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资料 - 诗歌资料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04:59
学写格律诗的心得体会
长达4年的诗社学习,使我逐步感受到格律诗的魅力和深湛。经过老师的传授、诗友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有了一点初步的心得体会,愿和大家切磋。
一、知道了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律绝同是四句。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5、音步分明。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6、注意粘对。粘对亦称粘连。“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7、拗句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对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双救。(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二、明白了写格律诗的要求、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诗句中一个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而孤立。一般说:五言句不少于两个平声字,七言句不少于三个平声字,并且放对位置。在诗句中保持两个平声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2、忌三连平(仄)。此指每个诗句的末尾不允许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3、忌换韵。律诗律绝都要求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或转韵。4、忌失粘。律诗要求粘对(前面已说明)如果失粘会影响全诗的整体衔接,造成声韵不和谐。5、忌合掌。在诗的对仗中形式多样。但不准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的不同词作对仗。6、忌重字。诗本身字数不多,应力求精练,除用叠字句或有意安排外,尽量避免相同的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7、忌直白。诗是国粹,是瑰宝,写诗讲究语言艺术,讲究炼字炼句。作品要求有意境,有美感,有诗味,含蓄,隐秀。如果粗俗直白,就失去了诗的特点和魅力。8、忌新古混用。写诗可用新四声韵,也可用古四声韵。一首诗只能用一种,不准新四声和古四声同时混用。
写诗词无外乎四点,一是炼字,二是修辞,三为谐律。四为造境。谐律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懂规则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诗,只要把握住“韵,声,粘,对,拗救…。”等一些基本规则既可。如果你一旦注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那么就必须遵其格律,不可以服从意境为由而借口任意出律。其实大到人生,小到游戏,都有规则,都有约束,但是在约束下不违反规则,照样能随心所欲,玩的快乐。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格律诗即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文字游戏,所以真的玩好既不易但也有趣、耐看。格律诗词有自己的标准格式与变化规律。汉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只有中国文字分四声,读来抑扬顿挫。四声分两大类即平和仄。诗中只有平仄交替才会产生音韵美,而这种音韵美,恰恰是产生与平仄的变化之中。大家知道中国的《易经》中分阴、阳两大类的爻,它们分别组合后即变化无穷,代表了天地间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正是用阴爻与阳爻才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卦象,而交际舞却是用左右脚的变化才展现给人们蓬嚓嚓的优美舞步的。那么格律诗不也正是由平仄的变化才使其千百年来在文坛上久盛不衰吗!
中国的近义,同义词很丰富,不是找不到相近词汇的。假如自己写的诗失粘,其它平仄又合律,难以改动,那么你就声明是“阳关体”好了。如:王维的代表作《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中唐以前人们最重视的是犯“孤平”对失粘失对并不看的很重要,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很著名的诗,其中第一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失对。象这种失粘,失对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等,但不能称之为格律诗,只能称“乐府诗”“古绝”“古风”。当然不是格律诗不等于不是好诗,但挂羊头卖狗肉是要不得的。
添词要照谱添,一个是平韵,一个是仄韵(包括入声韵),另一个就是换韵,换韵有三种, 1;“平仄通叶格”既换韵不换部,如,《西江月》、《蝶恋花》、……等。 2;“平仄转换格”既换韵又换部。如,《清平乐》、《调笑令》、……等。 3;“平仄错叶格”既换韵后又回到原部。如《相见欢》、《诉衷情》……等。
最近我有个朋友也乘兴照词谱添了些词,但却不守律。还自称:不在乎格律,有好的意境可以放弃格律…云云。我说;你既然选中了这个词牌,就必须遵守规矩,否则你去写自度曲,自由诗好了,为什么还冠以词牌名呢?比如《满江红》这首词本应是以“入声”为韵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其韵脚为“歇,烈,月,切,雪,缺”等都是入声。我这朋友坚持偏要用仄声。《清平乐》,本来是换韵又换部的,他却用平仄同部。我逗他说:那你只能是孤芳自赏了。
其实这些规则一旦弄懂,写诗添词会很容易的。但真正一首好诗词,並非遵律就为佳,“律诗只论平仄,终生不得入门”。重要的是能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与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來。有的人一生写诗词上千首,如果有几首那怕是一首传世,那也足矣。如宋时的苏麟当时是浙江杭州巡检,他看到当时范仲淹周围人都巴结范而写首著名句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而流传千古。他一生也仅写这首。与贺知章齐名号称“吴中四士”的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两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却让世人皆知。所以,对初入诗词门的朋友,当然不要为什么清规戒律所难住,就象喜欢踢足球的人,首先弄懂什么叫“越位”(如诗词中的出律)什么叫合理冲撞(如诗词中的拗救)等…。一旦这些规章懂了,最后的目的是进球(如诗词中的佳作)。
写诗前首先要谋篇布局,律绝也讲究“起,承,转,合”,也就是要“平起,顺承,跳转,妙合。”这样一首诗出来才会有味。有好多朋友喜欢写景,写景要言情,铭志。而不单单是为写景而写景,当然也有纯写景物的,也有不讲起承转合而成千古名诗的,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枊,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虽说是全都写景,也没什么转合,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就象四幅画一样,承现在读者眼前。可是,它照比杜牧的《赤壁》折戟尘沙铁木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比起来就逊色多了。杜牧在此诗中前两句,通过一件旧兵器的发现,一件小事的描述,让人没感觉到与赤壁有什么关系,而在第三句中突然一转,假如东风不给与周瑜取胜的天机,恐怕他的爱妻小乔,早己为曹操所获了。作者就发现一件前朝旧兵器,而联想到赤壁大战一件大事。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假如我们要写《赤壁》的话,肯定会把赤壁大战写得如何壮观,场景何等宏大…但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等也写不出这样留传千古的杰作的。
在诗词创作中,意象塑造是最为重要的。意为立意,象为结象。意为作者的主观思想,如观念、意识、情感、志趣…等。象指客观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现象、幻象…等。立意后,要求作者找个“形象大使”以代替自己发言,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如大家知道的《离骚》中即以美人,芳草作为“象”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家的“意”。
通过以上简述,我的观点是,要写好格律诗词,首先要有“技术层面”的功夫,即是懂得,熟悉“四声、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其次是“艺术层面”,要在“意象、意境、语言、章法、布局…”上下些功夫。对古典格律诗词要;继承传统,去粗取精,发扬光大,走出新路。
如上所言仅对学习,鉴赏,写作格律诗的一点粗浅体会,肯定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诗友斧正为盼!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28)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何为格律
编辑
2007-04-07 12:09:36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8)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忆江南
编辑
2007-04-07 12:02:49
格律: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说明: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晚唐 温庭筠《忆江南》赏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场景]女子早起梳妆后,独自豋江边小楼望远以待爱人远行归来。看了无数只船,都不是爱人所乘的,直到黄昏(从“斜晖”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着长满白苹的水中汀洲,不禁泪下,并轻轻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与爱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时带回,怎不触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为线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从时间上,从早到晚;从空间上,从眼前之洲到极目之远帆;从情绪上,从希望到失望;从程度上,从一帆到千帆,从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黄昏之最后之失望,气氛渲染到高潮,然后以旧游之处结束。
[结论]莫让爱你的人总是在等待、总是空等待。
忆江南◎怀旧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本调原名﹝望江南﹞。【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故亦名﹝谢秋娘﹞。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见【碧鸡漫志】)于是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而﹝忆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为﹝春去也﹞、﹝梦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诗】于李后主﹝忆江南﹞注又名﹝归塞北﹞;万氏【词律】,又有﹝梦江口﹞之名。至梁武帝与沈约之﹝江南弄﹞各曲,或以为亦﹝忆江南﹞之别名;此调异名,可谓伙矣。
〔作法〕本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多少恨,
○⊙● (句)
昨夜梦魂中。
⊙●●○△ (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
⊙●⊙○○●● (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
⊙○⊙●●○△ (协平韵)
花月正春风。
⊙●●○△ (协平韵)
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58)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何谓“新韵”
编辑
2007-04-07 10:54:31
什么是新韵。
新韵,也称今韵,新声韵。
什么是新韵(我国格律诗权威机构中华诗词学会称为“新声韵”),就是用普通话,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发音,来写格律诗!
这里只分两个问题:
1.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一声、二声是平声,也是平韵;三声、四声是仄声,也是仄韵。
2.根据专家们的肯定,古人的入声,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一些读平声,一些读仄声,所以统统并到我们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查到的发音里面。古人读入声的声调,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所以统统并到我们在现代汉语书籍查到的发音里面;古人押入声韵,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所以统统押仄声韵。格律诗规则方面(格律),我们应该去查古人的平仄谱。它的发音,我们就查现代汉语的发音。记住,一声、二声是平声,也是平韵;三声、四声是仄声,也是仄韵;古人读入声押韵(押韵的字),并到仄韵里面;古人读入声的声调(读平声或仄声),统统并到我们在现代汉语字典、词典查到的发音“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面。
查唐诗、宋词、元曲的平仄谱,就可以发现,里面除了押韵以外,都是平仄。我们就去查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这样我们就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了。
举例说明:
山头老生习作双调忆江南 跟往事干杯(今韵)——
来把酒,跟往事干杯。(干,平声)
求索三十常看月,功名万里被尘灰。
昨日不须追。
将进酒,跟往事干杯。
霜露随风秋已到,长天极目鹭齐飞。
地里果成堆。
宋词《忆江南》,双调忆江南,是根据格律可以重复写两遍。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忆江南》格律:-+/,+//――(韵)。+/+――//,+-+//――(韵)。+//――(韵)。
这是一首符合格律的宋词。写作感受:首先是宋词《忆江南》的格律,也是词谱,应该严格遵守它的格律;第二是韵,它押平韵,有三个韵,双调所以有六个韵;第三是平仄,从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中对照把符合现代汉语发音的平仄的字和词填入,完成诗歌内容。
当然,我们为了区别平水韵,1.一首格律诗里面,要求平水韵和新韵不能混用;2.最好在诗歌的题目后面用括号加注(新韵)或(今韵)或(新声韵)。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6)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如何写古体诗
编辑
2007-04-06 13:49:54
早几年我曾在一个学校讲古诗的欣赏与写作,课堂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好,每次课后都有人和我商讨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读古体诗?我们为什么写古体诗?我们怎么写古体诗?今人怎么写?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比较多,古代诗歌的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我发现都没有一个良好的系统.今天还没有一种说法既好懂,又全面.当然,我今天也不想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也不会,没有这个能力.今天我想讲的是我这段时间关于古体诗的一些思考.和理论无关.并且可能还有点另类.
一、诗词曲皆为诗.词是格律诗的最高峰,也是古诗的自由体诗,是变化型的格律诗,就是后来被人禁锢了.曲是更解放的诗. 汉语诗歌最早的作品集是<诗经>.后世诗词曲的各种形式在<诗经>中都早已具备,而且数量巨大.<诗经>中整齐型的诗歌占52%,变化型的诗歌占45%,其他型的占3%.南北朝后,变化型的诗歌一路千丈,完全让位于整齐型的诗歌.但在此时,曲子诗以民间的形式从来没有消失过.如:<北风行>,<临高台>,<临江仙>,<望江南>等形式.这也为宋词的崛起奠下了基础.
二、 古人为什么善于写格律诗,因为他们闲的慌,生活压力太小.
很多爱好格律诗歌的朋友一直在迷惑这样一个问题:古人掌握格律怎么会掌握这么好?我们怎么就是记不住?到写诗填词的时候还得搬来范文照着写.我给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个真理,那是因为古人闲的慌,天天没事干就琢磨这事了.我们今天小学生上学最少要学两门课程,中学生上学要学六门课程,我上大学时学了三十九门课程.李白一生学了几门课程?就一门,语文.他能学不好吗?不信你可以把自己关在一间房间里,不用一生,三年,三年就可以掌握格律诗的所有技巧和业务.可是我们都不能这样做,今天的生活基础,生活技能,生活形式,生活需要都已呈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使你我不能专门去背格律.有一句话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看,要学三门.李白呢?就学一门就可以走遍天下.还能让杨贵妃给她研墨,高力士给他脱鞋.多牛,效果多好.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换到今天,哪成?
三、古人怎么写格律诗?格律诗真的象我们想象的要求那么严,不能越雷池一步吗?
开始的时候,古人并没有把自己写的诗当成什么完美的艺术品.他们只是按照当时音乐和朗诵效果来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顺口不顺口,顺耳不顺耳.这就是当时最高的艺术技巧.后来,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自己写不出好的诗来,就去研究别人写的诗.一研究,发现了很多规律.就是古人优秀的作品中都有相同的诗歌机理.于是就有人想出了七律是这样的,七绝是那样的,平仄是这样的,韵角是那样的,浣溪沙是这样的,虞美人是那样的.然后就到处乱说,有人写了一首诗,让他看看,他看了看,又和自己研究的成果对照了一下,发现有一些照道,有一些不对,于是说,你这是胡写.该这样写,该那样写.那人就回家照他说的又写了一篇,让他看看.他说,哦, 我说的你都注意了,和李白写的差不多,平仄都对,格律也严,可以发表了.长此以往,古代格律诗的严格的要求就让这些人给规定下来了.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问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李白是和谁学写诗的?是按照什么写的?在这里我还可以狂妄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关于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任何一个要求,我们都可以在漫漫的诗歌大河中找到他的另类.并且,这些诗的艺术效果非常的好.平仄韵角我不说了,这样的例子太多.讲一下"救拗"的问题.我把机理和例子一块讲.1,什么叫"拗"?一种是说拗口,不和谐动听.一种是说不符和平仄的固定格式.第一种说法是科学的,第二种说法是胡说八道的文字游戏.可是我们不管是以前还是古时,一谈到救拗的问题讲的都是第二种说法.好像不去救这个拗就和见死不救一样.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结句"一时多少豪杰",下阙结句"一樽还酹江月",都是"仄平平仄平仄".谁救谁了?见死不救.你敢说这诗写得不好?借你个胆.(注:按格律此句平仄应为 " * 仄平平 * 仄 ", * 表平仄皆可.)2,"本句自救"的说法是三救一,四救二.可我们还学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既然一三五不论了,还救他干吗?自相矛盾.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大约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比例.我真不知道这个规矩是谁想出来的.3,"特殊平仄"形式的说法和"有的拗句可不救"的说法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无法自圆其说了给自己的一个卑鄙的圆满口号.要叫我说,只要是悦耳动听,什么拗都可以不救.4,救拗从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拗了,就是音律上不和谐了,你下边再救,下边又不和谐了.加在一起就和谐了?胡闹,只能更不和谐.这个问题不是负负得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华盛顿砍倒了一棵树,然后又说是他表哥砍的,连续做错了两件事的问题.<念奴娇>的词牌,苏东坡之前一般是按照本韵来的,其后,就又都按照苏东坡来了.辛弃疾十九首<念奴娇>个个如此.我到现在也一直认为辛弃疾的词,艺术是古代最高的,从总体而言,概莫能出其左者,但是这一点我很看不起他.你就不能象人家东坡学学,开拓一点,大胆一点.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把苏东坡批得体无完肤,说他"往往不协音律",我看是李清照不了解苏东坡.人家苏东坡内容效果第一,管它什么规定不规定.苏东坡是拗句制造商,还搞批发.但是,不见其语言或雄浑质朴或清新浅近,不加雕琢,极近自然?多好啊!看来,女人是永远也不能理解男人了,尽管象李清照那样伟大的女人.
四、为什么古格律是有很多的规律,章法,形式.为什么古格律诗读来好听,好记,很美.
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一个问题.答案是这要归功于汉语自身的特点(一字一音一意,个个声调又不同,还都是方块.也就是说,数目上有活跃性,音调上有灵活性),这是汉语诗歌特有格律的基础;归功于几千年来老百姓的自觉实践,他们创造了诗歌,又让那些特别爱好写诗歌的人发扬光大了;归功于象屈原,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柳永,扬万里这些前辈大家,他们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循了汉语的特点,使汉语言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学创作中显示了它的活力和生命力.至于那些今天研究出来这个条条,明天臆想出来那个框框的闲人们,先让他们去一边凉快去吧.这里没他们的事.
格律诗的创作的规律是格律诗本身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机理.这种机理是客观存在决定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人们只能发现它,不能创造它.古格律的规律,章法,形式,古格律诗读来好听,好记,很美,是因为汉语各项条件和人的各种感官相互发生作用,产生的心理反应.
以后,如果有人和你说,你看看这诗多美,因为他符合格律.你千万不要再相信他了,就当他是胡说八道.(不过,他有可能当是对牛弹琴.呵呵)
五 、给现在流行的古诗词格律挑一些毛病
诗词格律有两种大的内容,形式上来说分诗,词,曲.还可以细分什么乐府,新乐府,古体诗,古诗,格律诗什么的.这是形式,这里不论.从体系内在要求上说有体裁,格律(押韵平仄),篇章.现在大街上有不少讲诗词格律的书,其中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权威,但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述而不作",光讲现象不讲道理.本来想跟他学点东西,看了之后疑问更多.他在序言中要求后人"遵照执行",却不谈他说的这些有何根据,有何道理.光说是古人就是这样做的,可我发现古人压根就不是这样做的.大量回避那些不合古律却依然好听好看好美的作品,只挑符合自己言论的例证.这是什么行为?这是什么学术态度?还讲不讲科学了?所以我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整个所谓的"诗词格律"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意义,对于研究古代诗歌没有意义,对于今人写诗更没有任何意义.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1、"古韵目系统"本身有问题.现在我们学的"十八韵""十三辙"有很多是欠妥的.比如:"十三辙"中的"一七辙"从汉语的发音来讲是根本错误的."十三辙"来源于民间戏曲,后经整理成了官韵.其主要支柱是京剧韵,京剧韵的本韵是中州韵,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话.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逐渐融合,蜕变,再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并不严肃的韵律,然后经人整理发挥,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在这些分类中有很多是非常不严肃,不科学的.我们说"一七辙","一七辙"压"i,u,r,er",就现代汉语来论,"i,u"在云南一些地区不分,"i,r"在山东一些地方不分,"r,er"在湖北一些地方不分.其他的地方语言这些是都不押韵的.让我们今天写格律诗压这些韵,这不是难为人吗?"十三辙"最早可能诞生于明初,用这些韵来解释古时候的一些是可能能解释通,但是,如果李白生在那个时候,你要让他照着这来写,我估计他得抑郁而死.再说"十八韵","十八韵"来于<佩文新韵>,在<佩文新韵>中,"波"音和"歌"音本来同韵的,可到了"十八韵"这个官韵就分开了.我是真的感觉不出来"e"和"ue"在发音上,在听觉效果上有多么大的差异.怎么时代月发展,越改革越后退呀."庚"音和"东"音在汉语发音中绝对是大户,其实这两个音是一个音,"庚"音包括了"eng,ieng,ueng","东"音包括了"ueng,'雨'eng",这两家其实是一家,分开没有任何意义.问题是现在所以的书都把它们分开了.人为地造成兄弟不合.你说我们净干点什么事呀.
至于有好事者提出的"抱韵","双交韵",不值一提,不理也罢.
2、平仄里的问题.讲究平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符合人的听觉效果.现在我们闹的讲究平仄的目的就是为了符合古人写诗的规定.其实古人写是考虑更多的根本不是我们今天考虑的那些问题.那些人为的规定的自身就有很多问题.平仄是一个"竹竿","-|-|-|-|-|-|-|-|-|-......",很长,你从中任取一段就是古格律诗中平仄要遵循的规律.可问题是有几个诗人正儿八经的遵循过他?后人解释不通了,就胡说八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也不分明了,就胡说八道要救拗.如果说格律诗要字字相对,一三五岂能不论?一三五不论了,二四六还能分明吗?写一首诗"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好听吗?有人这样写吗?然后有人说那你是没救拗.好,我救救.自救"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怎么看这有点像洋人.它救"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呵呵,还不如不救,救上来一怪物.还有一个首局入韵必须改"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问题,这又和格律的一般要求相矛盾.还有"粘句"的问题,本来是为了律诗中相邻的两句避免相同的格式,却从根本上违背了标准句式的形式,出力不讨好,自己打自己嘴巴.还有好多我都懒得说了.不说了,烦的慌.
3、拗救的问题.我在前边已经讲了,不重复.
4、体裁与篇幅的问题.<诗经>里的各种不同的形式,李白的很多作品,白居易的大量的乐府,词的发展,曲的发展,是最好的说明.谁敢说这些不是诗.那些人解释不同了,就用各种名目来吓唬我.什么古体诗,乐府,新乐府,自由体.别说了,这些我都不懂,我就懂这些是诗.这些朗朗上口的,悦人耳目的,感情淋漓的,动人心魄的美丽的东西叫诗.
六 、我们今天怎么写古体诗.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推翻在您的心中早已形成的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条条框框绝不是那些伟大的诗人们在写作是考虑的.它们考虑的除了自己的感觉还是自己的感觉.
今人写古体诗必须要抛开固成的理论,开拓创新.那些理论是枷锁,会把你束缚得发神经.
1、完全不相信平仄格律的要求.读着上口,看着舒心就行.
2、要讲求一定的格式和韵律.这个格式和韵律不是那些人说的严格的无谓的平仄格律,而是要注意汉语言对诗歌的特殊的要求.比如说词.词有三种写法,一是严格按照词谱写词.二是灵活运用已有的词谱填词.三是了解掌握词的结构的特点和特征后自由创作词.词的种类以前并不多,到了宋代多了起来,为什么?那是宋人自己创造,改动了不少.宋人都敢改动创造,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什么事不敢做呀?怕什么.看这一首:
西去
平沙漠漠,黄河渡口,此去人间无路.
魂所据,思愁凝雪.
抬眼望,翠峰如簇.
青楼朱阁,舞男艳女,浪尽红莲悒露.
临高处,小儿韫泪.
叹悲恨,云锁南浦.自京都别后,每望关山几度.
数年雄愿,不堪回首.
剑却在,尘封处.
断崖如锯不停桡,破壁楼台无人住.
叹年华,误欢娱.
你没有见过这个词牌吧?告诉你,这是我自己编的.谁敢说这不是词?谁敢说这不是词我跟谁急.当然,你要真说这不是词我也拿你没办法.
3、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附庸风雅,冒充大头,胡乱向文字要感情.要用文字表达感情.没事乱写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还不如找人打会儿牌呢.现在靠写诗打动人或者靠写诗过日子那么难,你再写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累不累?
4、要让人懂.孤僻的字尽量少用或不用,不普遍的典尽量少用或不用.比我们有学问的人多的是,不要单纯的为了夸耀自己认识几个别人不认识的字就烂用本可用别的字表达的孤僻字,孤典.
总而言之一句话,今人写古体诗,不要讲究那么多,不要束缚自己那么多,自己感觉好就行了.别怕,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你大胆的写.反正写坏了有不赔什么本,怕什么.
写到现在,我又想起当年给那群大学生讲古格律时的尴尬劲了,要是我那时境界有现在这么高多好啊,我会和他们说,什么也别顾及,能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流利,口感较好,就行。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24)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浅谈古体诗格律和新声韵
编辑
2007-04-06 13:37:19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相对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弃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古体诗以五言七言最为常见,也有四言,六言,杂言的古体;句式以四句,八句居多,也有六句,十句以上可长可短.
在平仄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体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律句,这不是出于自觉;另一种是完全不计较平仄,没有律句,拗句的概念.
古体诗的平仄概念主要体现在押韵上.唐代以后,古体诗的押韵日趋规范,与近体诗一样,一般押平声韵,不能平仄混押,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要做到韵脚平仄错落.但古体诗也有不押韵的:(按古韵中的方言押韵,按新韵就不押韵了)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之,随,没,邻......不韵.<<望天门山>>回,来,不韵.王建的<<雨过山村>>李商隐的<<乐游原>>原,昏,不韵.等等,不胜枚举.但这些古诗都是千古传唱的佳作.如有妙句不押韵也可,不要为韵而韵坏了诗意(指个别特殊情况). 也可每句都押韵,如朱元璋的<<雪竹>>...... 等.也可转韵,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也可押仄声韵,如王维的<<鹿柴>>响,上.仄声.<<竹里馆>>,李白的<<送灵澈上人>>......等. 也可平仄混押,如李白的<<清平乐>>(之三)看,仄声.干,平声......等. 古体诗在对仗,粘对,起承转合技法上也是不讲究的.综上所述,古体诗在格律上是不拘一格的,可不受格律的束缚.只要诗意美,语句流畅即可.
"顶真格"也是古体诗的一种常见手法,其形式是后一句的一,二字与前一句的尾字相重复,如陶渊明的<<移居>>>"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李白的<<归崇山>>......等.
"歌行体"也是古体诗的一种常见手法,多以七言为主,故又称"七言歌行"主要特点是:一是诗中夹有杂言的散文句式,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贫交行>>;二是有"之" "以" "而"等虚词和"呜呼"等语言,与一般的诗句有所不同.
古体诗是没有一定标准的,总而言之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据笔者调查,多数人提及古体诗都说格律太烦琐(特别指平仄方面),这完全是将古体诗与近体诗(格律诗)混为一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的误解.特作此文于以纠正,诚望喜爱古体诗的朋友们不必望而却步. 但愿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振中华诗坛雄风而奋斗.
新声韵
古声韵(如:平水韵......)因读音与现在有所不同,且带有方言,已不适用今人写诗所用,只能作研读古诗词之用.今人应普及普通话,以汉语拼音为准则,采用推广新声韵.
新声:将汉语拼音中的声调:阴平,阳平统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仄声。
新韵:将汉语拼音中最后韵母相同的汉字都归为同一个韵部,不计声母和复韵母.如:(啊,八,搭,发,哈,咖,呀,蛙,家,虾......最后韵母同a,属同一a韵);又如:(ban[班],can[餐],chang[昌],hang[杭],安,烟,弯,冤,昂,央,汪,专,庄,......等等.最后韵母同an(或ang),属同一an韵).以此类推。[an(安)与ang(昂)这两个韵母因发音相近可归为同一an韵部;en与eng发音相近也归为同一en韵部,i(衣)与u(迂)发音相近归为同一i韵部;ai(哀)与er(儿)读音相近归为同一ai韵]如此将所有汉字分成十二个韵部.新韵相对于古韵(平水韵:106韵)和(中华新韵:十四韵并有不妥之处,如 二波o与e不同韵,十一庚eng与ong不同韵,编为同韵不妥;en与eng可合韵,an与ang可合韵而未合)就宽多了,对今人写诗大有裨益,再不用死背硬记古声韵了,只要懂得汉语拼音,即可得心应手,应用自入。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23)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狂飙腐儒----论现代人如何写古体诗词
编辑
2007-04-06 13:32:04
一看尔三下又三上,
好为人师乔模样;
诗家总爱格律好,
谪仙坡公何处放?

关于“合律”“出律”的问题,
我一向认为:
诗味当第一 ,
合律在其次;
苏轼词多有不合律处,
然而千古独步!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
以此与某些所谓词家商榷.....

我以为,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
大体合律即可!
完全不合律,
是欺世;
完全合律,
可能害意!
苏轼词为何多有不合律处?
可能道理也正在这里吧?
何况,韵语曲谱也有许多版本.
也可以有自度词......

何况,即便在古代,
一切所谓“合律”的词家的成就,
全部加起来,
也还赶不上一个“不合律”的
苏轼之词的地位和成就呢!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千万不要当腐儒!.......

我鄙视腐儒!

对某些腐儒关于“合律”“出律”的
长期喋喋不休,
我以为要持姑妄听之的态度,
不要被其牵着牛鼻子走!
写诗(词也如此)
要“独抒性灵”,
要大胆抒发自我!
写诗(词也如此)
宁如奔马,
不作疲牛!
决不可以因律害意
损伤了诗意的完美和优秀;
对心语和一些我喜欢的
现代诗人的古体诗或词,
即应作如是观!----
她们的真挚,
她们的飘逸,
她们的优美,
都是非常杰出的;
千万不要用腐儒们的绳子
来把美丽诗人奔放的灵感捆绑......

可是,某些腐儒关于“合律”“出律”的
长期喋喋不休
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根打人的棍子!
他们要砸别人的牌子,
而他们自己的作品,
却委实不敢恭维!
可以说一塌糊涂,
十分平庸!
因此我才主张:
一定要破除迷信
千万不要用腐儒们的绳子
来把美丽诗人奔放的灵感捆绑......

冷月:恭听若谷先生高论!
先生狂飙那些所谓腐儒,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能算是什么呢?
恕我直言,先生眼中
只有一木,何以论森林?

呵呵,冷月:对不起,
因为很忙,
我读的朋友们的作品
确实不多,
请原谅!
是的,我确实常常“眼中只有一木”,
----但是,这是些多么
美丽的一木啊!
已常常让我迷恋忘返......
以后我愿意挤出时间来
多同朋友们交流;
也欢迎朋友们
到我这里交流......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78)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古体诗
编辑
2007-04-06 13:28:16
朋友(西楼归来不看月)一湾碧水染轻愁
寥廓江天月西楼
长内漫卷西关道
最是无言惠州留
本人(爱爱)
这里说的西湖是惠州西湖
西湖走来不轻愁
月映西楼莫道忧
西关本是无风巷
无言惠州也风流
本人(爱爱)
梦断西楼
网络情缘秋水间
西楼归来月未圆
满腹心思空余念
东风无力慰红颜
本人(爱爱)
苏东坡提名的惠州西湖
小家碧玉喻西湖
一湾清水浅悠悠
东坡巧借西施貌
未染卿身半点愁

一江碧水芳自流
不比杭州美西湖
东坡怜惜无名赋
借用西施半池愁
独上西楼
秋水几波暗自流
露浓侵透月如钩
独上西楼形影瘦
淡写轻描抚心愁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8)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滕王阁序
编辑
2007-04-06 13:21:58
滕王阁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1],洪都新府[2]。星分翼轸[3],地接衡庐[4]。襟三江而带五湖[5],控蛮荆而引瓯越[6]。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7];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8]。雄州雾列,俊采星驰[9]。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10];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11]。十旬休假,胜友如云[12];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13];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14]。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1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16]。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1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18]。云销雨霁,彩彻区明[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0];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1]。
遥襟甫畅[22],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23],纤歌凝而白云遏[24]。睢园绿竹[25],气凌彭泽之樽[26];邺水朱华[27],光照临川之笔[28]。四美具,二难并[2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30],目吴会于云间[31]。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3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33],奉宣室以何年[34]。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35],李广难封[3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37];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38]。所赖君子见机[39],达人知命[40]。老当益壮[41],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2]。酌贪泉而觉爽[43],处涸辙而相欢[4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4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4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4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48]!
勃,三尺微命[49],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50];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51]。舍簪笏于百龄[52],奉晨昏于万里[53]。非谢家之宝树[54],接孟氏之芳邻[55]。他日趋庭,叨陪鲤对[56];今兹捧袂,喜托龙门[5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58];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59]。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60],梓泽丘墟[61]。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62]。
——选自清光绪吴县蒋氏刊行本《王子安集注》
【注释】
[1]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
[2]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3]星分翼轸(zhěn枕):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4]衡庐: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5]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五湖:南方大湖的总称。
[6]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
[7]物华二句: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8]徐孺句: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
[9]采:通“寀”,官吏。
[10]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阎公:名未详。棨(qǐ启)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11]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襜(chā搀)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12]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假通“暇”,空闲。
[13]腾蛟起凤:《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孟学士:名未祥。
[14]紫电青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王将军:名未详。
[15]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6]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
[17]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
[18]舸(gě葛):《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轴:通“舳(zhú竹)”,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19]彩:虹。彻:通贯。
[20]彭蠡:古大泽名,即今鄱阳湖。
[21]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22]甫:方才。
[23]爽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24]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5]睢(suī虽)园绿林: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6]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27]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28]光照句: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这里指代谢灵运。谢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9]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
[30]望长安句:《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1]吴会: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云间:江苏松江县( 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32]天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北辰:《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帝阍(hūn昏):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34]奉宣室句: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35]冯唐易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36]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37]屈贾谊句: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圣主:指汉文帝。
[38]窜梁鸿句:梁鸿,东汉人,因得罪章帝,避居齐鲁、吴中。明时:指章帝时代。
[39]君子见机:《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40]达人知命:《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41]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2]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43]酌贪泉句: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
[44]处涸辙:《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涸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45]北海二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46]东隅二句:《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
[47]孟尝二句: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事见《后汉书·孟尝传》。
[48]阮籍二句: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49]三尺:指幼小。
[50]无路二句: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等,相同,用作动词。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51]投笔: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爱宗悫(què却)句: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事见《宋书·宗悫传》。
[52]簪笏(hù户):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百龄:百年,犹“一生”。
[53]奉晨昏:《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54]非谢家句:《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55]接孟氏句: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事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
[56]他日二句:《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孔鲤,孔子之子。
[57]捧袂(mèi妹):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58]杨意二句: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
[59]钟期二句:《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期,钟子期的省称。
[60]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61]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62]请洒二句: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固定链接评论(0)阅读(36)圈子编辑有奖举报
滕王阁
编辑
2007-04-06 13:19:44
滕 王 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诗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