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被董卿和朱军砸晕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3:58
   我是怎么被董卿和朱军砸晕的   
关军@ 2010/11/14 14:54 .       也许是工作习惯使然,12日当晚,还是把电视调到了亚运会开幕式的直播。广州台、广东台的几乎所有频道和CCTV的多个频道同时在转播开幕式,堪称高规格。粗略看一眼画面,依然是吊威亚的趣味、大型团体操的趣味,了无新意,于是我任由电视开着,在房间里胡乱地翻阅报纸。
    电视解说的声音还是不可避免地入侵听觉系统,女的是董卿,男的是朱军,都是那种把自己搞得很昂扬的诗朗诵体的解说。短短几分钟的工夫,我觉得自己已经被砸晕了,解说词里这样一些宏大的词汇不断涌现:梦想、激情,大地,太阳,盛典,和谐,辉煌、奇迹……这样的解说,两年前和六个月前,我们似曾相识,这样的腔调,30多年前我们也熟悉无比,它金光闪闪,晃得你睁不开眼睛,却全然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
    突然想起,不是说白岩松要解说开幕式吗,而且是没有底稿的即兴发挥,获悉此消息时我还颇为惊诧,不敢相信。难道这个大胆创举这么快就被河蟹了?
    我开始胡乱按动遥控器,到了CCTV新闻频道,耳朵突然接收到了白岩松的声音,其时香港代表团正在入场,白岩松以接近口语的语气来了一句“家里人”。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白岩松都是以轻松、随意、略带评论性的口吻说话,你会觉得这很像聊天,而非印象中的电视解说。
    一直以来,CCTV是很不愿意承认主持人、解说员也是人这样的事实的,于是他们在镜头前偶尔打个哈欠,补一下眼影,都算播出事故。既然不被当人,也就没法说人话,到了这种盛大场合的解说,不说人话的传统越发地登峰造极。
    现在,新闻频道低调而大胆地做出一个尝试,推出了白岩松的口语化解说,哪怕你不喜欢白岩松的风格,都应该为此鼓掌,毕竟死水起了微澜,铁板出了缝隙,我们的耳朵有了选择的权利,这实在是一个突破。即使从舆论宣传的需要出发,传播语言的人性化也是大势所趋吧,希望新闻喉舌把说人话的改革不断推进,到了直播下一次盛典的时候,但愿白岩松式的解说不至于躲在一个旮旯里。届时,不妨也有一个频道播放诗朗诵式的解说,以满足特殊口味观众的需求。
    不仅电视解说不说人话,整个开幕式的艺术表达也没有脱离宏大叙事的空洞、张扬和虚弱。原本还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开放思维有三分好感,到了它开口表达,依然是乏味的腔调。我怀疑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冥想,也没有能力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仅以歌曲为例,大明星的独唱、群星的合唱,双星的对唱,都不断重复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金光闪闪的大词儿,感觉停留在了《亚洲雄风》的审美趣味上,某种程度上还退步了——现在的文艺徒有宏大,连旋律之美和诗意语言都成了奢望。
    这几天在美食之都广州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我想好了,每天晚上挥舞手臂蹦跳一个小时,绝对促进消化,健体强身。我是受了现场的启发,运动员入场的气氛营造与北京奥运出自一个模子,即一大群年轻人整齐划一地、程式化地挥臂、蹦跳,如同被按了开关的机器人,他们的面部肌肉因劳累而僵硬,看台上亦有大批年轻人挥舞双臂,类似春晚的领掌。假使我是来宾,一定会想,这是真实的欢迎?看起来多假啊。白岩松的解说很给力:“现场表示欢迎的志愿者们,或者说演员们……”。
    与以往的一些盛大场合一样,这样的开幕式,卯足了力气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进步,现代化,以及融入全球的渴望。而我看到的诸多细节,表达的却与此不符,它只是提醒外界注意,中国依然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度。

(这是前一日网易评论。一位网易网友的留言,堪称妙论:如能体谅弱者希望强大的心情,就应宽容他们模拟强大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