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的全球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7:08

“生态村”的全球运动

2010/12/10 11:2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王菲宇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摩尔爵士提出的“乌托邦”,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刚刚过去的20世纪见证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在经历了竭力掠夺自然资源以换取经济发展的工业时代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善待生态、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开启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济理念与思想理念的革新也带动人们探求新的居住模式。上世纪60年代中叶,一批“合作居住”(Co-housing)社区在丹麦兴起。这一居住模式一般聚集20至30个家庭。居民们不仅直接参与房屋的建设与管理,还共用一部分资源。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在“合作居住”社区的基础之上,一些具有“生态村”性质的社区开始在欧洲出现。

  提到生态村,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罗伯特·吉尔曼(Robert Gilman)。吉尔曼出生于丹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任教,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他在1975年自己动手搭建了自己的生态房屋,并于1979年成立了CONTEX——这是最早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NGO之一。1983年,在这个组织旗下,吉尔曼开始自己编辑出版《可持续发展文化季刊》,并积累了从可持续经济到历史文化、直至绿色建造原理等全套系统知识。

  1990年,“大地之母”(Gaia)基金会在丹麦成立,致力于生态村的研究与实践。1991年,Gaia发布了吉尔曼夫妇共同撰写的《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的报告,由此,“生态村”(Ecovillage)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这一报告还明确提出了“生态村”所要满足的一些条件,包括绿色基建、节能建筑、永续农业和可循环使用的能源。而“生态村”实践追求的目标,不仅包括社区经济的自给自足、粮食合理分配等经济层面的调整,还包括共同决策管理事务、尊重多样性等精神层面的期许。

  1994年,在Gaia基金会的支持之下,全球生态村网络(GEN)成立。这一网络旨在促成全世界生态村的联系与交流。1996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并将“可持续居住,保护生态与城市文明”作为最重要的议题。在此主题之下,首批生态村入选当年的“百项最佳实践项目”。

  从那次伊斯坦布尔大会之后,各地的生态村蓬勃发展起来。目前,生态村已经遍布全球七大洲,数量达到了300个。最先进行此项尝试的欧洲,已有25个国家建立了生态村。而在南美洲、亚洲,生态村也同样开始发展。亚洲有5个国家建立了生态村,这其中,阿根廷的Gaia生态村是一个邻里互助型的小型生态村。而斯里兰卡的生态村堪称世界之最——在那里,一个生态村囊括了1200个传统村落,居住了超过2000名居民。

  近10年来,世界各地生态村的建设热潮一浪接一浪,一些生态村或具有生态村特征的社区建设都广泛开展起来。不过,大多数公认的生态村仍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各家机构或团体对生态村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蕴含在其中的哲学内涵是不变的: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由此衍生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的精神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