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5:06
www.hxlsw.com | 来源: |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它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型,有艺术构思、艺术形象、艺术表现、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文艺理论。在艺术表现方面,又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理、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骨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且从文学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对于这样一个博大而生动的领域,我们无法在短短的篇幅里概括无余,只能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方面及基本特征做点以木见林的工作。
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中,以诗歌最为发达。它至迟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的商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商颂》即是商代的史诗。《诗经》收集了春秋中期以前500年间民间诗人及公卿列士的作品,计有"风"、"雅"、"颂"三类共305篇,内容涉及先民历史、生产劳动与多方面的社会事物,表现了社会各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真朴感情,确立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以四言为主,大量采用重章叠句格式,运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段,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后世尊为经典,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南方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楚辞则是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先声。战国时期的楚辞作家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代表了中国楚辞作品的最高成就。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叙事诗,《离骚》抒发了诗人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愿望和统一中国的理想。其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达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决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则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同情。当诗人惨遭政治迫害,被流放于异乡僻壤时,他以"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追寻理想,万难不屈的执着精神。诗人展开了他那奇异的幻想,在绝望于现实之后,又遨游于自然宇宙的神灵世界去上下求索。而当他即将超脱流俗,进入光明的天空时,忽然看见了自己的故乡,又感到了极度的忧患与哀伤,于是"仆夫悲余马怀兮,倦局顾而不行",终究不愿离开他那多难的祖国和人民。《离骚》以博大的意境、奇伟的构思和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国家命运与个人际遇,以及奇丽的自然景象与错综的激烈情怀交织于笔端,使全诗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绚丽多彩,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
汉魏六朝时,中国乐府民歌大放异彩。其中产生了《陌上桑》、《艳歌罗敷行》、《上邪》等刚健、朴实、清新的作品。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更是雄视诗坛千古的名作。东汉的《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使中国的五言诗臻于成熟。刘勰评价它"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①齐梁之间的"永明体"诗歌,发中国格律诗之端,为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至唐代,诗体大备,流派众多,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杰出代表的诗坛群星托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900多首。他在乐府诗、长篇歌行、绝句、律诗上都有极深的造诣。其作品包括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对世俗权贵的鄙夷,对诚挚友情的赞美等多方面的内容。李白诗歌感情炽热,风格豪放飘逸,笔势变化莫测。它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宏伟气势,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超常想象,有"白发三千丈"的大胆夸张,又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平易与纯真。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绝唱,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杜甫是《诗经》以来现实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现存诗1,400余首。他穷极笔力,创作了《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等大量忧国忧民、抨击时弊的辉煌之作,充满着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其诗风深沉、笔调客观、辞警意丰,"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①在他那感时伤世的诗作中,渗透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不仅把现实主义推向了诗歌领域的巅峰,而且将唐代诗歌的思想成就提高到了极点。
宋代诗歌继续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大诗人。此时词的创作达于极盛。苏轼的词,从传统的"花间"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人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作品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则在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方面作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辛弃疾在苏词基础上极大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爱国词章,激情充沛、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显一代词宗典范。时人刘克庆说辛词大声镗,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极为丰富,既有《钗头凤》等真挚动人的纤丽之词,更有大量抒写铁马横戈、收复失地的激昂慷慨之诗。他的临终绝笔,"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芒。
元代中国各少数民族杂居中原,给诗坛注入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散曲。它用韵灵活、句式长短自由,大量吸收方言俚语,大大增强了诗歌的通俗性。这一时期出现了马致远、关汉卿等杰出的散曲作家群。其中马志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笔便将异乡游子远离故土的酸楚寂寞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中国古代散文与诗歌同列为文学正宗。它以商代的《商书·盘庚》为发端。其中"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火之燎于原"等生动语言仍活生生地存在于当今文学作品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典型,后者以《论语》、《孟子》、《庄子》等为代表。在艺术表现上,《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国语》善于记言,《战国策》则长于铺陈,文笔绚烂。《论语》叙事简洁而含意深远,许多语句带有浓厚的格言色彩,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孟子》言辞犀利,论辩则纵横捭阖、咄咄逼人,描写则从容闲暇、幽默诙谐。《庄子》以寓言见长,汪洋姿肆、诡奇变幻,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汉代散文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的传统,说理透彻,且更注重文彩,出现了贾谊的《过秦论》、晃错的《论贵粟疏》等优秀的政论文。司马迁的《史记》则耸起了史传文学的高峰。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题材大有扩展,出现了不少山川景色描写和个人抒情的作品。艺术风格多向清新通脱的方向发展。陶渊明是这一风格的集大成者。他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寄情于景,纯真朴实接近生活,其平中见奇的表现手法多为后世效法。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描绘祖国山川风土景物的文学上品,也是游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唐宋散文一反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承袭了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尤其在游记散文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极富清新隽逸的特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入蜀记》、岳飞的《五岳祠盟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都是千古流传的散文大作。明清散文吸取了游记散文的精髓和魏晋以降笔记散文的谐趣与隽永,产生了《卖柑者言》等构思巧妙、文笔泼辣的小品文。
较之诗歌散文,中国古代小说发达较晚。魏晋南北朝时的《世说新语》代表了中国小说的早期成就。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魂奇。"②在短短的篇幅中即能刻画出人物性格,描写出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中国小说人物白描传统与故事传统的正式开端。唐代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它更着力于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完整、情节结构的繁复。这些都是中国小说成熟的标志。宋元时代,话本的兴起促进了"市民文学"的繁荣。它题材广泛,直接反映城市市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明代著名的"三言两拍"③是话本体小说中的极品。它在人物刻画上更为深刻复杂。其故事情节曲折,悬念迭起,人物对话也绘声绘色,更加展示人物个性。这些艺术上的成就,为白话体小说在文学领域争得了地位。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中国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都出版于这一时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汉末与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结构宏大,气势磅礴,情节曲折,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代表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正面描写农民起义斗争的作品,塑造了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等108位梁山好汉的艺术形象,达到了中国英雄传奇小说的艺术高峰。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孙悟空与唐憎师徒历九九八十一难赴西天取经的故事为题材,充满着神奇瑰丽的幻想,风格诙谐,是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璀灿明珠。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过程,揭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画卷,塑造了一大群血肉饱满的个性化人物,从艺术表现、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诸方面将中国小说艺术推向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金瓶梅》是震惊文坛的杰作。《儒林外史》是中国长篇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聊斋志异》则是明清短篇小说中的珍品。上述这些伟大作品,确立了中国小说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被作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而被译成多种文字。
中国戏剧是集歌舞、说唱及古代俳优的诙谐、讽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在宋金时期形成较完整的系统,于元明清时空前繁荣。元代戏剧以杂剧为主,有杂剧作家200余人,现存剧本140余种。关汉卿是戏剧创作领域的一颗巨星,也是元代杂剧的开创者。他一生创作有60个剧本。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蒙受奇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窦娥的悲剧性形象,对黑暗残酷的现实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同时歌颂了这位下层妇女善良的品格、顽强的个性与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它以浓郁的悲剧气氛与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其成为了惊天动地的千古名作。早在1838年,《窦》剧就被译成英文流传国外。1958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另一位卓越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崔莺莺与红娘等人物的成功塑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主题。它诗意浓厚、结构严谨、场次洗炼,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喜剧杰作。在剧本的体制上,它打破了一本四折的窠臼和一人独唱的形式,采用多人轮唱和对唱,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此外,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亦属元代杂剧名作,约在1733年被译成法文本,之后又以英、德、俄文本出版,并展现于欧洲舞台。明代戏剧以传奇最为兴盛。它是在宋代以来"温州杂剧"即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限篇幅,大量采用民歌新调,时常采用方言,具有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这类传奇中最高成就的代表。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独特的艺术构思、诗一般的语言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历史。它匠心独运,成功地将个人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命运交织一起,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突破。乾隆以后,中国地方戏剧蓬勃发展。除原有昆腔以外,还形成了不同系列的地方剧种。如梆子腔中的晋剧、秦腔、湘剧、婺剧;皮黄戏中的汉剧、闽剧、滇剧、粤剧等。与此同时,各地方的民间小戏也争奇斗艳。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戏,四川、云南的花灯戏,江西的采茶戏,安徽的黄梅戏,河北、东北的蹦蹦跳(评剧),以及采众家之长、影响最大的京戏等等。在艺术上,地方戏剧本采用方言、土调、号子、民间歌舞、曲艺等多种艺术要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民间色彩。它为中国后来地方戏剧的更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是一个鲜有人提及的事实。早在4,000多年前,黄帝的大臣伶伦就以竹管的长度定出了宫、商、角、微、羽五个音阶。战国时期中国有了"变徵"之音,西汉时期又有了"变宫"之音,至此中国乐谱中已七音俱全。而西方由毕达哥拉斯以弦长定出五音是在公元前6世纪,比伶伦晚了1,700多年。西方于11世纪才有6音,7音皆备则是更晚的事。西汉时,中国律学家京房创十三弦"准"以定律,使音节可以度调。明代音乐家朱载在世界音乐史上最早采用等比级数划分音律。其著作《律吕正论》中对十二平均律作了系统的阐述。古代中国的乐器种类很多。伶伦制造了丝、竹、等。西周时中国乐器已形成了丝、竹、匏、土、革、木、金、石八大类别。中国古诗都是谱于声曲而歌唱的。从《诗经》的四言诗、汉乐府的五言诗,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形式的变化,都与音乐的变化形影不离。诗与歌的结合,采用音乐语言的表达形式,使中国歌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歌曲的表演形式也颇为精彩。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由儿童120人伴唱,极大地渲染了它感奋人心的忧国之情。南朝的《江南好采莲》,以其在1,500年前留存下来的轮唱风格而在世界音乐史上弥足珍贵。唐代王维的《渭城送别》,由歌者将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重唱三遍,形成著名的"阳关三叠",极大地增强了惜别的情调,使中国歌曲大放异彩。古代中国在器乐曲方面也多有成就。其中《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广陵散》、《梅花三弄》、《潇湘云水》、《关山月》、《十面埋伏》、《阳春古曲》等等,都是中国器乐曲的经典之作。
中国舞蹈也开发很早。舜有《韶舞》,与韶乐相配。周有《大武》、《八佾》之舞,并有《八佾图谱》传世。汉代的角戏是杂耍与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直到宋代仍然流行。汉代设有官方乐舞机构乐府,蓄养了大批的专业艺人,歌舞之风盛极一时。中国现代舞蹈的风格、样式和体裁几乎都可以从汉舞中找到渊源。南朝的宫廷乐舞《玉树后庭花》至今仍在日本留存。唐代著名的《秦王破阵舞》,配以破阵曲,集128人披甲执戟而舞,气势宏伟、场面壮观,史称其舞家与音乐"发扬蹈厉,声韵慷慨"。①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亦属大型的宫廷舞。其舞姿轻柔飘逸,艺术水平极高。宋代以降,中国舞蹈在继续独立发展的同时,还与音乐、表演、杂技等一同融入多姿多彩的戏剧之中。
远在宣纸问世之前,中国古代已在壁画与帛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东汉的《出行图》、《乐舞百戏图》、《待者进食图》是早期石壁画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后者,描绘两名侍女在宾客如云的大餐厅送菜的情形,侍女既小心照看盘中莱肴,又斜眼顾及满堂客人,人物表情的揭示极其微妙。其中前一侍女左右半脸表情各殊,神情兼顾两面,专家评说它与西方1,700多年后毕加索的名画《亚威农的少女》有异曲同工之妙。魏晋至隋唐的敦煌石窟,是举世闻名的壁画与雕塑的综合性艺术室库。其规模为世界之最。它现存492个完好石窟,塑像2,000多尊,壁画计有45,000多平方米。它以佛教题材为基本内容,其形象之生动,构图之严整、色彩之灿烂以及想象力之丰富,无不令人惊叹。元代山西永乐宫的道教壁画,亦属中国壁画艺术的极品之一。它以吕洞宾与"八仙"的故事为题材,画法洒脱流畅,人物神态及内心刻画极为传神。中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帘画》,它造形简括生动,线条圆转流畅,已显示出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和以形传神的传统。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为五代以前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汴京及其市郊为背景,描绘了各阶层、各行业500多个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宋代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的风貌。整个画面工笔细致,形象生动。它不仅是人物画中流芳百世的杰作,而且是反映古代中国城市世俗生活的伟大画卷。中国的山水画在唐代以前已颇有成就。东汉桓帝时刘褒"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①三国时吴王的赵夫人擅画江、湖、九州、五岳、"巧妙无双"。②五代以后,中国山水画进入鼎盛时期,画坛群星灿烂,北宋范宽、南宋马远、元代四大家(王蒙、倪瓒、吴镇、黄公望)及清代石涛等都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中国花鸟画在元明清时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传统主题。它已不象宋代宫廷画院那样刻意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注重笔墨简炼,更多地追求"神似"、抒发作者的主观意兴和笔墨情趣。这也是后来中国写意画的最高境界。王冕的《墨梅图》、朱耷的《荷花小鸟》、郑燮的《风竹图》等,都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垂范之作。
中国古代艺术,尚有许多独具魅力的类型和领域。如中国书法以其抽象的点线组合与节奏变幻,洋谥着书法家们生命的意念和心灵的律动,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和审美上的享受。它在汉魏时期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西晋时进入了它的繁荣期,正、草、隶、篆及各种衍化字体千姿百态,并出现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刻、盆景、陶器、玉器、青铜、漆器、锦绣、以及民间的剪纸、泥塑等方面的情况,未能一一例举。
二、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性格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在形式、内容、风格诸方面千差万别,难于一概而论。不过它们都受到传统文化整体精神的支配或影响,必然形成各类艺术之间许多共通之理。兹以文学主,兼顾其它,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性格与特征作一般意义上的粗略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艺术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道两家思想。以诗教理论为代表的儒家文学观,赋予了中国文学以强烈的道德性格和现实主义精神。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以及他那一言以蔽之的"思无邪"的定论,是将诗的功能与道德完全联系在一起的。韩愈所说的"文以载道"也是强调文学与道德的合一。文学的最终归宿在于调节现实的人伦关系,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③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反对个人情志的宣泄过于偏激,这也充满着理性主义色彩。道家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态度与儒家不同。它以人伦为累,主张超脱世俗而与自然为一。这与文学不受外界强力羁绊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因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独立品格的形成。道家老庄鄙视法度,反对人为,强调天生化成,追求飘逸、神奇、怪诞,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调。道家的物化精神与辩证思维,在文学意境和审美范畴的开拓以及艺术表现的多样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儒道两家文学性格的交叉互补,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并衍生出许多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在内容上的最大特征是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主题。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道德性格所决定的。国家兴亡、战争成败、民生苦乐、宦海沉浮、人生聚散、纲常序乱、伦理向背等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尤其是有关忠君、报国、爱民等题材更能得到社会的首肯。"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佳篇亦往往能传颂千古。爱情、家庭、个人则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居于次要地位。中国文学评论中也从不以纯情文学为上品。至于纯粹的娱乐与休闲作品,在中国文学中更属少见。
儒家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则要有伟大的作品,须先有伟大的人格。这就造成文学与人格合一的特征。中国文学理论认为,作家的气质、才性、情操等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成就。正如《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各师成心,其面如异。"而"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等等,都说明了文如其人的文学景观。不仅文学如此,其它艺术亦然。如明代祝允明论书法艺术时曾指出,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抒情写意,而无心刻求叙事写实方面的清晰透明。中国古代没有产生《伊里亚特》、《奥德赛》、《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那样的长篇叙事诗,却在抒情诗方面极为成熟老练。《诗经》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等,已说明了中国诗歌的抒情特色与传统。道家的物化精神所引出的"情景交融",究其实,在于借景抒情。因而中国绝大多数古典作品,往往以"喜怒哀乐惧爱恶欲"等感情的表达为中心,而对于自然外界的景象则给予不同程度的虚化或省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无着一字于幽州古台的描写,完全是作者在宏伟报负与艰难处境的矛盾中所发出的震撼千里的感叹,是心灵的外射和意念的迸发。中国古代绘画之讲究"神形兼备",其重心仍然是以形传神。晋代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绘画理论,强调的即是通过艺术家本人的思想意识与感情来观察自然之形,捕捉自然对象的生命力,表现自然对象的情感。后世绘画于形神问题续有阐发,但都以神似为最高境界。故有苏轼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中国文学之写意抒情,最具温柔敦厚之气。它含蓄、委婉,要求情感的表露合理而有节制,做到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达到中和之美。《诗经·关雎》写男女爱情,哀则寤寐反侧,乐则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然后戛然而止,哀不致蚀骨,乐不致放纵。中国的"怨"诗,往往是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义,鲜有怨刺过火者。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写被迫离异的爱情悲剧,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悲凉,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隐痛,然终究只是以"莫莫莫"之无奈作罢。它有哀伤幽怨之情而无离经叛道之举。再如《古诗十九首》中,写怨妇思夫,思而不得,遂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来自勉宽慰。中国文学的这一中庸和平性,不仅由儒家的诗教原则所决定,也由道家"至乐无乐"等辩证思维所支撑,因而历来被视为文学的正宗。中国的古典悲剧,无论叫人如何撕心裂肺,最终总有清官廉吏的为民伸冤,有仙境梦中的团圆结局。这正如王国维所说,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
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①的观念,揭示了艺术领域中虚实、有无的辩证法。它指出以"虚无为本","有生于无",认为天地之大美是无限的,不可言喻的,艺术的追求在于使人于有限的言语中体会无限的天地大美。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在表现技巧方面的最大特色,是极其重视以虚写实,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讲求以少胜多,以无声胜有声,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玉之写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全无一句实际描写,却令人从中领略到无法言状的美。这种高超的表现技巧,是以调动人们正常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因而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特别强调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主张超越视而可见、听而可闻的形色声名,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与想象空间,去揣摩、品索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画的奥妙。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仅仅二十个字,即表达了战乱期间不堪凄寂、思慕征夫的复杂心态。它留给读者以大片的空白,去体会其中的爱、恨、思、怨之情。汉代霍去病墓的石雕《跃马》和《卧马》,删繁就简,成功地利用石块凝重、厚实有力的质感,赋予顽石以极强的生命活力。一跃一卧,即浓缩了古战场的激烈与战斗的艰辛,触发人们突破时空的限制,联想到霍去病当年浴血疆场的气概和他显赫的战功,引发了人们对千古英雄的怀念。
中国文学艺术深受道家"大制不割"、"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认为天地万物的自然美才是真美。因而艺术创作要力求浑然天成,达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它反对人为的娇揉造作,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制造人为的晦涩、浮摩、怪诞,崇尚真淳、质朴、清新。刘勰把"自然"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李白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自然的艺术风格。苏轼亦极力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历来被尊为自然平淡风格的典范。后人评价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①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谈到中国戏剧的佳处时,以一言蔽之:"自然而已。"并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中国的园林艺术,常用"借景"等法,使园林与自然浑然一体。它将湖光山色、月光日影,瀑布松涛、水声鸟语等融入"咫尺山林"之中,以达到再现自然诗意的效果。中国文学艺术所崇尚的自然美,是大巧之后的返朴。它并非否定人工、技巧,恰恰相反,它要求艺术家有"功参造化"、"巧夺天工"的功力,通过刻苦的技巧训练达到不露刀斧之痕的高超境界--"无技巧"境界。宋代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说道出了中国历代艺术家们终身不舍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