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祭海:漁鄉的別樣風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20:41

穀雨祭海:漁鄉的別樣風情


2010-04-19 14:33:51   華夏經緯網

相關專題:

  春雨綿綿,滋潤萬物。穀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今年的穀雨節就是在一場綿綿春雨中來到的。往年這一天,威海沿海的漁村,是熱鬧非凡的。人們為迎接穀雨節的到來,要提前月余做各方面的準備。就等穀雨這一天,敬神祭海,祈求平安與豐收。今年因為天氣原因,漁民們根據氣象預報,都在穀雨前一天舉行了儀式,所以今年的穀雨節是提前過的。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4月20日前後。據說早在春秋時期,先民們就將此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兇免禍。這期間,要聚眾舞蹈,群起圍獵,堵水網魚,以慶萬物更新。從氣象角度看,穀雨,預示著大自然的雨水更加充沛,作為農耕為主的我國先民,早把這一節氣作為農事的重要時節。而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歷來認為,穀雨時節,百魚上岸,是出海捕撈的吉日。為了祈求神靈庇祐他們的海上生產一帆風順、魚蝦滿艙,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穀雨節,向眾神(龍王、海神娘娘)獻祭,並舉行各具特色的儀式。而我市沿海漁村的漁民在穀雨前後出海之際,所舉行的祭拜儀式,其民俗風情更具地方特色。

  穀雨這天,漁民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至龍王廟、海神娘娘廟、大海邊或者街頭巷尾,歡慶節日。據曾在榮成石島天后宮做過道士的徐元直老人(榮成市崖頭小遲家村人)回憶,節日這一天,石島天后宮裏一早就要把神殿、庭院、戲樓等處打掃乾淨,並把天后殿裏的“锏瓜鉞斧朝天鐙”等錫制儀仗搬出來,除去平時套著的絲織套子,擦得锃明瓦亮。然後,再把殿裏的布幔、匾額擺布整齊。到時候,漁民們手捧肩挑著豬、羊、香燭等供品來到這裡。道士們點燃當地商家或漁行老闆捐獻的煙花鞭炮,殿上鐘磐齊鳴,眾道士低眉頷首,誦讀經文,香煙瀰漫之中,人們頂禮膜拜,說不出的莊嚴神秘,道不盡的專注虔誠。

  前來進香的人有本地的漁民,也有許多外地行舟路過的海客。但是不論南北東西,他們都可歸於兩大類:許願的和還願的。許願者焚香膜拜後,俯首在地,嘴裏喃喃地向海神傾訴心願;還願的上過香後,則取來去年許下的供品,燃放鞭炮,在傘蓋旗幔的擁簇下大肆張揚。據說曾有一位南方漁民在石島天后宮一次許下6對旗桿的大願,第二年穀雨,他用一條大船專門從南方運來。那一天,天后宮人山人海,6對約10丈高的旗桿左右排列,12面杏黃大旗迎風飄揚,斗大的“天后聖母”字樣高聳入雲,無數信士翹首凝眸,心悅誠服。

  這一天,也有到海邊就近在沙灘上、漁船旁燒紙焚香,鳴放鞭炮,面海膜拜海龍王的。而在榮成石島、俚島等大碼頭,節日活動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延續時間長。除了廟裏的活動以外,大街小巷,擠滿了踩高蹺、舞龍、耍獅子的人群,氣氛比過年還要熱鬧。祭拜儀式的高潮在晚上。入夜,各個海口燈火通明。當地商家和漁行出面組織,向各行各業籌資舉行盛大的“放海燈”儀式。儀式的規模類似于佛教的盂蘭盆節。放海燈前,于寬敞處設置巨形香案,擺放祭品,焚香燒紙,並請僧道兩眾築臺誦經作法,同時向海裏拋施捨———預先蒸好的小饅頭。深夜,在低沉、蒼涼的鑼鼓聲中,人們聚集在海邊放焰火,拋施捨。焰火是自製的禮花,由鐵屑、木炭和火藥製成,俗稱“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時,人們將自製的各式燈籠點燃,下面托一木板,放進海裏。此時,海上燈火一片,隨浪起伏,非常壯觀。以後的幾天,各村都要組織唱大戲,白天唱,晚上唱,最多的連續唱四五天,整個漁鄉,沉浸在狂歡之中。

  在榮成龍須島、成山頭一帶,儀式大體相似,只是多了祭祀秦始皇的活動。秦始皇本是千古一帝,當地漁民世代相傳,逐漸把他說成了主管一方海事的神靈,因此對他的祭祀除了沿襲臣民對君王的那一套外,再加上一種對神的虔誠,故而這裡的祭拜活動在氣氛上就顯得尤為隆重。至於形式上的東西,反倒與別處相差無幾。所以漁行在這一天要舉行祭船、祭海、祭海神、犒勞漁民的活動。節前,漁行提供帶皮蛻毛的肥豬一口,用腔血抹紅,餑餑10個,營口高粱燒一缸,香煙鞭炮一宗。祭祀時,以漁行為單位,擺好供品,焚香鳴鞭,面海跪祭。祭畢,在沙灘上鋪上門板,漁行老闆及漁民席地而坐,共食祭余。大碗酒,大碗肉,划拳行令,直喝得天昏地暗。

  與漁行老闆的心態不同,漁民的母親、妻子們的心情卻相當沉重和寬容。她們希望自家的男兒們能平安無事,更希望肩負一家人生活重擔的兒子或丈夫們,不要為生活而拼命。所以,在祭海後漁民臨走之前,她們會默默地把一個用白麵捏好蒸熟的小兔子揣進兒子或丈夫的懷裏。這只小兔兒,傾注了母親、妻子全部的愛和關懷。它的潛臺詞是:打不著魚沒關係,不用生氣,咱懷裏不還揣著小兔兒嗎?海裏不給吃的,咱山上找去,只盼你平安歸來。由此可見,漁家婦女的愛心和博大胸懷,以及那時漁民受雇出海時,心中無奈與感傷交織的複雜心情。

  新中國成立後,漁民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組織起來,辦起了互助組、合作社,漁行失去了支配地位,穀雨節大規模的祭拜活動曾一度消失,但祭海聚餐的活動卻有增無減,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到了穀雨這天,漁民以生產隊為單位,早早來到窩棚———堆放和修補船網工具的倉庫,聚齊後一同登船,燃鞭張彩,把酒臨風,其樂無窮———穀雨節從此真正成為漁民自己的節日。

  改革開放以後,我市沿海富裕起來的漁民將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滲透到這一活動中,使這一古老的民俗活動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但是,傳統的形式還是沒有改變,並且一代代傳承下來。到了穀雨這天,淩晨時分就要起身準備,清晨時,大家早就把備好的供品,香紙,鞭炮安排妥當。大餑餑是婦女們提前幾天就蒸好了的,頭八印的大鍋,一次只能蒸三個。抹了腔血的肥豬,是前一天宰殺的,整好形,挂上紅彩,擺放在木板上。那香燭等供品都是上乘的好貨色,也是提前到城裏採購的。只見那道路上,卡車、轎車、商務車、三輪車、拖拉機,都披紅挂彩,載著供品,打著彩旗,坐著眾人,浩浩蕩蕩朝祭拜場地進發。那港口裏的漁船,也是紅旗飄揚,張燈結綵。到了吉時良辰,點燃煙花鞭炮,或朝拜神像,或朝拜大海,既莊嚴又神秘,十分專注與虔誠。

  如今,穀雨祭海的民俗在我市沿海彌久愈盛,這極具漁家特色的鄉土風情,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早已成為民俗旅遊的一大亮點。如果你在穀雨這天走進漁家,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漁民們都會用大盤的魚蝦,大碗的燒酒,熱乎乎的炕頭來招待你,讓你盡情領略豪爽的漁家風情。叢樹國/文

來源:威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