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记】六枝梭嘎:长角苗的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04:55
【黔行记】六枝梭嘎:长角苗的故乡

 

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特区、织金县与纳雍县三地交界处,海拔1400至2000米的大山深处

世居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

他们散布在12个自然村寨里,总人口不足六千人

独特的长牛角状头饰是他们的标志

      据说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奉命“剿匪”水西彝族宣使安坤,几经大战,安氏大败。许多依附于他的苗族群众为了躲避战乱而四处逃散。他们逃到三地交接处的箐林中,以狩猎为生,才得以保存下来。由于曾在箐林中生活,他们也被称为“箐苗”,意思就是躲在箐林中的苗族。为了吓唬林中野兽,他们在头发中扎上牛角状的木梳,再用麻线、毛线及逝去的先人的长发盘结成硕大的发髻,因而又被人们称为“长角苗”。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长角苗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直到挪威人约翰杰斯特龙来到这里,中国和挪威政府在此地联合建立了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长角苗现在仍然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上身是白底蓝花的蜡染短衣,下穿黑底、红白横边的百褶裙,身后还拖着条画绣片,她们的发髻据说是盘得越大则越美。这巨大的发髻只在节日盛装的时候才盘的,平日里,女人们通常只在头上插着个大木角。早在读书期间,我便曾在民族服装史的课上看到过关于长角苗的图片,而今,我是如此迫切地想要和她们来个零距离接触。

      由于夜里的一场雨,通往六枝梭嘎的那条公路已经变得泥泞不堪。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后,我终于透过崇山峻岭的遮掩,看到了长角苗那古朴、神秘的身姿。

六枝唆嘎博物馆内展示的长角苗女子服饰与发型

博物馆外绘制蜡染图案的姑娘

走进村寨,脚下的山路越来越泥泞

令人欣慰的是,寨子里的人们都住上了政府修建的石屋,不再是过去难以遮风挡雨的茅草棚

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浪潮也逐渐渗透到大山里

长角苗人也开始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这种影响的直接结果是,寨子里的男人们开始走出山外去打工。

地处大山深处的梭嘎水源匮乏,村内的这个自来水管是全村赖以生存的水源

女人、孩子和老人驻守在家中

她们也具有了商业意识,当远远看到我们走来时,她飞快端起乐器摆起了pose

我很希望能够看到她们盛装时的发髻

但平日里,女人们通常只在头上插着个大木梳

我走进了一户人家,表达了我希望能看到梳头全过程的意愿,主人欣然答应

这是一个六口之家,一位老人、三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男人外出打工去了

这是她们家的厨房兼饭厅

这是她们家简陋的卧室,除了一张床和一个破旧的柜子,再也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

昏暗的灯光下,母亲开始为女儿穿上盛装

 

长角苗实行民族内部通婚,因此,婚姻成为维系长角苗12个村寨亲情关系的纽带。

在过去,曾经存在一夫多妻制现象,现在已开始按照国家法定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

梳头通常是由家族中年长的妇女来执行。

先要在头上固定上一根长约30厘米、形如牛角的两头尖尖的大木角,将头发盘在脑后

再在木角上把假发(由麻线、毛线、头发梳成)盘成巨大的“∞”字形

不过据了解,以前人梳头所使用的可都是真发

孩子们从小便会将母亲平日里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并一代代传下去

然后再用白头绳挽紧,束得干净利落,牢牢地稳置头顶

梳这样的头至少得耗费将近一小时的时间

  她们所穿的百褶裙色彩斑斓,最醒目的是背后垂下的那块绣片

所有的花纹都是一针一线绣上的,各种颜色非常协调地展现在布面上,非常精致

孩子的姥姥也来帮忙了

我给小姑娘拍照的时候,她很习惯性地就摆出这个叉腰的姿势望着我的镜头

看来给她拍过照的人一定很多很多

也许我们会暗自感叹“商业化”的脚步

但从旅游者的角度和从当地人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太穷了……

一家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