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我的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16:30
秦牧先生笔下的“十里花街”,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在那炎热湿润的神秘雨林,南海之滨,珠江河畔,有那么个令人神往的南国花城,广州得到花城的美誉,我们得感谢唱响“花城”品牌的文学大家秦牧。
花城表征了广州人的自然家园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而广州人则以爱花、养花、赏花和护花为其明显特征,这成为他们进而爱护和维护自然家园的文化根基。一年一度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秦牧于此挖掘出这年习的文化底蕴。这一令人陶醉的东方节日情调,渗透着广东人的自然精神。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广州的从化,广州老城区都处亚热带。这是一条重要的分水岭,这里四季花开,品种繁多,不少热带和温带的花卉能于此安身立命。加上人工巧为,春夏秋冬四季鲜花同堂,都挤在年宵花市上开放。古岭南是出产和向北方“出口”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之地,古代北方人多觉其神秘。这也许要归功于海上丝绸之路使异邦的奇花异草最早移入;或许由于商业历来发达,历史上的一口通商和近代的开放;也许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广东人首先富起来,……这些因素综合起着作用,使花城作为其省会的文化品牌变得顺理成章。花文化不只是广州的专利,但广州作为省会,有条件凝聚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花文化。广州人对花的审美眼力是惊人的,“一盆花果,民众大抵能够一致指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这种审美精神或说审美中的自然精神,孕育了广州现代生态方面的骄人业绩。
余秋雨曾记述广州的春节气氛和人们对花的热情:“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在花丛中生活的人是有福的。因为这些人的社会生活相对会和谐一些。花市上,买了花的人们把花树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人流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他们有时挤得前胸贴后背,却仍笑意盎然,显得相当礼让。三天花市,几百万人逛花街,这一文化奇观中竟少有事故,更是一大“奇观”。花带给广州人祥和,这话一点不假。花,是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大多数地区的人传统上都有家中养花的习俗,外地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广州人的家居,阳台和窗台一般都种花。“绿色家庭”活动首先在广州开展和取得成功,对家庭的稳定是起作用的。三大城市调查中,广州的离婚率最低,人们爱惜家庭稳定。外地女子还以此确认广州男子顾家,是一类好男人。这种和谐影响着一系列的社会生活。公交车上吵架最少的恐怕数广州人,公关艺术最早在广州铺开,政府对民负责,社会生活的公众听证,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这些花朵都先在广州落地生根。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改革之初“打工部落”的苦难,现时农民工讨薪的艰辛等,但一个充满鲜花的城市,与一个和谐的社会有那么多的相似性,她对这类不公总能作出反省和迅速的反应。
花还是广州人生命的一部分。热爱鲜花和怜惜花朵的民族或文化地域,人们的心态相对平和得多。从外地入户广州的颜湘茹在文化散文《广州有什么好》中,娓娓道出她如何融入广州。她习惯了很多东西,还习惯在菜场看到鲜花,觉得广州人手中的菜如果让他们显得平庸和生活化,但手中的花则使他们显得很精神,带着一点不凡。花市上你可以看到,压花价的小心翼翼,让花农有赚头,而花农不会因你压价而发火,只是笑着拒绝说“卖不了”,还会说些大家发财之类的话。大概养花陶冶了广州人的性情,拼搏是拼搏,日常生活却比较随和、闲散和淡泊,有怨言但不轻易发火伤人,心境比较平和,有道家风范等。
花城就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孕育和生长起来。绿色广州是自然家园、生活和生命自身的协调平衡。从花城品读出这么些文化意味,我更觉得,花城应该成为广州永恒的文化品牌。各个时代可以有不同的追求和城市理念,但花城却是一个基本的理念和现实,它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