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个体户的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1:19
这些个体户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将流行时尚服饰引进昆明市场的人。伴随着不断涌向青年路服装摊点的汹涌人流,个体户们飘撒在广州与昆明之间商业旅途上的每一滴汗水,都获得了高额的人民币回报。
通过贩卖服装,他们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冲刷出来的第一批昆明富豪。但时隔多年之后,昆明服装界已难觅他们的踪影。
一个年轻女子,携带着13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去乘飞机,这样的场景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实在难以想象。
“当时就我一个人,连拖带拽着10几个塞满衣服的编织袋,双手都被勒出了很深的沟痕。”潘女士坐在昆明市双龙商场一间服装店里,向记者描述10多年前她去广州进货时的情景。
“有句话叫‘时间就是金钱’,那时候做服装生意就是这种感觉,只要把衣服尽快带回昆明,就立即变成了钱,不管是什么款式的衣服,都好卖,不像现在。”潘女士感慨道,“那时候赚钱真的太容易了”。
像潘女士这样的个体户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将流行时尚服饰引进昆明市场的人。伴随着不断涌向青年路服装摊点的汹涌人流,个体户们飘洒在广州与昆明之间商业旅途上的每一滴汗水,都获得了高额的人民币回报。
青年路上的幸福时光
“几乎所有的昆明男人都在青年路上买过高尔夫西裤,几乎所有的昆明女人都在青年路上买过氨纶裤。”这一商业景象不仅保留在每个中年昆明人的记忆中,也一直是令服装个体户们怀念不已、津津乐道的商业奇迹。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昆明市青年路上仿佛是一夜之间冒出了无数简陋的服装摊点。摊点上色彩艳丽、款式新潮的服装,对于长久束缚在中山装、列宁装之下的躯体来说,无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男人们开始用港衫(现在叫T恤)、高尔夫西裤武装自己,女人们则欣然感受氨纶裤、长筒丝袜的弹性。
“那时候一条高尔夫西裤的进价是20元左右,在昆明市场上通常可以卖到80元。几乎所有的服装都是要赚够‘对穿’(在进价基础上翻番)才会卖。”潘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青年路上尽管已有铁皮棚摊点出租,但仍有许多个体户是摆地摊,在行道树之间拴根绳子,衣服就挂在绳上卖。不论是铁皮棚还是地摊,生意都一样的火爆。
青年路上的服装生意迎来巅峰时期是在花园商场建立以后。据潘女士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套“梦特娇”裙子的进价是400多元,但在花园商场里卖1500元还供不应求。
另一位当年在花园商场里租下多间柜台的个体户川哥告诉记者,花园商场时期的服装已经开始往高档方向发展,像男式的“梦特娇”、“老人头”皮鞋,女式的“梦特娇”裙子以及进口皮衣,都十分畅销。
像“吉兴隆”这样的品牌服装店,就是在花园商场时期成长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早期,“吉兴隆”店里随便一件皮衣的标价都在四五千元以上,相对于当时人们的工资收入而言,绝对是奢侈品。
花园商场就这样成了当时昆明人感知时尚风向的服装潮流看台。
服装个体户的转向
从青年路上的花园商场,到后来金龙饭店背后的振滇商场,以及现在的双龙商场、明通商场、螺蛳湾商场,昆明服装业逐步告别暴利的幸福时光。这是导致许多服装个体户经营转向的根本原因。
随着各种专卖店的兴起,以及金龙、金格等高档百货店的诞生,花园商场的光芒渐趋黯淡。
“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反而越来越激烈,很多人开始脱离服装业,转向经营别的项目。”当年也是服装个体户,现在经营着几家珠宝店的川哥告诉记者。
通过贩卖服装,他们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冲刷出来的第一批昆明富豪。但时隔多年之后,昆明服装界已难觅他们的踪影。据了解,当年青年路上的服装个体户目前依然在经营服装的,比例不到5%,有9成多的人已经转向经营别的项目。像“吉兴隆”这样的品牌店以及像潘女士这样的个体户,已是寥若晨星。
即便是“吉兴隆”这样的老牌服装店,后来也开始多元化投资,涉足餐饮、娱乐等其他行业。
“有很多人后来投资搞工程、办厂,但据我所知,取得成就的很少,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一个投资开办家具厂的还算成功。我自己也曾经听信别人的话,在工程项目上投入了几百万元,最终全亏了,不得不又回来重操旧业,因为毕竟在服装业里还算懂行。”潘女士告诉记者。
“我在青年路卖服装赚到不少钱,后来的形势发展是服装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我便开始投资餐饮、电玩等其他行业,但都没赚到钱,直到现在经营珠宝,才算稳定下来。”据川哥说,服装个体户转行后赚到大钱的没几个,不过他知道有个人是赚到大钱了,这个人转向投资的是电玩行业,他掌控了昆明最多数量的游戏机,直到今天似乎仍是昆明电玩业的老大。“这个人社会关系很深广,不过,他行事很低调。”不仅熟悉当年的服装个体户们,同时也熟悉这位电玩老大的杨女士告诉记者。
商海沉浮皆有因
据杨女士说,当年贩卖服装成长起来的一批富豪,到今天依然还算富豪的,数量不到5%。
“除了转向经营不成功的,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赌博、吸毒而垮掉的。”杨女士说。
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年轻富豪,开始抛撒大把的钞票寻找刺激。赌博与吸毒,很快便成了部分人的快乐源泉。
“我们那时候在一起玩麻将,放一炮是1万块钱,会计就站在身后点钞。”潘女士告诉记者,一晚上输赢几十万是稀松平常的事。“这种麻将打多了,很多人对一件衣服赚个百把块钱就没有多少兴趣了。”
对于青年路服装个体户们的兴衰,杨女士分析说,他们当年会发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现象,那个时期的市场有着这样的特点:一方面,是商品的相对匮乏,无论是电子表还是尼龙伞,当时都是稀罕物;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市场表现出强烈的饥饿感,只要向市场投放“食物”,就很快便被抢“食”一空。所以,那个时期的商业根本不需要什么广告创意、品牌推广、营销计划、营销模式这样的东西,只要当个勤劳的搬运工,火速把商品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能发财。
“其实那个时期的个体户中,大多数人是出于无奈才不得不去经商的,但凡当初能找到一份安稳体面工作的人,是不会去当个体户的。有趣的是,恰恰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把这样一些走投无路的人逼上了一条发财之路,那段时期,只要你去经商,想不发财都难啊。”杨女士又进一步分析说,正因为当初发财的这部分人不是依靠自身的商业智慧、商业眼光、商业素质完成的原始积累,所以当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完善时,这些人的投资行为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这批人确实是文化都不高,当初倒卖服装赚了很多钱,但对商业管理其实一窍不通,后来投资别的项目亏了不少钱。我现在就逼着自己去看商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文化基础差,看不懂,看不懂也硬着头皮看,多懂一点东西总有好处。”潘女士说。
不少成功个体户从青年路起家,但后来却成为失败者 本报记者 高永永 实习生 金林 摄
1979年,中国第一代个体户正式进入人们视野;30年后的今天,我们记住了年广久、刘永好这些如今依然辉煌的第一代个体户。同时我们也记住了另外一些人,比如“三赖”,比如昆明青年路上的“大鼻子”老张,他们当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崛起,后来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陨落。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难觅行踪。我们试图凭着人们的有限记忆去还原他们失败的轨迹,希望能够为改革开放大众史补上这浓重的一笔。
有钱人中的有钱人
老张绝对是昆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最“喷干”的个体户之一。
“喷干”是昆明的方言,意指有钱有面子。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昆明人用“喷干”来形容那些在短短几年内暴发起来的个体户。而称得上最“喷干”的,则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了,比如“大鼻子”老张。
老张的暴发史遵循了昆明青年路个体户的轨迹:找不到工作被迫摆地摊-到广东进货-以高出进货价约1倍甚至多倍的价格卖出货物-赚取两地商品差价。而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商品流通程序,却造就了老张后来的辉煌和他的百万资产。
时隔近30年之后,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在云纺商业区拥有3间铺面的夏新友老人回忆起老张时,眉宇间依然充满了赞扬的神色:“我和他一起在青年路摆地摊,一起进入螺蛳湾开铺子,他脑子好使,比我先发展起来。当时他已经拥有数百万的资产,在圈内非常有名气,出入都有大群朋友跟着,那个阔气,真让人难忘。”当时,老张的铺面与夏新友紧紧相连,两人非常熟悉。“他个子不高,鼻子大,眼神犀利,一看就是很会做生意的人。”夏新友说。
而据云纺商业区另外一位认识老张的个体户回忆,当时的老张生意做得极大,当他们都还在用自有资金滚雪球似地进行资本积累的时候,老张已经通过借贷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生意了。“他的朋友很多,那个时候天天请客吃饭,很多人都愿意跟他在一起,因为只要有他在,不论做什么都不用自己出钱。”该个体户说。
据这位个体户回忆,老张也是最早用上大哥大电话的人之一:“别人都是用一个大哥大,他用两个,手表是从瑞士进口的,脖子上常挂一根小手指粗的金链子,衣服、裤子全是名牌,我们常跟他开玩笑,‘就你这一身穿着,已经是我们很多个体户的身家了’。”
即使是青年路批发市场的“牛仔裤大王”许强,在谈起“大鼻子”老张时,也是显露敬佩之色:“‘大鼻子’老张,这在当年可是青年路上的领军人物,即使到了广州,这些人也是非常‘喷干’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属于“有钱人中的有钱人”,却在短短时间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陨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寻找老张
“最近一次见到老张大约是在两年前,他在布料批发市场门口骑辆摩托拉客,不行了,现在的老张穷困潦倒,什么也没剩下。”说这句话的时候,夏新友神情凝重,眼光久久望向远方。
没有人想到老张会突然破产。据这些在云纺做生意的个体户回忆,老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所有消息,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有人说他和老婆都吸毒、赌博,家产全都吸光赌光了。”
老张真正破产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张破产后的生活异常艰辛。与他曾经辉煌时候住洋房、穿名牌、戴金链子相比,后来的老张却还需为一日三餐不停奔波。“此时,很多以前围在他身边的人也都远离他了,都怕沾上了他就躲不掉,给自己惹麻烦。”一位个体户说。
这位曾经的富豪为何突然变得穷困潦倒?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试图通过所掌握的蛛丝马迹,去寻找这位饱尝了人生大喜大悲的老人。根据夏新友的回忆,老张破产后常年在西坝路布料批发市场门口骑摩的载客,于是,对老张的寻找便从这里开始。
布料批发市场原先属于云南针织厂厂区,这一片约有数十辆摩的在附近载客载货。一位摩的司机告诉记者,这数十辆摩的中,昆明本地人很少,并且以年轻人居多,因此找一位昆明老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记者接连询问了10多位摩的司机,却没有一人认得“大鼻子”老张。
“他大约60多岁,鼻子很大,最早的时候在青年路摆地摊,以前非常有钱,后来破产了。”当记者在一个鞋摊旁边打听老张的下落时,一位吴姓摩的司机突然问道:“鼻子是不是有点像酒糟鼻?”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该司机说:“确实有这么个老张,他一直说自己以前很有钱,我们谁都不信,以为他吹牛,难道是真的?”
姓吴的司机说,老张跟他们在一起载客的时候,常常提起自己以前的事情,说自己以前是大老板,非常有钱。每当这时,周围的摩的司机就会笑他,说他是不是想钱想疯了。而老张则会极力反驳,甚至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但只要别人一问他怎么现在变得如此穷困潦倒时,老张就立即不说话了。“老张已经有大约3年没有骑摩的载客了,上个月他来找我,说在对面的一个单位做门卫,一个月几百块钱。”
根据这位摩的司机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了位于盘龙江边的昆明市公安局便衣分局。这里的门卫介绍,“大鼻子”老张确实在这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已于6月20日辞职离开了。
门卫对老张的印象不太好:“他喜欢吹牛,喜欢跟别人讲自己以前的事情,我不太喜欢跟他太接近,他不像那种很踏实的人,也不了解他的过去。”
“我们都叫他50万,他说他很早以前就有50万元的资金。”另一名工作人员说,老张在这里当了大约两个月的门卫后就离开了,“他嫌工资太少,现在靠低保生活。”
他离开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老张的寻找到此告一段落。
那些失败者
除了“大鼻子”老张,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为失败者的个体户还有“三赖”、“老马”等许许多多曾经辉煌的个体户。“财贸学院的大学生问我,毕业以后做生意能不能胜过青年路的个体户,我说眼前不一定,但今后一定是你们的天下。”原青年路工商所所长薛昕昶这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说的话,在20多年后的今天终于成为了不可辩驳的现实。
而许强在回顾个体户发展史的时候更多地进行了理性分析。“我身边那么多以前非常有钱的个体户,最后都走向没落,除了极少数是偶然的,大部分都是必然的。”许强说。
以“三赖”为例,许强回忆说,当年到广州进货时,他们晚上一般都在招待所里研究某样产品拿回昆明后能不能卖,有没有市场。“我们行话叫做‘吃得成’,一旦确定这种款式的衣服‘吃得成’,就意味着进这种商品可以‘发店’,否则就叫‘呆了’,不能进这种货。”
就在许强他们苦苦钻研商品的时候,已经非常有钱的“三赖”却在宾馆里打麻将赌博,输了钱就随便进点货回昆明,导致生意越来越差。
而另一个没落的个体户“老马”则是昆明做电器最早发起来的一批个体户,也是昆明最早取得银行贷款的个体户之一。在资本迅速积累后,“老马”开始赌博。“到了广州他就住最好的爱群大厦,拎个装着30万现金的密码箱,开始玩小姐、赌博,一个晚上输10万8万不在话下,输了钱老婆查账就找我写单冲账,把50元的进货价说成是80元,回来后卖不上这个价,亏了。”许强说。
另一个失败的个体户是被称为昆明“蛋糕大王”的杨某。据许强回忆,当年杨某作为纳税大户的典型在盘龙区大礼堂讲课的时候,台下上千名个体户聚精会神地听他传授经验。“我当时也在听,很崇拜他,他有糕点厂、酒店、塑料厂、矿泉水厂等7个投资项目,个个都赚钱。”
然而,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够,以及专业知识欠缺,杨某盲目扩张投资了不少项目,结果这些项目全部亏损,最终导致了破产。“他当年可以算是昆明个体户的一面旗帜,最辉煌的时候拥有1.5亿的资产,但破产以后,他欠下了七八千万元的债,现在已经不知下落。”许强说。
另一些个体户的破产则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以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前者主要体现在吸毒、走私汽车等违法犯罪上面,而后者许强则举了个例子:
上世纪80年代在晓东街做摩托车配件生意的“老夏”长期跟广东一位供销商合作,往来多年,彼此信任。在最后一次合作中,“老夏”一次性打了50万元的货款过去,结果对方拿到钱后人间蒸发,“老夏”从此难以重新起家。而此次亏损也成为昆明个体户被骗得最惨痛的一次。
许强说,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很多人与时俱进取得了成功,很多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沦为失败者。在我们赞扬成功者的同时,也应该回顾这些失败者的经历,这样才能完整地还原一部云南改革开放30年的大众史。
专家:大浪淘沙适者生存
针对上世纪90年代发迹,而后逐渐衰落的个体户,记者采访了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友德教授。武友德认为,个体户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完整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所指的个体户,现在被称为私营企业者。武友德表示,个体户的衰落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息息相关。当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政策存有漏洞的时候,一些不法个体户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漏洞在短期内聚集起大量的财富。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许多个体户便无法适应新的政策和市场,衰落也就成为必然。
此外,武友德还指出,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个体户自身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也是导致个体户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个体户也将随之转型为企业家,那些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敏感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判断的人就能够成功,而那些靠制度漏洞积累财富的人则注定要被淘汰。”武友德说。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不断地有人被淘汰,不断地有人进步,这样才符合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武友德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