心所欲,完全是自然流派,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要听他解释。
6、逻辑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要强,这个我可以训练,从小我的数理化就是优秀的。现在他会简单的加法,可以算加1、2、3,比如你问他23加3等于多少,他有80%以上的概率能算出来是26。他玩数字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后还要让他变着花样地玩下去,从小建立逻辑数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训练了他的数学能力。比如我带他去洗手间,他小便完了,我让他站在外面的洗手盆旁边数数字,等他从1数到50左右,我也小便完了,两个人再一起洗手。
7、自我反省。这个训练现在还没有开始,孩子还小,才有了自我意识,才会说“我”,现在让他自我反省,恐怕有难度。曾子曰:吾日而三省吾身。今后可以让他开展自我批评,不断地反省自己。具体操作,还要仔细考量。
8、观察自然。经常带他带户外运动,看看鸟,观观海,爬爬山。让他在自然中,感受博大,感受登绝顶。以后在培训时,尽量安排在风景有特色的地方,每次培训都带着家眷,开展游学。
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具体要做什么工作谋生,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了。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比爸爸更优秀的人吧。
想想我是怎么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呢?我现在怎么也号称是全国著名讲师了,可我当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的是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专业。其实我最对口的工作是在电力设计院,或电管局,我的一些同学,也做的是电力调度工作。但我在大学毕业那年,就想明白了,我其实不喜欢做技术,虽然在大学里,也编过软件,做过硬件设计,我喜欢和人打交道,虽然不是很擅长,但我喜欢。而且在大学毕业手册上,我的留言是要做中国著名企业家,而我研究企业家的经理。大公司的CEO大多来自两个职位,一个是做销售出身的,一个是做财务出身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青岛海信做销售代表。后来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现在我讲销售课程,也和以前的经验有关。
不过因为缺乏规划,我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大学就不该学什么电力系统,而是学学历史和文学之类的才好。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在北斗身上。
我们家带孩子,不是盲目地教他学什么,而是把学和玩结合在一起。即便出去玩,也要玩得有意义和价值,所以顺手发明了很多小游戏。最近发明的一个小游戏,可以在孩子游乐时,自己也能锻炼身体。否则家长带孩子,不是很辛苦吗?眼睛时刻不离孩子,生怕孩子出问题,而自己只是跟着走,孩子玩得很好,但家长没有什么娱乐和锻炼。
我的这个方法叫“急速飞车”。在我们小区的31栋旁边,有个大概60米长的斜坡,北斗喜欢从上面滑下来。有时是他自己推车上去,自己滑下来。有时他偷懒或撒娇,让我把车拎上去,他跟着走上去,再滑下来。更有时他坐在滑板车上,让我推他上去。后来我让北斗骑在车上,我撅着屁股,在后面推车,狂奔60米,把北斗推上斜坡。北斗自己滑下来,我站在路当中,他下滑的速度比较快,当快撞着我时,我跳起来,让他从我跨下飞驰而过。一般来说,我会推他5次左右,我得到了锻炼,他得到了快乐,我也有了个好理由,带他出去玩,不也是双赢吗?在我推他上去,和他滑下来的过程中,北斗始终在大笑,那笑声,有响彻云霄的感觉。这些生活中的小游戏,真好玩。我们把这个游戏叫“急速飞车”。
在家还有很多游戏,家长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发掘,比如我们还在家玩下面的游戏。
跑数字或英文。北斗刚才开始学英文数字时候,我们在客厅里玩跑步的游戏。我从这头跑到那头,嘴巴里说ONE。他也跟着我一起说。然后我们跑回去,嘴里一起说TWO,一直可以跑到100。在跑的过程中,孩子的身体锻炼了,英文数字也记住了。孩子2岁6个月,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他把学习当成了玩,把玩当成了学习。所以我们家教孩子,都是把一些想让他学的东西,变成玩的方式,让他学会。这样的一起玩乐,才有价值。
还有我告诉他客厅物品的英文叫法,他跟着我重复一次。然后我们就开始玩游戏了。我说英文,他走到相应的物品边上。比如我说BELL,他要走到门铃前面。我说TV,他走到电视边上。过一会,他来说英文名字,我走到相应的物品前面。两个晚上后,这些物品用英文怎么说,就很清楚了。
再有我学动物叫,他用英文说出动物的名字。反过来,他学动物叫,我说英文的名字,有时我故意所错,让他来纠正我。我做出动物的动作,比如我象一只小狗一样,在地上爬。然后让他猜是什么,并用英文说出来,反过来他爬我猜。
当我带他下去玩滑梯时,他滑上滑下,直到不想玩了,想让我抱。我就问他,你数一下那个滑梯有多少了台阶?他跑过去数了,再跑回来告诉我。我还让他从滑梯的斜坡走上去,让他数看多少步。他高兴地走上去,再滑下来告诉我。我问他那个滑梯有多少个柱子呀,他每个柱子都接触一下,数清楚了告诉我。
我还把他高高地举起来。从滑梯下面的横梁这边走到那边,北斗嘴巴里数着横梁的档,大概有11个。或者我抱着他,让他双手伸出,做飞机装,我抱着他从这边飞到那边,北斗嘴巴里说BIRD,或飞机。
以上是我们家的娱乐化教育,你可别误会了,我们不是随时都想教孩子点什么,而是看他感兴趣了,或者他无聊了,或者没有小朋友和他玩了,我们觉得有必要,他感兴趣,才教他一些。他的学习是快乐的,他认为学习就是玩,玩就是学习。
对孩子来说,学说话是他的天性,他不知道什么是英语,什么是中文,什么是广东话。他只知道学会了说话,可以象大人一样交流,让他更有成就感,让他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从而得到更多的食物,更多的爱和帮助,他就开始学了。而成人因为受了很多教育,因为成长路上经验的积累,就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辨别,然后才吸收或抵触。这在心理学里叫“建构心理学”,简单地来说:人是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从已知到未知地学习。幼儿为什么学东西快呢?因为他知道的少,所以道家倡导“复归婴儿”,才能得道。
在学的过程中,他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学,或条件反射。比如,你说:宝宝。他也跟着模仿你说宝宝。但当你用手指着他时,他会把宝宝和他自己联系起来。当你说:妈妈。用手指指着自己,他知道你是在说自己。长期这样坚持训练下去,他就学会了说话,而且把学会的说话和相关物品或事情,建立了联系。训练孩子学说话,特别象训练小狗一样。
所以当你家孩子到了一岁多,开始学说话时,他要喝桌面上的牛奶。你喂过他很多次牛奶,他有经验了,知道牛奶是个好东西,现在就放在桌子上。他会用手指指着牛奶说:哦,哦。此刻很关键,你是大人,你知道他的意思是要喝牛奶。虽然我没有调查过,但我估计全世界的宝宝,都会发这样简单的音:哦,哦。在他不会说话时,用手指着那个东西要,嘴里还发出要的“哦哦”声,如果他要出去,也用手指着门,说“哦哦”。如果你想教他说汉语,你就要简单地告诉他:牛奶。一遍又一遍地看着他,指着牛奶或把牛奶拿到他面前,不喂到他嘴巴里,你不断地说:牛奶,牛奶,牛奶。等他把牛奶喝到嘴巴里,还要不断地说:牛奶。此刻你在强化他的记忆,如果他发出了模糊的牛奶的音,你要对他表示赞美或鼓励。
直到有一天,你听到他想要牛奶时,不是用手指着,也不是“哦哦”地了,而是发出了:“牛呢”的类似音,他在学说话了。直接到某天,你听到他清晰地说:牛奶,我们说他在逐渐地在学会说话。家长要注意,此刻不要说:宝宝,这是牛奶。这个句子太长了,宝宝理解不了,所以先教的是单词,而不是短语。如果你想教他说英文,此刻不是说:“牛奶”,而是要说:“MILK”,同理孩子会很快学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英语,什么是汉语,而象巴甫洛夫训练小狗一样,他是把铃声和食物建立了联系。我上面的方法,是把牛奶,和那个甜甜的白色的液体,建立了联系。这个方面的训练,要用到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方法。
但我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服务,堪比五星级标准,生怕孩子累着了,生怕孩子饿着了。当孩子用手指牛奶时,家长在两秒之内,就把牛奶喂到孩子嘴巴里,孩子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大人也为自己的服务骄傲。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快速学会说话呢?智力怎么能得到快速地提高呢?那些不动脑筋的家长呀!
孩子学会说话是个渐进的过程,他是从单个的字,到词组,到短语,最后才是长句子,就象我们当年学英文一样。当然有的孩子是飞跃,在2岁或3岁的某一天,突然开口说长句子,也是有的。2009年8月,我们回呼和浩特老家时,在回来的飞机上,北斗1岁10个月,完成了从短语到长句子的飞跃,他把纸杯里玩的糖掉了,他说:糖呢,跑到哪里去了?从此以后,他就会用长句子了。孩子在学说话时,刚开始他的发音,很多应该是不标准的,这和他发音器官的发育程度有关,不能强求,我们说某些小孩子发音,奶声奶气。但一些被老人带出来的孩子,很多会有老人的口音。我们邻居有一对是重庆的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比我们家北斗大两个月,但说得一口标准的重庆话。所以如果老人带孩子不可避免,家长下班以后,一定要对和孩子说话,要勤力地纠正孩子的发音。
家长千万不要模仿孩子发音,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会以为你的发音是正确的,而你模仿他的发音,他就认为自己的发音是正确的。孩子说“狗狗”,家长要是学孩子说“狗狗”,并还鼓励孩子的话。孩子认为狗就应该是“狗狗”,而不是“狗”。所以当孩子发音错误,一定要给他正确的示范,并让他重新说,不断纠正发音,才能让孩子学会标准的普通话、英语、粤语等。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我家北斗在不到两岁,就可以分辨出姥姥的口音。他还经常纠正姥姥的发音,比如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姥姥说:姥姥,不是“刷”,而是“说”。在姥姥的湖北方言里,会把“说”,说成是“刷”。我们只要发现他的不标准发音,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纠正。这样我们的北斗,一张嘴,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所有的人都说,他的发音很标准。
如果家长发音不标准,还有个教孩子发音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买一些儿歌的碟。一般来说碟里面都是标准的发音,很多孩子到了2岁左右,非常喜欢跟着碟唱歌。跟着跟着,孩子的发音,就得到了纠正。教英语也是如此,我家北斗,现在会唱10来首英文儿歌了。偶尔还会把儿歌上的英文,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我想他用英文听和说,将很快实现,对孩子来说,不知道什么是英语,什么是汉语,你和他说什么语言,他就能学会什么语言。
所以想让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双语宝宝,并不难,关键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无给他个英语的环境。还是那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有大名,有小名,有外号,有昵称,但最抽象的是“我你他”。“你我他”这些词真的那么难说吗?“我”这个词,可以被任何人,用来说任何人自己。“你”这个词,也可以被任何人用,用来说任何人对面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当你和别人谈话时,“你我他”和“我们你们他们”,可以代表你们两个,包括周围的所有人。“你我他”比名字更抽象,会说“你我他”,证明了孩子的智力到了更高层次。在会说“我”以前,北斗只会说自己是北斗,而不会用“我”。
我以前看到北斗尝试在学“你我他”,就曾经教北斗,“你我他”的意思。但他没学会,反而干脆搞混了。用手指着自己说你,用手指着爸爸说他,用手指着姥姥说我。老婆当时埋怨我,说我教得太早了,反而把他搞糊涂了。老婆认为随着他接触人的增多,看我们用“你我他”的增多,随着他智力的发展。他会逐渐使用这些抽象代词。后来确实证明了老婆是对的,我是错的,我确实是教早了。
在2岁半的某一天,我出差回来,发现北斗会说“我”了。他妈妈说他最近都在不断地说“我”,并在有意识地练习。当他说到我要怎样时,我这个当爸爸的,禁不住要多看他两眼,因为他特别强调了这个“我”字。一句话,会说我才有思想,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不是靠别人给的名字,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是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他说:爸爸,你带我出去吧,我想坐摇摇车,我还想喝酸奶。我这个当爸爸的能拒绝吗?这么明确的要求,你和我这么分明。他说:爸爸,我要吃西瓜。他会说:爸爸,我想让你抱着,走来走去。
2岁后,孩子会说话了,尤其是会说“不”和会说“我”了,就有自我意识,自我开始觉醒,进入了“叛逆期”。在家长看来,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不好管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孩子越来越长大,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才是好事。你不是养了一条狗,而是在培养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连自己的观点都没有,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和一条听话的小狗有什么区别?所以家长大可不必为孩子,说“我”而焦虑,为孩子不听话而焦虑,不听话很正常,太很听话才有问题,孩子自我中心很正常,我们是育儿,不是养狗。
但无论如何,对家长的一些合理要求,孩子都不接受也是有问题的。该养成的卫生习惯,也要养成。智力该发育到什么程度,就要发育到什么程度。说话,行走这些基本技能,要掌握。打人和随时吐口水,这些不良的行为,要受到必要的约束。吃饭要在指定的位置,不要随意走动,甚至追着喂。偶尔家长要伴随奖励和惩罚,让孩子养成日常好习惯,前面我有很多文章已经提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发现大多数家长,在孩子说“我”时,没有改变方法,跟上孩子的发展。很多想让孩子,象不会说话时一样,听自己的话,而不是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我们小区的园子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典型的话是:宝宝,听妈妈的话,我们一起去那个游乐场玩,好吗?孩子说:我不去,我就要在这里玩。妈妈说:这里都是大孩子,他们跑动太快,会伤到你的,我们还是去哪里吧,来听妈妈的话。孩子说:我喜欢在这里,就在这里。孩子强调“我”,往往妈妈此刻就着急了,有的使用了强力,把孩子抱走,孩子大哭,双输。
我们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老婆会用下面的方法。老婆对北斗说:妈妈听北斗的话,也请北斗听妈妈的话,好吗?北斗说:好。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断地和北斗强化,互相听话,最后让他养成了习惯,妈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不象有个妈妈说的:你要是不听妈妈的话,妈妈也不为你做事。这个妈妈和我老婆相比,高下立判。
总之孩子说“我”,那是独立的开始,个性的开始。
有邻居问我为什么把2岁半的孩子,送去上幼儿园,为什么送了个高档的全英文幼儿园(一个来自德国的40多岁的大妈带孩子,她有过4个孩子。幼儿园一个班最多15个孩子,一个外国老师,一个中国老师,一个中国阿姨,一进门,全部说英语,号称浸入式)。我们家的思路是,今后孩子今后一定要超过我们才好,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呀。
我爷爷是内蒙古地道的农民,大字不认识一个,但很勤劳,养育了三个儿子、三个姑娘。到了我爸爸这一辈子,已经成了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城里人,在一所成人教育学院,担任学生处处长,直到退休。我这一辈子,成为了深圳人,自由职业,号称全国著名培训讲师。总的来看我们家是一辈更比一辈强。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今后我儿子北斗,在伦敦或纽约,做投资或大公司的CEO,或者成为国学大师,他的成绩可能才能超过我?这也是我们家对他的期望,总要比爸爸强吧?所以一句话,我们定位北斗今后,将参与全球竞争,不是和中国本土的孩子比,而是要和全球的小孩子们竞争。
因此我们现在要研究,欧洲和美国的小朋友们,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学什么,他们的家长是怎么培养他们的。所以我们的北斗现在要做哪些,才能起码和他们同步,甚至超过他们。用这样思路培养出的小北斗,要是还不成材,那就不是父母无能,不给条件,而是他太不努力了,或天赋不够了。无论如何,定位在全球化的角度,看孩子的培养,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策略。尽人事,听天命!
在这样的定位下,你说从小不学英文行吗?不学艺术、音乐之类的软知识行吗?不学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行吗? 我的大学同学有很多都出国了,大概有10来个,但没有一个做到管理的职位,大多是打工的搞技术的中产。为什么他们做不到高层管理者的职位,是他们的技术水平不够吗?他们很多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技术大拿。他们缺的是从小的人文教育,即便他们毕业于著名的清华大学,他们也大多接受的理工科训练,而对“人”了解甚少。更谈不上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了,他们是这样,我更甚。你想想,当他们和美国的同事一起工作,下班后,周围的同事聚集在一起聊足球,他们插不上话,谈个历史问题,他们不知道,说到著名影星,他们不认识。站在高层管理者的角度,这样的下属是缺乏领导力的,很难和周围的同事融合在一起,怎么能被提拔重用?
所以既然全球化竞争,我们是逃不掉的,那如果有条件,为什么不从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呢?比如说在国内接受最好的小学教育,外语很好,家里顺带着教他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还有什么游泳、下棋、甚至是弹琴之类的技能。中学或大学,可以去香港或欧洲,连薄瓜瓜同志都走这条路,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是不是也给孩子规划一下呢?
我们在深圳,有条件,而且只能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看孩子的教育。所以孩子是个奢侈品!不是投资!
是孩子,没有不淘气的,没有不和父母提要求的,没有不撒娇的,当然也没有不哭的。有的是被家长惩罚后,悲伤的哭,有的是欲望或需求,没有被满足,无奈的哭,有的是心爱的东西被剥夺,伤心的哭,这些哭,我们的北斗都有。
我们以前和很多家长一样,在孩子哭时,尤其是大哭时,总是和他说:“北斗不要哭,不要哭,有什么要求你说”。对孩子的哭,尤其是大哭,我也感到无奈和伤心,当然更多的是不理解,那个事儿,值得哭成这样吗?现在想来,这个思路是错的。孩子受了委屈,或得不到满足后,不让孩子哭泣,想让孩子冷静地面对,甚至是理性地面对问题、挫折、失望、悲伤、压力等负面情绪,对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不是要求太高了吗?
我们大人尚且有伤心的时候,甚至哭泣的时候,更何况孩子呢?孩子还小,北斗才2岁8个月,他是做不到,控制自己情绪的。连大人都有喜怒哀乐,更何况孩子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孩子哭泣是正常的。大人劝,甚至要求孩子不哭,反而是不正常的了。其实哭泣和笑一样,那是孩子的权利。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世界本来就那么少的东西,比如说一些玩具,比如说几本图书。可它们又被你这个家长,又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他能不哭吗?你觉得孩子哭得不值,但对孩子来说,那是他的大事。站在更高角度看,大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怎样,是个人最终都难免一死,否则就是妖怪。其实无论是当总统也好,但首富也好,当名人也好,都没什么意义,可是大人为失去金钱,失去爱情,失去名声,这些身外之物,会悲伤,甚至会自杀。孩子失去了他心爱的东西,大哭一场,有何不可呢?
所以我老婆经过多次和北斗的“斗争”,现在她采用的办法是这样的,当北斗哭泣时。他妈妈就说:北斗你在哭,你准备哭几下?来妈妈给你数着。或者说:大声点,既然哭就要大声,努力地哭。哭得真棒,我们是最会哭的好宝宝。或者说:你现在可以哭一会儿,等车子到了幼儿园,就不能哭了呀,好吗?让别的小朋友看到多丑呀。或者说:你哭吧,妈妈在旁边呢,等你不想哭了,就告诉妈妈。这些办法,都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哭泣是孩子的权利。
那为什么很多父母,非要让孩子不哭,甚至用打屁股的方式,来让孩子不哭呢?很多是被成人影响的。对于理性感比儿童更强的成人来说,在成长的路上,经过了很多“磨难”。“求不得”是很正常的,因此面对小失败和挫折,不会哭泣。我们看到哭泣的成人,会感到很奇怪。所以看到孩子哭,而去规劝,让孩子理性地对待。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甚至是幼儿,很多父母还没有消除成人的观点,认为哭泣对孩子也是不好的,开始劝孩子不要哭,甚至用打的方式,这些都是错误的,那是我们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再有就是面子的问题了,孩子当众哭泣,打扰到了别人,让父母感觉到很丢脸,于是让孩子不要哭,也很正常。但孩子还小,他不知道什么场合问题,只会按照自己的天性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再行动。
我们家在处理这样问题时,在进入这样的场合就要和北斗说好。在家里可以哭闹,因为那是家,他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商场因为不给买某个玩具哭闹,爸爸的办法就是要把他拎走。在深圳南山的儿童世界,北斗坐在摇摇车上不下来,非要妈妈抱,才肯下来,就被我拎走,从二楼抱着走下来,他当然是大哭,哭声震动了整个儿童世界。从次以后,在这样的场合,他要是再闹,我就会威胁他要拎走,他对那次拎走的记忆深刻,从未再犯。
所以我们家的结论是,哭吧,哭吧,不是罪,哭泣是你的权利,我这个当爸爸的,好羡慕你有这个权利。哭还可以强化肺功能,为什么不哭呢?爸爸也想有这个权利!55555
经常听到家长问我家孩子多大了,在北斗不到两岁时,很多家长说,你家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正是好玩的时候,想让他怎样,他就怎样,孩子很好带。如果这是玩笑就算了,但很多家长是一本正经地说的。我就很奇怪了,孩子是你的玩具?如果家长是这样的理念,向着这个方向培养的话,可以想象家长会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简单地来说,他们不把他培养成有独立思想的人,而是家长的玩具。
既然是玩具,是不是可以没有自尊?用家长的意志,来取代孩子的意志?是不是可以让这个玩具,当众拉屎?你看到多吗?在行人来往的大街上,有个老人,把孩子拉屎,孩子面对着整个大街,人来人往都惊奇起看着,哈哈,这个孩子的屎,怎么和成人的一样粗呢?尤其是当那是个女孩子时,侧目的人更多,他们看什么呢?有些家长觉得无所谓,因为那是孩子是他的玩具,孩子还没有思想,怎能知道什么是自尊?但我要问了,莫非自尊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某一天你家孩子,突然就成绅士了,突然有自尊了?做梦吧你!
这特别象我们某些家长,从小包办孩子的一切,什么都替孩子做主,而不是培养孩子自立,直到大学毕业了,孩子在遥远的城市找不到工作,回来啃老了,才说孩子没本事,没有生存技能。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那是培养孩子自尊和自立的唯一办法。我以前写的,“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就是这个意思,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主。
既然是玩具,是不是不用教他,而凭自己的兴趣,来“玩孩子”?随意逗孩子?模仿这个玩具的说话,你不知道这样会推迟孩子语言的发育吗?孩子看见了一条狗在叫,孩子用模糊的发音说:“狗狗”,很多家长开始模仿这个玩具的话,跟着也用模糊的发音说:“狗狗”。孩子哪里知道你是在模仿他呢?他还以为狗本来就叫“狗狗”的呢,他从此记得了模糊的发音,而不是正确的发音,这就是你把孩子当玩具的代价。
既然是玩具,是不是越乖越好?尤其是不要捣乱,防碍家长聊天、锻炼或打麻将?你这样是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不会创造什么,于是他通过破坏来学习。我们看到过一个三岁的小老头,乖乖地坐在妈妈身边,眼睛直挺挺地注视着前方的车水马龙,眼睛里全是茫然,因为他妈妈就象他这样坐着的。
我看到有的家长,在滑梯上带孩子玩时,不是让孩子自己探索,让孩子自己玩,滑上滑下,而是抱着孩子滑滑梯。明明很多同龄的孩子,都自己在爬上爬下了,可他还是不放心自家的那个玩具,这样长大的孩子,协调性能好吗?
说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家长人人都知道,说爱孩子,家长个个都认同。但具体到行动上,很多家长就不同了,体现不出以孩子为中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替孩子做事。是不是家长从小没玩过滑梯,所以看到滑梯心里也痒痒的?是不是家长从小没有玩具,有了个孩子后,潜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洋娃娃?是不是家长从小都是随地大小便,所以认为带孩子就应该这样,还自己辩解说:他是孩子嘛,懂什么呢?
教育孩子要蕴藏的一点一滴里,从身边的每件事做起,身教比言教更重要,他不是你的玩具,他是你的未来,你要象对待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来尊重他。你在育人,不是在养狗!
我们古代是私塾教育,现代的学校是西方的产物,在现在的中国,学校教育是正规军,而且只有学校教育这一条路,私塾教育是非法的,连著名的“孟母堂”都屡经波折。听幼儿园的院长说,在美国凡是有经济能力的高收入者,都是辞职在家,自己带孩子,不总把孩子往幼儿园送。反而越是穷人家,越是要忙着挣钱,越是依赖幼儿园,总喜欢把孩子往幼儿园送,接受类似生产线的批量教育。
想想也有道理,在家带孩子,家长和孩子是一对一,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最爱自己的孩子。无论是让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还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都最有的放矢。而幼儿园,大概都有30来个孩子,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了解30个孩子,每个孩子的需求,因每个孩子的材,而施教。那些所谓的“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能是口号,缺乏操作性。所以无论如何,家庭教育都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幼儿园这样的学校教育。幼儿园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所以要找到有特长的幼儿园,才能和家庭教育,形成良性的互动。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幼儿园和家庭,形成互补,而不是家庭和幼儿园,形成互补。象我们家在教孩子语言、数学、运动方面很强,但在图画、音乐、英语方面就是弱项了。而我们找的幼儿园,孩子的人数比较少的,擅长音乐、绘画和英语,可以形成互相补,这样可以促使孩子全面发展。
还有就是最好和周围的一些邻居,形成教育联盟,在孩子不听话时,用外人的力量来施展教育。我在深圳南山的荔香公园带北斗玩石头时。北斗和别的小朋友,总喜欢把白石头往草丛里丢。丢一个两个就算了,他一丢就丢百多个。丢一次两次就算了,他每次都要丢,养成习惯了。后来我看到旁边的保安经过,就告诉保安我说:保安叔叔,这里有个小朋友,把很多石头都丢到外面去了,快点过来把他抓走。北斗急忙说:再也不丢了,再也不丢了。当清洁工在把外面的石头往里面拣时,我也要说这样一段话。往往保安和清洁工会配合,来一起教育北斗。经过这样两次以后,他就不丢了,而在往石头堆上丢,一样有乐趣。古代的易子而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小区周围有这样的邻居,如果是楼上楼下很方便,可以互相教育孩子。人总要被限制的,就象河水有两岸,小孩子不正确教育,就变成野孩子了。
幼儿园可以在人际关系方面,多下些工夫,引导孩子们互相沟通,让孩子们多做集体活动,发展孩子们的人际关系技能。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让一个孩子当所谓的领导,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都发展领导气质为好。或者让孩子们做一些小组的活动,这样可以给每个孩子,发展领导才能的机会。
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每个家庭,单独都做不到的,只有幼儿园可以很方便地做到。因此幼儿园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办法,让孩子们之间互动起来。让他们互相之间知道,那个小朋友,和他一样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需要得到尊重。在计划生育以前,家里的孩子多,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玩耍。双方都可以发展出人际关系的技能来,而现代的独生子女没有这个条件,幼儿园就成了第一选择。
总之教育孩子,要先把目标想好,你想你家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然后首先从家庭教育入手,言传身教。其次是易子而教。最后是利用幼儿园。
2009年6月的一天晚饭后,带北斗去楼下的游乐场玩,有个4岁半的男孩子,和北斗两个人玩得很开心,当然有时是他们两个玩,有时是我们三个一起玩,无非是一些滑梯和追逐的游戏。第二天又在楼下遇到了那个小朋友和他姥姥,两个人玩了一个小时后,北斗要回家喝水,那个小朋友哭着喊着,要跟着一起回我家。北斗和我,邀请他和他姥姥到了我家,两个小朋友差点把我家给砸了。他们走后,老婆说那个小朋友,其实不是想和北斗玩,而是想跟我玩。
我见过这个小朋友很多次,但从来没有见过他爸爸,只见过他姥姥和妈妈,莫非这个孩子缺少爸爸的爱,所以投射到我身上?一般来说爸爸的力气大,比妈妈爱冒险,会带孩子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尤其是和妈妈在一起时,被禁止的游戏。所以男孩子爱和爸爸玩,那是有道理的。我在下面时,就一只胳膊夹着他们一个,带他们两个转圈圈,两个小朋友都开心地大笑。他的父亲在哪里呢?
你有无觉得,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周围的女人太多了,男人太少了。孩子在幼儿园,周围全是阿姨,很少有叔叔,除了门口的保安。孩子上小学,周围也都是女老师,除了体育老师。我有个亲戚的孩子,10岁多了,明明是个男孩子,可行为举止,很象个女孩子,脸蛋也红扑扑的,可爱得让人心疼。因为他长大的过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女人,很少有男爷们的参与。
小孩子会模仿学习的,你会发现在游乐场上,一个孩子躺到地上,后面跟着会躺下6、7个孩子。你撩起衣服擦汗,你家孩子也会有这样的习惯。很多孩子是去了幼儿园,才学坏的。学的都是吐口水,打别的小朋友,不讲卫生,这些不好的毛病。孩子尤其爱模仿的是家长,所以才有身教重于言传的说法。从生意的角度,如果幼儿园大力宣传,有数量可观的男老师,帮助孩子填补爸爸的空缺,是不是一个卖点呢?
反过来想想,为什么男人不从事这个行业,从根本上来说,这个职业是稳定的,这个职业是需要职业技能的,但同样是不可能赚大钱的。你一个男老师,干幼儿园阿姨,干小学老师,基本上可以温饱,但从根本上不能让你老婆满意,让她憧憬美好的未来。而如果你在政府或企业里混,虽然混得不容易,但理论上你有很多机会,成为大官或高管。我们现在还处在为钱工作的时代,还没有进化到为兴趣工作,所以没有男性在幼儿园,在小学,伴随孩子成长,也就很正常了。
还有就是劳动强度问题。越是基层的老师,幼儿园和小学的,因为孩子小,自理和自立能力差,老师操心很多,家长的期望很高,而老师得到的报酬,和劳动强度是不匹配的。其实我认为幼儿园的老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人,这样才符合教育的本质,才能把幼苗从小呵护。但我们的幼儿园呢?大多是孩子头级别的,20来岁的小姑娘,她们连孩子都没有,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呢?你敢让一个没盖过房子的人,给你家盖房子吗?这样的人,能教出什么好孩子呢?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改变幼儿园和小学,男老师的比例,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男人,只要在家,父亲就一定要多带孩子,而且鼓励孩子和周围的男孩子多交往,增加孩子的男子气息,男孩子尤其要如此。
看到很多全职带孩子的妈妈,说起自己的烦恼(网络上看到的),其中一个很大的烦恼是:老公认为带孩子,不是工作,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在这样的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夫妻在带孩子的认识上,产生了冲突。在这样的家庭中,老公负担家里的开支,压力很大,老公要更努力地工作,老公不敢随意换工作,老公下班后还得不到老婆,应有的照顾,甚至因为有了孩子,妻子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丈夫的一些需求。某些老公就心态不平衡了,在家里就显得骄横了,甚至有“你们全家,都靠我养”的意思。
这样的家庭气氛,小则影响夫妻双方的关系,大则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上面说的某老公,就是以前的我。经过不断带孩子的体验(多次一天带8个小时),经过和北斗妈妈的沟通,经过不断地反思。我认为:带孩子也是工作,比正常的上班,还要重要,甚至是最伟大的职业!我主张,妈妈们最少要在家,把孩子带到三岁,上了幼儿园,再出去工作,或者干脆不上班,白天研究教育,养足精神,下午和晚上继续带,才是正解。
首先我们算算经济帐。一般来说妈妈在家庭中的收入,比爸爸总要低一些的。而如果妈妈上班,请个保姆带孩子。一方面保姆在家,你不知道尽心不尽心。我就在小区看到很多保姆,随地带孩子大小便,甚至是女孩子,也当着马路上的众人,被端着大小便。妈妈的收入,除了支付给保姆以外,还要扣除上班时挂念孩子的损失,还要扣除和保姆做“斗争”的损失,划算吗?而在“斗争”中,妈妈总是劣势,因为保姆手上有个小“人质”呀,所以很多妈妈上班是不划算的。我就没发现,我周围的朋友,对保姆满意的,我们家当初用保姆时,也换了大概7、8个。
还有的是老人带,但老人是父母的代理人。老人有很多传统的习惯,和带孩子的方式,你就是不喜欢,又能和老人说什么呢?老人说:我当年就是这样把你带大的,不是现在也不错吗?你能说什么呢?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除非妈妈的收入实在是很高,是保姆收入的10倍,否则还是自己在家带孩子合算。而那些收入能是保姆收入10倍的妈妈,视野也开阔,心态也平和,对自己也有信心:即便今后出去工作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那些能力不是很强,收入比保姆高不了很多倍的妈妈。确实是非常担心,随着带孩子而和社会接触少了,今后找不到好工作,那可怎么办呢?边在家带孩子,边有工作方面的担心,甚至有夫妻关系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工作的角度就更不值得了。大多数妈妈,上班是为老板打工。到底是为老板打工,被剥削剩余价值好呢,还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孩子好呢?在家带孩子时,建议不要停止学习。要把你以前工作多年的经验,利用这个机会总结一下,也顺便规划一下,今后自己的职业方向。起码研究一下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顺便写一些育儿的笔记和博客。等重出江湖时,起码在文笔上,有所提高,对人性更了解,不也是很好吗?相当于自学了个“学位”,毕业于育儿大学,成果是活泼健康的孩子。最怕,为了带孩子,而带孩子,真的把带孩子,当作带孩子。自己不学习,怎么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这样的家长能带出“优秀”的孩子吗?还不如请个优秀保姆呢。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呀。工作其实不算大事,地球离了你照样转,只要你能力强,工作其实算个屁。
从人生意义的角度。其实读者和我,我们都是普通人,从事普通的工作,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在人类历史上,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你们省市历史上,留下痕迹,我们都是普通人。地球上多我们也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你在企业,你在机关,你在学校干的那点事儿,有时可能给单位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你可能是单位的绊脚石。我当年在海信工作时,有一段时间想过:要是没有我郝志强了,海信会怎么样呢?当时很是担心,但我走了后,海信发展得更好。而带孩子,真的是有意义的,起码对你的孩子有意义。你在把一个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小动物”,培养成一个人,一个直立行走的,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的人。还有什么事业,比这个更有意义呢?相比这个确定有意义的事情,工作无论多么重要,都显得没有意义了。如果你的孩子,今后成为了伟大人物,那你现在就在创造历史。带孩子,还不伟大吗?你是某个伟人的妈!你是某个伟人的爸!
至于从爸爸的角度,那就更不用说了。你问问他,那是他的孩子吗?如果他确认那是他的孩子,你再问问他,孩子的发展重要吗?你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无数科学证据和育儿实践,都证明了,父母带出来的孩子,比保姆带出来的,比老人带出来的,要优秀很多。奋斗是爸爸的天命,上天给了爸爸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人爸爸的价值。昨天他娶了妈妈,买了房子,两个人过日子,已经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丈夫的价值。今天轮到面对孩子,证明自己了,你要是养不起,那为什么生出他来呢?既然生出他来,就要给他最好的教育,而最好的教育,从妈妈开始。
让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扭转观念吧。爸爸们要树立为家庭奋斗的信念,继续承担责任。你现在是一个女人的丈夫,更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妈妈要树立为孩子奋斗的信念,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担。你现在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早就知道李跃儿这个人,从陕西来北京的北飘,开了个著名的幼儿园,还出了两本书,上过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幼儿教育界,算是体制外的“另类”。最近买来读了一下,受益良多,也从他的网站上,吸收了很多经验。下面把她的教育思想,对我有触动的,摘录如下:
1、李跃儿说:孩子还不会掩盖自己的行为模式,去迎合大人,所以他表达出来的就是他的本质。他喜欢的事情就会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去做。
以上的话是真理,看别人脸色是后天学会的,按照本性做事是天生的。我家北斗也从来不看我们脸色,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非常直接。他经常说:不喜欢姥爷。这让姥爷很郁闷,其实姥爷是对他照顾最多的,我们怎么引导,他都改不了,所以姥爷经常在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我们说某个人天真,不看领导脸色,就说他“象个孩子”,不成熟。所以我想,你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再到职场上处理工作中的上司、下属、同僚和客户关系,还有不好的吗?对孩子你是无法选择的,你们之间是血缘关系,工作中的关系你是有选择的,所以教育孩子更难。
2、李跃儿说:对孩子来说只要是能重复带来快乐的事情,他就会去做,学习如果能这样,他就热爱学习。
我们带北斗的经验也是类似,孩子其实不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耍。他认为学习就是玩耍,玩耍就是学习。而玩耍是可以重复的,玩耍是有趣的,所以只要把学的内容混在玩中,也可以不断强化他的学习。我家北斗把家里数字板上的那100个木头数字,翻来覆去,最少摆了500遍了,还非常有乐趣。因为数字的组合是无穷的,不同变化的方式,可以让他有不同的乐趣。从中他学会了数数字,学会了加法,学会了减法。
3、李跃儿说: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重要,教育老人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说得让我无话可说,精彩,太精彩了!我们可以调查一下,在家做全职妈妈,自己带孩子的妈妈有多少?很多家庭,要不就是保姆带孩子,要不就是老人带孩子。古代的很多皇帝为什么荒淫、无知或习惯不好?他们从小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宫女,和灵魂扭曲的太监带大的,等上学再接受“鸿儒”教育,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改起来就难了。
4、李跃儿说:当孩子发现周围的最亲密的成人是爱他的,他就合理地认为,自己是被欢迎的,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父母不爱他,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不爱他,从而对抗这个世界。
被需求,才有价值,人首先是社会的动物。首先是被亲密的人爱,发现自己可以博得,起码是爸爸和妈妈的喜欢,自己是受欢迎的,才可以推理出自己也可能受别人欢迎。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喜欢自己,外人怎么可能喜欢自己呢?想想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打大的有很多,不也是很可悲吗?当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那些伤害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起码他可以给自己找个港湾:还有父母喜欢我,觉得我有价值。他在父母的港湾里休息,吸收爱,再出发。在外面被别人欺负了,回来还感受不到爱,对抗这个世界也是合理的。我爸爸当年说过:你要是在外面打架,或是被别人打了,回来我还要打你。
5、李跃儿说:他学会了,做对了要奖励,做错了,要被打。于是打人成了他的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中,这叫模仿学习。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时刻都在学习。有的是靠他主动探索学习,有的是和周围的成人学习,有的是和旁边的小朋友学习。你用打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他就学会了打人。你用耐心和爱,帮助他成长,他就学会了耐心和爱。
6、李跃儿说: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胡闹,甚至打架,因为他太无聊,所以只能拿这些东西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孩子的精神需求?他们有吗?才2岁,才3岁的孩子,有什么精神需求吗?有这样问题的家长不在少数。我以前写过两篇文章,说到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喜欢说“不”和“我”开始。从此可以标志性地说,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直立行走的小动物了。而我想精神需求,在他会说“不”和“我”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吧。我家北斗有一段时间,到了认字和背诗歌的敏感期,你说那是不是他的精神需求呢?如果不满足他认字的欲望,他就会哭闹,这是我自己领教过的。
7、李跃儿说:孩子的学习:探索 失败  探索 再探索  直到找到答案。
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孩子要独立发现,而不是被动地被老师和家长灌输,某些知识。所以家长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角色,而不是教导者。
8、李跃儿说:你今天给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她书中有个小故事,说到了,某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就是他妈妈不断地问“你今天给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取得非凡成就的。能提出问题的人,显然经过很多的思考,有了困惑,才提出问题。主动的学习,就是不断地问问题,象5岁的孩子一样。而被动的学习是被老师不断地问问题。然后再来找答案。不学习就是不问问题,也不去找答案。
9、李跃儿说:家长身上的不愉快信息,散发出来会影响孩子。
家长尤其是妈妈,和孩子是可以感应的,确实有不说话,也会影响孩子的意思。你看到狗害怕地躲开了,你家孩子也会这样。老公和老婆,在家里吵架了,家里散发着不良气息,你家孩子也会感受到,而受到影响。
10、李跃儿说:爱解决安全问题,自由解决成长问题(探索)
爱和自由,两个如何来平衡,李跃儿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无话可说。简单地来操作就是,孩子在滑梯上,自由地向上爬,你不要干涉,而是做好他意外掉下来的保护。这就是我理解的爱和自由。
11、李跃儿说:孩子的兴趣是渐进的过程,从物转到人,从家人转到周围的人,从周围的人转到陌生人,从人转到人创造的精神产品
按逻辑也应该是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能太早教孩子认字,否则破坏了孩子认识周围世界的节奏。在心理学上,这个叫渐进效应。
12、李跃儿说:对孩子来说,生活模式的转变,也可以带来很大的痛苦。
上幼儿园是痛苦的,要克服分离焦虑。所以要逐步地来适应,最好不是一下子放下去。但一旦他习惯上幼儿园了,你不让他上,或天气不好,上不了了,他还不高兴。
3、李跃儿说:幼儿从0岁到6岁,把人类文明的发展重新演义了一遍,从水生到陆生,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从单音节和表情以及动作表达,到固定的单词,最后发展出思维和语言体系。
这是个很重要的思路,可以在带孩子时借鉴。
14、李跃儿说:大自然设计孩子在6岁以前是自我中心的,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群中是最无力的,自我中心可以让他们活下来。
我也是这样的体会,想让孩子站在你的立场上思考,非常困难。所以给很小的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说你不能打妈妈,妈妈好疼,他可能还继续打你。而如果他打了你,你也打回去,让他感受到很疼的感觉,他才会知道那是不对的。
15、李跃儿说:爱孩子是帮助孩子发展出适应生存的能力
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现在一切的学习,都为他的将来打下基础。
李跃儿的著作,我觉得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独特思想。她著作里的方法,基本上是蒙氏教育的应用。关键她理解了蒙氏教育,并把那些教育模式,结合中国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落到了实处,所以她成功了。
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不喜欢上,喜欢在温暖的家里,和妈妈一起玩耍。而不是在幼儿园里,与20来个或更多的个小朋友,和相对陌生的老师一起玩耍。因此苦恼也是正常的,在幼儿教育中,这叫“分离焦虑”。我家北斗也是这样,整整哭了一周,声音都哭哑了。虽然每天我们下午去接他时,他很高兴,甚至说喜欢上幼儿园,但早上去时,走在路上,进幼儿园门时,还满脸情绪地说不愿意上。
在北斗上幼儿园的问题上,北斗和他妈妈,基本上每天都在斗争,在斗争中,我们发现他的智慧长了。2009年9月的一天(北斗2岁10个月),他妈妈带他下了姥爷的车,向幼儿园的大门走去。他又说不想去上,他和妈妈有了下面的对话。
北斗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满脸不高兴,脚步移动得很慢,嘴巴里嘟囔着)
妈妈说:今天是星期几呀,北斗,你知道吗?(妈妈尝试引导他自己说,老办法了)
北斗说:我不说。(高!打死也不说,看你怎么办?)
妈妈说:今天是星期三,星期六和星期天,就不用上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都要上幼儿园。(摆事实,讲道理。这个道理他已经接受了,所以要把他引导到这个道理上来,妈妈边说话,边带着他往前走)
北斗说:我也不喜欢在星期三上。(摆开谈判的架势,看妈妈接不接招)
妈妈说:星期三是必须要上的,再上两天就到星期六了 ,就不用上了。(继续摆事实,同时带着他继续向幼儿园走,坚决地走,不停下)
北斗说:妈妈,我要撒尿。(找到一个可以停下来的合理理由,这是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晚上他不想睡觉,也找这个理由)
妈妈说:好的,我们到幼儿园的洗手间去撒尿。(小样,你还能拖多久?继续加快了脚步)
北斗说:我们回家里的洗手间撒。(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要是带他回来,不是麻烦了吗)此时已经走到幼儿园的台阶下。
妈妈说:我们不坐电梯,我们走楼梯吧。来跟着妈妈唱上楼梯的歌,嘿呦,嘿呦,上楼梯,嘿呦,嘿呦,上楼梯,两个人唱着歌,上了楼梯。到了里面,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北斗高兴地跑了进去。
总的来看北斗第一个策略是哭,妈妈对付的办法是允许哭,但要限定场所和时间。北斗的第二个策略是闹,妈妈的办法是抱着走向幼儿园。北斗的第三个策略是要撒尿,妈妈的办法让他尿,总不能尿一上午吧。北斗的第四个策略是要回家,妈妈的办法是告诉他家里没有人,即便有人也没有人和他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北斗的第五个办法是说幼儿园不好玩,妈妈的办法是下午接他时,问他好玩在哪里,乘机灌输幼儿园好玩的概念,不断强化。北斗的第六个策略是不快走,妈妈的办法是早出门,两个人慢慢走,只要向幼儿园走就是好的。
妈妈还有办法,就是带一些好吃的,在回来的路上一起吃,平常不给他吃。还有就是一定要准时接他回来,强化他下午一定有人接的概念。总的来说,妈妈的策略是走,坚定地走,走进大门就是胜利!
经过以上的连续一个月以上的“斗争”,北斗虽然前面生病了一周,经历了打退烧针,也经历了吃药,总算好了。在送他去幼儿园以前,又是百般做思想工作,我们本来担心他又会哭闹,做好了斗争的准备。但他妈妈送他到了幼儿园后,他虽然不高兴,但也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进去站在哪里,准备唱歌开园。我们说他已经认命了!上幼儿园,已经成为了习惯,成为了他生活的模式,这就好了!
在心理学上,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把这叫同化和顺化。
2009年9月的一天,早上8:40,在送北斗去幼儿园的车上,北斗又不想去。已经上了两个月的幼儿园了,他还每天早上,要和妈妈斗争一下,才不情愿地去。但每天下午他妈妈去接他时,他每次都是很开心地,结束一天幼儿园的生活。一天,他又开始了和妈妈的斗争。
他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在家玩。
老婆说:那你在家和谁玩呢?姥姥要去买菜,姥爷去那个新房子了,妈妈要洗衣服,爸爸要工作,家里没有人玩了。(既然他说要在家玩,我们就要断了他在家玩的退路,让他知道家里没人跟他玩)
北斗说:我跟小朋友玩。
妈妈说:你想想,你认识的小朋友,是不是都在幼儿园呢?栋栋姐姐是你的朋友,但是在别的幼儿园。楼下的海儿,也上了幼儿园。别的小朋友,你就不认识了吧,所以你还要上幼儿园,对吧?去了幼儿园才有小朋友玩。(断了和小朋友玩的退路,此刻他不想上幼儿园的观点,就没有了依据。他要说幼儿园不好玩的话,我们就会问他哪里不好玩,然后在证明好玩)
北斗说;对。
妈妈说:所以呀,幼儿园是必须上的,这里多好玩呀,你爸爸想来还不让来呢,是吧爸爸。我在旁边附和着说:我小时候没有去过,所以我不要北斗去,我要去幼儿园。北斗很惊讶地看着我,好象那么不好的幼儿园,爸爸为什么要去呢?(把话题转移到幼儿园好玩上来,而且还引入了竞争。)
北斗说:那就让爸爸去吧,我在家玩。(破解了妈妈引入的竞争,出乎我们的意料)
妈妈说:幼儿园是给小孩子玩的,不是给大人玩的,他们不让爸爸去。你在幼儿园可以唱英文歌,可以画画,可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是不是呀。
北斗:是。
妈妈说:来跟妈妈一起大声说“幼儿园好玩,幼儿园好玩”,妈妈张牙舞爪地动作很夸张。北斗感觉很有趣,跟着妈妈大声说:幼儿园好玩,幼儿园好玩。一路上,他就不念叨了,平安地到了幼儿园。(大声说是强化的过程,就象党员要宣誓效忠党一样,你说过了,就要按你说的来做了吧,否则言行不一,就说话不算数了。心理学上说,如果人的思想、语言、行为不能保持一致,他就会“认知失调”。因为没有人愿意做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没有人想给别人留下不讲信誉的印象,所以这个办法是有效的)
妈妈用的是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说服他。如果是直接说服的话,沟通就如下:
妈妈说:你知道吗?上幼儿园花了家里很多钱,你要是不去的话,照样要花那么多钱,比你坐摇摇车,还花钱。或者妈妈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看哪个孩子不上幼儿园?不上幼儿园,长大以后,怎么和别的孩子竞争?
我们以前也用过这个办法,但他对钱没有什么概念,所以用上面“好玩”不“好玩”,来引导他,他才能理解。前面妈妈用的引导加上成功学的办法好。让他主动说出幼儿园好玩,他不上就不对了吧。我们就会和他说:既然你说过了幼儿园好玩,妈妈就带你去上吧。因为北斗是个说话算数的好孩子,这是我们以前训练过的。
在北斗快2岁10个月的某一天,感冒了还咳嗽,估计是晚上空调太冷,加上他把被子踢开搞的。按照我们家通常的做法,那是不相信医院和医生的,老婆翻了翻书,仔细观察了北斗,测量的体温,决定用自然疗法。北斗此刻表现很活泼,全然不象一般染病的小朋友那样,没有活力地蔫蔫的。他看起来健康得很,只是在晚上,或生气气喘后,间或有一些咳嗽,所以我们不太在意。
不相信医生,这好象是我们家的传统,姥姥就是典型的代表。老人家说起医院,就是抽血化验,然后在电脑上打一打,是个人都可以当医生。而且医院有那么多黑幕,乱开药,乱开刀,乱诊断,让现在的中国人,对医生没有好感觉,基本上是侧目。
我老婆同学的孩子,比我们北斗大一岁多,一次生病送到医院后,就是不停地抽血和化验,最后也没检测出是什么病,还把孩子折腾得并更重了。她给老婆电话求助,我老婆问了问情况,翻了翻《育儿百科》(日本人松田道雄写的育儿方面的书,非常符合亚洲人的特点,那是我们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奇怪,中国的儿科医生,怎么写不出这么好的书呢?是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吃回扣?)。发现一个条目,和同学宝宝的情况非常类似。就给那个同学电话,更详细地询问了对方的情况,原来那本书上说了,有的孩子在打了某种疫苗后,身上会长某种红色的痘痘,只要保持睡眠良好,只要饮食正常,几天后就消退了。
果真那个孩子,采用自然疗法后,不久就全好了,从此我们对医院的信任,更是降低到了冰点。后来北斗2岁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发莫名的高烧。北斗妈妈看了看那本书,知道是孩子在2左右,都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也是采用自然疗法,把北斗整好了。
所以这次我们决定,继续采用自然疗法。前两天的自然疗法很好,虽然最高体温达到39度,我们还是没有去医院,但咳嗽一直不好,我们很是烦恼,怕转为肺炎。第三天中午,这个小子没有睡觉,晚上也折腾得没有睡好,我们把空调的温度调低了一些,晚上也应他的要求,没有穿纸尿裤。早上再给北斗测体温,又上到38度了。下午我们决定还是去医院看看,起码可以得到个心安。
去了医院,排了半个小时队,叫医生做了检查,只检查了2分钟,就让我们去验血。在准备抽血时,我们打足了预防针,还带他看了别人被抽血,那些大人都没有哭,只有比他小的小孩子才哭了。在抽血时,我把手机调到他喜欢的音乐上,他真的没哭。这已经是连续两次抽血和打疫苗时,没有哭了,真是个坚强懂事的孩子。医生说是有点急性支气管炎,给开了一些中药。孩子发烧咳嗽,不上医院,全靠自然治疗,家长要有强壮的神经,和足够的耐心才好。
第五天晚上等北斗吃完饭后,我们调好了药水,准备给他吃药,褐色的药水,闻着有一点苦。你猜怎么着?这小子打死也不吃,总是哭闹。我们轮番开始劝说他吃药的斗争。
1、我们讲了吃药给他带来的好处,他不吃。2、我们问他吃药痛苦,还是继续生病痛苦,他说吃药痛苦,他不吃。3、我们说了,不吃药不是好孩子,他说不要成为好孩子,不吃。4、我们说了隔壁的小朋友,生病了都吃药,他说他不吃。5、我们说了不吃药,病还会更严重,直到要打针,他也不吃。
我们最后发现,讲道理不行,他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来硬的了。最后我们说数到60,如果还不吃的话,妈妈变成一个坏妈妈,爸爸变成一个坏爸爸了,我们将用灌的方式,来喂他吃药。他还不吃,哭着不让我们数数,我们坚持数数。到了60,我抓住他,妈妈开始灌了吃药,直到灌了两次,他眼看逃不掉了,才哭着把剩下的药水喝完。第二天早上,吃药就很正常了。看来孩子就是孩子,只要尝试一次,克服了恐惧,还是可以做到的。是不是我们平常把医院和打针吃药说得太严重了呢?
心理学学家说过,接受某个事物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服从,第二个阶段是认知,第三个阶段是顺应。我们灌药就符合这个三个阶段。他现在已经知道吃药是对他好,药也不是那么可怕,他也适应了现在生病了,就要打针和吃药的模式。
我家孩子小名叫北斗,在他2岁9个月的某一天,晚上我又和北斗玩数字。基本上那段时间,每次北斗洗完澡后,我们怕他运动剧烈了,兴奋得晚上睡不好觉,都带他玩摆数字游戏。他对摆数字,非常感兴趣,通过摆数字,早就可以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了。现在我们正在利用这些数字,教北斗加法,当然也是用游戏的方式,现在他还只会加1、加2和加3,减法会减2。
这次我灵机一动,发明了一种训练北斗记忆力的方法。北斗玩的数字很简单,就是在一个有100个方格的木板上,有从1到100的活动木头数字。可以拿着这100个数字,在这100个方格上任意摆,我们家管这个游戏叫摆数字。关于这些数字,怎么摆在数字板上,我们家最少有20种方法,都是逐渐发明的。这次我发明的这种,非常有助于,训练北斗的记忆能力。
我先把从1到20的数字挑出来,和北斗一起,任意地摆到数字板上。让北斗从头到尾,记忆一次,甚至读一次,比如3、7、20、18、9、12的顺序等20个数字。然后我用手指点北斗的脑门,说照相机,北斗眨一下眼睛,就代表把这些数字,全部记住了(点脑门很有用,我们点了后说放碟了,他就开始唱歌,都成条件反射了。有时他想唱歌了,就自己点脑门)。然后再把这些数字反过来,只看这些木头数字的背面。让北斗把他们顺序找出来,找错了就刮鼻子,找对了就拥抱亲吻和跳舞。你想想,要是你,你能做到吗?我家北斗,只犯了两次错误,就把从1到20,这20个数字找出来了,可以说记忆力惊人!神呀,我们家北斗,是不是天才?
后来我加大了难度,不是20个数字,而是40个数字任意摆,他大概犯了5次错误,就把它们全部找出来了。我把这个游戏的方法,教给了家人,今后和北斗玩数字时,就用这个方法,来训练他的记忆能力,这个游戏对他也是挑战。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他的记性,会和他妈妈一样好,起码会比我强。看到这里,各位读者以为如何?我家的北斗是神童吗?2岁9个月,可以在5秒内,记住任意打乱的40个数字,准确率高达85%以上!我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我特别骄傲,我是个神童的爹!但逐渐地,真相浮出水面。
后来北斗妈妈发现,他盯这那些数字的背面,非常认真地看,然后再说出,这是什么数字。原来这小子把100个木头数字的背面,全部记住了!(木头数字后面有条纹,但差别很小)你随便找出一个数字,把背面给他看,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数字,他可以有80%以上的把握,说出这个数字是什么!那可是100个数字呀!这些数字牌是北斗最喜欢的玩具,2岁以来,他基本上每天都要玩3遍以上,半年下来,少说已经玩了500遍了,把这些数字记住了,也是应该的。
蒙氏教育中,专门提到了专注力培养,我以前还没什么感觉,现在从北斗玩数字上,得到了深刻体现。他沉醉在数字里面,电视响了他听不见。你和他说话,他不理你。外面下雨了,他只是抬头看一眼。现在他专注于数字,竟然连数字的背面都记住了。我相信“舟舟”不是天才,只不过专注在音乐中而已。我相信毕加索不是天才,只不过专注在绘画中而已。我相信爱因斯坦也很平常,只不过专注在物理的世界里。北斗2岁开始专注在数字里,现在会数数字,甚至能用英文从100数到1。甚至专注地连数字的背面,都记下了,给我们造成了误解。我还记得他更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听音乐,他能整天整天地听同一张碟“摇篮曲B”,直到把每个曲目的名字都记下来,每个节奏都记下来。等音乐一响起,他就会说“这是天鹅湖”!第九首!
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在训练孩子专注力方面,有明显的误区。比如说有的妈妈,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家里满地都是孩子的玩具,连我这个大人看到满地的玩具,都有点不知所措,更何况孩子?孩子玩这个5分钟,再玩下一个,然后玩另外一个。孩子的心定不下来,被很多玩具搞得昏了。我家当初也是这样,后来我们只给他三个玩具,等他变着花样玩,已经没有什么新花样了,实在是玩腻了,我们才给他新玩具,把老玩具收起来。这样起码在玩玩具方面,可以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吃饭也是。一样,太多菜了,孩子就容易挑食。太多人带孩子了,孩子就利用人们之间的关系,来撒娇,经常说不要这个,不要那个。
其次是孩子本来在专心玩玩具,家长尽量不要说话,尽量不要干扰孩子。你喜欢工作时,有人在你旁边不断地叨叨吗?你喜欢看电影时,有人在旁边给你讲解剧情吗?其实孩子也是一样。况且孩子的大脑运转的速度比较慢,手上有玩具,耳朵听到妈妈的话,孩子的大脑负荷过重,可能拒绝处理信息,可能“死机”,从此养成了不喜欢思考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那就要在带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把他当作独立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人,在日常带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很多细节。从玩玩具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不是老大了,再徒伤悲。《三字经》上说过:“教之道,贵以专”。
孩子刚生出来时,皱巴巴的,你见到的是一“只”,会哭,会吃,会闹的“小动物”,简直是天底下最无能的“幼崽”。我家北斗出生半个小时后,被护士抱给我,我抱着他,感觉他象个皱皱巴巴的小老头,只会嘤嘤地哭。直到他长大到让你惊奇,你才会发现人类的伟大。那些小羊,小狗出生后的生存能力,比人类婴儿强百倍,但人类还是成为了最伟大的生物,成为了世界的主人。
而要成为独立的人,标志就是有“我”的概念,还有就是会说“不”(参见我以前写的两篇文章),显然他在自己思考了。有了“我”的概念后,下一步是发现别人,会用“你、我、他”之类的词,开始发展人际交流。“我”的概念是第一步,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197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开启了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
实验者悄悄地,在熟睡的6到24个月大的婴儿鼻子上,粘了一小红点,等他们醒来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在做实验的88个婴儿中,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孩子对此不感兴趣。
1、其中一些6到12个月大婴儿的表现是:那是别的孩子!这些婴儿的表现,好像镜子中是另一个人。他们发现一个小朋友,在镜子中,他们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可以确定,这些孩子认识不出那是“我”,他们没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2、其中一些3到24个月大婴儿的表现是:退缩。婴儿看起来有些警惕,做出退缩的样子,显然也是把镜子中的婴儿,当作了别的孩子。还有的会偶尔微笑,并弄出些声音。这些婴儿的表现,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自然反应。不确定,这些孩子是否意思到“我”,他们可能有自我意识。
3、其中有一些20到24个月大婴儿的表现是:那是我!这些孩子能清楚地认出自己,用手指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而不是镜子上的,说明他们认出了镜中的自己,他们有自我意识。
虽然上面的结果是通过16个孩子的小样本得出,但在后来在很多孩子身上,得到了验证。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家也在无意中,做过类似实验。我们指着北斗的相片问他:这个宝宝是谁呀?北斗说:是北斗,那时他也大约是24个月岁大。后来我们带他到镜子前面,让他看穿的衣服漂亮不漂亮,他很害羞地看着镜子里的人,还和镜子里的自己玩耍,伸头过去做怪相,吐个舌头什么的。
后来这个经典实验,被用在海豚、大象、猩猩之类的高级动物上,这些高级动物,也能够准确地认出自己。而认出自己,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那是建立社会性活动的第一步,这样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到更高层面。有了自我意识后,小朋友们就要不断地确定自我的存在,和验证自我的力量。比如说特别喜欢说“我”要怎样,特别喜欢说“不”要做什么,甚至对父母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也说“不”来拒绝。你说:“宝宝,饿了吧,我们吃饭吧”。他说:“不吃,不饿”。然后把眼睛看着你,看你怎么反应,看你用什么方式来说服他,或低着头继续玩他的玩具。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体会到了自我的力量,也在听你说服他的过程中,学到了语言和沟通。所以说,对父母来说,从2岁到3岁,开始了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孩子在有了“我”的意识以后,开始探询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边界。在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哭闹,不断地冲突中,最终知道了“我”的边界。比如我家北斗经常对我说:“我要你怎样怎样”。我说:“我要你怎样,可你不干,那你为什么你要我怎样,我就要干呢?”北斗说:“就要”。我说:“这个世界是不是你的。”他说:“是我的”,然后看我还不按他的意思,就开始大哭或吵闹之类,都是在探询边界,发展人际关系技能。孩子明确了“我”的边界后,也开始对别的孩子产生了兴趣,人际交往就开始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非常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儿。
孩子的发展,除了身体健康以外,还有智力上的健全,我们所谓“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才是好孩子,但比这些更基础的是日常习惯。我是做培训的,号称是职业讲师,在观察过很多学员后,得出一个结论,高手都有良好习惯。
在培训界,有个非常著名的课程,名字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说到的时间管理、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团队合作之类的,都是技能,或者说都是从小要养成的好习惯。在成功学界,成功学大师希尔,研究出的“成功人士的14条好习惯”,也是此类。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人士也是类似,有很多共同点。可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很奇怪,我们教育小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为国家如何如何”,很多高尚的说辞。而教育成人,却是:“不要随地吐痰,过马路要看灯,不能随便打人”之类,搞反了。
我想在6岁以前,培养北斗下面的这些好习惯。那小孩子到底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讲卫生的习惯。我们中国人总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是在生活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改变不了现状,不得已而说的。我要带头养经常洗手的好习惯,训练北斗条件反射式地,不洗手吃饭就感觉很别扭,饭前饭后,便后都要洗手。这方面他妈妈的习惯比我好,毕竟我从小是个农村孩子,不讲究惯了,而老婆是城里人,比咱强。
2、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家可以稍微放肆一些,因为是儿子,毕竟还小。但到外面,尤其是公众场合,如果大哭,非要买什么玩具,那我就会把他拎走。有一次在南山儿童世界的三楼,他非要妈妈抱才下摇摇车,才回家吃饭,还大哭地要妈妈。而老婆已经到一楼了,我把他夹在胳肢窝,拎下了楼,他大哭。大人可以和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但大人一旦决定了的事,就要服从,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规矩,谁是领导,即便是发脾气,也不能当众。
3、喜欢学习的习惯。其实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学,什么是玩的。我们要把学习的东西,包装成玩的东西,让他快乐地学习,尤其是英文。不过这对家长有很高的要求,北斗现在已经会简单地英文对话,能听懂日常的英文了,这需要我们夫妻两个人,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所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诚哉斯言。
4、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平常多带他到公园里,多和小朋友追逐游戏等等。这个习惯我觉得好养成,我年轻时喜欢运动,身体特好。今后如果我在深圳,每周六都带北斗爬一次南山,大概要走3个小时山路。坚持下去,估计他的身体会很好。等他长大了,和他玩各种球类,基本上什么球我都能玩两下,可以做为他的初级教练。如果他对什么特别感兴趣,可以报考兴趣班,重点学习。
5、尊敬长辈。很多时候,有老人或小朋友问他话,他没有表情,不理人家,真是辜负了别人。我自己要做到,见到小孩子后,主动问候,我估计才能换来小朋友的问候。但中国人虽然号称礼仪之邦,但不是熟人不问候,已经成为常态,即便是熟人,也表情生硬。即便做不到问候,起码脸上要满是阳光才好。
6、不挑食的习惯。给什么就吃什么,这样才身体健康,才好养。他可以有什么很喜欢,但不挑剔。目前他不喜欢出青菜,也不喜欢吃水果,最喜欢吃肉和土豆。想我当年,整天吃酸菜,现在听到谁说酸菜,我就想吐。这点我不想强求,只是希望而已。我家目前的原则是清淡,因为只要他习惯了清淡,今后什么口味,都能适合。就象你喝得最多的水,一定是白开水,百喝不厌,你吃的最多的饭,一定是大米饭,因为他们清淡甚至是没有味道,所以才能长久。
7、遇到挫折,坚持努力的习惯。大凡成功人士,大多在青年时代,遭受过很多挫折。而家庭的挫折训练,就不可缺少。我将通过家庭游戏等的方式,让他遭遇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挫折,然后逐渐加大挫折的力度,直到他可以面对困难说:我可以,我能!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人其实是习惯的动物,我们每天不是靠思考走路,靠思考吃饭,靠思考对待别人,而是靠从小培养成的习惯。我们为什么看电视两眼,就可以断定,那是日本的电视剧,那是韩国演员,而不是中国人呢?因为过往多年的教育,在举手投足之间,他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我们靠这些习惯,来判断这个人的修养,这个人的教育背景之类的。
所以只要我们培养孩子养成上面的这些好习惯,无论他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无论他做什么工作,我相信他都是个优秀的人才,都有生存能力。
最近有个叫“羽宙飞”妈妈,给我发邮件,问了我个问题,她说:“请教一个问题,我家大豆刚满一岁,嘿嘿,最近生气时老是拍自己的大脑袋,医生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咋办哩。”
现实生活中,孩子总会有我们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人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那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孩子没有理由哭闹等等之是表象。我家北斗偶尔也会有一些怪异的举动,比如在儿童游乐场,把头往器材上撞,砰砰做响。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用下面的方法,来引导北斗。
办法1:我会问他说,你拍自己痛不痛呀。他如果说疼,我会继续问,既然疼,那你为什么拍自己的头呀。然后我自己拍自己的头一下,假装很疼的样子,然后用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带他玩别的。他如果说不疼,那你这个办法就失效了。
办法2: 我会问他说,你看爸爸自己拍自己的头吗?妈妈这样吗? 为什么你要拍自己呢?他可能会思考,然后用玩具吸引他做别的,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办法3:我会说,使劲拍,再使劲拍,加油啊,来用大力气,好疼呀。自己假装做痛苦装,直到他不拍为止。甚至用手抓着他的手,做势要使劲拍他的头。让他对拍头的动作,感觉是被强迫的,因此他很不舒服,拍了几次后,当你放开他手时,他就可能不拍了。
办法4:不理他,直到他不想拍为止。孩子做这样的怪异举动,可能和哭一样,都是某种愿望没有满足,而用哭或拍来要挟家长。如果你这次同意了,下次他和你提要求时,你不满足他,他又要用拍头,来要挟你。或他看到别的小朋友这样,要挟家长成功了,他也跟着学。
办法5:是不是你们家在言语上,或行为上,给他过示范。家长动不动说要打人,甚至在他淘气时,真的打他,而他小,打不了别人,因此就只好打自己,来解决他的问题了。
办法6:不要说“宝宝不要拍”之类的话。孩子在逆反的阶段,你越说,他越做,你越伤心,越失望,他越高兴。所以不说也不做,就当没有看见,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总的来看,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发现了自我,有了自己的观点。他会发现说“不”很有意思,说“我”很有意思,会搞得家长很被动,而自己很主动。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要做,体验到对抗的乐趣,所以要引导,而不是直接不许他这样,不许他那样。我记得我家北斗有一段时间,用头撞墙,不是更让我们抓狂? 我们就用了上面的方法引导。尤其是我,用的是鼓励的方法,撞呀,来,使劲(汗!我还是个爹吗?)。过了那个阶段,他就不这样了。其实吃手等习惯,也是类似。更关键的是,你要找一些积极健康的,有趣的,能开发他智力的活动给他,来填补他精神的需求,当他很充实时,就忘记了做那些“不良行为”。
2009年6月的一天上午,带孩子去深圳南山后海的海岸城吃饭,顺便去看了竞越的老同事。当然互相问起了,最近的状况,更因为我带着孩子,她们也纷纷和北斗说话。我也就“好为人师”地,和她们分享了我的育儿心得,把北斗的本事吹了一遍。有人说起一个问题:你们教了孩子那么多东西,等孩子上学了,会不会影响学习呢?他会不会骄傲了,不愿意学了呢?
当时我没说什么,赶着和她们叙旧了,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没想过。后来想了想,这是个教育理念的问题。到底是学校适应孩子,还是孩子适应学校?答案很显然,显然到我们都不用分析。我们这些做讲师的,给成人上课也是这样。到底我们适应学员呢?还是让学员适应我们呢?
先说说成人教育吧。我们这些做成人教育的,可不是免费的,我是靠给企业讲课,养活全家的。具体收费多少,要看你课程的质量,和你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如何。我们和企业完全是买卖关系,企业买了我们培训这样的服务。很显然,应该是我们适应学员,针对不同的经验的学员,调整我们的课程。争取授课结束后,学员能真正地学会。于是在授课前,要做企业调查,尤其是要做学员调查,我在上这样的课程时,心里才有数,才有安全感。对我们来说,讲师适应学员,适应企业,那是天经地义的。
那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政府补贴的机构,而不是靠学生的学费支撑的,私立的学校除外。因此如果你上的是公立的学校或幼儿园,你已经占了政府补贴的便宜(不准确,应该是全纳税人占,全体纳税人的便宜)。这些学校以自己为中心,准备把学生教育成祖国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也是合理的,符合公立学校的定位。所以学校教孩子一些党史,给孩子上政治课,学习政治思想品德,进而有评选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之类的,不一定对教育孩子有用,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如果是私立学校的话,学校完全是被学生供养的。因此可以说是商业机构,不是所谓的教育机构,可以看成从事教育领域的商业公司。因此私立学校,站在家长这边,按照家长的意图教育学生,就是合理的了,他们是家长在教育专业上的代理人。不知道在私立学校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家长委员会之类的。如果有的话,那应该是最高的权利机构,比校长的地位还要高才对。
幼儿园的定位也是类似,幼儿园是开放的,有很多私立,也有很多公立,如果你不满意,下个学期,甚至是下个月,你可以随时转走孩子,所以应该是他们适应孩子才对。更何况深圳幼儿园的收费很高,让很多家庭承担不起,他们适应孩子也是合理的了。而因为小学的划片入学,家长的自由选择就失去了很多,何况在深圳私立的中小学,在教学质量上,没有公立的学校好,因此家长更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只好让孩子适应学校,也是正常现象。听说广州有个讲师,不堪孩子被学校折磨,干脆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了。
到底孩子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孩子,这确实是个问题。那些号称是学校教育专家,想清楚了吗?从教育学的角度,这个根本不是个问题,但从别的角度呢?
想起小时候的经历,很多事情都记忆模糊了,但被父母打,总是记忆深刻的。你想想你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在你的人生中,那些对你好的人,那些你顺利的事,会随着时间而忘却。可那些当初遇到的坎坷,当初对你不好的人,你却记住了一辈子。
我清楚地记得,我爸爸告诉我三个兄弟,无论是我们多有理,还是我们多吃亏,只要是在外面打架了,回家总会被打。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我家的传统,从我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我清楚地记得,爷爷拿着棍子,追出门去,追打飞奔的二姑。我爸爸也是,用大拇指粗的红柳条,打得我们兄弟两个满床乱滚。
看过很多打孩子的报道,有的家长把孩子吊在房梁上打。有的用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有的甚至用针扎。是不是我们的文化错了?据说,美国人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打孩子是犯法的。我只知道我们这一代,在家被父母骂,“你这个没用的东西”,上学被老师骂。“这个题都做不出来,你猪脑呀”,结婚被老婆骂,“跟了你5年了,没房没车,我算瞎了眼!”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中,充满戾气?是不是那句“天将降大任”闹的?我不知道。
据深圳房地产网记载,在深圳南山区的阳光棕榈园小区23栋下面里,有个2岁的男宝宝,因为和别人家的6岁的女孩子发生了冲突。被女孩子的妈,狠狠地打了个耳光,而女孩子的父亲叫盛建的,在旁边帮腔。4天以后,经过广大网友的声讨,恶女被拘留13天。
其实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打的,孩子是在模仿大人的过程中,学会了打。孩子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他是天使,也是魔鬼,北斗也是一样。当他是天使时,他可爱的样子,让我们自豪有这么个好宝宝。现在我们也在逐渐学会,欣赏他是魔鬼的样子。当他捣乱或惹我们生气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和忍耐,这才是真正的爱呀。一味地讨好我们,那还是个独立的人吗?那是我们的宠物小狗,不是我们的孩子。当他是魔鬼时,我要是打北斗的话,是不是就让他学会了,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呢?停止吧,让打孩子从我这里停止吧。
其实当孩子不会说话时,打一下那个小朋友,那是他们之间打招呼的方式。就象大人之间的问候一样。他们表达不了自己时,就用了打的方式。你是不是有时,心理憋闷,想说又不知道说,也有大哭一场,甚至打人或打自己的冲动呢?
我家的北斗有时,和别的下朋友纠缠在一起,还说“我们来玩打架的游戏”,你看他把打架当成游戏了,哪里有什么打人的概念呢?所谓打人的概念,只是大人看到这种行为,给它一个命名而已。对孩子来说,你推我一下,甚至是打我一下,我再反过来推你,和打你一下,这些都很正常的。当然小孩子手里,如果拿着东西除外,光凭他们的小手(修剪过指甲的),即便是真打,能打成什么样子呢。而且很多孩子3岁以内的,如果被别的小孩子打了,而大哭,基本上不是因为痛而哭,而是被吓哭的,更多的是被大人激烈的反应吓哭的。如果大人此时说一些打人不好的话,或者是野蛮地来拎走他,表现出情绪上的激动,就更会强化孩子这个方面的意识,而让他大哭,而让他学会了打人。
所以家长即便要惩罚孩子,也要用别的方法,而不是打人。我们家有“拎走”和关到“储藏室”,这两个办法,已经足以对他构成威慑了,没有必要用打的方式。
让打孩子的传统,从我停止吧,暴力只能让孩子学会暴力,而爱也会让他学会爱。
很多孩子喜欢玩沙子和石头,我家北斗也是。在一定年龄段,尤其是从1岁开始,我发现喜欢玩沙子和石头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沙子和石头?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分析,一定有一些道理。比如:
1、触觉:玩沙子和石头时,孩子的小手,和那自然界的石头或沙子,直接接触。这种接触的感觉,传到孩子的大脑中,不断给大脑以刺激,或许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好处。而且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石头和沙子,和他在5000年以前,50000年以前的祖先玩的一样。手不断地接触这些自然的物品,刺激不断地进入脑部,刺激孩子脑子的发育就很正常了。我想总比塑料玩具,对孩子的大脑影响要大吧。
2、控制感:沙子和石头,还被孩子堆成堆,或做成城堡之类的形状,是不是也让孩子有成就感呢?他会想,你看看我也可以象爸爸一样做东西出来了。在这里他生出自我的意识,是我做出来的,不是别人,自我存在的感觉加强了。而且他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休息,还可以摧毁自己做的石头或沙子城堡。他会感觉事情,都在我的控制之内。除了沙子和石头,这个世界,他还能控制什么呢?
3、协调能力:在堆沙子和石头的过程中,孩子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他把细微的沙子抓在手上,用小手拾起小石头,还有比这样更能锻炼他小手的吗?能把小物品抓起来和拣起来的能力,不到一定年龄段,肌肉的发育和神经控制不到那个程度,孩子是很难做到的。而沙子和小石头,就给了他锻炼的机会。每抓起一把沙子,每拣起一块石头,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4、听觉:石头流下来,刷拉刷拉的声音,可以锻炼他的听觉。自己制造的声音,自己听起来,是不是会分外不一样呢?我家北斗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踢门,因为他对自己能踢出声音,甚至能踢出节奏,感到很好奇。我只好警告他,可以敲门,但再踢门的话,就把他关到储藏室,踢门的游戏才告一段落。玩沙子和石头时,伴随着孩子制造出的声音,孩子沉醉在其中。当孩子制造声音时,你可以说“瀑布”来了,“小溪”来了之类的,启发他的联想,增强孩子的兴趣。
5、数学:在玩石头的过程中,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让他数数字,增强他的数字概念。我看到北斗往他的桶里丢石头,就问他丢了多少呀。他见我问他,就一个一个地数数字,直到数到300,才罢手。还有我把双手捧在前面,让他往里装石头,大概他能装到180个。
6、运动:有时我带他玩石头时,会让他跑步。比如在我手里放10个小石头,就围这个一个地方要跑一大圈。回来后,再往我手里放石头。往往他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我们还把塑料桶放在前面,我和他都坐在石头池的边上,往桶里丢石头,看谁丢得准。这样玩石头,可以锻炼他的眼力,和锻炼手眼的协调。
7、当然可以把玩具埋在沙子里面,让孩子来寻宝。
以上就是我家带孩子玩石头和沙子时的一些办法,有时让他随便玩,如果有必要,我们会引导他玩,这样玩得更持久,更有乐趣。在教育学里,这样的教育方法叫“支架教学”。简单地来说,孩子遇到了一些障碍,家长不是帮孩子解决,而是引导孩子,给孩子搭一个支架,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即便是玩,也要玩得有意义才好。
这是个学习的时代,这是个比赛学习速度的时代,这是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也是个“学习”被唾弃的时代。你要是和别人说起,你是怎么让你家孩子(6岁以内)学习的,怎样让孩子认字的,十有八九会招来鄙视的眼神,现在流行的是“放养”,流行的是让孩子独自成长。让孩子独自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提升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放养”是现在育儿的主流,而不是让孩子学音乐、美术、认字等,尤其是认字,简直和摧残孩子有一比。
我们经常听到那些倡导“放养”家长,在说:“我家都是放任孩子自己玩的”,“在我家孩子6岁以前,他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我们家对孩子是放养”,“我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无论如何,这些家长认为探索,那是正确的,教孩子,那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无论是单纯地侧重在教孩子方面,还是单纯地侧重在让孩子自己探索方面,都有偏颇。有教育和传授,也有探索和发现,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
难道让孩子探索,就可以让孩子成长吗?你给你家孩子一个苹果,让他玩儿,他可能会抛着玩。他会在抛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牛顿定律吗?难道让孩子独自探索,他能发现时间和空间的奥秘,从而掌握能量和质量的关系吗?难道让孩子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经验,再探索一次吗?难道你真把你家孩子,当成牛顿和爱因斯坦了?什么是教育,不是瞄准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而是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普通人。毕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不是天才和蠢材。合格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人格特点,高尚一点最好,有着普通人的智商水平,高一些也不错,有普通人的技能,最好是专家。
探索只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关于孩子有几条规律,我在这里先说明一下。首先孩子是学习的机器。孩子在向周围的所有人和物,都在学习某些规律,从而认知这个世界。学习是孩子的基本需求,可能比温暖更重要。其次孩子喜欢探索,自己发现和解决我难题。第三孩子需要帮助。按照建构心理学的观点,孩子是从自己的已知出发,来探索这个世界。他自己知道的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探索的范围就越大,这样的探索就越有意义。
你为什么自己不探索,为什么要看书学习,为什么要听课学习,为什么要向别人学习,而非让你家孩子探索呢?探索和教育要个平衡。就连孔子都有自己的老师,就连爱因斯坦,都上过学校。在这个知识泛滥的年代,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没有导师,而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探索,将浪费孩子多少时间呀。有教授有探索,才是合理的搭配。
比如我们给孩子一些基本概念,一些基本规律,然后让孩子来探索,这样的探索,不是让孩子有更多收获?我家北斗在3岁1个月的一天下午,在家摆积木。突然高兴地大叫,经过仔细询问,原来他在地上用积木摆了个“吐”字,后来又摆了、土、口、品、丫、回字。我们教了孩子认字,现在孩子在独自探索,发现了可以用各种东西,摆出他脑中的字来。你说他不是在探索,不是在学习,不是从中找到更多快乐吗?而象别的孩子一样,他也用积木摆过房子,摆过桥,摆过宝塔等等,但在摆汉字上,超越了很多孩子,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教了孩子一些东西,再让孩子的探索,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当然我们也给孩子磁铁玩。对磁铁这样的东西,你就没有必要教孩子,怎么玩了吧?让孩子自己拿着磁铁,探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不也是孩子玩耍的乐趣吗?一旦他发现了这个规律,一定是充满疑惑的。孩子大了一些,你可以让他去看书,让他自己找规律,但你也告诉他,发现规律的方法了。孩子小一些,你可以比喻,那两个是好朋友,所以相吸等等。他会问你磁铁是怎么回事,你难道不告诉他吗?那你是共/产党/员,已经做到打死也不说了。
探索和教授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索才有意义。我们可以在孩子探索以后,再来教授,也可以在教了孩子以后,再来探索。期间的平衡点是,孩子探索后,可否发现那个规律,可否得到提升,如果不可以,孩子做不到,那就先教授再探索,反之就要先探索。或者说简单的东西,让孩子探索,复杂的东西,先教授。
以前我和老婆吵架后,老婆不说话,和我冷战,要我求她,才肯罢休。无论是我对,还是她对,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每次都要走这个程序。后来我发现很多人的老婆也是这样,有的甚至更过分,所以我觉得女人真是男人,很难了解的动物,来自月球。
逐渐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婆的脾气变了。或许是因为年龄大了?或许是因为磨合到位了?或许是因为有了北斗?总之,现在她的层次,已经到了,吵架后,还可以说话,还正常帮我整理出差的衣服,只是脸色不大好看,那是怎样的境界啊。
甚至有一天,我准备去唐山出差,第二天上课,后天回深圳。早上8:00起床,去洗手间刷牙和洗脸,出门后看到老婆,大吃一惊。她手里捧着一只碗,碗里是我的早餐,红枣白粥!老婆还说,出差辛苦了,要保重,微笑着露出8颗牙齿。(醒醒,不是做梦吧?但粥是真的)于是感动,于是吃粥,于是吻别,于是冒着雨高兴地出门。这就是老婆,最新对老公的服务,你老婆能做到吗?老婆最近还有别的服务,她知道我在家,爱喝铁观音,她吃早餐时候,把茶具和开水,就都准备好了。等我起床吃过早餐后,坐到书桌旁,伸手就可以喝到喜爱的铁观音。老婆通过对我的服务,让她成了不可取代的人!
看来老婆的境界,在不断地提高,今后她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我想会向更圆通,更平和,更善良的方向发展吧。我想夫妻之间,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互相促进,互相提升人生的层次。我们的父母,见证了我们身体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而结婚以后,我们的爱人,见证了我们精神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代。
不知读者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你的父母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得到来自爱人的精神帮助多,还是来自父母?你现在和父母是血缘上的关系,还是精神上好友的关系?我想很少有人和父母,在精神上的关系,超越和爱人的关系吧。所以我记得以前我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让一个人选择,和他唯一在一起的人,他没有选择父母,没有选择孩子,更没有选择朋友,而是选择了爱人。因为父母代表的是过去,孩子还可以再有,朋友可以再交,而失去了爱人,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想我1998年来到深圳,住在莲花山、住在梅林的小区,辗转搬过8次以上的家。直到后来做了职业讲师,才混出个人样来,才买得起自己的房子。这期间的艰辛,付出的汗水,我的父母没有见到,我的兄弟没有见到,我的老婆见到了。我的成长有人见证,有人一起回忆,不是很幸福的事情吗?今后我要不断地,出现在北斗生命中,重要的时刻,我是否可以见证北斗的成长?我确定无疑的是北斗血缘上的父亲,我还想成为他精神上的父亲,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不是更好呢?
什么是爱一个人?我不知道,理论上有很多说法。但我认为,简单来说,你花费时间和心思,在那个人身上了,你就是在爱那个人。你的精神,和他的精神在交流,交流得很深,你们中间就有了爱。无论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这种爱可以是夫妻的爱,可以是父母的爱,可以是朋友的爱,可以是工作爱,无论是什么,投入就是爱,痴迷就是爱,精神交流就是爱。从今天开始,我要在精神上,和老婆共同进步,互相磨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不是单是过日子。我想这才是夫妻之间,真爱的境界吧。也要不断地,把我的时间分享给我的北斗。更要修复,和远在呼和浩特的父亲的关系。让我们互相见证,让我们深爱彼此。
以上是从我带北斗时,得到的体会。孩子是天使,是上帝派下来拯救我们灵魂的。
2009年11月的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北斗,她妈妈去和一个老女朋友约会去了,两个人在一起八卦一些陈年往事,连晚饭都没有回家吃。看来当家庭主妇,整天呆在家里,把她憋坏了,需要偶尔放风一下。
回到小区,我带北斗在楼下的游乐场玩。遇到了熟悉小朋友叫东东的,一个我们很好的邻居家的女孩子,比北斗大一岁半左右,大概4岁半左右。她在和北斗玩时,不知什么原因,开始踢北斗。北斗躲开她,嘴巴里说,我不跟你玩了。但她还是追上去,继续踢北斗,北斗又躲在,距离她一米远的地方,继续说不跟她玩了。
我在大概10米远的地方看着,没有上去管,女孩子的保姆和别人聊天,没有看到,也没有管。北斗就继续被踢,继续抗争着。在被踢了5下以后,我把北斗叫过来,开始对他进行了如下的训练。
我说:东东姐姐是不是刚才在踢你?
北斗说;是,她是个坏孩子,我不跟她玩。
我说:你说了,你走了,她是不是还追着踢你呀。
北斗说;是的。
我说:那你的脚是做什么用的?你记不记得,你踢爸爸,很有力气的了?她要是再踢你的话,你可以踢回去。
北斗说:我是个好孩子,不是个坏孩子(我们以前告诉他,踢人就是坏孩子,没人跟他玩)。
我说:你是个好孩子,但总不能总被别人欺负呀,我们是男子汉!别人踢你,你不和他玩,你走开,这是对的。但别人要是追着踢你,你就要踢回去。你先踢爸爸一下,让爸爸看看你的脚,有没有力气。北斗很重地踢了我一脚。好,去,看东东再敢踢你,你就象这样踢回去。
北斗就又去了东东旁边,看着东东和一个女孩子玩,估计北斗在期待着实践一下踢人的感觉。终于东东发现了北斗,又上来踢北斗,北斗也不客气,踢了回去,两个小朋友嘴里叫着,脚下踢着。但北斗显然踢人的技术不够高,每次踢总要吃一点小亏。东东的阿姨发现了,赶快上去制止,抓住了东东,我也上去,抓住了北斗。但北斗和东东两个人还要互相踢,我只好说:那就最后踢三下。两个人互相踢了三脚,结束了这个游戏,两个人都没有哭。
晚上老婆回来,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老婆。晚上睡觉,我在外屋,听到老婆训练北斗如下:
老婆说:别人打你,你先要走开,不和他玩,对吧北斗?
北斗说:对,打人不是好孩子,我不跟他玩。
老婆说:你还要和他说,你用手指,指着他,告诉他说。你打人。你是个坏孩子,我不跟玩了。注意,你的声音一定要大,态度一定要严肃。来跟妈妈一起来说几次。
北斗和老婆一起说:你是个坏孩子。我不跟你玩了。两个人重复了几次。
老婆说:要是他继续打你,甚至你走开了还要打你,你怎么办呢?要是在幼儿园,你可以告诉老师,让他吃RED CARD。要是在别的地方,你可以继续大声说,你要是再打我,我就要打你了。来跟妈妈一起来说几次。
北斗和老婆一起说:你要是再打我,我就要打你了。两个人重复了几次。
以上是今天我们家,对北斗被人打的训练。第二天早上,我扮演一个小朋友,又个他对着打了一次,算是角色扮演,进行强化吧。
很多家长把学习和玩耍对立起来,而我家教育孩子是把游戏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我们发明了很多家庭游戏,基本上都是用家里现成的材料。让他在学中玩,在学中玩,起码玩得很开心。尤其是孩子在学习社交能力时,一定要在和别的小朋友互动,互相在游戏中,发现别人,冲突和碰撞,甚至打几架,才能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那游戏有几类,怎么设计一些游戏呢?
关于幼儿游戏的种类和研究,当属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明尼苏达儿童发展研究所的Parten进行的实验。她仔细观察了2到5岁的孩子,把他们的游戏分成了6种类型。她注意到孩子越大,他们会越来越少玩前四种游戏,而更多进行后面两种,也就是互动更多的那两种。
1、无所事事:孩子基本上很少动,看似毫无目的地随便动来动去。这种游戏方式相对少见。如果这也算游戏的话,那孩子是在和自己做游戏,他在练习自己的身体。他可能在说:看,我可以让我的手动,可以让我的脚动,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乐趣。而外界别的东西,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或他在寻找值得玩的东西。如果我是家长,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就会先让他单独玩一段时间,在他实在无聊时,就要给他一些辅助,帮助他发现游戏中的乐趣,或转换到别的游戏上。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单独游戏:孩子自顾自地玩,好像根本注意不到其他孩子。这种情况在2到3岁的孩子中最为常见。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敏感期,还没有到来,还没有发现和其他孩子玩耍的乐趣。他只对物品感兴趣,孩子在发展他自己和物的关系,单独游戏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样的游戏,他锻炼自己的感官能力,发展他的智力,更好的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玩沙子,带孩子玩水,带孩子玩石头,带孩子在田野里走,带孩子爬山,通过这些活动,影响孩子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进而开发孩子的智力。
3、看别人玩:孩子对其他孩子的游戏很感兴趣,但并不和他们一起玩。别的孩子在游戏,他在旁边看,我家北斗经常这样。当他不理解时,他在一边观察,学会了或有把握了后,才参与玩耍。比如他上幼儿园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是这样,看着老师和别的小朋友跳晨操,他自己不动。直到某一天,他开始模仿,现在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只要听到那个音乐,手脚就开始跳舞。所以说观察,也是在学习。
4、平行游戏:孩子模仿其他孩子的游戏,但并不主动加入他们。比如,他们可能玩同样的玩具。一些孩子在玩水枪,北斗看见了,也和我要,我给他买了一支,我们象别的小朋友一样,在园子里,用水枪在地面上写字,用水枪给花浇水。一个孩子在地面上玩沙子,北斗看到了,也要玩。这些都属于模仿学习,就想我们树立劳动模范,让全国人民向劳动模范学习一样。但是要注意,最好给孩子找一些习惯好的伙伴,这样模仿别的孩子,也是好的。如果那个孩子习惯不好,比如随地吐口水,你的孩子也会模仿,两个人玩的是吐口水的游戏,不也是让家长很闹心吗?
5、联合游戏:孩子之间一起玩,但属于我们说的瞎玩,或疯玩。他们互相在说话,但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组织,也没有结果。比如孩子们在一起追逐打闹,就属于这种,但在其中,孩子们之间会说大量的话。我带北斗玩的“追追追”游戏,就属于这类。我们在楼下的游乐场里,把地上的图形,当做安全岛。我扮演鲨鱼,他扮演小鱼。他站在安全岛上,我就不能抓他了,他离开我就去抓他。反过来也是同样,或者有别的小朋友的参与,大家一起疯跑,互相抓。我家北斗2岁10个月时,对这类游戏非常感兴趣。
6、合作游戏:孩子的游戏里出现了一定的组织,比方说游戏有了一些目标,孩子经常要担任一些角色并且在小组里行动。我看到一些6岁以上的孩子,在游乐场上玩飞船的游戏。他们把游乐场的圆桶当作飞船,把架子当做梯子,还有一些别的设施,在讨论分工之后,就开始了满游乐场的追逐。我们这些大人,要是不知道他们的意图和分工的话,只看到他们在疯狂地追逐,嘴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简直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有什么乐趣。但我估计每个孩子脑子里,都有一幅自己已经想好的图画,非常美丽。我家北斗三岁时,一次我提前到了幼儿园,看到老师在活动场,招呼不过来孩子们了,就也帮老师带孩子一起玩了一个小时。而北斗坐在一个长条凳上,嘴巴里说:这是我的飞船,这是我的飞船。显然他是回想起以前,6岁孩子们玩耍的场景,他自己带他的同学们在尝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家庭游戏出来,启发孩子的智力。不断地重复,把你想让孩子学的,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子曰:玩中学,学中玩,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