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长衫弘国学的青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9:51
穿长衫弘国学的青年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2日  陈新

  他虽初中毕业却学富五车,成为大学里受欢迎的老师;他年纪不大,却与季羡林等国学大师成为至交,共议国学;他一年四季都穿长衫,却受到时尚学子们的热烈追捧。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这位着装复古的年轻人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里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近日,笔者前往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采访了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大学教师。

  痴迷国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976年11月30日,李里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重庆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母亲是重庆市公安局一位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也许是家族的基因遗传,李里从小就对琴棋书画很感兴趣。在他4岁时,一直喜欢文学的母亲给他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母亲声情并茂的诵读深深地打动了他。那段时间,他还在外祖父的辅导下读完了《孟子》、《论语》、《大学》、《诗经》等古书。李里除了狂热地爱国学外,也喜欢上了长衫。13岁那年,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请一位老裁缝缝制了一件长衫。当别人问他为何喜欢穿长衫时,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李里的作文好,语文好,可数理化却差得一塌糊涂,1991年初中毕业时,他以20分之差没有考上高中。

  成绩下来后,父母本希望他能再在初中复读一年,争取考上市重点中学,可他却对父母说,他不想再复读了———学校学不到国学,他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于是身穿长衫的李里踏上了他的全国之旅,西子湖畔、寒山寺外、咸亨店里……一处又一处名胜留下了他的脚迹和思索。为了更深更真地理解生活的滋味,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古诗古词的含义,旅游归来的他又加入到了打工仔的行列——成了一名“报童”,风里雨里在大街上跑。虽然在之后1年多卖报时间里,他很辛苦却又挣钱不多,但却收获不小——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李里是一个卖报者,却又不仅仅是一个卖报者——他白天卖报,晚上则为报纸副刊写稿。当时的《重庆晨报》副刊专栏发表了他的《花的更生》、《新鲜》、《拜读舅公》等一系列文章。报社领导考察了他的实际能力,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破例将他招聘为报社记者。而李里在报社干了一段时间却又主动辞职了,原因是当记者虽然受人尊重、收入不错,却没时间潜心研究国学。

  因而,当重庆市第29中学请他去教授语文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辞去了令人羡慕的记者工作,当上了一名为学生们授业、解惑的代课语文老师。但代课生涯很短,李里又当起“报童”来。那段时间,李里从一些卖报的“同事”口中得知当报童虽苦,可当农民却更苦时,他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农民去:自己的理想是弘扬国学,而农耕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体验农民的生活一定能够更有益于弘扬国学。

  1996年,身穿长衫、20岁的李里来到四川省安岳县李家镇和平村苏家沟当了1年农民。他住在农民家,与主人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水挑粪,耕田耙地,栽秧打谷、春种秋收……“知行合一,乃治学之上法”,在这一年中,他觉得自己的收获比读多少书都强——别的农民种庄稼时只是用体力,而他却是既用体力也用脑力。

  一年过后,从农村重回重庆,皮肤黝黑、身强力壮的李里在一时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下,成了四川“棒棒军”(搬运工)中的一员。

  感动泰斗  与国学大师成为朋友

  那段时间,李里也写东西,也时常抽出时间出外旅游,依然去感受先贤们所留下的足迹,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不同于前的是,他在路过一些宗师级的国学大师所在的城市时,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前去拜望他们,感受他们的博学多才,以及人格魅力。

  2001年夏天,他在北京旅游时,三次拜会了90高龄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

  第一次拜会季老先生时,因为正值午饭时间,他怕影响了季老的午膳和午休,只是在季老的住所外徘徊,跟季老家的白猫玩,3个小时后,他前去敲门时,季老家的保姆却告诉他说,季老回山东老家了。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拜访季老。去之前,他依孔子教诲:“自行束討以上,吾未尝不诲焉。”(意即凡是送我十块干肉的,我没有不教他的。)买了10块干腊肉,并附文言书信一封。遗憾的是,回山东祭祖的季老仍未回京。但季老的私人秘书李玉洁代季老收下了他送给季老的礼物。

  第三次去拜访季羡林,季羡林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的到来了。季老如此礼贤下士,感动不已的李里倒头便拜。见此情景,季老连忙上前扶起,一边扶一边说:“别客气,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本来事先约定的只有5分钟会客时间,季老却跟他谈了足足两个多小时。

  得知李里初中毕业以后一直自学国学,季老非常感动,他鼓励李里说:“自学很好呀,我也曾经有过自学的经历呢,我曾师从陈寅恪。你不要羡慕那些硕士博士,你走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路,我相信以你的天赋和刻苦,一定能够脱颖而出的……以后如果再写什么文章的话,你都要寄过来让我看看。”听了季老的鼓励,李里感动不已,也从此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2004年4月,李里又专程前往北京拜望了94岁高龄的张岱年老先生,并将自己的一部名叫《国学通观》的初稿呈给老先生看。

  当时张岱年的身体很不好,平常很难出门。可是当他看了李里的《国学通观》的部分内容后,却激动得站起来:“很好啊,年轻人,很有出息,这部书稿我希望完整、仔细地慢慢看。”

  几天后,当李里再次登门造访时,张岱年不仅对他的这部书稿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还在书稿上题了词:“诠释国学要义,阐扬中华文明。”能被张老接待已经很荣幸了,却还能得到他的亲笔题词,李里真是感激涕零。

  临别时,张岱年又送给了他一本《中国哲学史方法研究》,并将他送到大门口,爱惜不舍地看着他离去,张老的厚德载物让李里感动得眼睛也湿润了……

  已故国学大师贺佳寅先生,在其自述《影尘记事》出版时,还特地请李里为之作序,读完他写的序作,贺老先生感慨不尽:“真千古知己!”

  中国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自己的李里交谈后,称其为“青年学者,儒家风范”。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曾在认识李里之后为他赋诗一首:“少无流俗韵,赋诗性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鸿鹄,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宝。”

  就这样,在几年间内,李里先后拜望了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贺嘉寅、杜道生、刘克生等国学大师。在与大师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不仅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而且还与他们成了朋友。此后他们常常通信,通电话,或者互寄贺卡。

  在2005年新年即使到来之际,季羡林老先生还特地给他寄来了一张贺卡,上书:“天道酬勤。赠李里友。季羡林。甲申冬。”

  学有所成  初中生当上大学教师

  2000年初,就在他再次四处找工作时,有一天,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教授突然找上门来,请他到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国学教师。

  李里曾经在自己还是孩子时就与林木接触过。当初没有考上高中,他曾报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他的美术很好,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多次获奖:9岁时他根据《西游记》故事所画的同名画作长卷,不仅在美国五大城市巡展,还被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收藏;10岁时的画作长卷《神仙卷》曾在法国国际儿童画展上获得银奖;11岁时他的画作《山城动物市场》又在土耳其第四届国际和平画展荣获铜奖……

  谁知他却名落孙山。他的落选令其爱才不已的语文老师周代远很难理解:李里应该是非常有前途的艺术天才呀,他不仅对绘画有天赋,画作时常在海内外得奖,也对文学有天赋,怎么就没有考上呢?想不通的他将李里的部分画作和文章寄给了他的大学同学、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林木。林木看后评价:这些画作很有灵气!文章更是写得深刻老道,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后,林木就开始关注李里的成长了,每当他在重庆的报纸上看到李里发表的文章,都会特意将其剪下来收藏,他也相信李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会有大出息的人才。因而,当他被四川师范大学聘为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后,他特地向李里发出聘请。

  李里来到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成了令人羡慕的一名特聘教师。他的授课方式很有特色:版书写的是竖排繁体,讲课也总滔滔不绝,却又从来不用教案;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博古通今,声情并茂;讲课时又写又画,将自己曾经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李里讲的课学生爱听,他的名气很快在高校中流传开来,他同时又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时常请他前去讲学。李里说,他推崇国学,只是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借古推新。因为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有世界性。人要有个性,国家也一样。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让中国的未来傲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