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正当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3:56
没有正当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2010年12月17日18:2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秋风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此要求各地,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

  这样的要求来得非常及时。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建立了一种“赶超”体制。过去六十年中,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官员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率、高速度。在中国的政治词汇表中,充满了描述高速度的词汇:多快好省,只争朝夕,大干快上,争时间、抢速度,大干多少天、迎接……

推荐阅读  这些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无不传达着一种速度至上的意识。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机制,更是固化了“快就是好”的政治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中国在各方面确实走得相当快,尤其是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过去十年的城镇化速度也非常快。

  然而,在汉语中,“快”也有另一个意思:锋利。而锋利的东西是很容易伤人的。官员们运用手中巨大的权力拼命追求高速度增长,权力就必然与民众的权利、利益发生直接、广泛的关系。比如,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进程中,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改造城市面貌,提高GDP增长速度,一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最快速度制定规划,进行拆迁或征地,则被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很容易被忽视,甚至遭到侵害。这样的“快”就不仅仅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而是直接以锋利的权力之刀切伤民众。

  可以说,对速度的盲目追求,乃是若干年来社会紧张持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来,中国具有后发优势,政府不必过急过多采取刺激性政策。但致力于赶超的政府在自然增长之外追求更高速度,为此建立一整套制度,采取一整套政策,往往导致宏观经济频繁面临风险,目前的通货膨胀就是追求过高速度的产物;由此形成扭曲的经济结构,市场秩序被扰乱。最为严峻的结果是,某些民众的权利和利益遭到忽视、侵害,而这侵蚀了经济增长的正当性。

  面对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的问题,发展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慢一些、从容一些。治理社会,哪怕是寻求经济增长,并不是建设一项工程。政府所要面对的,不是没有生命的沙子、水泥、钢材,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自主意识,具有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在宪法和法律上,他们跟国家、跟官员是平等的。对他们,政府是不能随意地予取予夺的,相反,他们天然地拥有与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利。即使政府为了公共利益,要他们让点路,也需要与他们商量。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在征收或征用公民私人财产时,应给予及时而合理的补偿,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

  商量就需要耗费时间,而这样的时间耗费,对于一个优良的决策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所谓优良决策,不是专家提出的什么科学决策,而是由各方通过合理的程序共同商议而作出的决策。社会中的权利和利益是多样的,而每种权利和利益都有其正当性。当权利和利益,包括政府的权力与民众的权利、利益发生冲突时,比如,当拆迁户的利益与城市改造的进程发生冲突时,明智的政府必然会与当事人进行协商,或者通过政治程序,或者通过司法程序。

  这样的确会迟滞决策过程。比如在日本,土地征用程序通常要耗费四五年,耗费十年也是正常的。经济效率会有一定损失,但会有更多其他的好处来补偿。以如此充裕的时间去协商,确保了决策的正当性,而获得了真正的效率。今天,人们习惯于单纯用速度来定义效率。然而,没有正当性的高效率,根本就不是效率,而是反效率。而具有政治和法律正当性的低效率,再低也是效率。这一点,经历了高速度之后的中国人当有切身的体会。

  恐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层告诫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但要改变官员的心态,需要进行广泛的制度变革。这包括转变官员的考核机制,从自上而下的上级考核变为自下而上的民众考核,从而让官员面对民众,多一些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