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搬进中南海 为何朱德会对管理人员发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7:24

核心提示:外公和刘少奇互相谦让,推来推去,谁也不肯搬进甲楼。最后,外公向管理局的同志发火了。他坚决表示:“如果少奇同志不住甲楼,我就不搬家!”刘少奇无奈,只好搬了进去。

本文摘自:《老年时报》2010年12月8日第07版,作者:刘建,原题:《朱德 刘少奇:中南海里的好邻居》

1953年夏天,我的母亲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后,立即返回祖国。不久,我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降生了。为了让母亲尽快投身教育事业,为刚刚摆脱战乱的人民共和国培养师资力量,外公朱德有意把我留在身边。从孩提时代起到“文革”初期,我便一直生活在中南海。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外公和刘少奇两家是邻居,不仅大人相敬如宾,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外公发火了:“少奇同志不住甲楼,我就不搬家!”

1949年夏天,党中央从北京香山搬进中南海。由于连年战乱,中南海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年久失修,楼阁亭台油漆斑驳,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起初,朱德住在靠近中南海西门的永福堂,那是一座有三间古式房屋的清代建筑,不仅色调很陈旧,屋里还隐约散发着霉味儿。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居住的万字廊情况也是如此。

1951年,建筑部门对中南海内的古建筑进行大修,为了适应中央人民政府办公的需要,又建造了一些新的房舍。机关管理部门安排外公和刘少奇两家搬到距离西华门不远的西楼去住。

新建成的西楼是两幢灰色的三层小楼,甲楼坐东,乙楼坐西,没有围墙,建筑结构类似公寓,一层是会客室,办公室和卧室在楼上,工作人员都在楼里办公,生活用房依然紧张。由于共和国的领袖们过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建筑部门没有在楼里安排配套的厨房和饭厅,而是在西楼的北边设有一个与回廊连通的兼会议室的餐厅。外公、刘少奇与住在附近的彭德怀元帅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四家共用这个餐厅,各自开“小灶”,各家吃各家的饭。

外公去看了房子,当看到甲楼的房子大一些,又有会议室,便提出,让少奇同志住甲楼。他说:“少奇同志开会多,安排房子应该有利于工作。”可刘少奇却不同意,他说:“甲楼离街远,安静些,朱老总年纪大了,家里人口又多,应该安排朱老总住甲楼。”

外公和刘少奇互相谦让,推来推去,谁也不肯搬进甲楼。最后,外公向管理局的同志发火了。他坚决表示:“如果少奇同志不住甲楼,我就不搬家!”刘少奇无奈,只好搬了进去。

那时,朱、刘两家都是大家庭。刘少奇家孩子多,外公朱德家亲戚多。外公在四川老家是有名的孝子,也是厚道的兄长,当年他能读书并走上革命道路离不了兄弟姐妹手足相助。解放后,他感恩图报,就接他们每家一个孩子到北京来读书。这样,20世纪50年代初,忽一下从老家来了十几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朱、刘两家互为邻居,老老少少几十口,却相处得其乐融融。这一切都源于朱德和刘少奇两位老革命家的人格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