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51金,中国能否彻底告别东亚病夫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1:48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历史性的51金位列金牌首位,“历史性突破”,极大地扬我国威,振奋了民族精神。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赵瑜的一篇报告文学《强国梦》,仿佛那个时代的梦想如今已经成真。多少人扬眉吐气,振臂高呼,“东亚病夫”已成历史,永不再来。
但是柳下不敢完全接受这样的观点。
“东亚病夫”是前两个世纪的产物,随着鸦片的进入,国人在身体备受摧残的同时,随着外敌入侵、经济衰退,国人在精神上也一度萎靡不振,虽经少数的仁人志士竭力呐喊甚至血溅轩辕,仍然落得为世人耻笑的“东亚病夫”称谓。身体上的羸弱,精神上的萎靡,是“东亚病夫”的根本表现,或因贫困,或因外辱,根本原因是不自强。
如今,国家在良性的方向迈进,温饱在逐渐得以解决,个别地区甚至邻近小康,也没有外辱,尤其是,奥运会上的国人斩金夺银,气吞万里,我们如何不能告别“东亚病夫”的时代?
伟大领袖毛主席题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前者是举措,后者当是目标。在他老人家为数不多的英明决策中,这一条是我最为认可的。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或许是1984年吧,因为苏联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一下子就在苏联的空项上获得N枚金牌(此数字懒得查),于是乎,国人精神就空前振奋了,于是,所谓的奥运战略、举国体制也就从那时起运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增强人民体质”宏伟蓝图,就这样被搁置了。
随着中国代表团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金牌数的翻倍增长,金牌成了衡量“体育”最好的东西。一方面高居世界之巅的荣耀印证了我们中国人从人种上是好样的;一方面也印证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最重要的是,在体委或者体育局这样的政府序列里,金牌还是升迁的硬指标。。。。直到又过了N年,才有人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诲,提出个“全民健身计划”来,但是这个计划执行得并不好。原因很简单,任何以体育为晋身之路的体育官儿们,谁会愿意拿出大把的钱来投入到缺少甚至没有业绩考评标准而又需要长远规划、收效周期长的项目上呢,哪有金牌来得快?除了体育官儿,其余的官儿谁会关心这种“无关国计民生”的事情?
我的记忆中,自从申办奥运以后,“全民健身”的字样即便偶尔出现,也就是定个“全民健身日”?实在模糊,模糊。。。。如今,连这个字样也不提了,即便是长跑活动,也不是“全民健身”,而是“迎奥运”了。。。。
奥运报道中,中国记者引以为自豪的是女子曲棍球。这个球队获得了银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然后中国记者又自豪地说,中国女曲太伟大了,我们为她们自豪,要知道,全国练习曲棍球的女子运动员,只有200人。。。。这是不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呢?如果中国有200万人玩曲棍球,而没有获得银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局面,我宁愿选择后者。
似乎董路等人做客凤凰卫视,提到中国的奥运战略,说,中国如果不能拿第一,那就没有天理了。我的评价:那么多运动员,那么多纳税人的钱,那么多政策支持,整天不用学习文化课,不用操心衣食住行,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干那么一件事:训练,比赛,训练。。。如果拿不到金牌,那似乎是“没有天理”了。51枚,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啊。。。
我并不是金牌反对者,并同样为运动场上的巅峰时刻鼓掌和自豪。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法轻易地放弃“暂凭金牌长精神”的年代,靠金牌来扬国威,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从容的、恬淡的心态来面对金牌,来面对金牌第一,来面对我们究竟是金牌大国还是体育强国的讨论,来清醒地认识我们的“强国梦”是否真正实现的现状。
就此而言,中国体育的奥运战略和举国体制,有其合理性,甚至在现阶段是伟大的。
但我们在激动和自豪之余,又不得不面对“增强人民体质”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伟大目标,不得不重新审视“东亚病夫”和我们是否还有干系?
先看一篇报道:
《信息时报》报道,最近20年我国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二战前,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被当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一直嘲讽其为“小日本”,可随着体育运动的开展、营养饮食的推广、卫生保健的提高,“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扎实推进,促进了日本人身体发育。1959年,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大跃进”时,日本人身高开始超过中国人,并保持良好发展,成为人类体质发展史上的奇迹。
1993年,一篇关于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的纪实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轰动全国,中国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吗?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青少年体质和意志的担忧。13年后,再次迎来中日学生比赛,在攀登居庸关长城以及定向挑战对抗赛中,中国学生表示:“韩日学生体能比我们好,他们中途不用休息,而我们需要歇很久才能恢复体力。”既有观念意志方面的原因,也有体能差异的原因,只是后者未引起足够警觉。而今,有人认为这一问题加剧了。
多次青少年体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同龄组均低于日本。
1995年调查发现,日本青少年的营养水平、生长发育、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均好于中国,具有肩宽、胸阔、腿粗、胳膊粗的特点。20岁的北京人与东京人背肌力相比,男子平均差16.2公斤,女子平均差14.4公斤;垂直跳,男子差5.7 厘米,女子差6.7 厘米;手球掷远,男子差3.6米,女子差2.7米;每分钟跑,男子差5.6米,女子差6.3米。  2005年,我国青少年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等方面均继续全面下降。日本男性平均身高170.7米,中国169.7米。不过,中国足球队员的身高仍然超过日本,但是由于技战术水平不行,仍然一再失利。
我国七成人处于亚健康和患病状态,八成三大学生近视眼,6000万残疾人,3亿人体重超标,7亿人职业病,几乎每个人都有牙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成为三大死亡病。许多人前半辈子用命换钱,后半辈子用钱保命,死要面子活受罪。
日本妇女平均寿命达到86岁,男性80岁,是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由1900年与日本相差5岁,发展到相差10岁。
当然,日本中老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比20年前好,但是年轻人的体质却越来越差。不过中国青少年体质并没有因为这个机会超过日本。在金牌数量直线上升的情况下,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却每况愈下,两者并非呈正相关性。靠有限的世界冠军撑不起民族的脊梁,更不能“一俊遮百丑”。身体强壮起来,才能保家卫国,才能人才辈出。只有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全面改善,才能保持金牌优势。
青少年体质弱,究其原因,教学课时多,学习时间长,作业量大,片面追求升学率,活动时间少,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等。日本学生早睡、早起、吃早饭,冬天穿短裤和裙子锻炼,不怕冷,多运动,完善广播体操。学者指出:“中国孩子要想在总体上赶超日本,必须改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
少年强则国强,壮年壮则国壮,老年康则国康。15年前《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孙云晓所言:“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我国有关方面正在加以重视青少年体质问题,但愿不久将来能够得到有效的改观。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不能否认我们同日本相比在经济上的差异,但是,国人健康指数同近邻日本的差距在日益拉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不能否认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教育中对体育、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但是在中国畸形教育的短期目标前提下,牺牲体育和健康成为全国范围内普遍的问题。
2005年出差法国,在尼斯的海岸,一个推着婴儿车的男人给我极大震撼。在夕阳的映衬下,这人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跑步,那个剪影令我心动。在尼斯到嘎纳的公路上,一个个自行车队呼啸而过,运动和锻炼在任何一个时段都生动地存在于法国人的生活中;杭州的一个朋友讲过这样的经历,他的一个快60岁的德国客户带着20岁的儿子来杭州,要求骑自行车去西湖,结果朋友和弟弟陪着德国父子骑车,走了一半就气喘吁吁,德国父子则骑行如飞,正当壮年的朋友说,给中国人丢脸了。于是从此每天跑三千米,坚持不辍至今。
今天,在国内的相对发达地区,运动正在成为时尚,更多地走进国人的生活,但仅仅作为时尚是不够的,运动和健身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必备的决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而在那些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客观的事实是,政府的运动设施建设太差,在城市规划、资金投入、教育机制、宣传等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运动会不能有效地实现“运动参与”的目的,反倒是成了“检验精神面貌”、“评比精神文明”或者搞福利的工具,各级官员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不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人民体质就是一句空话。
若干年前的故事里,霍元甲打倒洋人,昂首道:谁说我们是东亚病夫?!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因为他的胜利改变东亚病夫的命运;今天,我们的奥运代表团,少量的从事专业运动的运动员们创造了51块金牌的宏伟业绩,希望51块金牌不等同于霍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