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族英雄吴大澄(澂)《致大兄书札》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5:31:37

清代民族英雄吴大澄(澂)《致大兄书札》等

(2010-02-09 18:30:21)转载 标签:

致大兄书札

民族英雄

吴大澄

墨迹

手札

书法

书法评论

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






    吴大澂《致大兄书札》

 

释文:
  大兄大人尊前:正月初七、十六两次寄书,计均达到,弟因防军分布宁、姓、珲三处,而宁古塔驻兵较多,恐其日久疲玩,不能不随时整顿,自应常驻塔城,就近督饬训练,并可兼顾屯垦事宜,遂於正月廿六日由省启程,初五日抵塔。小妾、幼女挈之同行。官参局房屋亦尚宽绰,惟东厢会客与上房逼近,不甚相宜,拟於三月中添盖五间,墙后隙地甚多,大可开拓也。省垣与塔城,往来文报三日可达,亦不过迟。夏秋以前不复他往,免得道途仆仆。三姓、珲春,每年阅操一次,往返不过一月,以后省中无甚要事,弟亦不复进省。惟机器局甫经创办,今年厂房未必竣工,有宋渤生为之经理,亦可放心。振之在省专司机器局支应事宜,此外委员留省者亦无几人矣。营口转运局委沈子卿游击总理其事,以后寄物亦甚便。若寄信则天津较快,营口非要道,文报甚迟。敬请
  福安
  弟大澂顿首
  二月初九日 宁古塔官参局泐

 

    吴大澄(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七年(一八六八)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说文古籀补、古字说、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卒年六十八。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陕西受灾,吴大澄奉命襄办赈务。光绪六年(1880年)授吴大澄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防。到吉林后,吴大澄遍查边境要隘,协助吉林将军建立起靖边军。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保护“龙兴之地”,长期封禁东北广大地区,居民大量减少,耕地荒芜。清政府虽然在东北设有几处将军和副都统衙门,也无法控驭边境。特别是沙俄的入侵,严重威胁着清朝的“龙兴之地”。因此开禁东北广大地区,移民实边便提到日程。光绪八年(1882年)亲临三岔口视查,沿途勘清地势,确定屯兵位置,任命副将吴永熬为管带,建立起屯兵驻防于开垦之地,维持治安,平息边患,保护垦民。
  光绪十二年(1886年)奉命与珲春副都统伊克唐阿,会同俄使巴拉诺夫勘察边界。勘界中,根据原约据理力争,收回珲春黑顶子被俄方侵占地方,勘界既竣,在边界立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使沙俄承认了我国在图门江上的航行出海权,这是清末清廷对外交涉中少有的一次胜利。吴大澄为表明自己捍卫祖国的决心和不可屈辱的民族气节,在与俄谈判期间,在珲春县凉水南山脚下选定一块天然古石,亲笔篆书“龙虎”二字。如龙目怒视,似虎口大张,使人很自然地从中体味到龙骧虎步的深刻寓意。
  珲春的标志——民族英雄吴大澄半身雕像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大澄升任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郑州黄河再次决口,朝廷震怒,革河督李鹤年职,吴大澄为河督。经吴大澄多方筹划,当年冬大堤合龙。
  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大澄升任湖南巡抚,朝鲜东学党之乱,日本与中国开战,吴大澄自请率湘军出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大澄率湘军出关,会诸军规复海城,连续两次派军出战,湘军全部溃散。吴大澄拔剑欲自裁,值随军王同愈在侧,急救得免。部将魏光涛以战败请按军法,吴大澄说:“余实不能军,当自请严议。”乃退入关内。清廷以吴大澄战败,革职留任,仍回湖南,不久再恢复原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革职永不叙用”。吴大澄罢官后,甚贫,售书画、古铜器以维持生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卒,终年68岁。
  吴大澄在督办吉林边务时,曾涉足穆棱县境,并选上城子(今穆棱市兴源镇)为屯垦要地。在上城子东南靠穆棱河的小山丘(今兴源镇粮台山)上驻扎军队,设立穆棱河招垦局,办理垦荒事宜。首先从招远、金州招来垦民18户,61口人。五年后垦民增加到1000多户。先后在穆棱县境内的抬马沟、擀面石、穆棱河、马桥河、细鳞河等处分别设立屯兵,戍守宁古塔至三岔口之要道。垦民初来,没房居住,派人帮助修建;没有耕牛,则凭据贷给。为调剂丰歉,在上城子设立招垦局的山丘下建了粮仓,储粮备荒,每逢灾年时,平借垦民,使垦民得以安居,从事农耕,此后上城子人烟渐增,榛莽荒芜之地,初步得到开发。
  宣统元年(1909年)设穆棱县治于上城子。民国二十年(1931年)兴源村民任承沆、顾次英等20余人,为怀念吴大澄筹边之功绩,在吴大澄督办吉林边务50年后的1931年联名立下“吴愙斋中丞筹边遗迹”碑,并以记述兴源的开发。碑立于行人必经的兴源镇公路大桥西侧路北,现石碑保存于兴源镇人民政府院内。

 

延伸阅读

吴大澄(澂)书札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