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争情报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略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7:39
中国竞争情报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略
慧聪网   2005年11月21日11时49分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
根据百度公司最新资料显示,百度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已经在40余家大中型企业客户中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整个竞争情报产业链的初步形成。但纵观我国竞争情报(CI)产业现存的问题,又不得不让我们对中国竞争情报产业的持续发展做深入的思考。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CI产业持续发展的症结后,对今后我国CI产业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根据百度公司最新的资料显示,百度企业竞争情报系统(eCIS)已经在40余家大中型企业客户中成功实施。这一事件反映出我国竞争情报(CI)产业链从百度等竞争情报软件提供商到企业客户、从业人员以及带动的周边产品和服务,如CI培训、媒体广告、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已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了,标志着我国整个CI产业链的初步形成。但纵观我国CI产业现存的问题,又不得不让我们对中国CI产业的持续发展做深入的思考。
中国CI产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CI公司规模小,未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除各种广告公司外,我国以CI命名的策划公司或团体近千家。但很少能上规模,大多数公司不过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CI设计、靠低价竞争的中小型企业。原因是客户对于CI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企业对于CI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过去仅仅制造一个品牌和企业形象,而是帮助企业把CI和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盈利。显然,传统意义上的CI公司是肯定做不好CI的。而在美国和日本,CI行业已经出现一些具有垄断地位的巨头公司。以电通公司为例,在2003年度营业总额约为141.3亿美元。
二、需求拉动力小
目前,我国主动、自觉地开展CI工作的企业仍以专门从事信息工作的行业为主,而其它如保险、服务、软件、通信、运输、制造等行业中的企业,从事CI活动的则比较少,更多的企业对CI工作仍处在观望、徘徊当中。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还缺乏CI意识,基本不做市场(竞争)调查或仅粗略进行市场(竞争)调查,没有专门的企业CI工作机构或无专人负责企业CI工作,他们往往仅凭经验判断、突击调研或凭偶然打听得到的消息来作出企业的种种竞争决策。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竞争、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政府帮助企业行业获取各种CI,从而提高本区(领)域的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如美英等国利用自身健全的情报系统开展各种情报战。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立的一个原用于军事的ECHERON监听网,被直接用于商业目的,甚至连德、法等盟国也不放过,为此欧洲议会已公开对此遣责。日本利用半官半民的综合商社采集信息一直很有名,一些由政府出面支持的情报机构,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可谓不遗余力,日本贸易振兴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中国进入WTO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的加强,日本已向中国派驻专门调查和收集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案的信息的机构和人员。虽然,中国国资委也举办了“战略决策信息化竞争情报高层研讨会”,将CI及CIS作为国家和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系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四、专业整体力量薄弱
国外的CI源自商业情报,而我国则是从科技情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业人员往往更关心技术而不怎么关心商业情报、市场情报,导致我国CI整体力量的薄弱。另一方面,国外从事CI的大部分人员都有MBA背景,且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如日本工商竞争情报专家协会会长中川十郎,曾从事国际商业情报20多年,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知识,是擅长市场分析的专家。其研究成果极具实用性,有很高经济价值。而我国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原来的企业情报人员、科技情报人员和高校情报专业毕业生,由于他们缺乏领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际经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缺少对企业CI需求的了解,导致我国企业CI工作出现了水平低,应用研究成果少,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多,工作方法与工作经验交流少等现象。
五、复合型人才缺乏
从事CI工作的人员,既要掌握企(行)业情报和CI的专门知识及特殊技能,又要通晓有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等知识,还要精通外语和计算机。然而事实上,虽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的企业会员已达50名,个人会员已达600多名,但目前绝大多数还够不上符合企业CI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六、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机结合的CIS非常缺乏,没有样板客户和现成的案例
美国目前已有140多套CIS,而国内仅有10套左右。如百度在线虽然在信息搜索方面比较突出,但基本没有分析功能;易地平方在数据挖掘方面比较突出,但其它方面却不是强项。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公司机密以及公司“中央情报局”的地位,因此,即使有的企业在CI方面成绩卓著,也不愿意公开并供其它企业特别是竞争对手学习和参观。迄今为止,SCIC虽然收集了很多国内外的案例,却没有一个非常详细和具体的。
七、CI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中文的特殊性,国内尚无可以承担自动分析CI的软件工具。所以,收集情报工作要用80%的人工化的精力,却只有20%的精力分析情报,加之中国从业人员整体力量薄弱,地位低下,待遇不高,提供的CI产品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实用性差。如在搜集CI时,主要还是坐在办公室通过翻资料、收集剪报搜集文字性资料为主,外出搜集非文字性资料则很少。二是针对性不强。有的专业人员往往不是从决策角度,而是从采集的角度从事企业CI工作,使企业CI的分析报告偏离企业用户的真正需求。三是无法提供企业需要的CI产品和服务。有的专业人员采集CI,既不对企业决策者的CI需求进行研究,也不对采集到的CI进行研究,不能向企业提供市场竞争建议和可供企业实施的竞争方案。另一方面,即使提供了CI,其预测性也不够准确,反竞争情报没有被充分认识,缺少合适的评估竞争态势的方法。
中国CI产业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延伸CI的价值链才能突破CI企业规模上不去的症结
CI就是没有CI,这正是目前CI界必须达到的一个目标。现在国际上从事CI业务的公司大多数已不叫CI公司,而更多的是以咨询、广告、文化或传播公司的形象出现,而且多数还是多位一体的公司。很多人知道电通在广告方面的能力,其实它在传媒方面的力量也很大,电通一直倡导“全方位沟通服务”,内容涉及了咨询、设计、广告到促销、公关、文化等所有环节。目前电通通过在广告投放和后端环节的垄断地位,和其他几家公司基本垄断了日本的CI界。电通还在中国成立了三家企业,员工达到1800多人,如果中国的CI企业不能短期内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就有可能受制于人。因此,以别人学习CI的方法去学习CI,而不是盲目照抄照搬,根据中国文化沉淀去消化CI、创新CI,才是中国型CI突破的一个路子。
二、打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CI意识
随着IT(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大范围迅速普及,信息的获取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获取成本也不断降低,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能轻松、快捷和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金融经济取代产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也从产业经济时代财富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变为可以直接产生财富,信息和财富之间第一次划上了等号。这两个变化直接导致CI对企业而言不再是日常工作的辅助,而是可以通过极低成本创造巨大财富的效益增长点。CI已成为企业信息时代的主要劳动力,它正在不停地创造着比自身价值更为巨大的价值。所以,在当今世界各大公司中,几乎都设有专门的CI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CI工作,而那些最具竞争力的财富500强更都具有规范完善的CI工作体系。因此,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白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只有政府号召、企业支持、学者推动三者相结合,才能真正使CI产业发展壮大。然而就目前来讲,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而事实上,政府人力资源庞大,技术力量雄厚,因此政府的积极参与不仅能促进企业CI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会大大提高企业CI能力。一是应加大CI知识宣传力度,为企业提供CI培训,以提高企业参与 CI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因为政府掌握着80%的社会信息资源,而只有极少部分公开,因此,政府应以公开信息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在企业CI搜集方面给予支持,进而降低企业获取有关经济信息的难度,减少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损失。
四、加强CI活动的法律保护
CI工作本身具备合法性,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实际操作都控制在合法范围内。因此,建立CI工作合法化的保障机制非常必要。一是要加大法律约束力度。我国1993年2月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范围及构成条件作了界定,基本上已形成了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但反不正当竞争情报行为的法律还没有制定,这严重影响了合法化CI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全盘考虑现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和《反垄断法》、《商业秘密保护法》等法规的配套制定,以维护CI合法性和市场竞争秩序。二是要警惕、防范他人非法的CI行为。应在培育从业人员CI意识的同时,大力普及法律教育,以增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自身警惕性,防范他人的非法CI行为,保证CI工作向着正规化、标准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
五、营造从业人员脱颖而出的氛围
我们不反对给技术创新人才颁发这“奖”那“金”委以这“任”那“职”,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CI人才的工作有时同样事关全局,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走势。因此,一个有远见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着眼全局,放眼未来,为CI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必要的软环境:一是要有位子。CI人才的工作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应有自己的合适岗位、活动空间和业务经费。二是要有方向。如果CI人才方向不明确,就容易造成工作的滞后、精力的浪费和时间的损耗。只有引导他们瞄准领域最前沿,他们的劳动才能永追潮流。三是要提供必备的硬件。CI人才固然应有高度灵敏的心理品质,但瞬息万变的信息源只有借助于一定的辅助条件,才能使信息得到科学疏理、综合化解和成功破译,变成有份量的情报,因而基本的硬件投入同样显得异常重要。
六、制定公允的评价机制
专业人员提供的CI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除上述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对专业人员工作业绩的公正评价和合理回报有关。因此,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其提供的每条情报信息的生产应用前景、为企业将带来的可能效益以及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等能有合理的测算和评判。二是要建立多层面的激励机制。CI人才的劳动和其他人才的劳动一样,同样应给予最大限度的激励和报酬。因此要根据贡献大小,在工资奖金发放、职务职称晋升、荣誉称号给予、股权配额等方面合理挂钩,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工作的价值和社会的认同。三是要建立CI转化机制。CI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对CI人才劳动最大的首肯。当然,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根据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丧失时机,亦不宜盲目冒进,只有市场前景看好企业自身又能承受的CI项目才能合理“嫁接”和迁移。
七、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开设CI专业的院校应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包括:工商管理知识、情报学知识、法律知识、外语知识和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敏锐的洞察力、精确的分析判断力、灵活的沟通协调力、良好的预见力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注重理论CI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应用CI技能的培养。如强化CI技术、CI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和督促检查。引进企业CI人员参与CI教育,以兼职或讲座方式向学生提供其亲自经历的市场竞争案例、问题、经验、教训及他们对CI需求的内容、类型等,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市场需求。
八、整合BI(商业智能)、ERP(企业资源计划)与CI, 支持战略决策为主要目标的人机结合系统,是CIS的重要发展方向
CI是一个大的管理框架,它包含了情报学、管理学、认知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数学等。其面向的问题和求解过程本身都无法精确地结构化,因此很难面向众多问题提供分析。而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企业的CIS应该有很大差异,表现形式也应有很大不同。有些企业的情报需求更关注于定量分析,而有些则主要依赖于协调沟通的结果。所以,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看待CIS,就应以人为主,机器和人之间有良好的配合和分工。CIS真正的价值源泉,取决于企业知识管理化的程度。
',1)">
CI的最大特色是能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独特的CI产业链,创造巨大的财富。在我国,CI产业链虽然刚刚成形,但必将越来越成熟,成为带动全球CI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赵培云 郑淑荣
_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