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级官员的行为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7:51

3、下级官员的行为方式

【原文】事1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君者,有补削,无挢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2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

【译文】侍奉圣明领导的人,有听从没有谏争;侍奉中等领导的人,有谏争,没有谄媚;侍奉暴虐领导的人,有弥补修改过失,没有矫正辅弼。被强迫威胁于混乱之时,穷困地居住在残暴的国家,而没有办法逃避的,就要崇尚它美好的一面,宣扬它善的一面,不宣传它丑恶的一面,隐瞒它失败的一面,只说它的长处,不谈它的短处,以此成为一种风俗。《诗经》上说:“国家有它自己大的命运,不可以告诉人,否则会妨害自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但从领导观察选拔人的角度转到了分析“臣道”,这里探讨的是作为下级官员的行为方式问题。作为下级,就会遇到不同的领导人,遇到圣明的领导时,当然大多是听从了。遇到中等的领导时,由于领导自身水平不高,在维护集团、国家的利益上,当然就会有谏争。如果不谏争而谄媚,那就会导致领导人走错道路,犯错误,这就不是作下级的最佳行为方式。那么在遇到愚蠢残暴的领导人时,作下级的一般就有好几种选择,一是走人,离开他。二是迎合他,保住自己的衣食饭碗,这两种行为都不对,因为离开他就会失去一切,而迎合他就会使他越来越错,最终他倒台自己也要倒霉。因此在遇到这种领导时,最要紧的是弥补修改他的过失,崇尚他美好的一面,宣扬他善的一面,只说他的长处,不谈他的短处,使他能逐渐明白自己的错误,慢慢改正过来。这样做当然很难,但这能挽救一个领导人,能挽救一个国家、集团,从而最后挽救自己。这并不是荀子非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因为在《儒效》篇中,荀子就这个问题讨论过:“遂选马而进,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这个意思是说,作为商纣王的下属,小邦周并没有直接去杀掉商纣王,而是商朝的人民共同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汤武革命,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是大多数人再也无法忍受残暴统治所引发的,而不是某个人想纂位而可以作为的,因此,如果要选择革命的行为方式,就必须要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意愿。所以,作为一般下级,不能动辄就谈“革命”,这就是下级要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的办法。荀子在这里还谈到“俗”,所谓“成俗”、“移风易俗”的“俗”,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人民“约定俗成”一种行为准则,也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行为规范。而能够得到大多数人们赞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必然就不会是“为私”的行为规范,而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准则。

——————————————————

【注释】1.事:《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诗·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礼记·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韩非子·存韩》:“今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2.《诗》:指《诗经》,此诗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