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可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3:09:30
“机”不可失

骄阳似火。

    办公室到七六班教室的路上有几棵法国梧桐,树上爬满了毛毛虫,它们蠕动着,扭动着,通体长满长毛,一团漆黑,似乎早已不耐烦自己的生存空间,有的已经爬到墙上,有的落到地上,令人厌恶、恐怖。今天,我又要到七六班上课,平日里最怕这种虫子。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快走。

来到教室,刚要讲课,就听到前排的一个小女孩一声惊呼:“毛毛虫!”。我一看,可不是吗?有一只毛毛虫竟然爬到了我的衣服上,正“怡然自得”的抬头四顾呢!我赶紧手忙脚乱的把它抖落,一脚踩死。大概是我的行为暴露了我的胆小,后排的几个男生发出了一阵善意的“嗤笑”。随后班上一阵骚动:“老师也怕虫子啊!……”

是啊!我的确怕这虫子。其实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也饱受毛毛虫之苦,他们上厕所都要经过这几棵树,同学们都惦着脚尖一阵急跑,生怕虫子粘到身上,班上就有调皮的学生手捏着毛毛虫专吓唬胆小的,搞得班里叫哭连天。

这节课原计划是上新课,可现在我能不能改变一下教学计划呢?瞬时我做出了新的决定:何不就以毛毛虫为引子,写作文呢?

于是我就问道:“大家对毛毛虫了解多少呢?”没想到的是,我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反应特别激烈:

有的说:它的毛很长,面目丑陋,虽然不会伤人,却也是害虫,不少法桐叶子早被吃成网状了,它们对农作物的害处也很大。

有的还专门上网查了它的老根,说它就是臭名昭著的美国白蛾,而且知道它的很多习性与特点。

有的说:人们唾弃、厌恶甚至以踩死它们为快,可它们丑陋可怕的外表只是要自卫,同学们不要只因外表而忽略那颗对生命执著追求的美丽心灵呀!学校喷洒的虫药让它们很快成片成片的死于非命,我非常同情可怜它们,为它们表示哀悼。

有的说:对待像毛毛虫这样的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绝不能半点手软,对破坏树木、骚扰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害虫则更不能同情,历史上哪一次战争不是在仇恨中你死我活的,同情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软弱,使敌人更为嚣张。

有的说:毛毛虫虽然可恶,但也有可用之处,不是说科学家正研究毛毛虫的皮毛结构,说它们是一种绝佳的防御手段呢!蛆虫不是也令人讨厌吗?不是也可以用于养殖,用于治疗顽疾吗?如果能找到毛毛虫的优点,为我所用,岂不更好?

有的说:有的男同学拿毛毛虫到处吓唬人,真是“为虎作伥”,这种恶作剧真的很讨厌,希望男生不要拿胆小女生寻开心。

……

学生们所想的、所表达的是那么精彩,这堂课因为那小小的“毛毛虫”而思路大开,学生们一个个说得兴高采烈,他们也因此深刻体会到细致观察、丰富的联想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而我也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我要讲的几个问题:描写毛毛虫要从哪几个角度入手;毛毛虫有什么样的品质或特点;看待事物要有辩证的思想……学生们听得是那么认真,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接下来的作文,学生写得格外成功,他们有的描写出了毛毛虫的外形;有的写出了毛毛虫贪吃的本性;也有的用它来喻人;也有的写出对付这种虫子的方法……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后来竟有两篇文章在市级报刊上发表了。

这一切,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事后,我常想,如果教师对这次“机遇”视而不见,恐怕难以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热情!教学目标要适时地根据情况变化而适当加以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才能显示出游刃有余的娴熟,才能有举重若轻的潇洒。

从这之后,我便更留心周边能给教学带来活力的时机,更留意学生此时彼时的心理感受。运动会、歌咏比赛、交通事故,甚至大雪纷飞的情景等等都成了我教学的万灵题材。教学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才显得更生动,更感人。教学不再是传统上的课文样本课,而应善于发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等,并因势利导,将其列入教育教学内容中。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因大自然的奇妙瑰丽而妙趣横生,会因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异彩纷呈,会因社会的日新月异而气象万千。

课改已经进行了几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至此,我才更深刻体会到这其中的含义。《学记》有云:“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就是说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合乎时宜,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