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思想是导致人们行为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07:06

10、思想是导致人们行为的根源

【原文】材人:愿1悫拘23,计数纤啬4,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饬5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循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可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若是,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论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6将卑势出劳,并耳目之乐,而亲自贯日而治详,一内而曲辨之,虑与臣下争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是所谓“视乎不可见,听乎不可闻,为乎不可成”,此之谓也。

【译文】裁度人:谨慎厚道能受束缚亦有次第,计算数目纤细而能爱惜,而且不敢有遗漏丧失,是管理者使用办事人员所需裁度的。修养整治端正,遵守法度恭敬职分,而且没有倾斜偏侧的心思,恪尽职守遵循事业,不敢有所损益,可以传留后世,而不可以使之被侵犯和剥夺,这是读书人、大夫、管理者、教师所需裁度的。知道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和一定的仪式是为了尊重君主,知道喜好读书人是为了美好的名声,知道爱护人民是为了安定国家,知道有不变的法规是为了统一风俗,知道崇尚贤能使用有才能的人是为了增长功效,知道抓住根本禁止枝末的发展是为了有更多的裁度,知道不要与下面的人争夺小的利益是为了事业的发展,知道明确制度、衡量事物的用途是为了不拘泥于发展变化,这是卿相辅佐所需裁度的。但这还没有达到领导人的道路。能够评论管理这三种裁度的,而且不会失去其次第,这才是领导人的道路。如果这样,那么身体舒适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功效大而且名声美好,在上可以称王,在下可以称霸,这就是领导人最要紧的职守。领导人不能评论这三种裁度的,就是不知道这个道路,安排置放如果降低自己的身份权势出去操劳,放弃耳目之类的享乐,而且天天亲自去治理详细的小事,想把自己内部的事物全部曲直辨别清楚,考虑着与下级争着在小事上明察,而且极其偏重技能,从古到今,还没有象这样做而不混乱的事。这就是所谓:“想去看却看不见,想去听却听不到,想去做却不能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论述的还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人才需要裁度,规则需要裁度,事物也需要裁度,而且这些裁度首先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是领导人和管理者的最佳行为方式。本节是全篇最后一节,带有总结的意思。

统观全篇,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是什么呢?在第一节,荀子首先就强调了只有人的思想会混乱,因为只有人的思想混乱了,才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混乱。如果人的思想不混乱,尤其是领导人的思想不混乱,那么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不会混乱。因此,只有治理混乱的人,而没有治理混乱的法规。法规为什么不能治理混乱呢?因为法规只是管理制止混乱的一个方面,法律法规的作用只是惩处违反法律法规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使人们思想不混乱的方法。而只有君子,也就是说有文化有智慧的领导人,采取的是教化的方法,才能使人们的思想不混乱。所以,人们得到了一定的教化,思想不混乱,那么法律法规虽然简略,国家和社会也就不会混乱。如果人们的思想是混乱的,那么即使法律法规再全面,再详细,也制止不了人们的混乱行为。因为思想是导致人们行为的根源,心里想什么才会去行为于什么,心里根本没有想到,怎么能去行为呢?所以,治理国家和社会,只能从人的思想上着手,使人们的思想不混乱,那么国家和社会也就不会混乱了。所以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首先寻求人才。那么,人才怎么去寻求呢?或者说,什么叫人才呢?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从第二节开始,荀子就系统地论述了各种人才。按荀子的话说,就是有志于古代先王道路的人,也就是说,能以历史经验为鉴的人就是人才。历史的经验,就是用来作为现在人现在所作所为的借鉴的,学习历史的经验,就可以少走弯路,少撞南墙,少被打击,少挫折。而如果不学习历史的经验,就会多走弯路,多撞南墙,多被打击,多挫折。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是没有经验的,因此就只能总结历史的经验作为面对未来的借鉴。虽然历史的经验不一定就适合未来的发展变化,但总结天、地、人、万物的发展规律,历史的经验确实是可以借鉴的。

荀子认为,有技能、有知识的人固然是人才,但不是领导与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能让人们合群的人,能“移风易俗”、“丰厚”社会行为规范的人,知道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和一定的仪式是为了尊重君主的人,知道喜好读书人是为了美好的名声的人,知道爱护人民是为了安定国家的人,知道有不变的法规是为了统一风俗的人,知道崇尚贤能使用有才能的人是为了增长功效的人,知道抓住根本禁止枝末的发展是为了有更多的裁度的人,知道不要与下面的人争夺小的利益是为了事业的发展的人,知道明确制度、衡量事物的用途是为了不拘泥于发展变化的人,等等,这些人才是领导与管理的人才。对这种人,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衡量;对他们智慧思考的取舍,要用成绩来考察;对他们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用功效来验证。所以卑劣的人就不会凌驾于尊贵的人上面,轻的就不会悬挂重的,愚蠢的人就不会来出谋划策了,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过头了。因此,明白的领导人有私自送人以金银珠宝,没有私自送人以官职事业的。这就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之一,也就是选拔推举人才的最佳行为方式。

为什么要用这些人才才能真正做好领导与管理工作呢?因为领导人亦是人,有七情六欲,需要享乐、休息,或有死亡,那么领导人的统治地位的稳定和集团、社会的稳定,就需要有人继承,有人能以合理合法的说理使继承人的地位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解释,就能使继承人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和稳定。而被管理和被统治者得到合理合法的解释,也就能安于被管理和被统治的地位。因此,集团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也就能得到巩固和稳定。所以,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选拔推举人才!因此,荀子紧接着在下篇《臣道》里就具体地谈到各种人才问题。

——————————————————

【注释】1.愿:《书·皋陶谟》:“愿而恭。”《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周礼·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管子·君臣上》:“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体。”《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愿民。”《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说文》:“愿,谨也。”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这里用为谨慎,老实,质朴之意。

2.拘:《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孟子·尽心上》:“君子不可虚拘。”《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淮南子·泛论》:“而不肖者拘焉。”《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这里用为束缚,限制之意。

3.录:《国语·吴语》:“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荀子·脩身》:“程役而不录。”《字汇补·金部》:“录,第也。”这里用为次第、次序之意。

4.啬:《管子·五辅》:“纤啬省用,以备饥馑。”《老子·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仪礼·少牢礼》:“啬黍。”《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吕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说文》:“啬,爱濇也。”这里用为爱惜之意。

5.饬:(chi翅)《诗·小雅·六月》:“戎车既饬。”《管子·版法》:“三经既饬,君乃有国。”《国语·吴语》:“周军饬垒。”《韩非子·饬令》:“饬令,则法不迁。”《淮南子·本纪》:“饬曲岸之际。”《说文》:“饬,致坚也。”这里用为修整、整治之意。

6.值:《说文》:“值,措也。”《说书丛录》:“值,本作直。…值与置同,故《说文》训值为措,训措为置,互相转注,其音义并同。”这里用为措置,放置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