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典音乐入门(14)-门德尔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13:11

西洋古典音乐入门(十四)——门德尔松

1809——1847

Felix Mendelssohn

 

    他的音乐优美精致、令人舒适、有节制、旋律悠扬,而且毫无瑕疵,不同于那些不朽大师的作品那般深刻和富于灵感,不含暴烈的激情,但却是天才的创作。听过门德尔松的旋律之后,你不会感到消沉,旋律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刺激到你的耳朵。初听者知道自己听的是优雅而美丽的音乐,行家亦认可其无与伦比的技巧,尽管反对者们因为作曲家未能达到更伟大的高度而感到失望,但一个人可以不必极为狂热或反叛,却仍然独特而出色。

    门德尔松从未穷愁潦倒,他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德国籍犹太银行家,他将人们想象中银行家所应有的一切保守与拘谨都传给了儿子。评论家们说,门德尔松音乐的主要缺陷,是他从未完全地放任自己。你无法想象门德尔松像贝多芬那样在奥林匹斯山上向上帝挑战,或像浪漫时期的舒曼那样纵情宣泄情感。他通常是轻松愉快的,即使忧伤也是有所节制的、优雅的忧伤。

    他远超过一个有条理的、才华出众的音乐家,他的天赋才华令人难以置信—他位列榜行榜第11名,居天才作曲家之首,距第4到第10位半人半神式作曲家仅一步之遥。对这一排行不可掉以轻心;在他之下紧接着就是德沃夏克、李斯特、肖邦、斯特拉文斯基,还有威尔第。追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屈指可数的少数人的足迹,委实是一件荣耀的事。

    他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银行家父亲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富有的母亲能够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他是所有浪漫主义者中与生俱来的音乐家,具有和莫扎特出奇相似的天赋奇才:他是出类拔萃的钢琴家,当时著名的指挥家,卓越的管风琴家,令人尊敬的教育家,也是世界级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生于汉堡,父母让他在舒适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成长。他3岁时汉堡被法国军队占领,便随家迁往柏林。不久他便随艺术气质浓厚的母亲学习钢琴,他异乎寻常的才能需要高水准的专业教师教导他。9岁时他便在柏林举办了首场钢琴音乐会。1821年到家中听他姐弟演奏的客人中有韦伯。那一年欣赏这位神童的还有歌德,他在早年曾听过神童莫扎特的演奏,如今又为这新的奇才所震撼,他邀请门德尔松到魏玛附近的家中做客: “我是扫罗,你是大卫,”歌德后来给年轻作曲家写道,“当我悲伤沮丧的时候,来我身边,用你甜美的旋律安抚我的灵魂。” 从年轻的门德尔松身上可以期望并找到匀称、均衡且恰到好处的道路,他接受的是相当于全英最好的预备学校和第一流大学所能提供的教育,17岁时就创作出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这是最典型的梦幻童话音乐,轻盈、有趣、欢乐,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它远远超越了任何年龄的普通音乐家的能力。尽管这不是门德尔松最好的作品,但即使他只写过这一首乐曲,他和这首乐曲也都会受到高度评价。音乐人士说,在他之前和之后没有人(甚至莫扎特)在这样的年龄能够创造出如此了不起的作品。

    门德尔松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3位不朽者的作品都加以悉心研究。1829年,年仅20岁却早已是精湛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指挥的他,安排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从而触发了大众对巴赫音乐的新兴趣。若说此举使巴赫走出沉寂或许是夸大之辞,但它确实引起大众对排名第一的音乐家新的关注,从那以后他变得声名大噪,再也不需要介绍了。据说当时有人说:“除巴赫之外别无上帝,门德尔松就是他的预言家。”

    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一样,不像大多数浪漫主义者那样反叛古典主义传统。他从不狂暴。由于生活的时代,他潜移默化地吸收浪漫主义的特点,不像同时代的柏辽兹或李斯特那样非正统,或像舒曼或肖邦那样活跃。如果说舒曼是浪漫的古典主义者,那么门德尔松就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者。

    1833年,遍游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和苏格兰后,返回家乡不久,他被任命为杜塞多夫的音乐指挥,负责教堂音乐、歌剧和两个合唱团——这是他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职务”。6个月后他离职而去,但他很快又接受了一个更显赫的职位,成为著名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指挥。音乐化的门德尔松和音乐化的莱比锡珠联璧合。度过快乐的5年之后,他不无犹豫地离开莱比锡,回到柏林领导一个计划中的艺术学院。尽管学院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再次赴英格兰旅行之后,他在音乐界的地位已十分稳固,又被授予普鲁士国王乐长的荣耀职务(这只是一个虚职),他得以回到他热爱的莱比锡指挥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并进行创作:在国王的鼓励和经济支持下,他在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另外,1846年和1847年因他辛勤努力的工作而在英国获得神话般的成功.然而过度工作使他的健康很快受到损害,没有活过38岁。

    尽管如此,他仍是十分多产。他的作品包括5首交响曲,3首奏鸣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2首钢琴协奏曲,儿首非常著名的前奏曲,2首备受称赞的神剧,许多配乐,还有大量室内乐作品。他最后致力创作的《以利亚》,被普遍认为是最好的神剧之一,仅次于亨德尔的《弥赛亚》,与海顿的《创世纪》并列。这是门德尔松在公众面前最辉煌的胜利,英国女王的丈夫为此写道:“致这位高贵的艺术家,他使我们的耳朵摆脱那毫无意义的混乱声音,开始领悟所有的和谐与纯粹。”第二首神剧《圣保罗》不及《以利亚》那样广受欢迎,但也足堪进人1Q首最好的神剧之列。

    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门德尔松浪漫主义的一面,在下面3首序曲表现得最为明显: 《芬格尔山洞》序曲,一首真正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意的、“细腻平衡”的交响诗;《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如果仔细听,你能听到《芬格尔山洞》中浪涛拍岸之声。

    5首交响曲按发表顺序而非创作先后来编排。它们是: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1824年,门德尔松15岁时作,被认为是相当不错的作品。

   《B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颂赞歌”,1840年,一首用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风格创作的合唱交响曲,受到许多评论家的严厉批评,但也有人称赞它.认为无须将它与最伟大的合唱交响曲作比较。

   《a小调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1842年,被专家们认为不如《芬格尔山洞》序曲,也创作于苏格兰。

   《A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1833年,几乎受到一致喜爱。

   《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宗教改革”,终乐章中有熟悉的颂歌《安全堡垒》,作于1832年。发表于作曲家死后20年,当时他曾想将它烧毁。

    在此之前,门德尔松在12 ——14岁之间曾写了12首较短的弦乐交响曲,由3个乐章构成。这12首早期的交响曲和上述5首主要交响曲至今仍可找到,都还常被演奏,而且可以在古典音乐电台里听到。《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是最常被演奏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次之,《第五号交响曲》“宗教改革”也十分受欢迎,尽管对它评价不高。

    门德尔松著名的钢琴作品包括《无言歌》、《E大调随想回旋曲》还有《前奏曲与赋格》。

有些人认为他的杰作是神剧《以利亚》(有人认为它十分出色,但不够均衡),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是抒情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38年(当时作曲家29岁),著名小提琴家戴维即要求门德尔松写作这首乐曲,但经过几年之后才完成。在当时门德尔松回答这一要求说:“谢谢你催促我。我极愿意为你写作一曲,如果眼前我有适当的时间的话,我会为你写一些东西的。但这件工作并不容易。你要求它应是出色的,但我如何做到呢?”音乐人士说它不是一首“深刻”的作品(专家们在许多重要领域都热衷于“深刻”一词,如文学、政治理论、酿酒),但也认为它有雄辩力,旋律感强,始终很美。对入门者帮助很大的作家莫登将第一乐章描绘为“激情的”,第二乐章是“柔和的”,第三乐章是“活跃的”—这些词对听众是有意义的。

    也别忘记门德尔松热情奔放的《婚礼进行曲》,它是《仲夏夜之梦》配乐的一部分,也许比任何一首古典乐曲都广为人知。

    和排行榜上许多作曲家不同.门德尔松在有生之年便已深受欢迎。

    并非每个人都是门德尔松迷。他最严厉的批评者中有萧伯纳,他从1888——1994年用笔名“巴塞托”为《伦敦明星》杂志撰写音乐评论。他写道:“尽管门德尔松在音乐中以感人的柔情和雅致表达自己,时而表现出高贵和纯粹的激情,使我们忘记了他所有装模作样的文雅、墨守成规的感伤主义、以及他贩卖神剧的可鄙行为,但他不能跻身伟大作曲家之列。他比舒曼聪明,正如但尼生比白朗宁聪明。对那些把但尼生看成本世纪伟大诗人的人来说,他确实是本世纪伟大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比史博更激烈,更具创造性与灵感,比舒伯特能干得多,也受过更多教育。但是,把他和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或瓦格纳相比,你便可以决定对那些宣称他为‘大师’的盲从者采取什么态度。”

    对门德尔松很好的一件事就是,在他死后的140年间,无论评论家对他的评价如何起起落落,公众在他生前和死后始终认为他是绝对杰出的,到今天仍然如此。  

    门德尔松的热情支待者们假定他本可以成为最“完全”的音乐家,因为他的早熟、伟大的天才,以及多面性。他是才华出众的作曲家、教育家、改编者、演奏家和指挥。虽不是“最伟大的”,但是最“完全的”。

    虽然门德尔松和舒曼在莱比锡一同工作,而且同年,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舒曼张扬外露,门德尔松却是相当律己的。舒曼抛弃对传统形式的题献,正如我们看到的,他创作的作品称为《狂欢节》、《儿时情景》、《阿拉伯风格曲》或《克莱斯勒偶记》,那是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标题?作曲家应写作牧歌、经文歌和赋格,还有后来的奏鸣曲、交响曲及协奏曲:这才是正当的事,也正是门德尔松所作的。这种种不同之处显然融入音乐之中。舒曼(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和瓦格纳)是浪漫主义的实验家,用音乐的原料进行试验,用节奏、调性关系与和弦,用不协和音、对比与冲突。这不是门德尔松的方式,但他的音乐白璧无瑕.儿乎天衣无缝。那是他如此崇拜巴赫的原因吗?不尽然,所有的音乐家都崇拜巴赫。但这是同行们在他生前崇拜他的原因之一,尽管他比他们中的许多人少些冒险精神。

    1847年11月4日,忍受了几个星期在当时不明原因的病痛之后,38岁的门德尔松离开了人世,现代医学认为一连串轻微中风导致更严重的中风。他虽然不是排行榜中最短命的作曲家(舒伯特只活了31岁)。

入门曲目

    入门曲目中有一首交响曲,即《A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它是评论家的选择,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遵照门德尔松本人的意见,它在他有生之年并未发表,但1833年他在伦敦指挥了它的首场演出。在此之前两年,他从罗马写的一封信中说:“我的《意大利交响曲》取得了很大进步,它将是我的创作中最成熟的东西,特别是最后乐章,激动的急板、”确实,最后乐章在今天仍备受专家青睐。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毫无疑问应该包括进去,它也许是门德尔松最抒情的作品,单其旋律就足以使它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重要的小提琴交响曲并列。人门曲目也少不了人人喜爱的《仲夏夜之梦》序曲。除了序曲,门德尔松还为该剧写了大约12首乐曲——自然包括退场曲《婚礼进行曲》。序曲作于1826年,受普鲁士菲特烈·威廉国王之托的其他音乐则到1842年以后才写。

    第4首入门曲目是一首室内乐作品,《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选择它的部分原因是他在16岁时即创作此曲,甚至早于《仲夏夜之梦》序曲,还因为这首乐曲确立了他的地位,使他不再仅是一名年轻优秀的作曲家,而进人了伟大作曲家的行列。它是典型的早期门德尔松风格,轻盈浮动而且柔和,许多专家认为可与他更成熟的四重奏媲美。

    最后是作曲家最脍炙人口、也大受音乐人士赞赏的作品——《芬格尔山洞》序曲,亦称《赫布里底群岛》( Hebrides,地理资料很久以来就表明芬加尔洞窟是马尔西部一个小岛上的自然景观,并不在赫布里底群岛)。那是一个海景,作家兼评论家尤恩(David Ewen)摘引了下面的描绘:“它无疑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生动的印象,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在岩洞中轰鸣的浪涛,海鸥尖厉的鸣叫,空气中咸咸的味道,海草强烈的气味,还有这北方景色的优郁回响。这真是浪漫主义想象与浪漫主义音画的杰作啊!”

门德尔松:入门必备

作品名称

交响曲:

    第四号,A大调,“意大利(Italian )

其他管弦乐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

    芬格尔山洞(Fingal' s Cave)序曲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 s Dream,序曲及戏剧音乐)

室内乐作品:

    弦乐八重奏,E大调

主要作品

(1) 乐队:
    五部交响曲:《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1824年,门德尔松15岁时作,被认为是相当不错的作品。《B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颂赞歌”,1840年,一首用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风格创作的合唱交响曲,受到许多评论家的严厉批评,但也有人称赞它.认为无须将它与最伟大的合唱交响曲作比较。《a小调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1842年,被专家们认为不如《芬格尔山洞》序曲,也创作于苏格兰。《A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1833年,几乎受到一致喜爱。《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宗教改革”,终乐章中有熟悉的颂歌《安全堡垒》,作于1832年。发表于作曲家死后20年,当时他曾想将它烧毁。
    序曲有:《仲夏夜之梦》(1826)、《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又名《苏格尔山洞》)、《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丽的梅露西娜传奇》(1833)和《吕伊·布拉斯》(1839);

    钢琴协奏曲有:《G小调》(1831)、《D小调 》(1837); 双钢琴协奏曲有《降A大调》(1824) 《E大调》

    小提琴协奏曲: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2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1844)
(2) 合唱作品:
    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交响康塔塔《颂赞歌》(1840,有人称之为第二交响曲);九首诗篇歌;九首经文歌。
(3) 戏剧音乐:
    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
(4) 室内乐:
    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 (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38、1843)。
(5) 钢琴:《升F小调随想曲》(1825);《E小调回旋随想曲》;六首前奏与赋格(1832-1837);六集《无词歌》。
(6) 管风琴:三首前奏曲与赋格(1833-1837);六首奏鸣曲(1839-1844)。
(7) 歌曲与主调合唱曲:十套钢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调合唱曲。

 《芬格尔山洞》

    《芬格尔山洞》(又名《赫布利德群岛》)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音乐会序曲。此曲开始创作于1829年,这一年,门德尔松偕同友人渡海赴苏格兰游览了西海岸的赫布利德群岛。赫布利德群岛上有着众多美丽的迷人山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群岛中以苏格兰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芬格尔山洞。当潮水进出山洞、浪花拍打着洞中石柱的时候,芬格尔山洞便会发出响亮悦耳的声响,声闻数里。因此,它又素有“音乐的岩洞”之名。有感于芬格尔山洞的神奇景色,门德尔松游览归来后马上就着手开始写作,并于1832年最后完成。一经演出,这首序曲就声名大噪,被同行们赞叹不已。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听过这首序曲后,称门德尔松为“一流的风景画家”。勃拉姆斯也感叹到:“如果我能写出象门德尔松这样的序曲,我愿意用我的全部作品与之相抵”。 

   《芬格尔山洞》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呈示部第一主题就呈现了出来。它由中提琴、大提琴及大管奏出,刻画了浪花奔涌着撞击在断岩峭壁上的情景:接着,第二主题也奏响了。它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优美而无拘无束,这是作曲家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讴歌:音乐继续进行和发展着,那绵延不绝的旋律似一浪推一浪的浪花、又似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面……涨潮了!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掀起了滔天巨浪,海浪撞击在一起击碎成无数的浪花——呈示部的末尾为我们展示了这一无比壮观的奇景。 

    在展开部中,音乐又恢复了序曲开始时的情景——浪花重又发出了均匀的拍打声。不久,海浪再次翻腾而来,从这里我们听到了英雄的传说故事的回响,看到了一往无前的咆哮的风暴:再现部中,音乐在依次历经了宁静的心绪和昂扬的热情之后,再次恢复了平静。最后,全曲结束在单簧管柔和的吹奏声中。 

    门德尔松这首序曲描述海鸥飞翔,芬格尔山洞面向大海,任海涛冲击的景观。瓦格纳就此曲,曾称门德尔松为“第一流的风景画家”。序曲为中庸的快板,b小调。代表波浪荡漾的第一主题先以弱低音出现,然后扩大。接着第二主题由木管表达,它的高潮迭起令人想起大风和冷峻的洞穴。平静下来后,D大调第三主题由低音管和大提琴演绎出阳光下温暖和明亮的大海的感觉。达顶点后再现第一和第三主题,终结部再活泼地展开,依旧以第一主题为主,强有力地结束。

    这首序曲的版本可选:

    1.卡拉扬1987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49 743-2。这张唱片上另有门德尔松的第三、第四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2.阿巴多1985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DG,CD编号423 104-2。门德尔松序曲专辑,其中还收有《仲夏夜之梦》选曲、《吕伊·布拉斯》(Ruy Blas)序曲、《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企鹅》评介三星。

    3.科林·戴维斯1970年指挥BBC交响乐团版,Philips,CD编号442 302—2,廉价小双张。这2张唱片上另有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阿卡多/迪图瓦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第四交响曲》、《仲夏夜之梦》选曲,《吕伊·布拉斯》序曲、《随想回旋曲》和《无词歌》精选(哈斯钢琴),《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4.韦莱(Weller)指挥爱乐乐团版,Chandos,1993年版。CD编号CHAN9099。这张唱片上还有门德尔松的第一、第五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这首序曲的历史录音可选:

    1.富特文格勒1930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收于KOCH.CD编号37073-2(2张)。

    2.比彻姆1938年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收于DUTT,CD编号CDLX001。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于1822年,呈献于门德尔松当时的老师里茨,当时门德尔松大约13岁。此曲手稿1951年由梅纽因在门德尔松家中发现,共3个乐章: 

    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先由乐队呈示,第一小提琴充满感情地呈示F大调经过部开始句,第一主题再现,以A大调结束经过部后,主奏小提琴加入,第二主题由主奏小提琴以F大调演奏。发展部以乐队处理第一主题始,主奏小提琴加入后,转向D小调。再现部先是第一主题再现,主奏小提琴再现第二主题,弦乐合奏的第一主题动机以对位形态与之交织。最后以合奏第一主题而结束。

    2.行板,D大调,自由的变奏曲式。第一小提琴先奏富抒情味的主题,变奏处理后,主奏小提琴的华彩加入,转入降B大调,小提琴奏三连音符。主奏小提琴的旋律由各种乐器处理后,进入小提琴的华彩,弦乐发展而形成高潮,这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3.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由主奏小提琴奏充满活力的第一主题,经过部后,第二主题由第一小提琴以F大调呈现,两个主题交织,出现华彩。发展部以主奏小提琴的华彩始,再开始处理第一主题。在经短暂模仿后,低音弦乐处理主题动机,主奏小提琴奏这一主题,进入再现部。再现部第二主题以D小调再现,结尾以第一主题为基础,短小而有力。(林逸聪《音乐圣经》)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

    瓦尔特·达姆斯在他所写的门德尔松传中,用寥寥几行文字便从美学的角度评价了这首作品:"它具有和文学杰作相同的特点:炫技部分尽管也受到听众的欢迎,但只是成功的一个很小的方面。音乐的交响性特点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最清晰的发展,尽管独奏部分有着自己的炫技成分。从而使独奏部分更接近莫扎特的作品,而不像贝多芬,更不像勃拉姆斯……这首协奏曲的总谱是门德尔松所有作品中最宝贵的一颗明珠,其清晰性、线性发展和音色均无以伦比。独奏小提琴帝王般地主宰着整首作品。”

    门德尔松的好友、音乐家斯汤蒂尔·贝涅特对比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说道:“前者是亚当,后者是夏娃。”也就是说贝多芬的是男性的,而门德尔松的是女性的。虽然不能认为他说得完全准确,但在某种程度上他指出了那两支协奏曲的性格的核心,而且,也巧妙地摆正了每支乐曲的地位。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6/8拍,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

     第三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