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书缝看写历史的人——读徐世平《扒着门缝看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1:01
作者:朴素 (本名张立国,作家,天涯社区读书频道主编)
这是一个历史写作井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关于五花八门的历史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两年走进书店,畅销书架上总会有几本解读历史的书籍,先是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然后是《天朝的崩溃》、《正说清朝十三帝》、《历史的坏脾气》、《帝国的惆怅》、《细说明朝》、《明朝那些事》等等。而自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以“品读三国”大出风头之后,网络也不甘落后,涌现了一大批的历史写作者。他们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写的历史著作却好看好玩,一点也不枯燥。
胡适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是任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大意)。然而观点可以有多种,事实只有一个。如何抵达历史的真实,却要看作者的见识才力,而不是当下所流行的戏说。
近读徐世平先生的《扒着门缝看历史》,他写了这么一些人,诸如杨度、冯自由、徐世昌、张勋、冯国璋、王国维、周作人、陈独秀、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张居正等等,年代跨度既久,人物涉及更是方方面面,“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古人的心态”。作者自谦为“读史的眉批”,然这种眉批却闪耀着作者的眼界见识与人生洞达。
历史人物通常都是多面体的,而不是我们以往教科书上的简单好坏的分类。就像作者所云:“我读历史,喜欢读人而不喜欢论事。其实,历史就是由一大堆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读懂了人,也就读通了历史。”是人,就有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就有人性的复杂,就有人性的卑劣与高尚。譬如作者笔下的杨度,“因此,杨度的不认错,是性格决定的;不知错,则何来认错之有?其一旦知错,就会义无反顾,将一切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比之那些“朝三暮四”之徒,实在是可敬多了。”(《“不认错”之怪人杨度?》)
徐世平先生以其体验的真切和对古人的同情与理解,论述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让我们有了“他乡遇故知”般的温暖,或者因其独特卓异的深刻,颠覆了我们内心的常规图景,让我们瞥见了真理的影子与久违的常识,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色彩。事实上这些人物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舆论机器的笼罩下,他们的本来面目早已被圣化、被神化、被美化、被丑化、被格式化,因此,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他们在化装舞会上的精彩表演,是教科书上道貌岸然的伟人或小丑。而作者用锋利的笔,划开了他们的面具,让我们看到了硝烟散尽之后,残留在历史羊皮纸上的点点血迹,看到了隐埋在历史后面的不动声色的真相存在。
扒着门缝看历史,其实表明了一种民间的立场。《喜欢“反动文人”的理由》一文里,写道:“我们读书的年代,常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篇文章,名叫《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它是中学课本里的经典文章。当年,语文老师说,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批判林语堂的“战斗檄文”。林语堂何人?答案是明确的:“反动文人”也。但是,这位反动文人,写过什么东西,又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们是一概不知的。”正是这“一概不知”引发了作者强烈的写作动机,他重新寻找历史人物的坐标,以自己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人与事,而不是官方一锤定音式的盖棺定论。
民间写史读史热潮的兴起,看似异军突起,实则早就埋下了种子,是先前精英思想向大众的普及,民间史家们出现以及他们的努力本身就是在谱写新的历史。历史热对历史写作完成了一次颠覆。易中天的《品三国》,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颠覆的是历史讲述方式,吴思、张宏杰、十年砍柴,他们颠覆的是解读历史的视角。他们不约而同集体发力,让读者知道历史原来如此有趣,如此有价值。黄仁宇先生在1983年以《万历15年》埋下的种子,现在终于秀木成林。《扒着门缝看历史》就是以个性的视角展开对历史人物的追问,不断勘探他们内心的长度。
学者吴思认为:“从什么都不能说,到诗歌热,文学热,报告文学热,政论热,历次思潮从虚构逼近现实。历史热也是一次社会思潮。社会开放度低,大众的兴趣停在花鸟鱼虫与现实无关的事上。开放度提高一点,小说文学热起来,开放度更高,描述‘昨天’的历史也能出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重温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话,我们仿佛打探到当下写史读史热潮的某种秘密。徐世平先生并非盲目的跟风写作,对历史人物的梳理,是与他自己的阅读兴趣相关。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读历史,其真实目的是想充实自己。古人身上,有太多的修身治世之道。读得多了,人就会充实而自信。有时候,写观感,也是一种思想的冲撞与提升。我希望一直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