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主导股市潜规则:八种灰色关系曝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9:27
理财周报记者 李晔斌/文
熊市来临,牛市渐行渐远。去年“人有多大胆,股有多高价”,退潮时回归理性,我们找寻当初泡沫股价的缔造者。
本期理财周报解剖上市公司与买方、卖方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甲方”、“乙方”之间的角色变换,客观呈现当今世态。
基金曾经手握3万亿资金、占1/3流通市值,是A股市场的绝对主力,使得个股的定价权正逐步由上一波牛市的个人大户坐庄模式为主演变为基金、研究员、上市公司合谋的产物。其中具体情形不一,有规范合作,也有灰色地带甚至暗箱操作。
在个股“定价权”的争夺战中,谁是“甲方”,谁就掌握主动权,相关利益方都把他视为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这个词逐渐流传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潜规则之一。
2006年以来牛市行情中的泡沫是怎么缔造出来的?定价过程中几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终于手握定价权
牛市伊始,机构们一直在叫喊,中国上市公司的价格不能跟着国外股市走,而是应该掌握中国定价权,去年他们终于掌握了定价权,基金、研究员、上市公司凑在一起联手将上市公司价格定到40倍、50倍甚至100倍市盈率。
同样具有定价权的买方、卖方和上市公司,现在又开始喊着,中国股市有泡沫,我们要回归国际股市的定价水平,现在又在主动通过抛售股票来实施自己的定价权,中国平安(41.68,-1.47,-3.41%,)可以从被研究员认为仍在建仓期的150元暴跌至目前的40元左右,而香港市场的中国平安价格还在50元以上,交通银行(7.76,-0.06,-0.77%,)股价8.3元,而港股交行超过9元——这就是我们具有定价权的机构的作为。
在目前中国股市更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他们却无视定价,仍在不停抛售股票。历史数据显示,往往在股市上涨到高点的时候,基金的仓位通常是处于高位,而在股市下跌到低点的时候,基金的仓位却通常处于历史低位。
典型关系一:三方联盟
上市公司提供内幕 券商出具王牌报告 基金配合买入
有别于中国股市早期连拉涨停的恶庄行为,本轮牛市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更为职业和周密。
“一般由券商牵头,组织数家基金与上市公司高管会面,公司高管直言希望基金能对公司股价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并提前泄露将在数月后公布的重组等种种利好消息。”
一位券商人士向记者如是介绍,“之后,一方面基金会利用数周时间调仓布局该股,另一方面券商会派出王牌研究员针对该上市公司撰写研究报告,待基金布局完成便对外发布报告,利用舆论优势引领当时市场投资方向,此时基金则共同持有一只个股较多的流通股份,锁仓推高,最后利用投资组合公布的时间差,完成调仓换股和盈利出局的目的。”
这种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的定价模式在股改的过程中被充分表现出来,在上市公司的对价谈判中,机构投资者往往要坐在一起为共同利益商量对价后与大股东谈判。有的投资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坐庄行为,这种行为同样对股价产生巨大影响,但从法律上讲,股改询价是合法的。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向记者详细描述了一次“三方会谈”:曾经由一家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牵头,组织上市公司高管与几位基金经理“喝茶”,决定共同投资某股票。会后,各自开始建仓。建仓顺序是,先种“自留地”,再建基金仓。结果,基金的仓还没建完,股票价格已经暴涨。于是,众基金经理相互指责,局面混乱。
三方联盟关系中,掌握消息主动权的上市公司高管是当仁不让的“甲方”。极端的例子是,一些一年只做一两只股票的私募,会对一个公司进行长达半年的调研,一旦决定买入,便密切跟踪该公司一切重大变动,因此逢年过节都会重点拜访公司董秘。
典型关系二:资金说话
上市公司提前泄露消息 上门求基金拉股价
也有上市公司求着基金拉抬股价的。这时候基金摇身变为甲方。个别实力强大的基金公司跳过券商环节直接与上市公司密切合作。
两个业内周知的典型案例是:早前多家基金联合锁仓某电器公司,临近年末,为了来年该公司报表能好看,几家大庄家直接掏钱高价全款买下该公司的全部库存电器。等待年度报表公布之时,销售收入奇高,利润也异常出色,而应收账款却出奇当然地少,这批买下的电器在坐庄结束后全部削价处理结束战斗。
还有一个例子是某银行股,重仓该股的基金向该银行存入大量现金,然后再从该银行大笔贷款,贷款利率很高,期限较短,年末更是大笔申请贷款。待报表公布后,该银行存贷款均快速增长,利润也大幅提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也急速下降,自然该银行股继续大涨,全部成本均收回。
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自该基金成立以来,每天宾客盈门,上门拜访的全是上市公司代表,话题只有一个:“请买我们公司的股票”。
“当然不可能言听计从,首先还是要有基本面支持或有可以预见的利好消息公布,有些会和我们交换各种关系渠道,比如银行,甚至有公司直接购买我们的基金以表支持。”
记者还了解到,在增发融资过程中,一些上市公司除了及时与基金公司沟通求得赞成票之外,还会要求基金公司在增发前拉高股价从而提高增发价格,成功之后,差价归机构。
最近,某上海本地股公布配股事项,该公司董事长之前特地北上拜访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把酒言欢,“喝了很多,目的只为求基金参与配售,从而稳定股价。”一位参与该酒席的人士透露说。典型关系三:集中持股
单只基金持股不得超过总股本10%,法律规定在全流通时代不够严格
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向记者透露,不少基金的重仓持股策略的确有仿效“庄家”过度控制股价的行为——数家基金公司结成同盟,或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集中持股。其比例加起来足以达到超过流通股20%比例的“控盘”程度,进而影响股价。不过从法律意义上讲,每一只基金持股比例并未达到总股本的10%,并不违法,表面上也没有“控盘”的嫌疑,相关法条的规定在全流通后似乎不够严格。
个别基金公司重仓的数只股票均表现得令人咋舌,对于组合投资的基金公司来说,主要的股票组合都有这么优异的表现,让人惊叹。
在2006~2007年大牛市阶段,此拉抬股价路径被机构投资者运用到了极致,被业内称为“人有多大胆,股价有多高”。
2007年,不少基金公司取得了旗下偏股基金平均超过100%的年收益率,少数基金还创造了超过200%的年收益率,书写了A股基金历史上首轮大规模暴富神话。
典型关系四:炮制报告
基金高度依赖券商报告,研究员调研就是吃饭聊天
基金决定购买股票需要研究报告作支持,而绝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由于投研实力有限,往往依赖于券商的卖方报告。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向记者承认,他们有时会完全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来买股票,对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实地考察,“我们和研究员只对上了一定投资比例的股票进行重点研究,一般的股票都是依赖其他机构研究报告。以我们的研究能力没有可能对每一只股票都进行深入的了解。”
有基金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研究员到上市公司进行调查,获得的信息有几个是自己蹲流水线看库存得到的?还不是找董秘或者高管人员聊聊天,瞅瞅厂房,无法建立对一个企业的全面认识,他们只是打听一下公司全年的业绩和重组动向。”但这位人士也承认,恰恰这种含金量极高的内幕消息,一般都能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典型关系五:股票评级
负面要么不写,要写先同大机构沟通
股改完成后,在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市值管理的今天,上市公司也特别关心研究机构的评级,例如像今年有大规模融资需求和减持动力,上市公司非常在乎任何“负面”评级。
最粗暴的案例是,某知名分析师对深圳一家大公司出具“减持”评级后,该公司从此封杀该研究员的现场调研和公司拜访机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分析师行业,对知名大公司维持长期关注成了研究工作的必要功课,研究员不希望自己被“封杀”。
一位券商投资经理向记者透露,研究员在经过被上市公司积极配合和待的调研后,报告何时写、如何写、定个什么目标价并不是研究员能够单方面决定的。
首先必须先满足公司自营部门。记者了解到,很多券商研究员认为跟自营部门、投行部门的同事沟通股票是很“正常”的情况,相约一起调研和拜访公司高管也是经常的事情。
有券商自营部门投资经理指出,很多研究员挖掘到了“牛股”之后,往往都在第一时间内跟自营部门的同事沟通,因为自营部门代表着资金的判断,估值往往更加贴合市场。该投资经理还指出,部分券商还以明文重奖的方式,鼓励下面的研究人员向自营部门推荐股票。
其次是基金公司,现阶段基金公司作为市场第一大主力,影响力如日中天,券商对基金分仓的渴求加之竞争日趋激烈、基金手握分析师评价的绝对话语权,仅仅这两点便使得分析师对基金重仓持有股票作评级时,往往投鼠忌器,特别是涉及负面评级时。
“要么不写,要么写之前同大机构沟通下,这是某些不愿意违心出具评级报告分析师的最后选择。”某位分析师透露。
亦有部分老资格券商分析师作为多位基金经理的入行老师,关系颇佳,基金经理亦对自己的老师关照有加。“只要想推某只股票,就一定有大量资金跟进”。一位年轻的分析师言辞中颇有羡慕之意。
去年全年基金号称“钱多得没地儿使”,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只好单方向看多。据统计,在2007年全年A股报告中,出具“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占全部报告的比例为70%,“审慎推荐”占比20%,“中性”占比仅为10%。
典型关系六:IPO私询价
新股首发暴涨的前传:保荐券商给予指导报价,基金获配更多份额
除此之外,新股上市前的IPO询价中也不乏基金、券商、上市公司间的默契合作。
目前,国际上新股询价一般采用直接询价的方法,而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询价制采用先初步询价、再累计投标询价的方法。
由于发行分为战略配售、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三部分,而个人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相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其中签的比例就低了不少,导致明显的不公,客观还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现在,虽然战略配售事实上已经停了下来,但机构仍然占据了进行网下申购的优势。
制度的缺陷在于初步询价时不用支付任何保证金,也不必申购,完全可以“空口说白话”,这就容易造成初步询价时人为压低价格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为了争得IPO项目,保荐券商会承诺上市公司较高的开盘价,然后保荐券商会给参与询价的基金一个指导报价,要求基金以此价格询价,作为回报,保荐券商会给予基金更多获配份额。”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保荐券商与基金此举目的在于在累计投标询价时能够以低价申购到新股,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新股的发行价,给市场以错误的价格信号。而新股上市当天,由于机构手中有大量的筹码,拉高股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盈率也随之急剧提高,和二级市场的同类股票相比,导致股价明显偏高。”
典型关系七:投票无效
上市公司治理?基金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事实上,监管层不止一次强调希望机构投资者能够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起到既促进又约束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位基金经理在电话中向记者坦言:“理论上,作为公司股东一方,我们都希望出现问题时,可以联合其他大股东向公司管理层施压,要求更换人员。一般我们都着重投资于那些运作低于一般市场水平,而我们可以影响其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公司,这样我们就可以再以高价卖出股票。”
如果基金公司能从基本面去影响公司股价,固然可喜,但事实却很难做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东间利益环环相扣,作为基金一方根本无法说动其他大股东主动去改变有些东西,有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方面,基金的短期排名也不允许我们对于一些需要量变导致质变的因素过多关注。”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抱怨。
的确,在中国股市整体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指望基金安心管理企业并不现实,更多情况下,基金公司通过对上市公司相关议案进行投票来起到约束上市公司行为。
但基金仍然无为。
典型事例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41.68,-1.47,-3.41%,)融资议案获得基金高票通过,在此之前,中国平安股价从150元直泻至70元已经说明了基金用脚投票的态度,但在平安高管投票前对各家基金公司的神秘拜访之后,基金开始用手投出赞成票。
“共同基金‘消极治理主义’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基金害怕得罪上市公司管理层,从而失去内幕信息和投资管理业务。这个问题过去有,现在还有;在美国存在,在中国也存在,因此,基金所为并不奇怪。”一位创新型券商研究员分析道。
典型关系八:互相捧场
现在你买我基金,将来我持你股票
当然并非全是上市公司有求于基金,亦有角色转换之时。
通常每只基金发行前,基金公司都会倾巢出动,兵分各路到全国各地拜访上市公司高管,董事长、董秘或财务负责人。基金公司会请他们认购一定数量的基金,使基金不仅顺利成立,而且初始盘子较大,基金公司脸上有光。
那么,基金公司是如何说服上市公司高管的呢?一基金公司人士透露,通常有两大绝招。一是互相捧场的约定。你现在认购我的基金,将来我就持仓你的股票,必要的时候进行拉抬,为上市公司造势,同时使自炒股票的上市公司获利,并顺利出货。二是按认购金额,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给高管。
他透露,一些手中有闲钱的上市公司参与捧场,还有另一个原因,基金一旦成立,就该上市公司反过来求基金公司了,不如早点当好人。事实上,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互为依托,基金公司需要上市公司捧场,上市公司也需要基金公司添砖加瓦。
基金公司若“采取抽奖、回扣、送保险、送现金或基金单位,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基金认购、申购费用打折;以低于成本的销售费率,对投资者承诺在购买一段时间后为其保底”,这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然而,若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做出一些违背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决定,成为凌驾于其他中小流通股股东之上的另一利益集团,才是最令人担心的基金违规。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20080811/06195185867.shtml
甲方乙方联手:震惊江湖七大事件 杭萧钢构为最理财周报记者 李晔斌/文
利用职务内幕交易
广发借壳案:原高管涉嫌内幕交易亲属牟利
作为上市公司一方,对公司将要公布的利好消息一般都能做到提前获知,但全世界证券市场相关法律都严令禁止公司内部人员通过此内幕消息达到获利目的。
但是在中国,在理应最懂法的券商高管身上爆出了此类内幕交易案件。
2006年4月中下旬起,“S延边路(10.55,0.00,0.00%,)”股价持续飙升,但直到当年6月2日,S延边路才承认广发证券借壳一事。随后媒体质疑有内部人士借机获益。
监管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广发证券总裁董正青等人在上述过程中存在内幕交易嫌疑,2007年5月,证监会将广发证券借壳上市过程中有关人员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移送公安部。
同年6月1日,广发证券总裁董正青突然主动辞职,随后广发证券十多名员工被带走问话;7月19日,公安机关对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的董正青等人执行逮捕。随后该案被移交至司法机关。
2008年5月,检察院对该案提起公诉。董正青在押期间承认利用职务之便,将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的消息提前告知其弟董德伟,董德伟即投入数千万资金购入延边公路股票,并因此获利4000余万元;同时,董正青的大学同学赵书亚也因此获利100余万元。董正青其后在公开审理时当庭翻供,不承认向其弟泄漏内幕消息。
“证券公司高管通过内幕交易,建老鼠仓获利,在市场上司空见惯,”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他还表示。“无论是操纵股价还是建老鼠仓,调查的难点通常在于很难取证。”
“更关键的是,如果检察机关对于广发证券内幕交易一案是董正青个人行为的结论,获得法院的认定,则内幕交易案件将不涉及广发证券公司本身,那么意味着广发证券借壳上市一事有望继续向前推进。”也有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发生如此重大案例,上市公司本身监管体系就存在问题,并不符合上市公司本身理应具有的防火墙条件。
三方联手炮制业绩神话
杭萧钢构(5.33,-0.59,-9.97%,)虚假订单案:公司联合私募拉抬股价
与广发证券案例不同,杭萧钢构一案系公司内部人员(甲方)与私募游资(乙方)联合拉抬股价所致。
2007年2月12日上市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的杭萧钢构突然爆发,股价连续3个涨停。2月15日,杭萧发布公告称与中基公司签署金额344亿大单,当日复牌后股价又是连续3个涨停。2月27日,杭萧钢构开始停牌,停半个月。3月13日,杭萧钢构再次公告确认签订344亿合同。当天股票复牌后,又是连续4个涨停。3月19日,上证所对杭萧钢构实行停牌处理,相关监督部门正式介入调查。
至此,杭萧钢构10个交易日股价飙升至10.75元,累计涨幅159%。
虽然已经被监管部门调查,但基金也没有放弃这次短炒的机会。2007年4月初,长盛基金公司旗下同智成长基金在两日内速买速卖杭萧钢构,获利108万元,信诚基金公司旗下的信诚精萃基金在杭萧钢构停牌前一日追进,4月2日复牌后即卖出,获利122万元。
经过近一个月的立案调查和审理,中国证监会日前对杭萧钢构下达了行政处罚书,认定杭萧钢构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此案最后提起公诉的当事人分别是:罗高峰、陈玉兴和王向东。
据调查核实,2007年1月下旬,陈玉兴从杭萧钢构安徽子公司总经理王更新处获悉"杭萧钢构签了个18亿元左右的合同"。2月5日左右,陈又在与杭萧钢构成都办事处主任罗晓君等人聚会时,从罗处得知杭萧钢构正与中基公司洽谈安哥拉项目,金额高达300亿元。
于是他指令王向东从2月12日开始全仓买入杭萧钢构股票开始,至3月15日陈玉兴从罗高峰处获悉证券监管部门正在调查杭萧钢构公司,再指令王向东于3月16日全部卖出杭萧钢构股票时止,两人所持的6961896股杭萧钢构股票全部卖出后非法获利高达4037万元。4月10日,陈玉兴又将晁某帐户上的42800股"杭萧钢构"股票全部卖出,非法获利367810.90元。
基金助公司粉饰报表
四川长虹(4.19,-0.40,-8.71%,)库存案:主力出钱买电器拉高股价
股市上,甲方与乙方合作的高级境界在于买方帮助公司粉饰业绩,从而推高股价获利。
历史上,当初的四川长虹成为该坐庄模式典型,该股从九元多启动,经历1995到1997年连续两年多的炒作,最后最高涨到了66元。同时,四川长虹也拿出了令当时所有市场人士大开眼界的惊人业绩,成为中国股市第一个每股收益超过1元的“绩优股”、“大蓝筹”。于是,广大的投资者争相追捧,当其股价见顶回落到40元左右并在技术上构筑平台的时候,散户和大户争相买进――因为当时四川长虹的市盈率,按公式计算只有30多倍。在“高成长”的旗帜下,四川长虹40元的高价被市场轻而易举地接受了!
然而,四川长虹1999年年报给出串串令人失望的数据:主营利润由1998年末的31.6亿元下降到1999年末的15.7亿元;利润总额则由23.28亿元下降至6.21亿元;每股收益0.243元,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06%,低于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平均在10%以上,其中任何一年不得低于6%的配股条件的标准。
由此,四川长虹的股价也一路下滑,走了一条十年回归路,股价从1998年的最高点66.18元跌到一直跌至2006年的2.95元。
四川长虹1999年业绩的突降除了与行业恶性竞争有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主力不玩了。
坊间传言,当年几家控盘四川长虹的主力,其中包括公募基金,为了粉饰四川长虹绩优股的面目,临近年底竟然直接掏钱高价全款买下该公司的全部库存电器。等待年度报表公布之时,销售收入奇高,利润也异常出色,而应收账款却出奇得少,这批买下的电器又在坐庄结束后全部削价处理结束战斗。
作为一只三年大牛股,庄家一般都会长线资金锁仓性买入的个股,这样一来就会有足够时间来粉饰上市公司业绩,最后即使买家自己不炒也不愁没有人抬轿。
买方卖方有时互不买账
中国神华(27.11,-0.71,-2.55%,)百元案:强势瑞银强推神华招来抵触一片
作为甲方的券商研究员,对于上市公司发展前景做出的客观判断理应受乙方基金公司重视,但在牛市期间,即便是国外投行亦有脑子发热之时,乙方基金对此选择用脚投票。
瑞银亚洲矿业主管白仲义在其去年11月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刚在A股市场上市的中国神华现在的股价已充分反映2008年度预测利润以及公司在长期煤价每吨70美元水平下的营运和收购情况。该行以内地煤炭股最高的74倍市盈率为基准,给予神华15%的溢价,因而将目标价由每股35.15港元调高至101港元。
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神华基本面不可能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预测非常惊人。101港元的估值,相当于其他国际顶级投行(其中包括花旗集团、里昂证券、中银国际)估值的2-3倍。而针对H股和A股普遍存在的至少50%的折价计算,如果中国神华H股股价达到101港元,则意味着A股可能高达150元。
该报告出台后,业界一片哗然。在之后的几天内,关于神华的估值在国内外机构中演变成一场口水仗。大部分机构认为瑞银评级属于“非理性”甚至可笑,里昂证券研究部主管甚至表示,若神华股价达标他将“穿上超短裙上中环步行”。
市场最初仍给予该报告以积极反应。10月11日当天,中国神华H股股价大涨24.01%,盘中冲高至57.95港元;但其后便一路下挫,截至近日8月8日收市,其股价仅有25港元。
在知道了乙方基金的厉害后,瑞银不久就将目标价位下调至76.64港元,虽然瑞银仍然维持对中国神华的“买入”评级,并称此次下调是以新方法分析出来的结果,但瑞银早前将中国神华的目标价陡然提升至101港元,时隔不久就大幅下调,被业内认为是瑞银自打嘴巴。
当时就有市场人士指出,瑞银的大胆判断,预言着本轮牛市即将见顶。市场人士认为,如果市场需要这么耸人听闻的消息才能作出反应,推动股价上涨,那么可能预示着这一波牛市已经走到最后,未来将缺乏上行动力。
新股询价互行方便
哈投股份主营打新股,上市公司打新被叫停
借助前两年的上市公司大扩容,中国特有的打新模式造就了28%的无风险收益率,在这种高诱惑背景下,各渠道资金汇聚一级市场分一杯羹,其中包括作为甲方的上市公司。
参与新股配售、申购所获得的无风险利润,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收益远超实业投资,于是有些上市公司还动用刚从市场中募集而得的资金来“打新股”,这些上市公司包括冠城大通(7.19,-0.27,-3.62%,)、新黄浦(13.69,-1.52,-9.99%,)、金融街(7.30,-0.45,-5.81%,)等,最后竟然冒出了一家主营打新股的上市公司哈投股份。
包括上市公司、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多种机构资金都醉心于打新股。这背后,新股询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容易形成不公平:初步询价时不用支付任何保证金,也不必申购,完全可以“空口说白话”,这就容易造成初步询价时人为压低价格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为了争得IPO项目,保荐券商会承诺上市公司较高的开盘价,然后保荐券商会给参与询价的基金一个指导报价,要求打新机构以此价格询价,做为回报,保荐券商会给予机构更多获配份额”。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他还透露,“保荐券商与基金此举目的在于在累计投标询价时能够以低价申购到新股,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新股的发行价,给市场以错误的价格信号。而新股上市当天,由于机构手中有大量的筹码,拉高股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盈率也随之急剧提高,和二级市场的同类股票相比,导致股价明显偏高。”
上市公司若一味炒股,忽视实业经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得不到实业扩张的支撑,很可能造成整个股市泡沫化。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称,打新股的资金迟早有一天会被套,作为公众公司的上市公司,一旦遭遇市场风险,必然会将风险扩大化,最终可能影响到每一个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为防范风险, 2007年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明令禁止上市公司挪用募集资金参与新股配售、申购,或用于股票及其衍生品种或可转换债券等的交易。《通知》要求,募集资金应按照招股说明书或募集说明书所列用途使用,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改变。
卖方也有股评黑嘴
广济药业(11.52,-1.28,-10.00%,):联合证券研究员王婆卖瓜
有时作为甲方的券商研究员亦会边写利好报告边自买股票牟利,乙方基金们然后用资金为其造势。
典型案例来自联合证券宋华峰与广济药业案。2007年4月17日,广济药业召开股东大会,据有关人士透露,当天股东大会上来了9个专业人士,其中有包括宋华峰在内的几个行业研究员,还有几个做私募的人。而就在当日,宋华峰完成了关于广济药业的第一篇报告,随之,公司股价就出现连续5个涨停。
此后,宋华峰又分别于4月23日、4月27日、5月11日分别发布了《VB2价格持续涨夯实广济投资价值》、《广济药业更新报告---2007年业绩增长趋势已彻底明朗》、《VB2价格再创新高,上调广济2007年盈利预测》三篇报告,在最后一篇研究报告中,宋华峰分析,广济药业VB2(核黄素)出厂价由240元/kg上调到340元/kg,涨幅高达40%左右,由此将公司2007年的盈利预测从0.49元调高至0.77元,未来四个季度的业绩将会达到1.1元。所给出的投资建议为:“只要股价尚处于合理区间内,产品价格仍处于明显的上升通道中,投资者应该耐心持有,充分享受因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
从宋华峰4月17日出炉第一篇关于广济药业报告算起,到5月11日四篇报告出毕,公司股价一直从9.42元上涨至19.10元,上涨幅度高达114.61%。5月14日周一开盘,广济药业被深交所进行临时停牌,深交所由此开始对公司股价异动进行调查。
深交所的最后调查显示,刚毕业不久的宋华峰利用其实名帐户仅从广济药业中获利12万元,大好前程就此被毁。
类似宋华峰的情况并不鲜见。2004年4月,著名股评家孙成钢就因炒卖自荐股票安源股份(5.25,-0.58,-9.95%,),成为首个被曝光的“黑嘴”。在A股市场不断创新高的当口,宋华峰再次成为“黑嘴”,自然引发人们对证券行业内幕交易的高度关注。
此案另一特殊性在于,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力的公司报告多出自大的券商公司,但一个去年才进入联合证券的小小研究员何以在市场上“掀起千层浪”?有知情人士透露,宋华峰背后应该有基金在推波助澜。
基金惹不起保险财主
平安:1600亿融资基金临阵倒戈
1月20日晚间,中国平安(41.68,-1.47,-3.41%,)正式对外公布史上最大融资方案:增发10亿A股加400亿分离可转债,折合当时市价约1600亿元。
据多位基金经理回顾,中国平安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融资方案公告之前,并未事先与相关基金公司沟通。
“我一早起来查新闻才知道平安融资事宜,太让人意外了。”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感叹平安做法不可思议。
“我觉得自己被严重忽视,怎么说我也持有不少平安股票了,他们一个电话也没关照过。”上海一基金经理表示不解,并询问记者平安是否联系过南方的几家基金公司。
于是,基金经理在被忽视与不解中纷纷选择用脚投票,抛售平安,大智慧TOPVIEW数据显示中国平安机构持仓比例从70%直线跌破40%。
此时,市场传言一批持有中国平安A股的基金经理计划联手在临时股东会上提出对中国平安增发的反对意见。
于是中小投资者纷纷在各大股票论坛留帖表示,对投资基金寄予了厚望,希望投资基金成为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在中国平安3月5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备受市场争议的巨额再融资议案获得了92%以上的赞成票,包括那些之前怨声载道的基金经理。
本来,由于股权结构的问题,在H股股东尤其是中国平安大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平安的巨额再融资方案获得通过是没有悬念的。但是,以92%以上的高赞成票通过,特别是在内资股的表决中,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同样获得了90%以上的高赞成票。
据记者了解,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基金“倒戈”,除大成、诺安外几乎所有基金公司都投了赞成票,基金180度的态度转变,让中小投资者大惑不解。
一位圈内人士向记者道出了基金集体倒戈的原因:“中国平安管理着多少钱?你知道他们有多少资产分布在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份额之中吗?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24.51,-0.50,-2.00%,)这两家保险机构几乎是所有基金公司的最大持有人。”
“哪只基金敢投反对票,平安明天就有可能赎回份额!”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20080811/06195185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