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战机不再让俄罗斯卡脖子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7:02

中国最强战机不再让俄罗斯卡脖子了

(2010-12-17 10:23:59)转载 标签:

杂谈

老式战机车间

新式战机车间

在谈到中国航空工业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叫航空工业!

 

 航空工业,是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在当今世界上,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拥有配套齐全的航空工业。

  

从上世纪初飞机发明开始,航空工业就在技术上综合了多种现代工业的尖端技术,仅飞机和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要综合包括空气动力、结构力学、热力学等基础科学和冶金、化学、材料、电子、工艺等多种技术科学。现代化飞机的复杂程度要超过同时代汽车的一千倍,是最先进技术的综合体。航空工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冶金、化工、材料、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航空工业不但可以带动高技术产业和一般产业的技术发展,也是增强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和保证国防安全的主要支柱。

  

但是,航空工业同样还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的特点,只有强大的国力和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支撑,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航空工业水平最高的国家,苏联帝国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能够拥有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而欧洲则不得不搞一个空客集团来跟美国抗衡。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美国在冷战之后还在继续搞F-22和F-35这样的五代机,俄罗斯要坚持PAKFAT-50,中国要搞自己的大四和大运,要上自己的航空发动机项目,哪怕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依然锲而不舍。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在国际政经体系中的位置。

 

 稍微了解一点国情的人就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根本就没有像样的航空工业,乃至重工业体系,仅有的一点基础也受到了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由于我们的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水平低,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建航空工业。而且,当时全中国除了少数几十个到过英国、美国的人以外,其他的人都不知道飞机是怎么造出来的,也更不知道如何建立现代航空工业,相当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建国之初,中央人民政府考虑到航空工业需要巨大的投入,曾一度考虑暂缓航空工业的建设。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军队在朝鲜直接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现代化空中武力,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飞机也不断地轰炸中国大陆的主要城市和工业设施,军事上的压力十分沉重。在这种情况下,空军与重工业部开始筹备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系统,准备让中国的航空工业直接进入装配和制造飞机的阶段,维修飞机的工作则由空军自己负责。

  

之后,就如同我国整个的重工业体系一样,中国的航空工业依靠着苏联的援助,也就是众所周知的“156项工程”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第一个5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航空工业占11个(一说12个),航空工业引进的11个项目占引进的军工项目的1/4。在这一阶段,苏联提供了中国基本配套的航空项目,并派出有关专家协助建设和生产,使中国航空工业迅速由修理阶段转向制造阶段。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当时最先进技术水平的米格-17Ф,后又在此基础上继续引进仿制了米格-19和米格-21。

 

 但这些成绩无法掩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紧迫的军事需求压力下建设起来的。在组建之初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先通过基础科研、技术积累和教育的阶段,而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直接进入到发展航空制造业这一步的。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方式,使中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适合国防需要的航空工业体系。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中国航空工业和基础工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和工业基础的支持,这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中国航空工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位搞航空的老前辈对我说过:造成中国航空工业落后于国家经济建设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一点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航空工业纳入常规技术而非尖端技术领域,在科研投入方面严重不足。这其中,有决策者的问题,有国家战略的实际困难,还有的就是在当时整个的大气候下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错误认识。

 

 在一五期间,我国顺利地完成了米格-17Ф,也就是歼-5飞机的仿制生产任务,交付部队使用并受到好评。这使我们的领导人和部分科技人员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搞一款新型号的现代化飞机似乎很容易(这一观点就好像《批》文的作者如出一辙),从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米格-17Ф的生产专利交付给我们时,这个型号已经批量装备苏联空军和防空部队有一段时间了,已经是非常成熟的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已经克服了。很多研究工作如气动力问题、强度问题、操纵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苏联航空工业部在这一背景下把飞机的资料经过整理之后交给我们,而且把制造过程中所需的从设计图纸、工艺图纸、工艺规程到工艺装备的图纸等一整套都给了我们。在技术方面也帮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这样我们的飞机制造厂实际上只是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工艺规程制造了工艺装备来生产。工艺装备也是苏联提供的,协调互换等问题也都已解决了。严格地来说,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在真正的飞机发展方面只是做了很小一部分工作,前面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苏方完成的。

  

但在当时狂热的政治气氛下,我们的军队和工业部门中很少有人真正领会到,中国的飞机制造厂是利用了苏联提供的图纸、按照苏联的工艺规程、又采用了苏联的工艺装备才生产出合格的飞机。而只是看到我们完成了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米格-17Ф飞机的生产任务,产生了一种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是世界上很先进的错觉。对于如何发展和推进航空技术的可持续进步缺乏一个宏观的认识。对于科研工作、设计工作中将会碰到一些怎样的问题更没有切实的体会。

  

到今天,通过强-5、歼-8、歼轰-7和歼-10等飞机型号的研制生产,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搞一种现代化飞机,从预研开始到科研、设计、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试验;在搞出原型机之后还要反复试飞、修改;走上批量生产以后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是在当时很多人对这一切采取了无视的态度,用仿制的观点来看科研和预研,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仿制米格-17Ф时所做的最后一部分简单工作来概括飞机研制的全过程,以为制造飞机就是那么一回事。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和军队系统都认为,搞一个新型号在技术上并不太难。某些军方的领导人更是认为,只要依靠发动群众力量,即使是现代化的喷气式歼击机或轰炸机都可以很容易地搞出来。中苏分裂后,在总参讨论研制歼-8飞机时,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提出需要8年的时间来研制这个型号。当时有一些军队将领就提出,8年时间我们已经打赢日本人了,难道搞一种飞机还需要8年时间?

  

这种观点后来直接影响了中国决策层和工业部门对于自行设计飞机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以至于后来航空工业单位要搞试验设备、要集中人力、要经费时,也很不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影响了型号的发展进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现代化飞机的发展全过程,从收集资料到预研,一直到飞机出来,都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只是有一个计划,规定了几年里面自己搞一个设计、搞一个风洞、要集中一些人力等,但是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缺乏认识,这自然就影响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与《批》文中所说的恰恰相反,当时的航空工业不但不想趴在苏联飞机型号的身上,而是一口气上了一大批项目。从大跃进期间的“大型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计划,甚至还提出要研制“原子能飞机”,到最大平飞速度在3马赫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等等,一直到文_革结束,中国航空工业先后上马过几十个飞机项目,最后都因为受限于技术储备不足和工艺水平落后等原因,最终的结果就是下马了事。这一教训是深刻的,是我们长期忽视技术储备和预研、科研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是仅仅一个航空工业的问题,而是当时整个国家各行各业普遍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不足,无法同时支撑几个方面的军事工业的发展。我们采取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政策,在制定新的国防科技发展规划时,确定了“生产以常规为主,科研以尖端为主”的方针。这里面,我们将飞机归纳为常规武器,而将导弹划入尖端武器的行列,并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其结果自然是将飞机型号的科研摆到了次要的地位,这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之深刻的影响。当然,在当时而言,这也是为了保证我们在国防建设上有一个能拿得出手,能震慑敌人的手段,是不得已的办法,也是无可非议的。

  

航空科研是个需要高科技、高积累才可以得到提高的科研体系。我国航空科研和生产体系是在建国后开始创建的,到十号工程起步的时候不过30多年的时间,这段时期由于投入不足和发展方向的多次反复,航空科研方法与成果与国外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和前苏联在我国航空工业建立前就已经具有数十年的航空科研和生产经验,而且从40年代中期开始飞机进入喷气时代后,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和资金进行型号研制和基础研究,生产的各种研究和技术验证机上百种,投产飞机几十个型号及其系列改进型,在空气动力和结构、材料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试验成果和建立了完善的航空气动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数据库。航空技术储备的多少对航空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三代机研制中,美国由于前期技术储备较好,其三代机由方案提出到定性装备仅仅几年的时间,而苏联在发展米格-29和苏-27这些三代机的时候,由于技术储备上的差距,使其研制周期远远长于美国相应的型号。

 

 而前面提到的,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严重限制了国内航空技术的发展。国内航空科研系统长期科研投入不足,力量大都集中在型号的研制生产中,因为在空气动力和结构、材料等方面掌握的经验少,没有独立研制先进飞机的技术积累和储备,长期以来都是在进行国外飞机和产品的仿制及改进,独立研制能力严重不足,在大型试验设备方面也有不足。基础设施等硬件不能满足航空科研和生产的需要,试验和设计方法和软件都需要改进。航空科研和制造方面薄弱的基础,落后的试验设施和方法,大型试验设备的缺乏;和西方国家航空企业相比,国内生产单位在电子、材料、工艺、大型加工设备方面的差距级大。基础工业和材料方面的缺陷,造成国内航空产品中的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和部分材料无法生产或者质量不稳定,生产厂所管理水平低、企业人员臃肿,生产效率差,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等等问题。由于国内技术储备不足,很多预研技术仅仅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阶段,经常出现在理论计算中可行的技术到实际上机应用的时候才发现与计算的结果有偏差,对其修正和改进都需要消耗相当的时间,引进的技术很长时间无法彻底搞清楚设计原理。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通过型号牵引,提高航空工业水平的重要原因。

 

 如《批》文所言,人家在搞F-15和苏-27的时候,我们还在啃米格-21和歼-8。其实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人要先学会走,才能接着学怎么跑。没有将米格-21整个吃透,没有歼-8飞机的研制经验的积累,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歼-10和歼-11B,也就更不用谈什么四代机和大飞机。你可以说1965年开始研制的歼-8是米格-21的双发放大版。就当时我们的底子来说,能搞出来就是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科研工作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在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开展了歼-8飞机的研制,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航空工业并非某些人所说的“拿来主义的懒惰心理、爬行主义的倚赖心理和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作祟”。人吃第四个包子感到饱的时候,并不代表前三个是白吃了。这样最简单浅显的道理都搞不明白,那就不是一个无知的问题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如果对引进的技术不进行充分的吸收和理解是没有意义的。早年通过对米格-17到米格-21的技术引进,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歼击机。进入1990年代,我们又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飞机和生产许可证。一是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快地提高我们的航空技术水平。从这一点来讲,无可厚非,也不应该受到指责。也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欠债多,所以必须付出的代价。

  

有人现在拿歼-11B来指责中国航空工业不思进取,拿来主义的懒惰心理、爬行主义的倚赖心理和什么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作祟,无知浅薄的简直可笑!

  

且不说我们的歼-10和FC-1,飞豹和正在研制中的四代,就说歼-11B飞机!《批》文的作者就好像五十年前那些因为组装成功米格-17Ф而以为打造现代化飞机“很容易”的人一样,他根本搞不清楚,或者说无视这样一个事实:研制一种现代化飞机,从预研开始到科研、设计、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试验;在搞出原型机之后还要反复试飞、修改;走上批量生产以后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完全是用仿制的观点来看科研和预研,用组装生产苏-27SK所做的最后一部分简单工作来概括飞机研制的全过程,以为制造飞机就是那么一回事。或许是他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歼-11B飞机和当初我们与俄罗斯签署的引进生产200架苏-27SK是怎样的关系。这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印度。印度引进的苏-30MKI飞机,从一开始(1997年)由印度方面投资,但他们一直到2005年才获得设计达标的型号。尽管如此,印度斯坦飞机公司却无力承担苏-30MKI的国产化任务,至今依然要依靠俄国人。

  

而我们的歼-11B,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虽然目前太行发动机的状况还不能让我们满意,但至少不会让俄国人卡脖子。这在国防建设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我们同样不否认歼-11B现在还有很多问题,112厂的工作还不能让人满意。从112厂和410厂来看,其实整个中国航空工业的问题的确很多,需要改革和改善的地方也的确不少。提意见可以,但起码要搞清楚问题所在,否则空谈误国不说,还浪费我们的时间和资源。

  

如果拿11B的事情来指责沈阳那边,岂不知当初601是有一个自己的发展型号的。是一个与苏-27完全不同的中型多用途双发战斗机计划。但是空军要求他们,将这个自研的项目取消,而专注于吃透苏27飞机,并且在这个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系列型号。这是因为中国空军在苏-27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在当时台海军事斗争日益升级的背景下,空军迫切需要一款能够担当空中打击主力的型号以满足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同样是无可厚非的。对于苏-27和30飞机非常满意的中国空军,为了加快空军航空兵部队的建设,同时也为了摆脱俄罗斯方面的控制,进而要求我们的航空工业在摸透苏-27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我们唯一可以获得的大型飞行平台这一基础上,开发出我们自己的型号,这也能够成为航空口的一大罪证?简直愚昧无知到极点!

  

到今天,又有人反过头来骂601和112,说人家不思进取等等。难道你不知道无知不是性格吗?军方是最终用户,用户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当然,如果你认为你比军方用户更有发言权,你可以为601的新机计划投入足够的研制经费,你可以随便说,如果不行的话,就请闭上自己的嘴巴!虽然沈飞毛病是不少,虽然沈飞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但是要提出意见就要提到点子上,而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指鹿为马,胡说八道!

  

《批》文中提到的第三点,所谓“缺乏竞争机制”问题,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文章作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是正确的,缺乏竞争机制漠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结果自然是彻底窒息创新的一切可能的说法是没错的。但是文章作者忽视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航空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而且当初我们的国力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搞一堆功能类似的企业,让大家竞争。后来拜三线建设所赐,我们在大西南又搞起一摊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如今总算形成了几个单位的研发生产基地。文章作者提出的,要引入竞争,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你生产你的,我生产我的,只要手里总是有东西,就总是会有经费、有饭吃的说法,这一点是正确的。

  

殊不知目前中航集团的某些领导人,就是想把航空工业带回到你生产强击机,我生产重型歼击机,他生产轻型歼击机,另外一个生产轰炸机,都有“大饼”吃,谁也不去夺别人的,都可以高枕无忧的那种体制中去。在这一点上,目前航空工业内部正经历着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