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息解派尼僧与尼僧组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23:07

藏传佛教息解派尼僧与尼僧组织

    息解派是十一世纪中叶产生于西藏的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该宗派是由南印度著名僧人、瑜伽大师帕丹巴桑杰在西藏地区创立的,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
  
   “息解”为藏语,是藏文“shi-byed”二字的音译,即“能寂”、“寂灭”或“能止息”之意,其全称为“斗阿息解”(sdug-bsngal-shi-byed),意为“寂灭痛苦”,即能够寂灭或息灭所有一切痛苦和苦恼。息解派的宗派之名,也是由该教派教法能息灭人间一切烦恼痛苦之说,而得此名。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息解派在广大藏区曾产生广泛影响。
  
    一、帕丹巴桑杰的生平活动及其创立息解派的过程
  
   帕丹巴桑杰是一位极赋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帕巴桑杰(?—1117年),又称印度丹巴(即印度来的正士、圣贤)。帕丹巴桑杰是藏族人对他的尊称,“帕”即“父”,“丹巴”又写作“达巴”或“当巴”,意即“圣贤”、“正士”、“法”,“桑杰”即“正觉”、“佛”之意,帕丹巴桑杰意即“父先贤”或“父圣贤”之意。
  
    帕丹巴桑杰出生在南印度贝达(哈)地方所辖的扎热僧噶洲,南吉祥山附近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商主或大船主,叫拉刹哈帝,又名宗哲果恰,母亲叫玛帝热,又名泽贝杜或当艾增桑姆。《帕丹巴桑杰传》记载;
  
    “父母二人有长子然达那古帝,次子苏热亚古帝,小儿赞扎古帝,和女儿班玛古帝四兄妹中,丹巴乃次子苏热亚古帝也。” [1]
  
   自幼年起,在索玛日土寺从声韵明学,即语言学大师特杰迥乃座前习文识字,学习语言和声韵明学。精通明论、天文历算和技艺等明学。十五岁时,在毗噶玛拉释拉寺,从大众部僧伽堪布(即法台)格贝拉,又名哈玛阿释拉与亲教师班智达噶玛拉热珠达法台前剃度出家,授予沙弥戒,赐法名为噶玛拉释拉。《汉藏史集》认为:“他十岁时出家,学通所有显密教法”[2]此后在阿雅德瓦(提婆,有说是帕丹巴桑杰的舅父)座前发愿,生起菩提心。曾多次出海采宝,为自己的种姓或民族及有情众生,做利乐事业。
  
   帕丹巴桑杰一生亲近和师事于众多学僧大德,出家后先后在超岩寺、金刚座、逝多林等地,从当时著名的显教密教佛学大师金洲论师、底洛巴等五十余位大师座前学习显密教法,钻研佛法,努力精进,通达显密教法,证得了长寿灌顶智慧等各种成就,成为当时众僧伽之佼佼者和上首,名扬于世。相传,帕丹巴桑杰曾亲见获得成就的五十四位男女大瑜伽师共同上师,三十六位不共持明上师,十二位加持本尊神上师,二十四位赐施悉地空行母上师等。
  
   “其中在获得成就的五十四位男女大瑜伽师共同上师内,包括十一位逻辑、声明学上师,即龙树、西热桑布、永丹沃、法称、阿噶热僧哈、亨噶热、无著、阿雅德瓦(圣天)、意西宁布、西瓦拉和上师赛林巴(金洲);十一位父续上师,即阿扎巴、布哈古巴、郭哈日、噶玛巴扎、扎巴日巴、意西夏、鲁羌、阿难达、珠卡那巴、巴斯哈日和班玛巴扎;十一位母续上师、即古日措杰多杰、恩智布德、卓布阿如噶、多杰珠布巴、德里巴、那布夏、格巴多杰、鲁欧巴、布瓦巴、贡噶宁布和古古如巴;十一位大手印诀咒上师,即萨热哈、扎亚巴、古那如、杜泽巴、郭卡巴、夏巴如巴、墨竹巴、萨嘎热僧底、尼玛比巴、阿嘎热僧底和热那巴扎;十位明见证知上师,即日绰玛、支麦玛、班姆协、古么达、德贝迥乃、岗桑姆、紫多玛、拉其玛、香罗玛和斯卡僧底;五位无寂灭上师,即莲花生大师、底洛巴、阿巴底德巴、多杰智布巴、斯卡僧底玛;六位至尊上师中,三位男上师为:嘉布恩扎巴底、鲁珠宁布、那布邓秀巴;三位女上师为:支麦玛、杰布玛、香罗玛;三位殊胜上师为:绛贝玛威僧格(语狮子)、婆罗门阿雅德瓦和比瓦巴。正因为师事于这些贤智而又获得成就的上师,所以受授了博大无边的甚深教法。”

    《丹巴桑杰传》中记载: 

   “毗尔瓦巴为了教化藏地众鬼神,赐予锡杖,并按为藏地所授记从北路中道来到阿里,为苯热人俗家人做利他事业”。[9]“第二次经贡域和松域,越麦康三区,然而,那时因没有传授甚深教法的根器,只是从缘起方面做一些有情之业,认为尚未到教授正法息懈寂灭痛苦之时,故返回”。[10]

   “第三次从夏吾达廓启程而来……宿娘苦天文历算神殿,后至右茹北部,相见苯波昌仑珠拉,为了比试能力,二人行至右茹藏布河中,快到河中间时,苯波傲慢自得,故淹没水中。奄之一息之时,曰:‘丹巴快快’便拉住丹巴,由丹巴从水中救出。因此起信求法,赐授《求答二十法》等。此后来到香雄,给林卡巴传《息解明灯》方面的教授,相传对此续注未产生大的说、闻。当时,卡久居住于北部农户和牧人中间,示显许多幻术而生起信仰,以各种缘起做有情之事,后又前往阿里,为君王泽德等阿里三围的众群生做利乐事业,并置于正道。后又刹那间,从香雄来到前藏桑鸢。此后为了净治母亲之前世原子成为世厄难,为澎域王作僧伽奴录三年”。……虽然在此期间示显一些成就,但未发觉是一个成就者。尽管给众有缘者传授适宜之教法,所得者甚多,然而,未形成传承,故返回印度”。[11] 

   第四次是帕丹巴桑杰在赛林巴(金洲)座前听法时,依赛林巴之意愿进藏传教的。帕丹巴桑杰从金刚座抵达尼泊尔一家旅馆,与郑译师相遇。郑译师觉悟其为成就者。遂顶礼供养;求得很多教法后前往印度。后帕丹巴桑杰与上师芒热赛波和藏僧格西欧珠波同行。冬季在尼泊尔居住近两个月后,抵达门域地方。在此地许多印度商人,其中一些游学僧向帕丹巴桑杰顶礼。献花,非常恭敬。二位藏僧便得知其为印度班智达嘎玛拉希拉,藏地所称的丹巴印度或帕丹巴桑杰,于是起信,格西欧珠宁波向他求赐教法,获得证悟,将他作为根本上师。芒热赛波心想自己行至印度东西各地而未得到教法,却在返回藏地途中与一个上师成就者相遇,是应求法,当芒热赛与帕丹巴桑杰经恰西北路来到笃达日时,有很多前来求赐加持的人,帕丹巴桑杰为人们医治失明,耳聋便亨誉各地。这时觉·释迦益希也在此地,为就治身边的藏巴札钦与札琼慕名而来。帕丹巴桑杰给玛热赛波、觉释迦益希,藏巴札钦和札琼教授了《虚空启门心识法》,阿雅底瓦(提婆论师)所著的《大乘能断论著讲义》,《能断泄障六部教诚十一》等经典教法。此后,帕丹巴桑杰从后藏来到前藏的澎域(今拉萨林周)尼溥,居住修行。后又至扎塘(今山南扎襄县境内)与玛久拉仲相遇。向玛久拉仲,喀尔贡和琼措三尼僧讲授了《虚空启门心识法》,《三摩地四灌顶法》、《定见亲训》等经典教法。又向玛久拉仲传授了有关息解方面和能断六部之教授方面的许多教法经典。

    在《帕丹巴桑杰传》中记载: 

   “此后为前藏众地方做有情之事而前往,向雅隆巴索琼格登巴尔传授了“本明显见之教授”;向澎域于贡益希坚赞传授了“转分别为道用随波罗密多”之教授;另外向约堆的札巴旺谢传授了“息解寂灭明灯九类”方面的教授;向桑域杰多岗巴传授了“显密乘双运”之教授;向秦域江噶当巴传授了“波罗密多无字”之教授;向卓贡巴传授了“名称金箸”之教授;向杰赞札古底传授了“显密乘双运”之教授;向古贡传授了“业印”之教授;向曲贡巴传授了“心言畅述”之教授;向玛尔贡传授了“一分三”之教授向聂译师传授了“胜乐一勇本尊”之教授;向杰姆贝仲传授了“成就相之十六部法”之教授;向聂堆富杰贡巴传授了“俱生和合”之教授;向曲巴尔尊者扎迥传授了“智慧心要”之教授;向俄谢西热坚赞传授了“时轮”之教授,向香巴吾戴传授了“四字经”之教授;向宁本之嘉东吉秦传授了“喜金刚”之教授;向杰帕姆竹巴传授了“梦境咒”之一种深奥教授;向香萨琼巴传授了“帕姆密修”之教授;向上师贡尔巴传授了“金刚手”之教授;向吉雪的班贡嘉传授了“胜乐耳传”等教授。这些教授以各种次序传授给了以玛、索、岗和莱之仲玛为主的上千余位成就者,为无数僧伽做利乐之事,故此,在前藏居住了很长时间”[12]。 

    此后前往后藏居于定日。后来经上下多康(今甘、青、川藏区),为众有情授了适宜于各自的各种教法后,前往五台山,教化汉地群生,修建了“孜之萨热”等几座佛殿,后返回印度。[13]

    第五次进藏,在《丹巴桑杰传》中记载: 

   “此又关于丹巴五次进藏,有人把第四次去汉地,认为是第五次进藏也有认为是最后一次进藏,不论如何,第五次,即最后一次进藏是丹巴在天竺国为众有情做利他之事时,受上师,本尊意愿来到藏地,他想自己虽然在藏地传授了一些主要教授,亦获一些证悟,但是却没有领悟心中之所有思想的心骨之弟子而灰心失意,……故从尼泊尔经勒雪到贡塘地方从后藏的永茹到前藏的约茹,经安雪到了松巴加雪荣,……在尽人皆知的具足几种缘起之物,空行母日月风翼之宫殿,称之为‘定日朗廓’的奇妙无穷,圆满兴盛之地,敷座居住。此又起初不知道是丹巴桑杰,无人前去供养。因此,在他人难以寻找的一个岩洞中,谁人不闻隐居修行三年”。[14] 

    据此,可以认为,帕丹巴桑杰最后一次进藏,并不是在五台山居住十二年后,由此直接进藏的,而是从印度,经尼泊尔来到定日朗廓。

   在朗廓,“四茹(前后藏)的所有有缘信徒集聚于此求法和加持护佑”。由于帕丹巴桑杰未授受大的教授,只是以借口示显耳目之娱的幻术,故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外道者。为探测其神通,相传,大商人扎巴贝巴尔为帕丹巴桑杰设置了一个具足十万黄金的法台,以毛毡,绸缎、棉垫敷座。设佳肴,以(纟郎)食宴邀请帕丹巴桑杰。进餐时,众人认为没有什么神通暗讥嘲笑。但是,返回之后所有经卷开启,留下的只是数页蓝色纸卷(一种用于书写佛经的藏纸)之外,没有一个文字。令商人等所有人恐惧而懊悔。故,再次邀请帕丹巴桑杰,众人顶礼、忏悔。帕丹巴桑杰用咒术显示,所有的金字(用金粉书写的文字)象被捣毁的蜂窝,犹如风暴般而落下,使经卷复原,众人为此欢喜而又惊讶。从此,以无可非议的大成就者,誉满遍地”。[15] 

   从这以后,帕丹巴桑杰一直寓居于定日,他的晚年基本上是在西藏定日度过的。据《丹巴桑杰传》记载:“丹巴他从藏历阴火年看牛年至阴火鸡年(即公元1097—1117年的二十一年间,寓居于定日,为不同民族的各种有情行利乐之事业,入修行之道,成就而解脱”。故此,时至今日,在当地人们的传说中,将帕丹巴桑杰视为定日地方的创建者或创始祖,把朗廓寺当作定日的发祥地。而且每年藏历6月14日至15日在朗廓寺举行法会,以纪念和供养帕丹巴桑杰。《汉藏史集》认为,“他于阳土鼠年(即1108年)的冬十一月四日去世。”不过,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帕丹巴桑杰于1117年在定日圆寂。至于他的出生年代,由于缺乏相关资料,难以考稽,不少藏文史籍为宣说帕丹巴桑杰的成就、功德,说他曾受生或转世七次,驻足人世间约五百七十年,甚至还把他和禅宗祖师达摩联系起来加以演说。但是,通过一些藏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帕丹巴桑杰与米拉日巴(1040—1123年)大师、女密宗大师玛久拉仲1049—1144年)等为同一时代人,大约活动于十一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期。

   对于帕丹巴桑杰先后进藏进行传教活动,从次数和先后次序上各史籍的记载,尽管有所差异,但是从中可以了解到,帕丹巴桑杰为创立息解派等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正如《丹巴桑杰传》记载,帕丹巴桑杰先后五次从印度进藏,其中第一、二次只是接触了一小部分人,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教活动,并未能产生影响。第三次是在后藏阿里和前藏澎域一带传教,主要做俗家佛事。第四次主要在前藏地区广泛摄徒传教,弘传教法。第五次在后藏定日地方以朗廓寺为根本道场,创立了息解教派。实际上,帕丹巴桑杰由于受语狮子论师的授记与金洲论师的意愿,第四次来到藏地,长住前藏拉萨、彭域一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数不胜数的广大徒众传教布道。这是帕丹巴桑杰在藏地传教活动最活跃和最重要的时期,藏传佛教息解派的教法传承,从这时起开始承袭相沿,并形成了其亲传弟子迦湿弥罗、那古诃耶为首的息解派初期传承,以著名亲传弟子玛·却吉谢饶、索琼·根顿拔、冈·益西坚赞三人而广泛宏传的息解派中期传承和若干小传承。第五次他从印度来到后藏定日后,在阿里王的资助下,于1097年在后藏定日建立了朗廓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西的南果乡,寺院规模不大,殿内供奉着帕丹巴桑杰的雕像等),并以朗廓寺为根本道场创立了息解派。也有人说帕丹巴桑杰最后一次是从西藏游历到内地五台山等地,在汉地也享有一定的声誉。由于帕丹巴桑杰在汉地五台山看到了汉地寺庙的宏伟壮观,从汉地来到后藏定日之后,建立了息解派的第一座寺院——朗廓寺,从而改变了息解派过去从不建寺的传统。

   在朗廓寺,帕丹巴桑杰广收门徒,宏传息解派法门,培养了无数个门徒,在其弟子中出现了丹巴卡钦、卡琼、毗遮罗卓达、贡噶,尤以丹巴贡噶为上首的以东、南、西、北四门相称的最胜弟子——四大瑜伽弟子、一百零八位殊胜弟子、二十一位幻变弟子、以及二十四位瑜伽母弟子等无数弟子。使息解派教法在广大藏区发扬光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藏传佛教把帕丹巴桑杰在朗廓寺传授教法的这一时期,称作息解派教法的后期传承。
息解派的初、中、后期三大传承和若干小传承,虽然广布于藏区,曾在藏传佛教史上,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随着藏传佛教各宗派依附地方势力不断崛起,只注重苦行的息解派开始受到了强烈威胁和挑战。由于息解派注重修行苦练,该派僧人大都在荒山老林、葬场墓地等人迹罕至的地方苦修,僧人大多数都脱离社会在旷野中过着简朴的宗教生活。因此,到了公元十六世纪以后,息解派逐渐衰微,它的教法仪轨被藏传佛教其它宗派所吸收,从而使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终于在藏族地区消失。虽然息解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部分教义,及其有些修行仪轨,则合流于藏传佛教诸如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其它宗派中,因此,它的部分教义作为一种藏传佛教学派,至今仍在藏族地区相沿或流传。 

    二、息解派最早的尼众道场——嘎日三丹林寺的建立和演变 

   息解派的尼众教团,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期。帕丹巴桑杰曾五次进藏,最后一次来到西藏以后,在拉萨娘热地方北部的一个山冈上,建立了息解派的第一座女众道场——嘎日三丹林尼寺。也有人认为,帕丹巴桑杰大约于公元1113年,建立了嘎日三丹林尼寺。由于这方面的资料匮乏,无从稽考,故难以做出更确切的论断。但是,可以认为嘎日三丹林尼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后,早期形成的一座女众道场。

   关于帕丹巴桑杰建立嘎日三丹林尼寺,至今仍流传着很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帕丹巴桑杰第五次,即最后一次进藏时,他想掘出曾在康区隆塘度母殿一带珍藏的《母请红白花堪舆术》之伏藏,但未能找到。于是帕丹巴桑杰启程前往后藏定日。行进途经中,他便生出在山清水秀的拉萨北部山地——胜乐金刚的圣地,建立一座男众道场的念头。跋山途中,他感到疲劳而又口渴。当他灰心丧气地在半山腰歇息之时,心中忽然想起母亲。刹那间,从一山岩旁出现一头白色的母牛,给帕丹巴桑杰献上水和酸奶,这时帕丹巴桑杰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阿妈”(母亲)。一声“阿妈”脱口而出之时,山岩上又出现了一个藏文“阿”(a)字。自此以后这一山岩便称作“母亲岩”,在当地流传。时至今日,仍被广大信众所膜拜。之后,帕丹巴桑杰继续往前行走,来到东边一个被称作“鼗鼓粱”的山口,在那里看风水地相时,众空行母在那里奏起鼗鼓等各种器乐,欢迎帕丹巴桑杰的到来。此地由之得名“女神鼗鼓山口”。当帕丹巴桑杰来到犹如莲花盛开,奇妙无穷的胜地——胜乐金刚的圣地,犹如花蕊的中央,众空行母以各种优美的舞姿翩翩起舞,迎接帕丹巴桑杰。帕丹巴桑杰突然感悟到,这里应该建立一个女众道场。遂在此建立了息解派的第一座女众道场——嘎日三丹林尼寺。“嘎”,即藏语“舞”之意;“日”意为“山”;“三丹”即“静虑”之意;“林”为“洲”或“岛屿”之意。尼寺全称意即“空行母起舞之山静虑洲”。这就是地处拉萨北郊娘热北,嘎日半山腰的息解派女众道场——嘎日三丹林尼寺形成的历史传说。

   嘎日三丹林尼寺,坐落在拉萨北郊娘热乡以北的一个山冈上,三面环山,嘎日三丹林尼寺在半山腰坐北朝南,环抱其中,东西两边有沟壑分界,正如传说的那样,宛若生在莲花中,俯瞰着山下的田野、牧场、村落、人家……嘎日三丹林尼寺的建成,不仅为这一方净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原本就很神气的胜乐金刚的圣地变得更加神奇。而且为当地的人们赋予了更多的遐想,使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石都充满灵气和神话传说。按照藏传佛教修建寺庙的行仪,寺庙一般修建在依山旁水的僻静之地,寺院所依傍的山脉多为神山,以寺院的保护者而居。故此,嘎日三丹林尼寺周围的高山也就自然成了尼寺的“保护者”。

   笔者曾在嘎日三丹林尼寺考察时,这儿的尼僧告诉笔者,尼寺背靠的三座山,中间的那座山由圣救度母自然生成,其东边的那座山是文殊菩萨的“命根”山,也是本地四大神山之一,故在此山有煨桑烧香祭山之习俗。此山下方有一座山崖,传说是罗汉之山崖。圣救度母山西边的那座山为胜乐金刚的宫殿,横亘其前的山岩,充当其山门。这三座山是嘎日三丹林尼寺的“保护者”和本尊神山。在嘎日三丹林尼寺周围能看到很多磐石,寺后有一大磐石,说是由乌龟自然生成。尼寺西侧有一磐石,说是自然生成的帕丹巴桑杰之宝座。在它的下方有一磐石,说是自然生成之空行母会供用的供盘,还有一组三足鼎立式的磐石,传说三磐石上边的磐石,是空行母会供时的大斋锅。尼寺西侧还有一眼大泉水,旁边有一磐石,上面有自然生成的金刚亥母之种子字“bam”。相传,泉水发出的声音,是瑜伽母之陀罗尼咒“嗡唆玛”(aom-su-ma)咒语。尼寺用来抛食子的一块磐石,上面有自然生成的帕丹巴桑杰坐骑的足记等。在尼寺前方被称作“母亲岩”的地方有一磐石,相传帕丹巴桑杰从尼寺返回时,那头白色母牛一直跟着帕丹巴桑杰,故帕丹巴桑杰说道:“母亲请您不要来,就在这儿吧!”帕丹巴桑杰说着将锡杖指向一块磐石,遂母牛融入磐石中,磐石上留下锡杖的遗迹。尼寺下方有一叫做“噶玛”的沟壑,沟壑上方有自然生成的胜乐金刚的一只眼睛和金刚铃;帕丹巴桑杰的右足记;噶玛巴的大、小左足记等等。这些美妙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不少信众游客前来朝觐和观光。

   帕丹巴桑杰创立息解派尼寺嘎日三丹林后,在这里摄收徒众,传法布道,一时成为前藏地区女众习经修法的宗教活动中心,且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据传,公元十一世纪时期,嘎日三丹林尼寺有三百五十五名息解派尼僧,她们主要修持帕丹巴桑杰传授的各种教授秘诀。相传,有许多尼僧获得成就。从息解派的修行方式和当时的情况来看,息解派的尼僧僧团组织,是以尼寺为其道场和外部存在形式,由上师和尼僧组成。由于息解派注重修炼,尼寺在当时只是女众集中学习佛法的一个场所或宗教活动中心,更多的尼僧主要在荒山野林等僻静地带苦行修炼。故此,息解派的尼寺在藏区不多见,作为专门的息解派尼僧僧团组织亦较少。在藏传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息解派尼僧宗教活动中心为拉萨的嘎日三丹林尼寺和后藏定日朗廓寺。

   公元十六世纪以后,随着息解派的逐渐衰微,息解派的尼僧僧团组织也随之开始衰落。诸如嘎日三丹林尼寺,尼寺的法嗣、师徒传承等也由此缘故渐渐失传,前来嘎日三丹林尼寺修习佛法的尼僧,只好依止近邻其他宗派寺院的一些堪布或上师剃度求法。因此,嘎日三丹林尼寺,在保持和继承息解派教法仪轨的同时,又兼修其他宗派的教法仪轨。从藏历十三绕迥,即公元1792年,嘎日三丹林尼寺的尼僧,拜谒当时在帕蚌卡(与嘎日三丹林尼寺一山之隔)任大堪布的色拉寺协扎仓(学院)的扎日大堪布嘉措塔益为灌顶、传承和教导之根本上师,并按照扎日大堪布为尼寺建立的各种法事仪轨,修持佛法,遂嘎日三丹林尼寺改宗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尼寺,扎日大堪布也由之成为嘎日三丹林尼寺的寺主、住持和上师,至此已承袭五世,第五世扎日活佛现旅居印度。

   嘎日三丹林尼寺被改宗为格鲁派后,在修持格鲁派教法仪轨的同时,仍保持着息解派的一些教法仪轨。最具特色的是嘎日三丹林尼寺有演出的“空行五部”法舞的传统。这在藏传佛教尼寺中并不多见。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嘎日三丹林尼寺被毁坏后,这一传统随之中断而失传。1986年,藏历5月4日,嘎日三丹林尼寺开始修复,重新点燃了第一把香火。今日的嘎日三丹林尼寺,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圣救度母殿、护法殿、上师寝宫、玛尼(六字真言)殿、尼僧僧舍等。

    大经堂内供奉的主尊为息解派祖师帕丹巴桑杰、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八善逝药师佛、第一世扎日大堪布嘉措塔益、帕蚌卡上师,以及大藏经《甘珠尔》与《丹珠尔》等各种佛法经典,还有帕丹巴桑杰两岁时的神足等圣物。

    圣救度母殿内,供奉着二十一位圣救度母和未来佛等。护法殿内主要供奉着马头明王、息解派的护法神阿噶热(a-ghu-ra)和具善女神、以及六臂怙主、退敌天女、多闻子等护法神。

    目前,嘎日三丹林尼寺有110名尼僧,尼寺的法事仪轨以格鲁派为中轴,兼融息解派的一些法事仪轨。如,藏历每月上弦月初九、下弦月十九日或二十九日,要举行息解派护法神阿噶热等酬补仪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嘎日三丹林尼寺虽然辖属为格鲁派,但是不论从供奉的神佛、本尊等依止对象,还是所行奉的法事仪轨,它都仍然继承和保持了最初息解派原本的某些行仪,由此可以认为,息解派作为一个宗教学派,依旧在藏地流传。

    三、息解派尼僧修持的教法及其特点

   帕丹巴桑杰先后五次进藏传教布道,最终选择西藏社会分裂割据中期,建立起来的商贸市场中心——后藏定日,这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建立根本道场朗廓寺,创立了藏传佛教息解派。由于帕丹巴桑杰的成就和神通幻术,曾吸引了广大藏区的无数男女信众,特别是帕丹巴桑杰之“息灭或寂灭痛苦”,“断除人世间一切烦恼”的说教,恰巧迎合了当时历经多灾多难战争时代的藏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要求,在人们一时看不到或尚不知如何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苦难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慰籍。因此,广大藏地的善男信女被帕丹巴桑杰的“能够息灭一切苦恼痛苦”的息解派教义所吸引,纷纷追随为其门徒,修习息解派的各种教法。一时息解派教法风靡藏地,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

    关于息解派的基本思想,藏文史籍《土观宗派源流》记载道: 

   “依息解派正法,能即刻息灭由前世业力以致在此生中得下劣身,诸多疾苦,贫穷灾难,乃至为非人所损害的种种苦恼。因结合瑜伽堪苦修忍行,所以名为正法能息苦恼。尚且不止于此,谓由修习波罗蜜多,能令生死涅盘一切苦恼皆得寂灭,而此教授的精要,亦是在修习波罗蜜多行。”[16] 

    也就是说遵照此修炼,能寂灭人间一切苦恼及其根源,并停止生死流转。由于修习息解派教法具备如此的成就,正可谓功德无量,所以帕丹巴桑杰在藏地才吸引了众多的门徒,跟随他修习息解派教法。正如土观·却吉尼玛在《土观宗派源流》息解派一章序言中所说: 

    “丹巴天竺悲悯藏众生,

    三次降了能息苦恼的滂沱雨, 

    众流汇聚成为教授海,

    名为‘息解’宗派而著称。” 

以致息解派曾在藏族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影响。

    由于帕丹巴桑杰宜人施教,所以他先后五次来藏传授的教授秘诀不尽相同,内容十分繁多。根据《土观宗派源流》记载: 

   “息解派教法中,最为精要的是把依广、中、略《般若波罗蜜多经》之所有内容修持的众所未知之秘诀特点,作为般若波罗蜜多之道次第。就此帕丹巴桑杰具有般若波罗蜜多六种传承的教敕,即兜率天宫之传承;龙宫之传承;邬仗那之出成;东印度潘伽罗国之传承;南印度毗达拉之传承;南比学果达旃檀洲之传承。摄取示现这六种传承教敕要义的般若波罗蜜多道之修持秘诀,是由燃灯佛传予释迦牟尼佛而依次传承……帕丹巴桑杰的舅父提婆,传予帕丹巴桑杰。” [17] 

   帕丹巴桑杰又将这种由般若波罗蜜多六种传承教敕精华溶为一体教授秘诀,作为息解派的主要法门在藏地传授。由此可以认为,息解派的教法秘诀是以般若波罗蜜多道之修持秘诀,结合帕丹巴桑杰的共同传承五十四位男女大瑜伽师之教授秘诀、不共传承三十六位持明上师之教授秘诀、殊胜传承十二位加持本尊神上师之教授秘诀和二十四位赐施悉地空行母上师之教授秘诀等,来作为息解派的主要法门与核心教授秘诀的。这就是说,息解派在理论上提倡对般若性空的认识,在实践上采取一系列苦修的仪轨,

   息解派认为,外在客观现象等所有一切,皆依存于内在明智之心之故,内心所现的一切,均为分别。若能以此体识内心或分别心,五烦恼毒:贪、嗔、痴、慢、妒,即可生为五智,即正觉之思想。为此必须依上师的教诫去修炼验证,这样,不二智慧,就能以无量方便在内心暗暗生起,分别心由此自然灭除,烦恼从中阻断,智慧自然生起,正见自然证验,最终成就佛果。可见,息解派是以认识心性为思想基础,并依此认识事物本身,从而息灭或寂灭所有一切烦恼痛苦。

    因此,帕丹巴桑杰认为,他所传授的教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帕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砖》记载道:我与藏地僧伽的不同之处在于:

    1、帕丹巴桑杰以追求过去果,而分离世间俗人;藏地僧伽却喜好人间八法。

    2、帕丹巴桑杰将不顺法转为道用,以作密宗修持者的特别方便法 ;藏地僧伽却以对治舍弃烦恼或无明者。

    3、帕丹巴桑杰将逆缘生为助友,作为瑜伽行者之道;藏地僧伽却以恶境逃避。

    4、帕丹巴桑杰认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本;藏地僧伽却不修法而修福泽。

    5、帕丹巴桑杰认为修持或修炼的教授秘诀来源于痴语;藏地僧伽却以黑字充满器具。

    6、帕丹巴桑杰认为听闻的目的是为了调伏,以求温和善心;藏地僧伽却以习法作为增加傲气之力。[18]

   从息解派的这些特点不难看出,息解派不直接逃避和否定现实,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苦等诸烦恼,以利、乐相识,将逆缘转为道用,作为助友,并通过它来认识心性,了解境义领悟事物的空性,从而舍弃世间的所有贪欲、断除无明烦恼,息灭痛苦,成就正觉佛果。但是,息解派最终强调的是事物在本性的“虚幻”和“空”而不实。体现了般若“空”的思想。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高僧、佛学家土观·却吉尼玛大师,曾对觉息解教法概括道: 

    如父之师丹巴桑杰著称于世,

    用般若波罗蜜多道之心要,

    父续母续之究竟要门,

    宣说予无量数的雪域人,

    一切成就者的密意精华,

    摄集一切法的无上妙药,

    它名为能息众生苦恼之道,

    所有善巧者都同声赞扬,

    契合阿底峡的风规。

    四、息解派的著名尼僧——二十四位瑜伽母 

   帕丹巴桑杰曾先后五次进藏传教布道,摄收的徒众数不胜数,形成了息解派初、中、后期三大传承及若干小传承。从这些传承中又衍生出许多传承支派,在藏区产生广泛影响。尤其是帕丹巴桑杰第五次来到西藏,选择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后藏定日地方,在这里建立了藏传佛教息解派根本道场——朗廓寺,并将朗廓寺作为息解派的宗教活动中心,传播息解派的教授秘诀。一时后藏定日便成为人们纷至杳来修习佛法的一个中心,曾有无数藏地女众来到后藏定日朗廓寺依止帕丹巴桑杰随他学法,不少人获得成就。当时在其女众门徒中,最胜者为二十四名著名的亲传女弟子,即获得成就的二十四名瑜伽母。现依据藏文史籍《青史》,分别介绍如下:

    1、觉姆桑吉,家住示日曲桑地方,父母二人均诵经藏,是家中的爱女。由于虔信佛法,同八、九个女孩结伴来到后藏定日朗廓寺,从帕丹巴桑杰座前修习息解派教法。得法后,返回故里闭关修炼长达九年,获得成就。相传,荼毗时虹光遍布诸方。

   2、赛尊玛,家住夏玛帕楚地方,曾向父亲提出,前往帕丹巴桑杰座前求法时,未能得到父亲的同意。其父认为,帕丹巴桑杰是一位瑜伽行者,他的教法与尼僧所修习的教法不同。尽管如此,赛尊玛还是前往后藏定日朗廓寺,从帕丹巴桑杰受授许多教授秘诀,并体识名想,通达法义,为彼众生传授教法。后努力精进修持,获得成就。寿满百岁逝世。相传,去世时虹光布满虚空,荼毗出现菩提萨埵像和许多舍利子。

    3、觉姆兰琼,家住拉堆达村庄,在后藏定日朗廓寺,从帕丹巴桑杰师徒(丹巴贡噶)二人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获得成就。帕丹巴桑杰逝世后,仍留在后藏定日朗廓寺,修持息解派教法秘诀,享年八十一岁。相传,荼毗时出现许多舍利子。

    4、觉姆贝尔玛,家住娘堆巴地方,从帕丹巴桑杰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后在荒山老林苦行修炼长达三年,获得证悟。最后在娘堆采邦地方去世。相传,荼毗时出现许多舍利子。

    5、觉姆日玛,家住藏绒乃巴姆地方,由于成婚后得不到丈夫的善待,便彼此分离随商人拜见帕丹巴桑杰。在帕丹巴桑杰座前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达七年之久,并获得证悟。相传,去世后,帕丹巴桑杰围绕她的灵堂多次绕行,众人出现奇迹。荼毗时出现许多舍利子。

    6、觉姆益西健,家住芒域贡塘地方,曾为一百零一岁的大成就女觉姆杰牟的亲近弟子,善巧上师供养。师傅逝世后,亲近帕丹巴桑杰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并获得证悟,后来在芒域贡塘地方去世。相传,去世时,出现各种声音、光、彩虹等奇妙景象。

    7、觉姆却珍,家住拉堆多巴姆地方,为丹巴贡噶的业印母,曾坏三昧耶之故,去世时觉受痛苦,为二十四尼僧名中生恶趣者。

    8、觉姆玛净,家住拉堆芒该巴地方,曾为丹巴贡噶的业印母,从帕丹巴桑杰和丹巴贡噶师徒二人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依次修炼获得成就。后来在娘堆北部去世。相传,荼毗时出现菩提萨埵像和许多舍利子。

    9、姆曲杰,家住娘堆可类地方,虔信帕丹巴桑杰而来到后藏定日朗廓寺,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舍弃所以财产,饮水苦行修炼,长达十二年之久,获得证悟。相传,去世和荼毗时,出现光和许多舍利子。

   10、姆却吉,家住洋卓阔哇勒地方,成婚后子嗣、财产丰厚,然而,却步人佛门求法。在其兄长格西聂顿的指点下,前往后藏定日朗廓寺,依止帕丹巴桑杰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并长期留在朗廓寺,修习教授秘诀。帕丹巴桑杰去世两年后离开人世。相传,荼毗时出现许多舍利子。

    11、姆格姆,家住拉堆示日曲桑地方,在后藏定日朗廓寺,依止帕丹巴桑杰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达十年之久,后在朗廓寺去世。相传,荼毗时出现许多舍利子。

    12、觉姆拉姆,家住堆龙如玛地方,是白尔姆家族人,弃家前往后藏定日朗廓寺,依止帕丹巴桑杰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达六年之久,帕丹巴桑杰去世后,返回故里。三年后又来到后藏定日,在此修持息解派教法秘诀,直至去世。相传,去世时出现虹光。

    13、觉姆娘姆,家住歇之擦哇绒地方,由于虔信帕丹巴桑杰而拜其为师。在后藏定日朗果寺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达十年之久。相传,去世时出现两面佛母像和虹光等。

    14、觉姆旺秀坚、家住堆龙顿空巴,去尼泊尔游览时,拜见帕丹巴桑杰,在后藏定日朗果寺修习息解派教法秘诀,达十一年之久。相传,去世时出现许多妙相。

    [1] 确吉桑格、岗巴著《帕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2—13页。

    [2] 《汉藏史集》汉译本,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1页。

    [3] 《帕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第22页。

    [4] 《帕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 第25页。

    [5] 《宗教源流史》 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163页。

    [6] 《汉藏史集》,第301页。

    [7] 《青史》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1019页。

    [8] 《知识总汇》藏文,民族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539页。

    [9]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第35页。

    [10]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第37页至第40页。

    [11]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第47页至第48页。

    [12]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第51页至第55页。

    [13]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 第61页。

    [14]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 第67页。

    [15]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 第167页。

    [16] 《土观宗派源流》,第161页。

    [17] 《土观宗派源流》,第166页。

    [18] 《丹巴桑杰与玛久拉仲传》,藏文,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67—68页。

    [19] 《宗教源流史》,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