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铃单曲是拯救还是瓦解流行音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48:39
彩铃单曲是拯救还是瓦解流行音乐?
副标题: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数: 41 更新时间:2006-2-17
中国流行音乐正进入彩铃时代与单曲时代,以《老鼠爱大米》为例,迄今它被下载600多万次,彩铃收入超过2000万元,相当于销售70万张唱片带来的收入。这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与盈利模式——
2006年的春天,并非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春天。截至目前,今年的内地流行乐坛还没有一张原创唱片出炉。根据中国音像业协会的统计,过去一年中出版的内地流行音乐专辑不超过70张,创了2000年以来的新低,而销量超过5万张的流行专辑更只有区区4张。
而与这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太合麦田、华纳、华谊兄弟、创盟、飞乐等国内唱片公司的年终联欢会却开得无比盛大。过去一年,依靠以彩铃为主的无线增值业务,这些公司仅凭一首首在手机听筒中播放的单曲就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在唱片制作发行方面越来越懒惰的他们日子过得反而挺滋润。
声声彩铃,首首单曲,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华语流行音乐景观。流行乐已经进入彩铃时代和单曲时代。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对流行音乐的意味是福是祸?是危难之中的拯救还是格调低下的教唆?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是如此影影绰绰,让人为它捏着一把汗。
1.流行乐抓住了“救命稻草”
2005年是中国唱片业的分水岭。在盗版与非法下载的冲击下,日益不景气的唱片业已经走到了令无数从业者绝望的边缘。然而,仿佛一夜之间,《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通过收费下载等渠道成为人们手机来电的铃声与接听时的彩铃,单是庞龙的一曲《两只蝴蝶》就收获了2.4亿元的毛利润,让那些曾为其音乐品质唉声叹气的人跌破眼镜。究其原因,正是中国几家移动通信运营商解决了无线音乐版权收费的关键技术瓶颈,使向在手机中使用歌曲的人收费成为可能。此时,敏感如宋柯者马上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商业机会,先知先觉地率先开垦起了无线音乐增值这块处女地,使自己在几个月间成为一本万利的“音乐暴发户”。
一年多以前,刚从华纳唱片跳出来自立门户的宋柯尚在为如何在唱片业赚钱而大费脑筋,他在华纳时期力推的朴树、老狼等人虽然红透半边天,却几乎没有收到什么红利。因为除了每售出一张CD所获的两毛钱利润和歌手演艺经纪收入外,唱片公司找不到更多的盈利渠道。面对着疯狂的盗版与非法下载,他们满面愁容、无计可施。然而,当彩铃渐渐成为时尚、下载收费技术难题取得关键性突破时,清华大学工科专业出身的宋柯直觉地从技术进步中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他用让无数人瞠目结舌的手笔以千万元高价买下了“口水歌手”刀郎3首作品的数字音乐版权,后半年又以闪电速度签下了“超女人气王”李宇春,对于曾经张扬人文音乐的他来说,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他的风格。然而,时间很快证明了他的举动多么富有商业远见。
刀郎当年的专辑火遍中国不过也就卖了500多万元,而宋柯买下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一首歌的彩铃收益就超过了600万元。12月底,李宇春的首支单曲《冬天快乐》在国内多个网站进行收费下载,歌迷只需支付3元,便可拥有这首数码形式的正版歌曲。结果,这首歌在前两周内的下载量就达20多万次,之后又一路飙升到百万以上,与移动运营商和网站分成后,大把的银子流入了宋柯领导的太合麦田公司的腰包。
中国流行音乐从来不缺一哄而上的跟随者,许多从盗版浩劫中硬挺过来的从业者马上意识到了无线音乐增值这块巨大的蛋糕。他们蜂拥争食,“吃肉”的“吃肉”,“喝汤”的“喝汤”,总算是抓住了一根赖以活命的稻草。
2.唱片公司沦为“彩铃作坊”
不到一年间,在中国几家规模较大的唱片公司财务账本上,来自手机用户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来自唱片购买者的收入,其中,又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于彩铃。《童话》、《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你到底爱谁》、《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歌曲在下载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单是《老鼠爱大米》这一首歌就下载600多万次,彩铃收入超过2000万元,相当于销售70万张唱片带来的收入。你哪怕从来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与唱片,也不得不在给别人打电话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将这些歌曲听得无比熟稔。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宋柯口出豪言:“通过彩铃实现的利润已超过唱片,传统唱片业已经没什么可留恋的了。”他甚至建议杨臣刚、香香、庞龙等网络歌手根本就不需要出版唱片,因为“他们光是在数字音乐的领地中就足以活得优哉游哉。”在这种思维的推动下,2006年,宋柯领导的公司既不急着为朴树、叶蓓等歌手制作新碟,也不忙着推出旗下那些卓具才华的新人,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收买版权,尤其是收买那些经典歌手、经典老歌的版权。宋柯说:“这两年我们甭干别的就攒版权,等版权持有量达到了内地最多,我们离暴利时代也就不远了。”
其他一些小型唱片公司与音乐制作企业,也没有什么生产原创唱片的愿望。他们发现,多快好省地批量生产一些“口水歌”放到网上去传播远比费事地制作唱片要获利快。对于只能用单声道的听筒、在短短几十秒时间内供人们收听娱乐的彩铃来说,以往唱片制作中那些考究的配器、精良的制作完全是多余的啰嗦,甚至歌曲的前奏、间奏都失去了意义,只需要简单易记的旋律、直截了当的人声,就足以满足彩铃的需要了,如果再增加点插科打诨的搞笑成分,就更容易成为鼠标下的宠儿。
这种快餐化的音乐需求导致了简单化、浅白化的音乐制作潮流,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沦为了无线运营商的“彩铃作坊”,曾创作过《纤夫的爱》的李凡等音乐人甚至成立了专门生产彩铃音乐的公司,曾经摇滚的花儿乐队也凭借刻意制作的《嘻唰唰》登上了彩铃排行榜,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却受到了业界与听众的双方面冷落。由此,彩铃时代的流行音乐陷入了庸俗的泥潭。
3.专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著名乐评人王晓峰说:“手机中的音乐犹如一条鞭子赶着单曲时代到来。”李宇春、张靓颖等新锐歌手的第一张唱片都是以单曲唱片形式出现的,成为单曲时代来临的鲜明印证。在这种歌坛潮流的冲击下,曾是歌坛创作力象征的专辑唱片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走进新时代的华语流行音乐将走向何方?
单曲音乐的制作周期短,成本相对低,利润也不少,因此表面上看上去,做整张专辑的必要性似乎越来越小。随着网络下载和以手机为载体的无线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购买卡带、CD再也不是歌迷获得音乐的唯一途径,而歌手似乎也不用等到收录完十首歌再出唱片了。无线音乐的发展使单曲销售渐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销售方式,昔日以“张”为单位的实体唱片销售渐渐变成了以“首”为单位的虚拟数字音乐销售。
著名音乐学者郝舫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一张唱片代表着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能够充分地表达创作人的艺术才华和他们的音乐诉求。而单曲盛行则割裂了这种概念,音乐的娱乐功能盖过了其艺术性,曾经需要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的流行音乐渐渐让位于凭借哗众取宠来吸引眼球的畅销单曲。这不能不说是流行音乐的一种倒退。”郝舫举例说,就好像人们一辈子吃饭不能总吃快餐,总需要一些精心烹制出来的大餐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艺术,流行音乐也不能任凭单曲来占领天下,而需要完整成型的专辑作品维持这个领域的活力和生机。
广州音乐人张晓舟对彩铃时代和单曲时代的音乐潮流非常不以为然。他认为手机中的音乐是单声道的、断章取义的,无法达到静心欣赏的品质,以往从密纹唱片到磁带再到CD的音乐介质更替导致的是音乐品质的不断提高,而如今这种趋势却使音乐走上了制作品质的下坡路。虽然手机载体成功地拓宽了音乐传播的渠道,表面上拯救了流行音乐市场不断下滑的局面,实际上却从根本上瓦解了音乐人对创造力的追求,因此需要警惕这种危险的趋势。
手机中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快乐,也给唱片界提供了生存下去的食粮。而专辑唱片中的音乐却代表了艺术的方向,是流行音乐产业不断滋生动力的源泉。华语流行音乐只有从艺术与商业的分化走向融合,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在这个无线传播主宰的时代获得崭新的生机。
相关新闻:
“彩铃写手”最高月收入达5000
东南快报
“你爱上我了吧,要不咋总给我打电话呢?”“别人电话我都接,就是不接你电话。”……这一段段彩铃都是“彩铃写手”们编出来的。在长春,这样的“彩铃写手”月入2000—5000元左右。
两年前,“乌鸦零”(艺名)利用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开始为南方的增值服务商创作彩铃。他向记者透露,“一般情况下,每个月的收入在2000—5000元。”据悉,目前长春彩铃制作者多为兼营,以学生和个人音乐工作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