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养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1:59
------------
序言
------------
藏传佛教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古代文明特色的宗教,藏传密宗一直是神秘而高深的,藏密修持法千百年来一直是心口相传,不立文字的。二十世纪后,藏密逐渐被散入世界各地的喇嘛传入西方发达国家,并为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佛教徒和有志于养生的人们所修持和喜爱。
藏传密宗认为人体有很多奥秘和潜能,只要通过各种密宗法门的不断修炼,就可以天人一体,即身成佛。而世界各国的藏密修持者的实践证明,密宗修炼对于养生延年,强身健体确实有独到的方法。
“三密加持”是藏传密宗的基础法门,三密即身、语、意密。身密是一种神秘的特殊功法,主要通过结手印、坐姿势,以及修气、脉、明点和拙火等方法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语密是诵读和修持特殊的“咒语”、“真言”,在语密中最重要的是“嗡、阿、吽”,最常见的是“嗡、嘛、呢、呗、、吽”六个字,语密通过声波的震动来达到修持的目的。意密就是运用意念去观想,观想是为了入定,入定在梵文中称为三摩地、三昧地。所以,修禅入定是藏传密宗用于修证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书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分别编辑了“三密”修持方法,并结合藏地僧人实际生活论述了藏传佛教徒的其他健身养生方法。
雪域民族宗教的古老养生方法正在被今天的人们所掌握,藏密的修持养生理论和方法也一定会造福众生,给人民带来健康长寿。
任修瑾编者
------------
藏传佛教养生综述
------------
藏传佛教是流行在中国西藏地区有着浓郁地域特色和玄妙修证方法的宗教,千百年来以其特有的神秘、神奇、神圣而名扬中外。又因其地理及自然气候的原因,促成了藏传佛教在养生长寿领域的广博宏深、独领风骚。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意译为上师,也就是有至德之人,后来演变成对一般僧侣的统称。因藏传佛教极为重视上师传承,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作喇嘛教。
藏传佛教在解释人体的奥秘、养生、强身、保健等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藏传佛教密宗(简称藏密)其义理是为了一种高远的目标——通过某种修习途径,使灵魂和肉体臻于一种高尚的境界。喇嘛们认为修习“藏密”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强身、健身、长生不老的层次之上,修持者还要真正领悟佛法的内涵、进而最终获得正果。
密宗被确定为“只向少数有‘根器’的人秘密传授的真言密法”——这是极其重要的传承密宗的根本原则。然而,由于藏密的高僧们在世界各地弘法,藏密的这些心口相传的修炼法门也逐步地公开化了,这为有心学习藏密养生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修习藏密的喇嘛们大多长寿健康,西藏的喇嘛所以长寿,绝不是由于生活优裕,或自然条件的特殊,相反,西藏恶劣的自然条件,给人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原气候的特点为大气压低、严寒缺氧、风大、干燥、紫外线强等。而且西藏的天气变幻莫测,正如民谣所说:“西藏气候变化大,一日须备四季装;山下鲜花山上雪,午秋烈日早防霜。”这种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大气压低,气体膨胀,容易出现腹部胀气;沸点低,食物不易煮熟,影响消化吸收;寒冷,易发生冻伤或冻僵;风大,行路不便,身体散热多,代谢增高,需氧增加,加重缺氧和冻伤;干燥,嘴唇易干裂,足跟皮肤易干裂出血;蒸发快,体内易脱水;紫外线强,易发生皮炎和雪盲;氧分压低,易发生高原适应不全症。在诸多不利健康的方面,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
在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背景下,藏传佛教的高僧们生活又极其淡泊艰苦,反而能够长寿,其中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呢?
------------
喇嘛长寿的秘诀(1)
------------
在西藏,修习密法的人一般都会有两个显著成果:一是年寿很高,身体轻健,面如童子;二是临终虹化(死亡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藏密修炼者的传说或传记中都有许多长寿的例子。据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索朗顿珠对四十例宁玛派学者的虹化的统计,其中年龄最小者为80多岁,年龄最大者达140多岁,大多数在100岁以上。这说明藏密的某些修炼方法对人类的健身长寿确实有显著功效。
1.喇嘛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西藏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佛教从公元七世纪传入吐蕃,历经1350多年,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僧人——喇嘛生活也较之其他宗教有很大差异。
根据律经规定,小孩到达7周岁时就可以出家。入寺时家人为孩子剃光头,只留下头顶上的一绺,由堪布亲自为其剃去,从此成为一名出家者。
从剃度到20岁之间,受沙弥戒。沙弥戒是出家人第一次受的戒,包括不偷盗、不杀生等33戒。受戒时,由于地区的差别阿阇梨的人数有所不等,但不得少于5位。比丘戒是佛家大戒,共有253条戒律。受戒者必须年满20岁,且必须受过沙弥戒。受戒时和受沙弥戒一样不得少于5位阿阇梨参加。
茶是藏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寺院里更是如此。每天早晨,僧人们参加早祷仪式。在领经师的主持下,众僧共同诵经,然后喝酥油茶、吃糌粑。
中午僧人聚集在寺院的各所属“扎仓”(僧院)的经堂里,边喝茶边持咒诵经,形式与早祷相同,但规模较小。
到了晚上,僧人们聚在按所属地域划分的小组织“康村”内喝茶祷告,规模更小。藏语称为“康恰”。
入寺小僧刚开始要学习藏语基本知识,同时背诵一些简单的颂词及祷文。有一定文学基础后,始入“曲热”(法苑)学习佛教经典。一般头三年要学习广、中、略三部摄类学,然后依次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经等五部大论。
从学制上来说,一般有十三级和十五级两种。如拉萨三大寺中的色拉寺和甘丹寺分为十三级,而哲蚌寺分为十五级。总之,各扎仓(学经院)总体上学程要在10多年至20余年以上。
学经过程重学习,更重辩经。学员每天到“曲热”,或听上师讲经、或进行辩论。一人立宗,一人攻宗,你问我答。每年冬夏两季,在桑普和热堆两地分别进行辩经活动。学僧通过一系列的诵经、学经、辩经活动之后,熟谙经典。此时方可参加所在寺的各级答辩会,通过考核者可逐渐参加拉萨大法会的辩经。
藏传佛教学位分几个等级,各种学位总称为格西。其中一级格西叫拉让巴格西,是在拉萨传昭大法会上通过辩论考取的;二级格西叫措让巴格西,是藏历2月传小昭法会考取的;三级格西叫多让巴格西,是在寺院内部进行答辩通过后获取;四级格西叫林色格西,是在本寺院扎仓内通过答辩者。
如果一个普通僧人想达到最高法座——甘丹赤巴(法台)位置,必须具备已考取拉让巴格西的资格,另外还必须进入拉萨上下密宗院修习密宗,取得密宗“阿让巴”学位,然后担任一年或半年格贵,三年翁则,三年堪布,再转为堪苏。若为上密院的堪苏就等待甘丹寺夏孜法王的位置,若为下密院的堪苏就等待甘丹寺绛孜法王的位置,然后甘丹赤巴这个职位依次由夏孜和绛孜的候补人轮流交替递补担任。任期7年,期满卸任。但达到此位的僧人几乎已到耄耋之年,可见佛学的深奥及获取学位的艰难。
------------
喇嘛长寿的秘诀(2)
------------
2.喇嘛的运动与静养
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第一是“生命在于运动”,第二是“生命在于静养”。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
密宗经典《大毗婆沙论》上说:
“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非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长寿之道在于经常做些必要的运动和劳动。
佛教子弟认为运动和静养要做到:
(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
(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
(3)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
(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或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
(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
(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
(7)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
佛教的戒律中也贯彻了这些原则,因此绝大多数虔诚奉行戒律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获得健康长寿。
佛教的在家信徒虽不能完全像僧人那样生活,但也不混同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按照佛经上的规定,在家的信徒要于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另外于全年每月的六个斋日受持八戒,称为“八关斋戒”。这八戒中和生活有关的是素食(不杀生)、过午不食、不饮酒、不淫四戒。每月六斋日的安排基本上和现在的七天一周相同,不过以夏历为推算的标准,即第一个周末素食并少吃一顿晚饭(持斋),第二个周末连续两天持斋,第三个周末又是一天,第四个周末(月底)又连续两天。一个人常年都能如此平均五日一小修,四个月一大修。这个“修”不是放任自流,懒散纵欲的“休息”,而是净化、调整全部身心的“修炼”。它以素食、节食、禁酒、净身、清心、断欲、凝神、静思为要求,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僧侣们能够年年如此,终生不懈,自然可以延年益寿。
3.调五事
不但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长寿,而且他们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促进身心健康的经验,这就是佛教的“调五事”。所谓“调五事”,即调食、调睡、调身、调息和调心。
1)调饮食
《坛经》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就是说调饮食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人身譬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沫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的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然而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使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不得安宁;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所以饮食必需调匀。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不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即可停止。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又食物不宜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凡在吃饱的时候,不宣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藏密养生学家们十分重视调饮食,这与修禅异曲同工。
在食物选择上,喇嘛们认为那些对健康有害的东西绝对不能食用。如不能吸烟、饮酒以及各种毒品;不能食用刺激兴奋的醋、辛辣类食物;不能食用葱、韭、蒜及动物血肉等秽浊和容易腐烂的东西;少食油炸等坚硬粗涩不易消化的食品;不食油腻、霉变和不新鲜的食品;宜选用蔬菜、豆制品等新鲜、干净、清淡的食物。
2)调睡眠
藏密修持者认为,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其体力,睡眠乃是最长久的休息。常人以睡眠8小时为度,过多就会精神困昧,于静坐极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让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坛经》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与人的寿命相关。美国心脏病专家海大卫发现,每晚睡眠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高3-5倍,这说明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海大卫从1966年开始进行这项调查,当时他针对40-80岁的男女发出了80万份调查表,两年后他再分析这群人们所填的调查表,并与他们的现状进行比较,发觉睡眠过多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或中风。原来,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会增加心脏和脑内血凝的危险,甚至引起动脉硬化。
藏密修禅能使睡眠自然减少,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
------------
喇嘛长寿的秘诀(3)
------------
3)调身
调身有益于健康长寿是勿庸置疑的,调身实际上是调整躯体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也是静极而动的自发功或是自我保健按摩。调身一方面有助于大脑进入入静状态,同时也有利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并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中医认为“人为血气之属”,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调身时,气血运行得以加强,从而直接影响到全身的血液循环机能。有实验表明,修禅时,大多数人可见手指增粗,脉搏波迅速扩张,最明显的可达原来的3-4倍,甲皱微循环流速增快,长度增加,管径扩大,因而外周阻力下降,结果是心脏输出量增加,而血压下降。同时,修禅还可使脑阻抗血流量相对减少,而血管弹性大大改善,这也有助于大脑进入入静状态。
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调身于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必须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安置两脚,若用趺坐双盘,就把左脚小腿盘曲加右股上面,令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盘曲加于左股上,使两脚底向上,这时两股交叉呈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欹斜,乃是最正确的姿势。
然年龄稍长的人恐不易做到,则可改用半趺半盘,单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脚小腿牵加于左股上面。
更有单盘也不能做到的,可把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可。
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开口吐出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次至7次,多寡听便,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10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手大拇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具体说来,调身包括行、立、坐几个方面。
调行包括行走和行动两个方面。行走时,头、颈、肩、背、腰、尻诸部应端直,不倾不斜,不俯不仰,两臂下垂,随身摆动。两眼从鼻下注,两足平稳着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活动身体的全部或一部,特别是久坐之后,要做适当户外活动,舒展身体。身体运动时,动作要协调得体,姿势稳重而又轻捷。
调立是说站立时要直如松,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
调坐,一是指平常坐时要使四肢和整个身体各安其部位,不失威仪;二是指静坐方法。静坐时有六个要点:
(1)坐铺要平正牢固,坐垫要前低后高,柔软干燥。
(2)宽解衣带,以坐时不脱落为度。
(3)或单跏跌,或双跏跌,以右手置左腿上,再以左手置右掌上。
(4)端直脊骨,勿曲勿耸,正头颈,令鼻子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5)口吐浊气,观想身中百脉不通处,同时排放,绵绵而出。然后口闭,鼻纳清气,唇齿相柱,舌抵上腭。
(6)闭目令断外光,身首肢体不可摇动。呼吸时,周身毛孔与鼻息同时出入,无有障碍。久之,则杂念自伏,妄想自除。
4)调息
调息是对人体呼吸系统的调节,它产生复杂的生理神经反射机制。调息要求用主观意志去控制和引导自动呼吸,使呼吸自然达到深、长、柔、缓的目的。调息得宜,可以祛病强体,延年益寿,体舒心旷。
鼻中气体出入,入名为吸,出名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养生家认为呼吸有四种相:
(1)喉头呼吸:普通的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够优良。
(2)胸式呼吸:这比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做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
(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对,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叶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向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不闻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息。
(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无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
学者在平常时候,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
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在坐毕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调息包括调鼻息和调气息。调鼻息即除讲话、饮食外,应常闭口,以舌抵牙根上腭,使气息出入,徐徐由鼻而颈而胸。正常的呼吸应该是出入绵绵,似无似有,若存若亡,乃至胸虚腹实,心旷神怡,这才叫息相。如觉有风、喘、气三种相,可先闭口徐徐吸入清气,从足踵至丹田,至头顶,再开口,观想将浊气全部吐出。这样换气3-7遍,即可调粗入细。这一方法在每天清晨日出时,面向东方,行之效果最佳。
------------
喇嘛长寿的秘诀(4)
------------
5)调心
调心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增强皮层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协调性,降低机体的应激状态和对环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调心是指控制与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作用,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起于心理感受的不同,即所谓“境本非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本非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
佛教养生家认为: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调伏妄心。人们在四项威仪中,未入坐时,除卧以外,就是行与住,应该先对这两项威仪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把心意放在腔子里,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飘忽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静坐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
调心要不沉不浮,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修禅时若内心昏沉,无所记录,头好低垂,则为“沉”;若心念飘忽,身亦不安,念外意缘,则为“浮”。因此,只有不沉不浮,才可入定。
若能入定,又有“心宽病相”、“心急病相”之说。“心宽病相”是心志散漫,身体倾倚曲逶,口中流涎,心理暗晦。此时应“敛身收念,令心住缘中”。而“心急病相”是因摄心太猛而入定,导致胸臆急痛。此时应宽放其心,想气向下身而流。
因此,调心要排除杂念,意念归一,大脑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入静状态。
“青山原不老,遇雪白头;绿水本无波,因风皱面。”山水指自性而言,雪风指外境而言。青山白头、绿水皱面乃是自性受外境影响而改变其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无法去改变影响个人心理感受的外界环境,而只能控制和调节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这就是禅宗所主张的夺人不夺境。
《本生心地观经》上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拾得和尚说:“无瞋是持戒,心净是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佛教认为: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也就是说,要把心理活动控制到不为外界一切事物所左右的程度,这才算是达到了“调心”的目标。但是“心净”并非是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是指心理活动而言,定于一境,不杂它念。也就是《遗教经》上说的“制心一处”。佛教各种不同的修持理论,其实都是在一个“定”字上下功夫。净土宗的念佛观想,密宗的持咒,天台宗的止观与禅宗的参话头,都是同一个作用。佛教上关于“调心”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总之,佛教的调五事是佛教徒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养身之道,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对促进健康长寿不无益处。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藏密修禅术有益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禅坐时,脑电图上出现a节律,使大脑皮层进入稳定状态,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修禅3个月后,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至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强40%,吞噬指数可提高99%,肺结核病的血沉转为正常的人约占89%,饮食、睡眠和体重改善者达90%以上。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别是β-羟化活性均见降低,因而从生化和内分泌角度证明了练功确实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轻应激反应。有人发现性激素如血浆雌激素和睪丸酮水平也得到了调整。
总之,“调五事”不仅为佛教修炼所重视,而且已逐渐引起世界上许多医学家的重视。
4.修密宗
僧人们之所以长寿,是和热衷于密宗修持分不开的。僧人们自入寺之日起,便向往着成佛,希望自己的修行早日能获正果,能“即身成佛”。所以,在掌握了显宗的基本原理之后,学僧们往往热衷于密宗的修行。
密宗也叫“真言宗”,现在国外通称为“金刚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部分。修持首要解决的是两件事:一是内在的,即自己有种种不可遏制的决心;二是要有个名望很高的上师亲自传承。这个上师不仅根据经书向其弟子传授深奥的教义,而且还传授其亲身经验和一种已获得觉悟的心感。
密宗修炼的要领在于“三密相应”。三密相应就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即造作,指一切身心活动)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点是颔压结喉,身密还要结印契(简称手印),手印多种多样,都由老师教授;“口密”即诵真言,真言称之为“咒陀罗尼”。佛教徒认为持咒能破除众生烦恼,帮助修炼者入定。
密宗诵真言时有五种方法:
(1)莲花诵,即发声念佛;
(2)金刚诵,即合口动舌念诵;
(3)三摩地诵,即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的文字;
(4)声生念诵,即观想心莲花上有白螺贝,从白螺贝中发出妙音;
(5)光明诵,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诵。
“意密”即观想,密宗的观想内容很多,如观想身中三脉、四轮等。但依密宗仪轨,不论修什么功法,都应先观“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师的指导下,将一朵花随意抛撒于绘有诸佛菩萨的图像上,花朵所落之像为“本尊”。修持前,上师按此授以该尊之印明,练功时观想此像,观清楚后,再观想本尊与“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为一,同时观想自己身空如气泡。其次为字轮观(先观想自心为一轮圆月,在月轮上布有“阿缚啰贺传”五字,次观本尊之心月轮上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还有三密观、五字严身观等。
身、语、意“三密加持”是藏传佛教的基础性支柱法门,藏密认为,修习者不需经过累世修行,通过三密修炼即可即身成佛。所以喇嘛们都热衷于修密宗。
------------
喇嘛的养生理念
------------
1.修行可防病延年
佛教认为生命无常,人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瞋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倍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藉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但认为长寿———有限生命的延长———是可争取的,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可“住寿一劫”,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
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来预防和治疗。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事实上,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能否健康、长寿,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但佛教更强调人自身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佛教徒的大量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积极实践着佛陀的教导,大都健康、长寿。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尽管有种种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常运动,常劳动,慎行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长寿是不难的。而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2.清规戒律有利于养生
作为一个僧人或佛教徒是有戒规要求的,也就是说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其目的虽不在于养生,但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人从中也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佛教的戒律甚多,规定非常细,涉及人的衣、食、住、行乃至起心动念。据律典载:比丘戒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百五十戒;比尼戒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百四十八戒。对于广大的在家佛教徒,一般要求能遵循佛教基本的行为规范,即守五戒,行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藏传佛教还规定了十四根本戒,即:
(1)不批评毁谤上师;
(2)不违犯世尊教法;
(3)不对金刚兄弟起怨诤,不挑拨是非;
(4)不对众生忘失慈悲心;
(5)不畏困难救度众生,不退失菩提心;
(6)不毁谤显密经典及非佛说,不毁谤自他宗派;
(7)于因缘未成熟者,不得轻易说密法;
(8)自身为五方佛五智之本质,不可伤毁;
(9)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诸自性法;
(10)不与毁谤上师、佛、法、僧的人为友作伴;
(11)不于诸真实法中自行分别、不起信解;
(12)不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应对真心学密者说真实法;
(13)依已得之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品;
(14)不轻视毁谤女性,不怀疑女性能即身成佛。
佛教的清规戒律有利于养生,比如五戒可以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1)不杀生戒:表现在行为上,不得故意杀害生命,包括不自杀、不助人杀、不杀害他人,不仅如此,还应爱护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现在饮食上,吃三净肉(未见杀、未闻杀、非专门为我杀),甚至完全素食;表现在精神上,须培养慈悲心,消除瞋恨,修习忍辱。生命存续为一切之本,尊重、关爱其他生命,即是关爱自己。瞋恨、生气,极易在身中积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际关系,从而对身心造成实质性危害。素食易于消化,能净化血液,减少疾病,有益健康,已为当代大量的研究证实。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杀为养生第一要务。古人总结说“仁者寿”,是很有道理的。
(2)不偷盗戒:表现在行为上,是非予不取;表现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不贪非分之财。财物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行偷盗、贪污等,贪心不足,行为诡异,不仅有违国法,毒化社会环境,亦会破坏自己的声誉,甚至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实是得小便宜吃大亏。
(3)不邪淫戒:表现在行为上,不乱搞男女关系;表现在精神上,不痴心纵欲,沉迷于女色。藏地僧人,虽然并不像汉地佛教那样要求完全禁欲,但仍然将淫欲视为修道的最大障碍。纵情色欲、乱搞男女关系,不仅破坏家庭,危害社会,亦为传播性病、爱滋病,戕身害命的首要祸乱之源,古往今来,各国法院或各地临床的案例不胜枚举。此戒正是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种危害。
(4)不妄语戒:就是不要说假话,不可欺骗、误导他人以谋取私利。妄语不仅有违社会公德,损害个人的信誉,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人生理、心理出现紊乱。同样,两舌(挑拨离间)、恶口(骂人)、绮语(说低级趣味的话)等,也会祸从口生,所以都应戒除。
(5)不饮酒戒:饮酒能上瘾,容易使人丧失理智,口没遮拦,行为失控,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同时,过量饮酒还会造成酒精中毒,严重危害身体。所以此戒历来被佛教列为五大戒之一,不过若因治病需要饮酒,佛教是允许的。此外,抽烟、吸毒等亦能麻醉人的神经,危害身体,佛教徒也予以拒绝。
------------
藏传佛教的养生修炼方法(1)
------------
藏传佛教弟子除了一心礼佛诵经之外,还要修习禅定,厉行戒律。而正是这种诵经礼佛,禅定持戒,在客观上吻合养生的原理。密宗的无上秘密瑜珈术强调身体为“道之根本”,以修身炼气为修密乘的基本功。所以佛家虽不以长生不死为修习宗旨,但自古以来,享有天年的高僧比比皆是,使人们意识到藏密的修持方法确实有养生延年的作用。
佛教分为“三乘”(小乘、大乘、密乘)、“二门”(显门、密门,亦称显教、密教)。
大小乘和显门的养生修炼方法大致有:禅定、绝欲、劳动、念佛、吃斋等。密乘和密门(亦称密宗)则较多谈延寿,其养生修炼方法亦较多,大致包括:修长寿的本尊法,专门用来延寿的咒语,结手印,气、脉、轮、明点修持法,修数息、瓶息,观想补养、大礼拜、圣字功、金刚法以及六成就中的拙火、幻身、梦观等。
佛家养生修炼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禅定
修习禅定能够祛病治病,禅定达到“止”的状态,能使人身心“轻安”——轻快安恬,享受到一般人未曾尝受过的幸福安乐;禅定还能使人心“调柔堪能”,即增强心的自主性,能自控情绪,能涵养道德,陶冶性情;禅定亦可以作为直观身心世界奥秘,把握宇宙“真实”的途径,“因定生慧,定能生慧”,这也是佛教修习禅定的主要目的。
大小乘的禅法主要有三类:(1)世间禅;(2)出世间禅;(3)出世间上上禅。
佛教徒修禅定的目的,是得智慧、断烦恼、“了生死”。至于治病、健身、延寿乃至得神通,不过是修习禅定的副产品。
禅定的门径方法是“修止”。这是现今养生界静功一类最常用的入静法。
禅定的法要是三调(即调身、调心、调息)以及纠偏之法。
禅定的准备条件是“戒行”,强调“戒为定基”,修定者必须首先遵行一定的宗教道德信条,不行损他利己之事。
从修炼方面而言,静坐与禅定的共同点,主要在于修“止”,不同点主要在于修“观”。
2.本尊法与延寿咒
这是密宗的特殊修法。
本尊修持法亦称“人佛合一法”。“延寿咒”则是密宗“三密”之一的语密内容。
密宗认为佛教的区分主要在于显宗与密宗之上。显宗为外门,密宗为内门。如从外门进入,抵达彼岸或解脱,需要走漫长的历程,花费几世的精力;而从内门进入,抵达彼岸或解脱,其速度十分快捷,只需花费一生时间,即可“即身成佛”。但走这种途径仅靠修持者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获得成就的,还必须凭借外部力量,如人佛合一法,即本尊修习法,即是借助外部力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密宗的天上瑜珈部有“弥陀长寿合修法”,即要想长寿,也可借用“人佛合一”的力量观修无量寿佛,以此来“带功”,达成目标。
语密又称之为声密,以念诵咒语或真言为主。其特点是能帮助人产生心的造化物并导致它们的变化,还可依靠特殊的办法将心集中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之上。
密宗的大部分咒语是一连串的真言,没有本义或至少是没有大家可以根据咒语(真言)的安排而发现的意义。因此,念诵咒语只须注重音声,不必究其意义,也就是说,用不着运用思维,只须坚定信念,专心致志地念诵,即可达到目的。密宗认为,持诵真言,是一种较好的入定法。真言之义,多以空、不生、成就誓愿等为本,反复念诵时能起自我暗示的作用,使人渐渐入定。面对持咒有素者来说,含有实现愿望意义的真言,又成了他有效的发功信号,若功力大,确有可能实现某些愿望,如为人治病之类。另一方面,真言宗旨如最根本的“唵、阿、吽”等,持诵时能产生内震动,有打通身中经络,激发内气的特殊作用。甚至还有可能通过外震荡波达到摧碎某些障碍物的目的。再加上密宗行者持诵时,还观想咒字本身及一定的颜色。观想字及其颜色按一定规则变化,并与调息、升降内气相配合,则其所能产生的功效,更是多方面的。
密宗的咒语共包括108种真言,一般都要以3或7或108的倍数来念诵。
密宗持咒的方法主要有10种,即:(1)莲花念诵;(2)金刚念诵;(3)唇吻念诵;(4)光明念诵;(5)随息念诵;(6)声生念诵;(7)真实念诵;(8)心意念诵;(9)计数念诵;(10)三摩地念诵。
密宗的教徒在修长寿时,念的是“延寿咒“,修炼时,要与观无量寿佛相配合。
3.结手印
身密为藏传密宗“三密”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手印”,即手结印契。手印,简单说来就是双手所做的各种姿势。多数手印的含义,皆按固定的规则组成,一般以左手表示禅定,右手表示“方便”(办事)。又以右手五指从小指至大指依次表示菩萨道“十度”中的施、戒、忍、进、定五度,以左手小指至大指依次表示智、力、愿、方便、慧五度。又五指从小指至大拇指,依次表示地、水、火、风、空“五大”。十指按十度、五大的关系组合,交叉、钩曲、伸直,配合而为多种多样的手印。密宗的手印数以千计,常见的有380余种,每一种都有特别的涵义和作用。手印作为手势语言,表示一定含义,可以辅助真言,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手印配合五大的组合法则,符合中医经络、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有助于气血的交流、开合、抗衡,从而产生辅助入定或调动内气的作用。对于修持有素者来说,手印作为一种表示一定意愿,与自身经络相应的发功信号,有助于内气的发放及意念作用的成功。
身密的修持以手印为主。手印配合想像的意念,形成某一修法。有人提出:手印像天线,人体像收音机。这说明了人的手印可以沟通人体与大自然的关系。实际上,身密中的手印运用,涉及人体光学、电学、无线电学的奥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来加以研究解释。
------------
藏传佛教的养生修炼方法(2)
------------
4.气、脉、明点修持法
藏密功理认为,人的身体是由脉、气(风)、明点组成的,脉、气(风)、明点三者相互依存,脉如居宅,精如财宝,气(风)心为主人。密宗三修持之一的脉、气、明点的修习,就是一种引导意念依一定路线运行的入静方法。
密宗通过修脉、气(风)、明点,能使人体更好地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水谷之气,从而得到“真气”,或称元气或正气。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营养全身的组织、抵抗外邪侵袭、推动脏腑机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故通过气、脉、明点的修习,可使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除。还能使人体真气充足,体内脉道或者血脉,甚至包括经络、神经、内分泌系统通畅,具有养生延年之功效。
脉,是无上瑜珈所说身中气血循环的通道,大致相当于中医所说的经络。藏密认为:人身共有7万2000脉,其中重要者有120,尤其重要的有24,而对瑜珈修炼者来说,最重要的有左、中、右三脉。三脉中尤以中脉为最重要,此脉又称“命脉”。一般认为中脉上端达头顶“梵穴”(百会),向前弯下至两眉之间,下端开口于“密处”(外生殖器口),而左脉和右脉就在中脉的两旁,从左右两鼻孔上行入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三脉于顶、喉、心、脐等处缠绕成结,称“脉结”,是阻止气入中脉而自控生命、心识的生理性障碍。
脉轮,则是无上瑜珈修炼时在身内观想的重要部位,相当于道教所说的丹田。脉轮皆以中脉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出支脉,状若车轮,故称“轮”。在宁玛派的《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记》中谈到:“以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顶上有大乐轮,形若伞,周具轮齿三十二(32条支脉);喉间有受用轮,若伞倒立,周具轮齿十六(16条支脉);心中有法身轮,亦若伞,周具轮齿八(8条支脉);脐中有化身轮,亦若伞倒立,周具轮齿六十四(64条支脉)明点。”
无上瑜珈将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点及体液看做是明点。因此明点又被译为“真精”、“真水”等。它主要分为:离戏明点、错乱明点、物明点三类。离戏明点是精神精华,为最细风心之体。错乱明点即一般人身中所具、由依无明所起的身心的活动所生,及修瑜珈时在身内所观想的明点。而物明点则为有形质的水液,分净浊两种。净者为饮食精华化成的精血津液,浊者为汗涕尿等排泄物。
5.坐姿修持法
身密除了结手印,修气、脉、明点之外,还有各种坐势。坐势也如同手印似的种类繁多,站、坐、卧样样俱全。藏密特别重视坐式,即跏趺坐。跏趺坐大体上又可分为全跏趺坐和半跏趺坐两种姿势。
全跏趺坐,俗称大盘座、双盘、金盘等。全跏趺坐又有所谓“吉祥坐”和“降魔坐”。
半跏趺坐俗称单盘、银盘。
结构决定效果。全跏趺坐底盘巩固,上体虚灵,修炼全跏趺坐时,身体必须平直,脊柱不能弯曲,可使身体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平。两耳听而不闻,轻闭口,微闭目,面带笑容,这样使全身筋骨舒展,健身效果好。
6.动功修炼
密宗诸部修炼,皆以静坐为主,但无上瑜珈部法中,不乏动功。《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中记载:“在修气脉明点时,还强调须打拳、行大礼拜(磕长头),以活动肢体,流通气血,打开脉结,散化明点。大礼拜时,观想三字总持咒在中脉内升降,有的礼拜者一拜就是几个小时,这种配合观想升降气、明点的全身运功,无疑有体操及动功强身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磕长头在藏密修持中是所有仪轨的开始和结尾的组成部分。这种大礼拜法是藏密修炼的一种动功,其礼拜的方式,反复性地做五体投地的全身运动,给人们带来身心安康,尤其是对慢性胃病有独特的疗效。
7.六成就法
密宗六成就法又称那洛六法。是藏传佛教嘎举派所传密法中的精要,后来格鲁派等又予以继承发扬。
其六法为:
(1)拙火定;
(2)幻身成就法;
(3)梦观成就法;
(4)光明大手印成就法;
(5)中阴身救度成就法;
(6)颇瓦成就法(又称“转识”或“神识迁移法”)。
六成就法以解决生死问题为中心,是一互为联系的整体。与其他功法颇多不同,但其中拙火定、梦观、光明等法却是以气功为修炼内核。
8.灌顶
藏密威仪是藏传佛教礼仪中较明显区别于其他佛教礼仪而独树一帜的一种宗教礼仪。而藏密威仪中又以灌顶威仪最具特色。灌顶在藏密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密宗修持者在修炼过程中需要接受四次不同阶段的灌顶。
第一级灌顶叫瓶灌,是消除初入者坚固执着的凡夫心理,第一次开发佛性。瓶灌又包括五种灌顶,都完成后可进入修习的初期阶段,观想本尊。
第二级灌顶叫密灌,经过密灌之后,修持者能够掌握脉、气、明点的修习方法,可成就报身佛位。
第三灌顶叫智慧灌,开始修习“双身法”,迅速获得最高成就。
第四级灌顶叫名词灌顶,也是最后、最高一级灌顶。在这一灌顶阶段,修持者距离藏密的极果,只有一尘之隔。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修持者已经是肉身的圣者,而不是待悟的凡夫。其修习途径在密宗宁玛派中称为“大圆满”,噶举派中称为“大手印”,而名词灌顶则是格鲁派命名的称谓。
除去灌顶的宗教意义而外,实际上,每一种特殊的灌顶,其主要作用都在于为不同阶层的密宗修持者清除烦恼和传授神通力。
------------
藏传佛教的养生修炼方法(3)
------------
9.数息、瓶息修持法
修数息是在清晨炼修定,先自观为本尊,然后念金刚诵1000遍。恒修无间断,有延寿的效果。
瓶息则是指修宝瓶气,于每次从36弹指至108弹指,便能得到延寿的成果。
10.养生杂修法
佛教还有许多养生效果明显的修持方法,把这统归为养生杂修法,仅举三例:
(1)观想补养法,又叫“补想法”。此观须修三个月,下坐后配合饮食药物补养,可使身体康复。
(2)饮空赎命法。此法是密宗为身体衰弱、年寿不久者所传授的专门延寿之术,每日但行无缺。据说,即使是垂死之人,也可延寿五年。此法与道教的采日精法很相似,即是于卯时东方阳气上升时吸收天地少阳之气,以补自身中的生命活力。
(3)食补法。密宗很重视食品及营养,选定修定者的最佳食物为高营养的酥油等奶制品,并要服食一定的补药。
以上我们对藏传佛教的养生修炼方法做了一个比较简明的归纳。这些方法仅仅是佛家各类修持方法中养生延寿,益智开慧效果比较突出的,并且可以普遍修习的部分,而不是藏传佛教全部修持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实际上,藏传佛教的养生延寿法在藏传佛教的三大派系中都是通用的。
密宗主要的门派有八大家,这八大家各有修持密法。宁玛派主修“大圆满”法,噶举派主修“大手印”法,萨迦派主修“道果法”,噶当派主修“三士道”法,觉囊派主修“苦行”法,格鲁派主修“显密贯通”法。
------------
藏密养生祛病法
------------
本章系王骧陆居士从藏密修炼法中专门提炼出来的一套非常实用的养生祛病法。王居士悲愿弘深,利生心切,精于藏密修持。本章收录了他有关养生方面的论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
养生之道
------------
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遂起,正气日耗。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养生之道的本意。
血气本来可以自然流通,却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当排除其阻碍物,使得天然发展。而那阻碍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颠倒作祟,所以要静坐法,先放下了身,暂停动作一小时。坐的姿势另条说明,坐稳了,再调气,使呼吸平匀,再次调心,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调心,先须要识心,认识心是什么;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则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对于色,耳对于声等等,遂启发了一个影子,把那影子转辗分别,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识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人事进化,靠它建立;坏的方面,一切烦恼颠倒,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恶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总以自觉为第一。真觉悟的人,决不贪瞋颠倒,妄作妄为,也不消极断灭,做个冷血动物,视社会事业与我无关,归根害了自己。又那妄心对于身体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调和血气,益寿延年;坏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风,火克金,肺即受伤。所以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关于心的道理,各有其说,儒家说心正,道家说清心,宋儒要把心放在腔子里。管子内守于静,外守于敬。孟子所谓收其放心,且问如何收法?若云以心收心,心既放去矣,又叫谁去收回?若未放去,就在眼前,又何必多此一举?又心既收回了,试问又放在何处为妥?又心不似物,可以来去,只是个隐显问题,究其实,不过是个幻化的影子。但放心、收心、制心、摄心等法,都是幻心,幻上加幻,越幻越多,不是究竟。
要识心的真相,须明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譬如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不必定分水波为二,亦不可执之为一。但愚人定分为二,智者知之为一,而究竟非一非二。又言非一非二者,仍是幻心作用,非真心也。兹假定心未动时为真心,要了了分明,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已动了,六识分别纷扰,立许多知见,是为识心,是妄心也。因此,(1)集起者为心,言眼与色相集而幻影起也。(2)攀缘为心,言色本不来诱我,是我自己去攀缘而成识心也。朱子云,“不为外物所诱”,似归咎于外物来诱,非通论也。(3)悬想为心,以过去习气,转辗幻想,入于非非,而多巧见也。(4)取舍为心,由个别而立,法见情见,正见邪见,乃至善见恶见,彼执取有个道理在,便是妄心,即欲舍去那妄心,也是妄心。总之有所求,即是妄,而无所求,也还是妄,以皆波也。然则如何而可?
以上所说,还是个理,不得不明。若要做到息心功夫,只要在空档处参究。以人既有心,不能无念,念只可止,不能灭,前念过去了,后念未来时,有个了了分明,寂然无念的,便是那空档处;正那个时候,非但息妄,并亦无妄可息,无心可得,亦无空档可取。不要管他时间长短,只绵绵密密地,常常凛觉到这样,不是无知如木石,也不是纷乱若猿猴。于静坐时,杂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时止息,又到那空档时,任他一万次起灭,我只如是。亦莫作何种道理,计较是非。每日坐一小时勿间断,坐得安定,不要欢喜;坐得心乱,也莫烦恼,久之空力自强,功效自见。
1.起居
(1)睡眠宜早,勿过十时,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2)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3)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起坐一时再睡。
(4)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
(5)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2.静坐
静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诸门,又有密宗禅宗之分,今取简易稳妥静坐法,打一根基。
(1)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应静坐,用以防病治病养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尽也。静坐法于有工作人较难,因无时间也,然每日四十分钟当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2)健康、寿命、德性,并关系后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关改良种族,社会福利,岂不伟大!现大家忙于生产,看重物质。不知这个肉体,正是物!首先要维持它,人生以健康为第一,应特别注意。
现在流行的一些疗养法,我于此道,素无经验,盖各有长处,并非全无效果。只是运气作功夫,有些人贪求速效者,未免走错路。虽不可归咎于法,要非可以普传而慎始之难也。应先说病,病有两种医法,一是外力,如医药针灸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静坐法是。外力宜于急症,自力宜于长病。凡药石所不治者,惟有静坐法,功稳而妥。若两法兼施,则更妙矣。
------------
养身要诀
------------
人寿至百岁并非难事,惟保持此身之为难,能保持则少病,自然长寿。而保持之法,实在平时,如保持室内清洁,必日日勤于打扫,器具亦必日日洗涤,而物自经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断水,或可以一日断水,不可一刻断空气。所以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快。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心何以难化?则因看事太真,我见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养身须有学问道德,对一般人难以求全责备,只勉其退让克己,少恼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药石之外,施以小术,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无费用,二省时间,三无流弊,四有实效,五勿他求,六为预防。但行之非难,须有先决条件如下:
第一恒心,不可一日间断,行过百日,停止反觉勿适,当如每日吃饭一样。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气,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劳而无功。以此法乃经常性,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人或病人至多六小时已足。应注意者,一、夜勿过十点半,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未来事。三、勿以安眠药片助睡。
------------
养生祛病法
------------
人生无量苦恼,百苦交煎,只缘不得安心法。纵使一切享受满足,他那苦恼反越来越炽。因为思想不搞通,贪心不息,总没有满足的时候。凡人身由病而老死,总不出这个原因。
安心法三个字,谈是容易,做却甚难,但肯做亦不一定是难。人既无心,便无乱,既无乱,却又安个什么便是安了。这是最上乘法,不是根器大利的人不能明白。初学人如何能做到呢?只有借一点方便法来作个过渡。先把身体维持好,请有病人细细听我下面所说的办法,不是空谈,却要实做肯做。兹先把下手做功夫以前的主要条件说明如下:
(1)做功夫时不得着一点意,在功夫上最忌求功求速,扣定日子求何种境象凭证,只如平常一样依法去做,不计它有效无效,做得好坏且不去管它,见效在下月或百日之后。
(2)在做功夫时,不会有何功效可见,不要疑心。第一要耐心,身上有了功效感觉种种舒适,也不要高兴而贪做,须知自然而致是正常事,不是奇特事。
(3)须恒心,勿间断,照所指示法而行于室内,设备须周密。
(4)做功夫时或有其他旧病复发或忽感酸痛时,系内部血气由阻而通时的反应,不必生疑而停止,如因外感身热不能起坐时,暂停一时亦可。
(5)坐功时有时忽身体动摇,开目即可制止,勿任之而成习惯。此不一定是坏,但亦勿执取,以为是好现象。总之以勿理为主,一理即着,着即成魔,但非外魔也。
百病都由血气失调所致,所谓血阻气滞二病。但血阻由于气滞,由于心意识的冲动,遂失正常。因此调气应先调心。而初期调心法,还须借气以为用,气以息心,心以调气,心是督饬全身组织的主宰,亦是扰乱各部沸腾的首恶。它可以使高级神经系统紧张起来,大脑皮层不得安静,引起了许多慢性病,如神经衰弱、胃下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高低血压病、痰咳、月经不调、便秘、关节炎、贫血等病。若要消除以上诸病,入于正常,先须息心调气去抑制那紧张的局势,勿使越出范围。心能制气,自然呼吸不急促,血液循环也合度,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和养料,促进大脑皮质指导内脏各部组织的功能,如生理上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因不去扰乱它,同时发展正常,各种病症自然消化于无形。因为生理上有四种本能:
一是自然生长的本能,如:肺坏了,胃割去一块,它自然会结好长足。
二是排除疾病的本能。
三是强制习气的本能,如戒烟戒酒戒愤怒的恶习。
四是求长寿或短命可自由的本能。但如一去扰乱它,那本能就不能发展了,初则不足,再则亏损,继则勉强维持,到不能维持时便倒了,此名慢性自杀。
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连。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济,则蒸气内发。各部机体运动,可求得健康。此可于舌上察知。舌无水则不活,故活字以三点水加舌字。舌上可以报告内部各种病状深浅,以断生死。凡人身上水分,如涕泪、汗水、小便,无一不是咸味。独有口内涎沫是淡的,口无津涎则渴,渴即是病,以水为药而治之。胃内空虚则饥,饥即是病,以食为药而医之。盖火气上升而水不济也,以此调之。人身骨肉坚硬者为地,死后化归为土,血液油汗为水,暖气为火,气分呼吸流动为风,此名四大。四大不调即成为病,不调者失去正常也。
------------
病人自己疗养法
------------
人身机体本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有自然生长机体的能力,有自然排除疾病的能力,有改造习惯性的能力,有保持生命长寿的能力。除了天生机体不完全无法补救,或质地太薄弱,或病根太深,或误于医药,或硬伤太重,出血过多,来不及医治外,如果懂得自养的法门,一定可以无病,使之勿生病,初病可以速愈,病后必可康复。此靠人力不过十之一二,靠自己功能却有十之八九。但必注意三个条件:
(1)平时的防范;
(2)病时的主宰;
(3)病愈后的休养。
人的多病体弱和短命多半是冤枉的:
(1)误于胎教不良与幼时保护不得法;
(2)误于有病觉察太迟;
(3)误于无休养办法;
(4)误于乱医乱药;
(5)误于自己怕死,多所惑乱,反致心气不强;
(6)误于自己性急而神不得安;
(7)误于不能制伏性欲而妄动,以致于死。这都是打扰机体,使不得充分发展,名为无形的伤害。
今先言病后的休养法。因有许多病人医药已无办法,靠外力是几乎绝望的了,如肺病、神经衰弱、失眠、血压高、心虚、胃肠病、初期中风、肝经火旺、肾亏与妇女血分诸病,屡治无效者,倘能照我办法,至少有七八成望好,只怕人不肯信,信了又不肯耐心去做,做了不久,求功太急,又停顿了。病到了无法可治的时候,只有死心塌地一法,方肯听话自救,我的法子或者可以兑现。须照下列几条切实做去:
(1)不要怕死,决信我这个病,非但可以养好,并且身体可以格外健康,保证长寿。因为自己机体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
(2)相信不用医药或靠何种营养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
(3)从今日起,我决定不许再去打扰我那病体,不许想着我那个病是如何病的,好坏都不许去计较它,只做个无事人。
(4)平日打起精神工作,如工人运用那机器时,今日机器坏了,也得要打起精神来修理。在这修理期内,不许想念工作,也不许悔恨丧失了时间和工作,专心一致,否则又迟误了。
以上四条是要死心塌地才有效验,要切切记住。
(5)自疗法,即是自己的静养法。
每日规定一个时间宜,在早上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没有人事或大声烦扰时,病人安卧在床上,把身心一起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但终不能无念,只许微微想着那脚底心,不许着力,不许纳气向下,不许存想丹田,眼不必一定闭,好像我只有这两只脚底板,其余都不是我的,也不许计较多少时间。如果睡着了就让它睡。醒了,我又是如此做,不去想那病。想我此时是造新鲜的血,补充元气是最最要紧的工作,让我这个身子的机能自然起作用,但也不许去管它,身上发生微冷微热也不管,只有脚底板心是我的。初行时气粗,渐渐气细,又渐渐微细,又渐渐是息,又渐渐微息,此时便不问了。如是做法,时间长短随便,轮流行七次算是治疗过了。行过三四天后,把注意脚底心之法也要渐渐松下来,如有意无意不许多用一点气力,凡初学的人往往心把握不定,却要带一点强制功夫。有时心跳,一想脚底心,便不跳了。如是试行二十一天,必大见功效,气色气力必定转变。小行二十一天,长行一百天,从此每天行一二次。在初醒时做,可保延年益寿。至于病情如何,在自己体味觉察了。
(6)自疗理由的说明。正常两个字是人生健康的标准,凡几个月的婴儿,他身体是天然正常的,如果乳食调匀,暖寒适宜,保持他的正常,那么,发育特别快。小儿时时四肢筋骨发胀即是明证。因为没有去打扰他,让那机体自然发展它的机能,一过暖了,小儿纯阳之体便受不住,毛孔一开容易伤风,得气管炎,便是打扰了。又一过饱了,消化不良,或受内部的冷刺激,如乳母自己受了冷风,气还不曾转过来,急急喂奶,他要肚痛腹泻,或受其他惊吓便是打扰了。至于十五岁以下的孩童,人事渐烦,那打扰比较也多了。但总不出过饱与寒暖不匀,及用力过劳等,人由此致病,病后失调可以变为大病。及至成年,七情六欲发生,无一处不是打扰它的机能,积久维持不住这个物,它就病了,脑力体力应付不了环境,初期精力尚强,不会觉察,暗中耗磨,渐渐深入重地,医治也来不及了。只有乘这个机体还不曾完全破产的时候,急速修理一下,让这个机体再去自然发展,切不可打扰它,正要帮助它。你想,许多年来,夜以继日,心神没有一刻安息的,使机体时时失去正常,从没有像几个月婴孩那样的有一刻的自然休息去发展,人又安得不病,病又安得不死呢?因为心神是时时提上的,忧思伤脾,所以消化不良,收入顿少。肠胃不和,则夜眠不安,所以多产生失眠和脑衰弱诸病。肝脏火旺,肾水即亏,所以心脏腰病接连而至,抵抗力弱,外邪易入,所以多气管炎。而肠胃不通,肺气不宣,必定患肺病。肾水亏的人,色欲必盛。所以最近的社会上,有生育益繁而健康的儿女必少,这一身弄得七损八伤,再加种种环境,只有添病,不能减苦,除了自救这一法,更无别法。今日得有养病机缘,切不可再蹉跎了。从前时时刻刻提起,我今天劝你暂时一切放下来,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是个涌泉穴,引水向上,引火向下。为什么不主张存心丹田呢?因为容易把气纳进去,反而成病。如微微引向脚心,自然不着丹田,而亦不离丹田,有效而无弊。然尚不许十分着意,就怕贪功的人性急求快,反而不美。如是全部机体让它得自由处分,不去打扰它,见功必快。我常用此法以自治病苦,行之有效。故敢至诚奉告,为诸病家一小助尔。
总之,病人第一要心气和平,对环境要知之,想着病人之苦,他们还没有我的安息休养,要时时发这样的平等心,就是巨大的福量,病更好得快了。
------------
调气摄心法
------------
(1)坐法。可坐在床上或帐内,垫高五寸,体重者七八寸不等,以安适为度,两腿交叉,右加左,两手心朝天,右手加左手上,腰正直,勿太伸腰,不可乱动,即动须极慢,两眼闭合随便,但勿东西张望,舌抵上腭。
(2)调息法。呼吸出入,宜轻轻合口,鼻内呼吸听其出入,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由微细而息渐渐平息。切勿性急,压制使平,出入长短纯乎自然。
(3)摄心法。此有三:
①打坐时摄心。若心念纷纭,就宜听呼吸,使此心略有点事做,不致外驰,以心驰于外即生散乱,引起颠倒,心注于内,便易着意,流入阻滞。应使其随气升沉,若有若空,不许有着。但久久又入于昏昧,则非调矣。当感觉昏昧,即提起精神,了了分明,徐听呼吸,不起任何善恶妄念。但又不知不觉而妄念又起,只一勿理,如是死心塌地捱过了这坐时,再卧一时,开首四十五分钟加至一小时为止。每下坐时切勿性急,须把身体摇动几次,两手足逐步一一分开,用两手心擦摩面部脑部前后数十次。再下座走走,或再安卧一时亦可,每日照例坐一次,不可间断。每次坐四十五分钟加至一小时。
②睡时摄心法。每夜睡稳后温度适当,男宜右侧卧,左肩在上;女宜左侧卧,右肩在上。但亦不拘定,如有痛楚不能左右侧者,亦听之,两腿稍屈,呼吸如上。调匀后即管督此身,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此是惟一条件。若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如同自身是个死人,一切不能动作,又自视如一粒糖放在水内,化散乌有,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自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且不比用药石有副作用,或留后患也。此法不拘多少时间,即几分钟亦有许多益处,几时睡着亦不管它,听其自然。如睡至半夜,不能睡,切勿强睡,不妨再试一二次。如仍不能睡,即可起身,稍歇再睡,切忌辗转反侧,胡思乱想,或感觉饥饿口渴,养成失眠头晕等病。
③白天人事往还时的摄心法。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
摩擦强身法十二则
------------
法本无量,亦无定法,姑取其简而易行者十二则,简则可恒,易则省时。此十二则中,久病初愈,或身弱者先不必全做,步步增加,然有万不可少者,有女子不必用者,于说明下注释,望自己逐条衡量。以恒心为第一,不可一日间断。次以勿贪多为要,反使血气不调匀。三以勿速效为主,见功愈缓,根底愈结实,且无流弊。盖急促者,每短折,稳固者,恒长寿也。
(1)摩顶固肾气。早起先平坐,以左手托紧外肾囊,勿松,闭口合牙,右手心摩头顶上三十六下,勿快。再换右手托紧外肾囊,左手摩头顶三十六下,即放松吐出浊气三口。此法只男子适用。
(2)运颈除痨伤。平坐两腿直伸,双手按膝上,腰直头正,身勿动转,头颈向左后看,再向右后看,各七次,颈以不可再转为止。如是每次一转,脚后跟伸一伸,勿过用力,再以头颈仰后向前上下叩,如叩头状,亦七次。可使从头颈至脚后根筋骨二十四节均可拉直,浑身血气自畅。
(3)运睛除红翳,去心火。正坐闭目,转头颈如打圈子,身腰勿动,左转三十六,右转三十六,眼睛亦随圈子左右转,如看四圈,再正坐,忽然两目大张,向地下看,同时吐出浊气七口。
(4)擦脚底心,引火归元。两脚各擦二百四十下,天凉宜三百二十下,同时闭口,以舌抵下牙根,不必用力,口中津液自生,然后集中咽下。以意引入脐下,要用劲,喉中咯咯有声,稍停再咽,约三口。此法最重要,尤其妇女及阴虚晚热。手脚心焦热无汗者,宜常用此法,久必有效。
(5)掐三里穴。穴在左右小腿膝下,靠外边,试以右手心安右膝上,无名指尖点到之处,以左手指尖探取掐入右三里穴内,觉得甚酸处即是。左手按左膝上,亦如上试之,惟指甲宜剪平。每穴掐一百下。此可通三焦,健脾胃,引火归元,与擦脚心并重,每日可掐多次。
(6)擦腰固肾。正坐正立均可擦,以双手作拳,用拳背按腰眼,不可太用力,隔单衣打圈擦,或直上直下擦共二百下,初学每五十下歇一歇。如有汗时,可拳背按紧腰眼,用力揉亦着力,在各人自己体会。
(7)两手攀足。正坐屈腰,两臂直伸,手指下点脚背,两腿弯宜直,使脚筋拉直,老年人宜慢,手指点到,不可点时即止。此不可急,亦不可贪。老年人取第六法为宜,或量力并行,徐而恒则有功。
(8)勾指运力,治臂腿风痛。正立,两脚分开,两手同时用中指无明指入掌心,大拇指压其背,再以两手食指勾食指,小指勾小指如练,用力左拉右拉,闭口,心内安,共三十六下。腰正勿动,两脚稍分前后,可勿倒,如有两臂酸痛者必勉力行之,久久腿痛亦愈,老年人尤可强筋骨,健脾胃。
(9)擦头上部,以平肝,清脑,明目,理气。以两手擦两耳轮六十下,后脑左右各六十下,擦面三十六下。喉部颈际左右六十下,有气管炎者,日行勿间断。
(10)擦两胁上下,以健肝胃。此可饭后行之,在八字骨在右,两胁之下,擦一百至三百。勿食过饱行之,饱时勿擦腹部。临睡下时可擦小腹二三百下,擦脐下全部,不拘多少,睡着即止。
(11)叩齿三十六下,可以固齿。可于行第二项后行之。又凡遇小便时必咬牙,则肾气勿泄。小儿女必日日教之,久久勿忘,终身受用。
(12)擦两小腿。前后各一百二十下,可于掐三里穴后行之,两手同时上下擦。
------------
如何劝导蔬食(1)
------------
蔬食当然是应该的,本不成问题,目的在慈心勿杀。因为社会上人类习性之不齐,不得不劝导。佛在世时亦只戒本门僧尼,而对社会上一般群众不加例禁,只有劝化。因强禁其勿杀,而杀愈多。应先讲心的问题。凡具悲心者,自不肯杀生。具大悲心者,对杀生之人有怜悯心,且能善巧解化之,不执取自己之功德见而与世逆。此是文化程度关系。古人无故不杀牛羊,亦是郑重宰杀,冀其减少杀业而已。故此事当从根本上解决,一一论之如次。
(1)食是欲,因欲而舌根多所分别,遂立五味。因五味而更起贪得,求食之欲愈炽,种种试验残杀愈出愈奇,造成世间大杀业。被杀者固可伤,而杀生者尤可悯,如欠高利债之永纠缠不清,甚无谓也。而几十年来社会习惯视为当然,岂不是颠倒?
(2)食既是欲,可知不论蔬食荤食腥食素食,都是不应该的。但人因贪欲而有人身,身即是物,要维持这个物,不得不使其营养而讲卫生。生是保持其生命。既讲生命,即谈不到口福,贪舌上的舒适。要讲肠胃的适宜,可以保持生命的久长。但世人又有一种恶习,如富有者之大宴集,一席多至十品。到后来,舌亦无味,徒具观瞻。而诸富有残杀更多,极无意思。如北宋时一席千人宴,每人各鸭舌汤一碗,每碗三枚即三千条鸭子的生命。不久金兵入汴梁,大肆屠杀,一如斩杀鸡鸭。即不谈因果报应,其忍心如此,早已失去了人格,与禽兽无异,故受杀报而不足惜。此食欲施于四食五味之外,荒谬可笑。
(3)荤食指葱蒜,腥食指鱼肉,蔬食为菜果,素食为随缘。素食者不择精粗、美恶、荤腥与蔬食也,口素而心亦素,见净而意亦净,是为食素。食为保养生命,则凡蔬菜中有碍于卫生者亦不应食。我见有食油灼粽子而丧其命者,故生冷硬腻四物皆当慎之。食荤可以助嗔心,食腥足以助淫欲,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肝肾伤及心脏而肺病矣。如是就违背了食的本意。
(4)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若终日烦恼,即使蔬食得营养,仍不免于夭病,此心素之可贵也。我人不独应卫其身体,更应卫其生命。仁者必寿,慈心不杀,才是真素食,养成社会上一团雍和仁爱平等慈祥之气,正是思想的改造,和平的建设。然数千年来,积习的深厚,不得不大刀阔斧地改革。在革创之时,去恶必须斗争,时代进入建设之期,为社会进化起见,素食之法亦重要的大建设之一,有力者应注意提倡,共同建设这个庄严灿烂的和平世界。
(5)食是一事,杀生又是一事,杀生是绝对不可的,但如完全禁绝杀生亦不易做到。要戒杀生,先须戒生。人因贪求而使之多生,是以多杀,能戒生即可少杀,此是根本戒。佛说五净肉,为不见,不闻,不为我杀,已死肉,鸟兽食之残余,此名五净肉。亦无非戒其心之残暴,为避重就轻之法。然蒙藏西北等处,以环境关系,不能不肉食,但于杀之前,先以咒力加持,此亦不过防止自己的杀意,勿断大悲心而已。中土食物丰富,即完全禁止杀生,亦无影响。然而禁屠一二日,即大起反应,此事诚难得圆满解决,非有力制裁而加以善导,不能挽回于万一也。
(6)食为五欲之一,五欲者,财、色、食、名、睡也。正贪某种欲时,执取其一,余皆可弃。社会上欲无形制止贪欲,总以平衡为贵,巨富与过贫,皆可引之入恶。一为残暴,一为贪鄙,惟有中等生活,有享受而不太过,亦易于满足。如春秋二季之天气中和,不过俭,亦不太奢,杀生等事自然减少。故欲美食须先饥,饿则粗粝亦甘美。可见并不是肉食蔬食问题,全是饥饱问题,应当平心静气地研究,善巧方便以导化之也。大凡富有之家,每不易得饥,饥主要从劳力中来。劳于工作则易饥,饥则荤腥蔬皆无所择,而真素矣。
(7)蔬食而求精美,非素也。此当是喉以上的问题。但求适口,不计卫身。食时第一要饥而后食,且要多嚼唾沫,可助胃中消化。细嚼则汁液愈精,而血干净清洁,自然少病。故经风霜后不宜骤食,过劳不宜骤食,心乱时不宜急食,气恼时不宜急食,临睡时不宜多食、或多饮酒,不饥饿时不杂食,饥饿过度时切忌食得快,守此七条。必无胃病,病从口入,终身之累,其慎之也。
(8)凡腥食者,每易过食,明知已饱而不忍舍去异味,且必佐之以酒,酒以乱性而祸从口出,于身心两无益也。
(9)恶成于习,习成于数,数数杀生见血,久成为习,而不觉习于杀人矣。故社会腐化易而文明难,堕落易而向上难。谋国者切勿谓其细故而忽之也。
(10)蔬食求其必精而丰,必有所嫌,非素也。总之,荤腥蔬之为口食法,素食为心食法,此食素之所以难也,皆不可以不辨。素食一道,其义广矣。
①素有随缘行素之意,一切顺应环境,心无偏执,是为素。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是也。
②素者随各人地位立场而施,在家人与出家人不同行其素也。喇嘛之在西藏青海而肉食,来上海而蔬食,素也。供何物则食何物,勿强人所难,素也。
③我蔬则蔬,不自以为功德,素也。人腥则腥,不必起嗔恨心。有缘则化之,勿强与之逆,素也。
④自己能蔬食则蔬食,若对腥荤仍有馋贪,而我故意蔬食以鸣高,用硬压功夫,久必保持不住,则非素矣。又素者净也,心无妄也。学佛只学得个净,意如虚空;心有荤素二见,则非素矣。
(11)斫伐竹木,竹木无执著性,故不知报复。凡禽兽含灵皆有执著性,故被杀时,亦知道逃避抵抗,何况于人?凡动物被杀害者,心必不甘,还报是当然的事。《楞严经》云:“人食羊,羊还亦食人。”世上冤怨相报,无有了期。本来我此肉身原同物品,本可借来借去,怕还债者,不必欠债。今我杀而食其肉,是于肉食之外又加上一层生命债务,亦断无不还之理,惟时间性耳。故杀戒为第一。正不必贪此一时之口福而贻害无穷也,故食腥与杀生食肉截然两事。今如火腿咸鱼等等,无有生灵在上,亦无杀报关系,仅是食料,故无报应。论者必执以为我又提倡肉食,罪何敢辞?又云:你不吃,人就不杀,此理自是正当。但是一句现成话,几千年来,人人如此说,究有什么效果?我人当平心静气来加以研究,先不必唱高调,自诩已能吃素,或自以为能不杀生。今日一顿蔬食,饮一杯水,严格而论,已杀了多少微生虫!故亦只可避重就轻,以不见血为度,聊以止其杀意杀行而已。食有六道不同,天道为意食;魔道为精气血食;畜道为段食,以物有形段也;鬼道为饩食,取食物之有热气而嗅之即饱;地狱道不得食;独人道是欲食,随其欲之变化而需要,积久成习。本来人可以不食,气充则不饿,遂又名气食。但以贪欲故,变为段食肉食蔬食,臻至无所不食。故不论何食,皆当生惭愧心。
------------
如何劝导蔬食(2)
------------
以上十一条概言杀生之不可,而蔬食之应提倡。但一时积习难返,尤当善巧方便以引导,且勿与逆。兹再论之。
(1)劝戒杀切不可急,欲速则不达,反失去机缘。擒拿不住,亦不可疾。嫉恶如仇,则又何必?此当以感情化之,使之相近,尤不可逆。此不是硬做的事,逆则近于意气用事,转可引其恼怒,而反多杀。第一劝其少杀,再进而戒杀。先劝其半蔬食,久久自然就范,再劝其食现成肉食,而可以完全戒杀矣。
(2)引其蔬食亦当有法。第一告以卫生之理,蔬食可以夜眠安适,肠胃清洁,自然少病长寿。人总是怕病畏死,此亦善巧之一法也。第二不饿勿食,切忌杂食。第三劣者先食,美者后食。第四令常观食草根树皮者何如,一发悲心,自然下咽。
(3)所以劝人蔬食者,无非要其入佛,减少杀劫。用言本极慈悲,惟收功不必在一时,而利害大小又当权衡。
凡来学佛者,大都带病者多,一闻蔬食即惧而退缩,似不宜再严格以拒之,此其一也。
凡不信佛者,往往不能蔬食,一闻即生厌恶心,因之而影响于皈佛者甚大。我曾亲闻多人说:修密宗是方便的,不必强要吃素。虽其人未明密法道理,却可测见社会上心理之一斑,此其二也。
又学佛者对于骨肉间之爱根,总难遽断,因自己蔬食,亦强欲家人同种善根,因此闹口舌,伤感情。其势不敌者,暗恨佛教,引起谤法谤僧,其害甚大。而势可敌者,往往因其劝之,反而故意多杀,其害亦重,此其三也。
又有蔬食未久,亲友不及普知,遇有宴会,有丰盛之馔,而客来不多,正喜其光临,乃偏要蔬食,主人不得已而再备蔬菜,事后即有怨恨之辞,牵及佛法,此其四也。
因蔬食问题,许多人从而谤密,不知密法是密法,与肉食无关。喇嘛自有其立场,自有其法用,密宗修降魔大法时,必需血食。密法本是不共法,当初诺那大师于抗战时在重庆修法,杀牛为祭,谓自此日寇不敢入境,当时世人疑而谤之,后果然。若以教理论之,以世人眼光评之,应无所逃罪矣,此其五也。
以我过去之经验,凡以压制功夫持戒蔬食者,必于临终前大翻种子。我乡有比丘尼广定师,二十出家为尼,戒律甚严,念佛五十年,参一部牧牛图,垂三十年,我见之年已七十矣。闻我说牧牛之旨,忽大喜,向佛前礼拜求皈依愚公而修密,至八百余座而病。时余欲北去,乃告其左右侍者,尔师如命终时必骂人,必闹开荤,不要紧的,当任其发火,而以极精美之蔬食飨之,曰是荤的。彼不久必大悔恨,尔等当再告以我之预嘱,彼必释然。此关一过,此上病更不再犯。后果然,仍合掌念佛坐化。又类此翻种子者,不知凡几,此其六也。
(4)饥饿有真假之别,饥之不可忍时斯是真饥。若见肴馔而即思食,此是假饥。见美馔异味而不舍者,此是欲食。欲食即易中病,而肉食者每难制止。
吾人对此问题先得打破成见,律己须严,衡人宜恕。而对自己亦当时时调伏,不可执取蔬食为自己功德,亦不可执取肉食为他人罪恶。鄙人昔亦吃素六年,但是假的,在家庭常常气恼。六年中,无日不舌素心荤,眼荤口素,烦恼无已时,遂又开荤,重新练起,或丰食,或恶食,或淡食,或白饭两碗,而以美馔陈于前,以强制之,用以打破此二见。余明知开荤必招骂,更特意求个骂,以破此功德心。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财又次之,食与睡更次之。名心不死,无以入道,此亦练心素之一法也。然而行之多年,仍难自信,始悟对治法之非计,以仍有此心,二见终未泯也。特念学佛根本当不在此,多生习气,非真参实究,从见性下手,不到根尘脱落时,此病断难拔除。又经十年,才做到见美食可以不馋,凡荤素见,功德见,名心喜心,或可不住,意中特觉自在,此我之所谓心素也。我今此论明知必受种种责备,但我行我素,不敢虚伪。记得八年前同学某兄,特因此事专来问罪,余笑谢之,谓各人有各人的道理,兄今特来关切,实为感谢,惟另有一人关爱我者,更切于兄,兄知之否,渠问何人?余自指曰:即王某是也。某学佛虽不久,实不知自爱,今特意求人谤詈,兄当思此中究有何种代价。岂借修密以为私便者,因果又岂不知?渠默然无语。后二年,又来告我曰:我今不得已而又开荤矣。余笑曰:你本来不曾素,庸何伤?愿我同门有致疑于此问题者,亦勿定执我言为是,亦勿与人多争,使人恼乱。当发大悲心,先从自己见性功夫下手,勤除习气,蔬食一法可自然而致。孔子所谓“先立乎其大者”是也。但我始终不愿同人杀生,并且提倡戒生,以多生即多杀也。又投入畜类者,早已种下杀报,无所逃于业力,不被人杀,即为同类或异类所残,惟不必由我杀之,以结恶缘。昔上海大场有放生处,无类不有,乃于抗战时尽被军人杀却,无一留存,此业力之可畏也。人生大事有过于了生死者乎?望同人速注意于此大事,慎毋多诤可也。
------------
藏密发声养生法
------------
语密是藏密三密之一,“语”意味着神秘的咒语真言。念诵咒语只需要注重其音声,不需要深入研究其意义。咒语是利用声波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作用来达到修持的目的。
语密是藏密三密之一,“语”意味着神秘的咒语真言。念诵咒语只需要注重其音声,不需要深入研究其意义。咒语是利用声波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作用来达到修持的目的。
六字大明咒是藏密发声养生的密法,咒文是:嗡(ong)嘛(ma)呢(ni)呗(bei)(mei)吽(hong)。
王骧陆居士认为此法本不为治病开设,但心定则气和血旺,百病自可消解。此六字“嗡”字去除一切病,“嘛”字除热病,“呢”字除气病,“呗”字除痰病,“”除寒病,“吽”除胆病,从这个角度讲,病者修此也相宜,对失眠、高血压、脑病、肝胃、心血管、怔忡、麻木以及妇科等诸症都有较显著效果,宜注意以下各方面:
(1)不问何病,总以保养心脏为主,其法可分开源节流两种:不动肝火,安心宁神,气和血旺,是谓开源;思虑少,恼怒不生,则气血不耗,是谓节流。能开源节流,自然长寿,每日修此法,必可息心平气增长血球。但在坐时如身体感觉不适或老病复发,这是在拔除夙病伏根,有好处,这与发病不同时间稍长自然痊愈。切勿生疑而中止,应当发大愿,念曰:“我修此法为解一切夙业,旧病虽来我生欢喜,从此拔根,愿天下一切同病,我皆代受其苦,我如修法有成必普度一切众生,使皆明心成佛,永断诸病苦。”每日上座前发此大愿,切勿忘记。此法以一百天为期,必得奇效,修满千日,必证得三昧定。
(2)上座后要忘记自己是病人,不要想着自己的患病处,否则会气血凝聚,病难除去。
(3)下座后以少气恼为主,忌食葱蒜,忌闻好香,因为此物易于动肝;鱼、肉也宜少食,此物易于动欲,心多思欲与法不相应;平时遇事以忍为贵,想到皆为自己夙业冤报,应当承受,通过修法予以解除,逢凶化吉。
(4)修此法不必择时择地择向,只要一心恭敬即可。妇女可日日修,不要间断。老人修此法更妙,患老年腰腿疼如法修持必可复原,并且无中风怔忡等病,首靠自己虔修之力,再靠菩萨加持之恩,血气自然易于打通。
如法修满一百日后,如家中有病人,可结印念咒一百零八遍或千遍,加入净开水中使病人服下,皆能见效;若病人能自念予以配合,效果更好。
藏民最常念诵咒语为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吽,日常生活中,念念不忘之咒语,亦是此六字大明咒。于藏区之中,经常可见到年纪较长者,左手持念珠,右手转玛尼轮(其中装有六字大明咒之经典),口中喃喃念诵着六字大明咒。每天清晨与傍晚,均至住家附近的寺庙、佛塔绕行、礼拜,因此,生活过得甚为充实,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以下,就六字大明咒的意涵,做简单的解释:
“嗡”字在藏文中,是由阿、哦、吗三字之音所组成,意指佛清净之身、语、意。将众生不清净之身、语、意,净化为佛清净之身、语、意,时时提醒自己需清净身、语、意三门诸业障,即为此字之意涵。
“嘛呢”即珍宝。佛法的珍宝为慈悲心与菩提心,惟有具足此二者,方能满足众生之需求。
“呗”即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没有烦恼染污的空性智慧,因此,“呗”之意涵即为空性智慧。
“吽”字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究其意涵为“不动、不变”之意,为五方佛中,不动佛之种子字,象征前面所提及之佛清净的身语意、慈悲心与菩提心珍宝、空性智慧,是修行过程中,不变与不动的本质。
于念诵此六字大明咒时,不断惕励自己,需净除身口意诸业,具足慈悲心与菩提心,终能证悟空性智慧,为一完整之修持法门,因此,念诵六字大明咒具有极为殊胜之功德。
------------
六字大明咒修法仪轨
------------
首先要明了咒文,并将咒念熟,然后上座修持。
上座前:(1)净手;(2)设备一切;(3)礼佛。不必焚香,尤忌好香多烟,坐在床上修为宜,如出门或不便,即行心拜、点心香也可。
上座有八忌:(1)忌风处坐;(2)忌饱后坐,饭后一个半小时为宜;(3)忌下座即解大小便,必须过十分钟后才可以解;(4)忌贪坐,一时高兴多坐,以后易退转,以每天一座,最多二座,每座一至二小时为宜;(5)忌大声持诵,免伤气,要金刚持(唇动无声,自己听见);(6)忌身体多动,必致腰疼,伸腰要慢,身体不必过于正直;(7)忌求见光、见佛;(8)忌有幻象时执取生疑,如闻妙香、妙音,生欢喜心等皆可致病。
此法有手印直证无相门,以心灵为主,不必观光观字。
修法三要:
一要在上座时手印不能散开,此是身密,以此戒杀、盗、淫身三恶业;
二要口持咒勿停,不可说话,为口密,以此戒口四恶业;
三要心空如佛,自己即是四臂观音,观一切众生如醉、病之佛,一醒即愈,同体不二,此是意密,以此戒贪瞋痴的意三恶业。
此法中戒定慧三法具足,使三业清净。
修此法,于平时用功最为切要,时时注意:
(1)不许犯杀、盗、淫、妄语诸罪业,改除习气,否则纵学法也无益。
(2)不许起贪瞋痴诸邪见,时时求开智慧,处处观空、学习布施。
(3)不许轻慢他法及未修之人,应当平等慈视,不可求神通及名闻利养。
(4)常念观世音菩萨及历代传法大师的慈悲,并尊重自己的佛性,知人人本可成佛,当发救度众生之愿,此便是最大供养。
(5)当尽孝悌忠义诸人伦道德,圆满世法,克尽人事,方可成佛。
(6)修法者应供四臂观音像一尊,若无观音像,其他妙相也可以,如实无力,不供也可,因为有众生处即有佛。
(7)修时手印要用黄布或其他净布盖上,勿与未修人、儿童结印嬉戏,念咒以音准为要。
修时杂念纷起,可能会觉得比平时还多些,此是好现象,是进步的表现,不是坏事,切勿疑而中止。只要不理,一心只顾念咒,自然会心思安谧而心定。不可硬求无念,尤其是初学时,无念便是压迫,久之如同木石,也是一病。应当有念,只是不贪不执,如畅通大道,一切车马行人不是不来往,不是不见不闻,而是不留不住,这才叫做无念。
------------
六字真言发声法
------------
六字真言为藏密一种咒语,由六个藏文组成,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心咒。诵此真言时,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菩萨云集加持。在练发声法时,于“吽”字之后加一尾声“敕”,即“嗡嘛呢呗吽敕”。
《大藏秘要》载:“此真言是观自在菩萨微妙本心,于大乘中最上精纯。”“若有人以天金宝造作如微尘数如来形象,广赞供养,不如书此六字大明中一字所获果报功德,不可思议;若有依法受持之者,如得如意摩尼之宝,七代种族当得解脱,腹中诸虫亦证菩提,贪瞋永灭,法藏圆满,破坏五趣轮回,净诸地狱,断除烦恼,救诸傍生,圆满法味一切智。”
1.正音发声
“嗡”,其声发自生法宫,沿任脉上升至喉部,张口微聚,有“嗡嗡”之声,其声上头震动整个头部,充于七窍,如有目疾,则睁眼出气;如有耳疾,则震耳治之;如有鼻病,可掩一耳出气;如头部有病,则引气上头,再向下出气。
“嘛”字是开口喉音,发音时,唇先合后开,声振喉部,天突发麻,波及两臂,以至两掌心部发麻,可治疗喉炎、咳嗽、肩周炎、两臂部等疾病。
“呢”字舌尖音,注于心,心地光明,发此音时,声振于胸,反射双掌,劳宫发麻。治疗心悸、胸决闷、肺病、高血压及横膈以上的内脏疾病。
“呗”是唇音,口先闭后开,内气自气海达于命门,命门及脊均有温热之感,治腰肾、脊椎等病。
“”发音时口微开,舌下音,声向下,内气沿带脉转动,小腹有振动感,主治三焦病,肝、肠、腹等病。
“吽敕”两声连发,吽字引气上行,至喉部即向下;发敕音,敕声卷舌,口微开,气沿身体前部及双腿下行,直达涌泉,主治腿痛、关节等病。
2.正音练法
双脚与肩同宽、平行站立,身正直,含胸拨背,眼微闭,双手握金刚拳俯置两胯。
嗡(ong)
双拳变掌、掌心向上、双手中指相对从腹前缓慢托起至喉前,同时发嗡音,声音在口内回旋,在头部振荡,连发三次,每次手放下后再托起。
嘛(ma)
两掌心向里对准喉部,发嘛音,声振喉部,两手逐渐向外展开,手指振动,手心发麻。如此开合三次,共发三声。
呢(ni)
两手向胸前环抱,发呢音,胸部振动,共发三声,手臂随之开合三次。
呗(bei)
两手由胸前下丹田搂抱,发呗音,两手心对下丹田,意念贯穿命门,命门及脊背有温热之感,连发三声。双手随之搂抱三次。
(mei)
两手心对下丹田,发呗音,沿带脉向命门转动,连发三声,双手随之沿带脉转动三次。
吽敕(hong chi)
双手对身体,由下向上提起,同时发吽音,至喉部翻转手,对口翻动,如向口内倒气,同时吞气一口,然后双手向下推动,指尖对十趾,同时发敕音,连发三声,手部动作也连作三次。
------------
六字真言变音发声法
------------
1.变音发声法(6种声)
(1)发“乌”音,现白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2)发“姆”音,现红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3)发“卤”音,现黄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4)发“补”音,现绿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5)发“普”音,现蓝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6)发“敕”音,现蓝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正音为补,变音为泻,正音变音结合,补泻相当,则阴阳平衡。
乌(wu):“嗡”之变音,从原发“嗡”之口型,加深聚口型,似闭非闭,只留一线发声,当肝火旺盛,目赤眼,火气郁于内时,可以用此音消除,对口舌生疮和眼疾病等有效。
姆(mu):为“嘛”之变音,为微开口唇音,烦热咳嗽,可用此音治愈。
卤(lu)为“呢”之变音,沿心肺之音,“呢”为舌尖音,“卤”为撮口音,可清肺热等热症。
补(bu):是“呗”之变音,口型为微开口唇音,能解脾胃之热。
普(pu)为“”之变音,为微开口唇音,可疗便秘。
敕(chi)同正音,正音为卷舌音,此为平舌音,可降三焦之邪,通天彻地,治一切疾病。
基础音发声宜大,六字真言正音与变音宜中等发音,声宜柔和。
2.变音练法
变音练法的姿势同正音,只是一发正音,一发变音而已。
------------
根本音发声法
------------
1.根本音发声法(3种声)
(1)发“嗡”音,现白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2)发“阿”音,现红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3)发“吽”音,现蓝光,三声,每声不少于九数。
金刚诵又称三字明、三字总持,意即一切咒音之总纲,总持藏密一切咒语发音。其最大特点是声、光、气合一,快速通中脉,摄取宇宙中的光能,治病强身、开发潜能。
“嗡”音遍满一切处。宇宙中最根本的频率就是嗡音,宇宙中的所有发音物体,所发出的音频,充满各处,其共振的音频,就是嗡音。念诵嗡音的频率,可以使人体产生共振,嗡音又为天部音,以此音可以调动宇宙的原始生命能量。
“阿”音为一切声音之母。人类降生,开口第一个音,便是阿音,此音为宇宙间房屋的音频,不生不灭,此音为人部音,念诵此音,可以调动宇宙万有的生命能量,增强功能气,使人体充满活力,开启新的生机,有无量无边能量。
“吽”为地部音,念诵此音,可以开发出宇宙间万有生命所潜藏的能量。
“嗡、阿、吽”三字连起来,就是普贤王如来的根本音频,普贤就是普遍贤善地充满一切处,每时每刻充满于一切地方之意。
“嗡”又代表诸佛之身,“啊”代表诸佛之语,“吽”代表诸佛之意。常诵此三字总持,可以调诸佛之身、语、意之能量功能,来加持自己的身、语、意,使自己身、语、意三业清静,与诸法相应,此即即身成佛之密。
修练时,手印、咒语、观想三密相应,手印实质上是天人相通的一条通道,外对宇宙,内对人体,终致天人合一。这其中,还包含着全息理论、经络理论、人体宇宙奥秘、人身光学、人体电学等理论。
练功时,意念上要取最大值,遍及宇宙各个层次,从广阔深遂的宇宙空间摄取能量,同时,本法的修炼,使内气向高频谱逆行,从低频升向高频,正所谓“逆则圣”的修持。
2.练法
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金刚拳俯置两胯。
嗡:观面前有白色明点,由眉心入中脉至生法宫,双手捧气发声,观想宇宙间白色元气由头顶入中脉至生法宫(以上共作三次)。
阿:金刚拳俯置两胯,观面前红色明点由喉际光入中脉至生法宫。双手捧气发声,观想宇宙间红色元气从顶门入中脉至生法宫(连作三次)。
吽:金刚拳俯置两胯,观面前一蓝色明点由心际入中脉至生法宫;双手捧气发声,观想宇宙蓝色元气由顶门入中脉至生法宫(连作三次)。
3.收功
全身颤动36次,一放二收三停3次。
全套功法圆满。
------------
六字真言法要
------------
公元1931年6月,请护国宣化广慧大师班禅讲六字真言于宝华山之护国圣化隆昌寺,僧俗与会听法者400余人。大师于先一日洁身净虑,着法服,陈十供,礼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及其本宗初祖宗喀巴大师,行其本宗所传之瑜珈正法,凡一昼夜,不寝不食,虔诚之情,为内地说法者所未有。时至,整容正衣于佛殿,礼拜已,始登座持诸种加持真言,而后演说法要曰:昔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之高弟,具足诸行,等解万法,等兹众生,发大执愿曰:“尽我形寿,遍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若我于众生未尽度之时,自弃此宏誓者,则我之脑裂为千片。”发此誓已,专心极意,悲智双运,现诸神变,应境行化,度脱众生。如是经无量劫,其所度脱之众生,尽恒河沙所不能计。而环顾世间众生,生者无量,而愚痴堕落,受诸痛苦,造诸恶业者,亦复无量;轮回不已,则众生之苦终不能绝。于是菩萨生大忧恼,谓:“众生之苦,乃与众生之生以俱来;世间既存,苦何能已?苦若不已,度岂能尽?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于众生亦无有益;无益之行,何必坚持?”此退转心甫生,而应誓之相已现,菩萨之脑,忽然自裂千片,犹如千叶莲花。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始劫来,度人无量之阿弥陀佛,则自现身于菩萨之脑中,发慈悲音,而谓菩萨曰:“善哉,观世音!宏誓不可弃,弃誓为大恶;昔所造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进,誓愿必成就。三世共十方,一切佛菩萨,必定加护汝,助汝功成就。”又说真言曰:嗡嘛呢呗吽。
观世音菩萨闻此真言已,得大智慧,生大觉悟,愿顺尊旨,勤加努力,坚持旧誓,永不退转。至于今日,仍在行法度世,而为世人所尊仰。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方式灵感之伟力,尽成就于是时。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实为惟一,无有二致。观世音菩萨之心,即阿弥陀佛之心;观世音菩萨之力,即阿弥陀佛之力。念此六字真言者,即是观世音菩萨,即是念阿弥陀佛,亦即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然此不可空念也;念此真言者,有一最要之法门,此法门不入,则念之千万,终无有益。法门者何?“瑜珈”是也。盖人之于法,必有三体;以此三体而造三业,然后诸法得以成就。三体云者,“身、口、意”是也。一切诸法赖身而行,一切诸法赖口而传,一切诸法赖意而生,亦赖意而住。随顺世间因缘,贪瞋疑爱诸善不善业,执持不离,是曰“不净业”。舍离诸妄,住心于无所住,行诸善法,而于善终无所得,具大智慧,生大善巧,行大方便,而复一无所执,光明寂静,慈悲平等,度脱众生,超生死流,至涅槃岸;如是行,如是言,如是念者,是曰“净业”。如是念,即是如是言行;如是言,则必如是念,如是行;一刹那间,三业等俱不可分离,不可差别者,是曰“瑜珈”。修心瑜珈如如成就者,是曰“瑜珈三昧”诸佛功德皆由此生。非如是者,必是妄计妄执,诸善功德皆不成就。是以念六字真言者,须知如何是观世音菩萨之“身”?如何是菩萨之“口”?如何是菩萨之“意”?菩萨之所行所言所忆念者,皆能如实知、如实观、如实照。而自己之所行、所言、所忆念者,必须与菩萨等无有二,然后乃可谓为“一心真指即身成佛”。如是念者,乃为净业相应成就;非如此者,不得为六字真言行者也。此理既明,而后可进而讲真言之字义。“嗡”者,三业相应之表现也。合则一声,统摄万法。究其字源,已可略悉;盖“嗡”字之源,源于梵字之“阿、哦、吗”三音。此三音有其三字,而三字之义,则统摄万端;“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之义,略可仿佛。吾人为佛弟子者,于诵念一切经之前,不至心诚意念三归三结乎?此一“嗡”字,亦具此意不念诵诸般净业加持之真言乎?此一“嗡”字即总持一切净业加持之真言念此字时,佛之三体,即我之三体;我之三业,即佛之三业。光明具足,坚利具足,慈悲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一切具足,漏尽意解,不可思议也。摩尼为宝,以喻佛法坚利之德,无所不包,无所不具;凡有所求,无不应者。略说如此,广说不尽。“嘛”字是忍耐波罗蜜多,能破除瞋怒、记恨之心,祈求各种神佛的报身,对你灌顶加持护佑。“呢”字是持戒波罗蜜多,能破除无名错失之障,祈求各种神佛的化身,对你灌顶加持护佑。“呗”者,梵语莲花,以喻智慧,清净妙洁,一切不染,如如圆满,一切成就。合此二语,即是“金刚般若”。欲具明之,经文具在。“吽”者,诸愿成就之真言也。解以常言,即“波罗蜜”。“波罗蜜”者,诸行成就之称也。差别言之,始于布施,成于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实具万德,不可量也,不可言也,不可思议也。
六字略义,诠以言词,如是而已,欲明其“体”,则《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文已详;欲明其“相”,则《阿弥陀经》已显其“妙”;欲知其“用”,则《妙法莲华经》持之宜精;欲知其“行”,则毗尼诸经持之宜严。总之,六字真言者,佛法之总持;在于真实奉行,而不在于诠言说理。说则万端,理终归一。愿诸大士,闻此法者,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以观世音菩萨之本愿为本愿。则今日之法会,为不虚矣。
------------
白普仁喇嘛传六字大明简法
------------
(1)普通念诵。此咒神妙殊胜,非可言喻。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皆可念诵;愈多愈妙,以满十万遍为最小限度;每次至少108遍,行住坐卧皆可。须身心清净,忌葱蒜荤腥等。又应发菩提心、大悲心,至诚皈依观世音菩萨,心缘一境,不可散乱。久久行之,祸乱悉免,祈求无不如意。
(2)真言观想。观想藏文真言字:“嗡”字白色,“嘛”字红色,“呢”字黄色,“呗”字绿色,“”字蓝灰色,“吽”字黑色。各个放光,分照六道众生,所有一切罪苦,皆悉消灭清净。如不能分观各色,统观白色亦可。密教主旨,须三密相应(身体清净,身密也;口念真言,语密也;观想真言,意密也)。行之日久,自然相应。如不能作如上观,普通念诵亦可。
(3)表法奥义。“嗡”表天道,“嘛”表阿修罗道,“呢”表人道,“呗”表畜生道,“”表饿鬼道,“吽”表地狱道。念此六字大明,即能断轮回,出三界,证圣果。此六凡表法奥义也。又“嗡”字由菩提心发生,初入十信位,由是增进;“嘛”字入十住位;“呢”字入十行位;“呗”字入十回向位;“”字入十地位;“吽”字入金刚乘,至大觉位。故念此六字,即能超十地,成无上正等正觉。此四圣表法奥义也(此真言经文博大,奥义极多,此不过略说一二,使行者明其妙用功效,增长信心耳)。
(4)救灾祈福。于所居之处,房屋宅院,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高顶,树旗一面,约七寸方形,上书此咒(东方白旗,持国天王镇护也;南方黄旗,增长天王镇护也;西方红旗,广目天王镇护也;北方绿旗,多闻天王镇护也;中央蓝旗,二十八宿及诸星宿天镇护也),如此镇护旗帜,受风飘动,发扬咒力,自得诸天护持,获福无量。
(5)消除疾病。凡疾病,皆前世种罪为因,现前四大失调为缘,因缘凑合,而成疾病。如能诚心诵持“六字大明神咒”,不另服药,亦能见愈,且可渐令脱离轮回之苦。如不断病因,纵令目前用药治愈,日后亦难免复发。是故有病者持六字大明,则病可愈;无病者持之,则病不生。盖此六字大明神咒,能救世人一切病因,诚离苦得乐之无上良方也。
(学佛者于《大乘庄严宝王经》,应请备常读,则自知其上妙矣。)
------------
六字大明咒圆明观法(1)
------------
1.六字大明咒因缘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菩萨名除盖障,恳求释尊传授六字大明咒,释尊云:“我于过去世,曾经向莲花象王佛学习此咒。”而莲花象王佛又从何处学习此咒耶?
原来莲花象王佛经历无数世界,学习此咒不得结果,及至西方极乐世界,谒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乃请观世音菩萨传授。当时大地震动,天雨宝花,种种神变瑞相现前。莲花象王佛获咒后,普度众生,无量无数。
释尊在过去世,未成佛前,曾得莲花象王佛传授此咒,而成佛后,亦曾传授此咒多次。惟当除盖障菩萨请求传授,释尊却云:“印度某大城中,观音菩萨化身为一居士,彼起止污秽,且有妻有儿,但不可轻视,彼实为观音菩萨化身也。”
除盖障菩萨于是率领千二百名罗汉,旨谒居士。居士传授六字大明咒之后,即示现种种神通变化。除盖障菩萨以璎珞供养居士,居士却之云:“我不需要供养,你供养释迦牟尼佛可也。”
2.观音菩萨赞
三世诸佛无尽之功德
圣观自在一心悉具足
度生事业遍满虚空界
大悲导师前我顶礼赞
3.圆明观法
圆明观法,略出瑜珈念诵。不空三藏云:“若求解脱,出离生死,作此三摩地瑜珈观行,无记无数。”
念时即想自心如圆月,湛然清净,内外分明。故第一声由脐中而念“嗡”字,合掌而持,乃以呼醒吾身毗卢遮那佛,亦即是呼醒空大色蕴转成毗卢遮那佛。
第二声东方左肋而持“嘛”字,乃以呼醒水大识蕴转成不动(身)佛。
第三声南方喉间念“呢”字,乃以呼醒吾身地大受蕴转成宝生佛。
第四声西方右肋念“呗”字,乃以呼醒无量寿佛,亦即呼醒火大想蕴转成阿弥陀佛。
第五声北方脐下丹田念“”字,乃以呼醒吾身风大行蕴转成不空成就佛。
第六声上返于喉而达泥丸念“吽”字,乃以呼醒金刚持如来或大势至金刚。
六字大明咒义理广博,略释如后。
4.咒理解释
咒云:
嗡嘛呢呗吽
(1)嗡——皈依三宝。
嘛呢——如意宝珠。
呗——莲花开放。
吽——圆满成就。
(2)嗡——白光。
嘛呢——消灾吉祥。
呗——清净无畏。
吽——雷声施无畏。
(3)嗡——皈命。
嘛呢——如意宝珠。
呗——莲花开敷。
吽——三身、三学。
(4)嗡——法、报、化三身。
嘛呢——消灾吉祥。
呗——清净吉祥。
吽——雷吼施无畏。
(5)嗡——生起。
嘛——智寂,谓以智冥理(智理一如)。
呢——寂灭无生。
呗——光明圆觉,谓以慧断障成大圆觉。
——出生。
吽——拥护。
(6)嗡——离障。
嘛呢——离垢,是如意宝珠,光净无染,能增长功德,无不如愿成就。
呗——满愿具足,是全开莲花;观音菩萨感应道交如莲花开敷,圆满具足。
——除灾降伏。
吽——光明圆满,谓以慧断障成大圆觉。
又:嗡——佛部。
嘛呢——宝部。
呗——莲花部。
吽——金刚部。
全体合起是为羯摩部,亦即是事业部,为观自在菩萨微妙心印也。
(7)嗡——心光圆满。
嘛呢——如意宝珠。
呗——莲花清净无垢。
吽——施愿吼、三施无畏。
(8)嗡——智慧圆融。
嘛呢——无垢无畏。
呗——一尘不染。
吽——灾难化吉祥。
(9)嗡——慧光普照
嘛呢——无著无碍。
呗——心空万法空。
吽——檀那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
(10)嗡——以智慧光断除烦恼障。
嘛呢——如意吉祥。
呗——心净则佛土净。偈云: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吽——福缘善庆。
------------
六字大明咒圆明观法(2)
------------
(11)嗡——普安文佛。
嘛——甘露王菩萨。
呢——定光王菩萨。
呗——自在王菩萨。
——无量寿菩萨。
吽——大力尊菩萨。
以上诸王菩萨乃是阿昙佛化身,而阿昙佛即是普安文佛所化也。
(12)嗡——表天道脱离轮回之苦。
嘛——表阿修罗道脱离斗争之惨。
呢——表人道脱离贪嗔痴慢妒五毒。
呗——表畜生道脱离屠杀之痛。
——表饿鬼道脱离饥渴之灾。
吽——表地狱道脱离血冰刀火之灾。
摧碎七情六欲,得断六道轮回,故云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实无量无边也。
(13)嗡——能闭塞流转天道之途;念持此字,临命终时,中阴身不得生天道。
嘛——能闭塞修罗道,使灵魂不得入;观音菩萨将六道闭塞,只余菩提道。
呢——能闭塞人道,使离再生人道苦;即将十道中九道(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悉皆闭塞,而余佛道。
呗——能免畜生道轮回之劫。
——能脱离沉沦饿鬼道之惨痛。
吽——能断生死轮回而不堕落地狱。
(14)嗡——表天道之白色。
嘛——表修罗道之青色。
呢——表人道之黄色。
呗——表畜生道之绿色。
——表饿鬼道之红色。
吽——表地狱道之黑色。
(15)表法有二:
①六轮回——以六凡而言:
嗡——表天道。
嘛——表修罗道。
呢——表人道。
呗——表畜生道。
——表饿鬼道。
吽——表地狱道。
六字大明咒能断除轮回,出三界,证圣果,此六凡之表法也。
②以地位而言:
嗡——由菩提心发,初入十信位,由是上进。
嘛——入十住位。
呢——入十行位。
呗——入十回向位。
——入十地位。
吽——入金刚乘大觉位。
是以念持六字大明咒,能超越十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此四圣之表法也。
(16)念诵观想初机成就之后,再修止观。
嗡——成白色。
嘛——成红色。
呢——成黄色。
呗——成绿色。
——成蓝色。
吽——成黑色。
5.六字大明咒功德
(1)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圆满六度波罗蜜:
嗡——圆满布施波罗蜜。
嘛——圆满持戒波罗蜜。
呢——圆满忍辱波罗蜜。
呗——圆满精进波罗蜜。
——圆满禅定波罗蜜。
吽——圆满般若波罗蜜。
(2)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关闭六恶道之门,由六道痛苦中解脱,打开极乐净土之门:
嗡——关闭进入天道之门,由天道死亡痛苦中解脱。
嘛——关闭进入阿修罗道之门,由战争打斗中解脱。
呢——关闭进入不善恶人道之门,由人道贫穷苦难痛苦中解脱。
呗——关闭进入恶鬼道之门,由饥饿痛苦煎熬中解脱。
——关闭进入旁生道之门,由无明愚痴痛苦中解脱。
吽——关闭进入地狱道之门,由严冰酷热痛苦中解脱。
(3)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得到六种成就:
嗡——得到不共殊胜成佛之成就。
嘛——得到共同之成就。
呢——得到平息病苦灾难之成就。
呗——得到增长寿命福德之成就。
——得到怀有人、财、食物等福德之成就。
吽——得到消除敌人魔害能力之成就。
------------
六字大明咒圆明观法(3)
------------
(4)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消除六种罪过:
嗡——消除无明愚痴。
嘛——消除瞋恨。
呢——消除吝啬。
呗——消除贪欲。
——消除嫉妒。
吽——消除我慢。
(5)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成就观世音菩萨六种功德:
嗡——成就观世音菩萨的身。
嘛——成就观世音菩萨的语。
呢——成就观世音菩萨的意。
呗——成就观世音菩萨的福德。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事业。
吽——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功勋。
(6)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得到六种次第功德:
嗡——得到资粮道功德。
嘛——得到加行道功德。
呢——得到见地功德。
呗——得到修道功德。
——得到无学道功德。
吽——得到遍知一切的功德。
念持六字大明咒,能促使恢复自性莲花,如莲花处水不染,此喻六根六尘不染著义——如意宝珠即出现,乃能破我执,一切如意具足;然若为六根六尘八识盖覆,即成障碍也。
------------
六字真言观光
------------
1.功理
本法以“嗡、蓝”调整武火,六字真言调整文火,观光为心要,并贯穿始终。使“八识心田”(阿赖耶识)转入“大圆镜智”,证得涅槃圣果(灭过失、灭烦恼、了生死、得圆满),获“常、乐、我、净”四德。
(1)“蓝”字为净法界真言。诵此真言时,遍法界皆获得清净,使秽气远离,身心净化。“蓝”字由父精和母血和合而成,即“至阳”与“至阴”互相融合而成,“炽燃月液”,故“蓝”字为后天返先天之理(婴儿母胎之机),阴阳和合,证悟大道(阴阳和合道自全)。
(2)六字真言,即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为观音菩萨的微妙本心,意即总持之意。
①人类才能之仓库;
②宇宙智慧之枢键;
③一切密教之纲领;
④救苦救难之灵乐;
⑤解脱六道之根本;
⑥脱离善恶因果循环之因。
六字真言为五部之心(佛部、宝部、莲花部、金刚部、合四部为羯磨部)、五方佛(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六字真言有频率共振,感受信息,开发智慧、潜能之奇效。从养生方面来讲,是好的入门方法,有自我开示、导引、有效入定、治病养生之妙,达到“色心不二”,“乐明无念”之境界。总持是对无限时间、无量光明、无量能量、无量智慧、无量寿命的呼唤。
(3)嗡、阿、吽为金刚诵,又称三字明、三字总持,是普贤王如来三字根本咒。
嗡: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即天部的声音。
阿: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即人部的声音。
吽:是宇宙万有生命潜藏能量的根本音,即地部的声音。
金刚诵在本功法中有以下特点:
①意念境界取最大值(无限远)。
②摄取宇宙能量取最佳通道(中脉)。
③重视主明点和“蓝”字的修持、清净身心。
④三字音频与宇宙共振。
⑤内气向高频逆行(逆则圣)。
(4)本功法要求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无邪行、口无邪语、意无邪念。通过修持,达到三业清净。
2.功法
1)姿势
七支坐(或单盘、自由盘)。
2)守窍
意守密轮至发热跳动。
3)观想
脐下四指处生法宫有白色月轮、发白光,观月轮内有红色“蓝”字。
4)正行
(1)呼吸
①吸气:意想虚空中白色元气,从肚脐进入中脉,注入生法宫月轮,同时默念“嗡”音。
②闭气:观想生法宫红色“蓝”字。
③呼气:意想“蓝”发出红光,照耀全身,至无限远,遍满宇宙,同时发“蓝”音。按照以上程序,做21次。21口气以后,深吸一口气,观想生法宫月轮、蓝字。
(2)结印
双手结观音禅定印,意观红光诵六字大明咒,口出耳入,渐入定境。
(3)修金刚诵
嗡:吸气,默念“嗡”字,观虚空中白色元气,从眉心进入中脉,降至生法宫月轮蓝字;呼气,观生法宫内月轮中蓝字发白光照耀全身,共做三次。
阿:吸气,默念“阿”字,观虚空中红色元气从喉轮入中脉至生法宫中月轮蓝字;呼气,观生法宫内蓝字发红光充满全身,共做三次。
吽:吸气,同时默念“吽”字,观宇宙虚空中蓝色元气从心轮进入中脉至生法宫蓝字;呼气,观生法宫蓝字发蓝光照耀全身,共做三次。
嗡阿吽:吸气同时默念“嗡阿吽”,同时观白光由眉心、红光由喉轮、蓝光由心轮一齐入中脉至生法宫蓝字;呼气时自然放松,共做三次。
3.治病修持法
1)正行
(1)嗡蓝。吸气时发“嗡”音,其法见本节“修金刚诵法”。呼气时发“蓝”音,观想“蓝”字发出集光束(一道红光)直射病灶,利用声波频率和光束,形成一个强大的混合气流冲击患处。共做21次。
(2)六字真言。念诵六字真言时,观想生法宫“蓝”字发出红光照射患处;如患病较多,可观生法宫“蓝”字发出一个扇面形红光,然后以生法宫为圆心旋转,光照全身。
(3)金刚诵。呼气时观生法宫“蓝”字集光冲击病灶。
2)收功
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小腹,叩齿、刷牙(用舌刷)、漱口、吞津、搓手、梳头、洗脸,练吉祥拳法。
4.本功法功相功效
摄心播种,以意领气,气光相融,利用脐中吸取宇宙元气能量,可打开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增加三脉七轮的能量,使全身脏腑、躯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恢复先天元气。人体在胎儿时期,在母腹中靠脐带呼吸,吸收能量,出生后剪断脐带便失去此功能。肚脐,在中医来讲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可补充人体五脏六腑的元气。所以久练此功,可练出胎息,恢复先天胎圆气足。
“蓝”字为净法界真言,明点又有吸能排浊的作用,所以本法在净化身心方面,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经实践证明:用现代药物和理疗各种方法难以获效的疾病,采用此功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甚至对某些绝症确有使人得到满意而惊奇的效果。
久练此法,周身经脉、须发、毛孔、肤窍能全无障碍与宇宙同呼吸,天人合一,鼻无出气,似龙如蛇,如龟息鹤眠,即达胎圆气足;八识心田转为大圆镜智,转化四大,证得涅槃,常乐我净。
------------
藏密大乘养生治病秘法(1)
------------
藏密认为修炼“五脏五行功”可以防治内脏疾病,产生强大功力。
1.五脏本义
五脏功,是对藏密功法的补充;五脏咒语,也本“嗡”字诀而生。采纳了中国传统医学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把脏腑统一起来,并把光色考虑进来,找到了它们的对应关系。
2.五脏单练法
1)五脏真言的功效
五脏六腑真言,其功效皆是直接作用于内脏,然后引起经络及沿经穴位的运动,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直接而奇特。其念法,不外用声念、身念诸法,并不特殊。我们现在逐一了解其功效、练法。
2)肾、膀胱(水咒):咪呀
(1)水咒功能
作用于肾、膀胱系统,具有补脑、壮骨、生髓、增益人的智慧等主要功能。
经验表明,习练该咒,先是肾及肾所邻近的肾俞穴(腰部),随咒收缩、松驰;久之,两脚涌泉穴(肾全息部位)也发生相应张驰,向外排浊气,向内收纳水中真气,肾、膀胱渐渐通畅;同时,阴部(生殖轮)也发生相同的效应。体内真气沿督脉上升,通小周天。
凡高血压、脱发、肾炎、膀胱炎、肾胃虚寒所致长期腹泻以及脚鸡眼、皮肤干裂、干燥患者,修炼此功疗效甚佳。
(2)训练的注意事项
①水咒属水,真言与水相关。初学者宜在洁净的水边习练。实验表明:一整天不饮不食,坐在河边修此咒,可不饥不饿,解小便的频率和量竟大大超过平时。
②水咒宜精修,由此可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使人迅速恢复体能、功力。它分若干层次,进入第二层,听得见满空水分子带着呼啸进入行者体内。
③水咒宜在冬天主修,一日之内则以当地时间4~7点为最佳时间。
④水咒宜朝北方练。
⑤禁忌:不可专练此法,专注习练两年,则容易出现血气发热等不适。
3)肝、胆(木咒):嘻呀
木咒直接作用于肝胆、三焦,然后通达相应经络,引起沿经气穴活跃。
木咒色蓝,主凉性,乃肝所宜之气性。专注修炼,主要用轻呼柔唤法,配合随呼随息法,肝部就会有明显的柔软、舒适、沁凉的感觉。肝生血,肝清凉则血清凉,对于全身热毒、眼角赤红、眼睛红肿、牙痛、肝炎等有直接的疗效。由于肝具解毒功能,对治疗咳喘也有直接的疗效。
肝主情绪、主筋,故此咒可使人消除烦燥怨恨,使情绪趋于平静、淡泊,使筋腱柔韧。
木咒的训练,宜向东,时间则以一年之春,一天之丑时(地方时1-3点)为最佳。
忌:过量训练,伤肾气。
4)心、小肠(火咒):嗯
火咒生火,主要提高心脏功能,以及小肠的吸收功能,能增强血液循环,治心轮气散、精神不集中、低血压、糖尿病、肾病。特异功能有:可隔空把骨头化成粒子态,然后恢复正常状态。此法宜向南方,于夏天一日之中午习练为佳。
习练此咒,心脏、胸腔渐有充实感,心火下行补肾,使人精力充沛,神光照人,目光如炬。凡用脑过度、精神离散、四肢无力者,宜修此法。
忌:专练此法过火,则血易凝结成块。
5)脾、胃(土咒):玛哈哈
土咒养脾健胃,除湿,能使深处湿病之气沿大脚趾而出,在体内补肝益血、生津止渴,在智慧上则可使人思维能力持续增强;对脾胃诸疾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对肝脏疾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此咒一年最佳时间:长夏,一天的最佳时间为上午10点钟左右。
忌:多练伤心气。
6)肺、大肠(金咒):呜 玛
金咒直接增益肺与大肠的正常功能,治疗该系统的疾病,例如肺结核等。
肺主皮肤,此法可使皮肤腠理细密,细嫩柔韧。
肺朝百脉,此法可令周身正气充盈,皮肤产生硬气功效应。
肺主魄,此法可令人信心倍增,处事果断。
此法最好在春三月或秋天修炼,一日之内则以寅卯时(早晨3~7点)为宜。
方位:西方
环境:树木、草地为宜。
忌:过甚则压抑肝气。
3.五脏合练法
五脏功合练法,则相辅相成,彼此兼顾,相得益彰。
1)五脏合练第一法
最初可采用五五轮转法,依季节时辰,或自己所需,把一个咒语放在前面,其余的以相应顺序,依次轮转,各练五声。
注:此法顺序无非五种:
①金水木火土;②水木火土金;③木火土金水;④火土金水木;⑤土金水木火。
------------
藏密大乘养生治病秘法(2)
------------
以下情况均属正常:
(1)久久默念,会逐渐忘却其他咒语,而单独停在某一咒或两咒上,是身体自动调整择咒的反应,很好。
(2)念一咒后渐渐什么都忘掉,一片空,入静如熟睡。
(3)换咒、跳咒位念。
2)声念八正法
声念八法,可分为以下八种:四种属正音、四种属变音。
声念技巧:一字一音,一字余音,洪弱变换,连续爆发。
变音念法:轻呼柔唤,百灵婉转,狮吼雷鸣,恶煞凶神。
(1)一字一音
这是发音的初步,讲究字正腔圆。发音时心要正,身要正,音要正。所谓心正,是说心无旁念;身正,最好是站桩站立;音正,是说口腔声圆,发音要准,一字一顿,慢慢潜心判断,发音准与不准。作为练功的第一步,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容易得法门的妙旨。一般两三天之后,从头部开发,中脉之气渐开百会穴,内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时,有些地方需用强力打通,就会出现一字余音的练法。
(2)一字余音
这是说发出一个音时,尾音拖得很长,不想歇息。这是功道加深的反映,说明元气进入身体排浊解病有了较好的功效。气息越长,功道越深。但这时遇到一些难以冲破的障碍时,就容易出现洪音、弱音变换交替的发音法。
(3)洪弱变换
洪音,即高音。弱音,即低微之音。气能在体内体外遇到一些较强的阻碍,就容易自然形成高亢、低微的脉冲式的冲击,高音是强劲的冲击,低音则是一种能量的积蓄的过程。
(4)连续爆发
自然而然连续如爆鞭炮一样地念咒(这在藏密传统上称“放咒”)。这是自己或他人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很丰富的气脉冲信息时发出音,应当掌握这种技巧。
(5)轻呼柔唤
这种念法就像慈母呼唤爱子一样,充满了温柔、亲切。轻,轻得飘逸,如蓝天里冉冉升高的风筝,悠悠远去的白云。处于这种境界,是练功之人的整体能量场已向宇宙自然打开,能量放得幽远,来得也微妙,身心往往涣然如冰消雪融,喜从心生,亲自身受。
(6)百灵婉转
在容易形成物我两忘的环境中,有时会出现吟唱咏叹式的念诵。如果环境不便于吟唱,身心也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音乐旋律激荡,这种状况可能会出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致于终身不忘。有时身体轻快到极点,如果在一个清静无人的野外,就会出现歌咏式的念诵,如百灵鸟婉转啁啾。有时隔上一段时间又来上那么一回。
(7)狮吼雷鸣
这种念诵法如雄狮长啸,猛虎奋威,雷霆振怒。阴极生阳,柔极必刚,静极生动。练功者自觉猛若虎豹,广若宇宙,发出似强壮动物的吼叫或惊雷滚动之声,身体也相应想做出某些特定的拳术、动物姿势、结种种手印等。这种情况,有三种原因:
①发泄能量,打通穴位;
②对环境发功,消除一种不良信息;
③自己需要进行的强壮调整。
(8)凶煞恶神
这就是发音时精神凶恶,声音威怒。密宗所有成就金刚者,皆是威怒凶恶之相;显宗所有成就者,大都是慈悲文弱之相。密宗功法以抑恶驱邪居多,这应当对佛门有发展。世有善恶,对善者练之以善,对恶者虽不报之恶,却也宜抑之以恶。不善,无以成正道;无恶怒之威,不足以震群邪。故凡镇邪之法,皆以恶声威怒而念。凡发这样的声音,或生这样的情感念咒,必在抑恶镇邪。
4.密音速成五步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由之路。密咒发声念诵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使身体产生和谐、自然的相应功能。由声念达到身体自动念,就是密音训练的必由之路。我们采用五步训练法,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得到快速成就。没有正确的方法,可能永远成为门外汉。而沿着这种技巧进行,可以在几天之内形成胎息式的功能——身体自动念。这是进入密宗真言自由王国的门径。
偈曰:
密音速成妙法在,五朵莲花次第开。
此消彼长缘自然,行云经天无常态。
这首歌诀道出了五步速成法的妙旨:次第形成,顺其自然。
1)身念默念
发声念诵,作为打开身体诸脉道的初步,效果是很好的。尤其是在集体场合里面齐声念诵,更容易感受到气能如潮,产生强烈而迅速的预期效应。
发声念久了,咒音将脉轮经穴冲开,进而诱发出身体机能自动地产生潮讯般的动荡,发声念就逐渐减弱,让位于机体的咒语反应,最后发音完全停止,仅靠心神用点力量默默念诵,推波逐浪,其节奏随机体感觉而行。默念出现的方法一般不出于八法之外。
2)默念的深入随呼吸念
默念到一定时候,机体的咒语功能振动逐渐遍播全身,并逐渐深入,要求在呼吸上予以配合,让呼吸摄入固定咒语能量,加强其功效。
------------
藏密大乘养生治病秘法(3)
------------
随呼吸念,有随吸气念,随呼气念,呼吸皆念三种。
随吸气念,吸气时念咒,呼气不念,这一法主要训练固摄。
随呼气念,呼气念咒,吸气不念,此法对用咒发功意义重大。
呼吸皆念,适合较短的单纯咒、复合咒,吸气念一声,呼气也念一声。
3)随呼吸念身体自动念
念咒欲产生强大的功能,短期内达到如脱胎换骨的效果,必须在随呼吸的基础上主动采取闭气心念的方法。
闭气念:初学者在一两天以内经过随呼吸念后,在默念中吸一口气,意想将真言功能摄入,然后心里默想此咒在有关部位发出强度适宜的振动声,屏住呼吸,勿使漏气。如慢慢漏泄鼻息,要待机迅速吸满,紧紧憋住,一般要配合提肛。等憋得实在不能再忍,也须徐徐吐气,然后调整呼吸,又如前法,一般以身上出微汗为度。
此法3~7次后,身体自然百脉通畅,诸关开启,所有部位都大幅度地自动念咒。随着念咒,小腹等部自动起伏,出现胎息——这是身体自动大练功的反应。胎息部位,不限于小腹,海底轮、心轮、顶轮、两手劳宫、两脚涌泉、前额梵穴等,都可能出现大起大伏的胎息。
胎息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自然地取代肺呼吸,使修法者心脏、肺的负荷降低,睡觉时也难以出现明显的鼻息。
(2)周身诸穴异常活跃,生理功能增强,出现硬气功现象。
(3)出现咒我两忘的禅定效应,不知不觉进入空寂的境地。
(4)给自己和他人治病健身的功能大大加深,效果显著,为平常功效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5)得到丰富而强大的功能,使身体能场更为敏感,凡遇周围环境,诸信息杂乱,自己下意识中就会念咒予以调谐。
(6)增强自我控制力,使肺气、心血、人体能场分别得到加强和统一的运作。
(7)使胸以下浊气从脚下、肛门排除,不致上窜,故能迅速恢复与增加体力,使头脑清醒。
5.机体反应与念咒的原则
练真言功与我们所介绍的其他功法一样,应当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每个人健康状况,各部分功能状态,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慧根有高低之分,体质有强弱之别,从选法入门到练功,不可强求。经验显示:有的人学习密法,两天出胎息,第一天就开天目;有的人胎息不生,天目终身不开。有的人学两三天就能用咒语和点穴发功给人治病,有的人则成就很晚。有的人疾病尽管严重,却消除得极快,有的人却收效缓慢得多。成就快的宜把握住每个环节,快马加鞭。成就慢的,不要超负荷地训练,因为练功本身需要消耗一部分体能,不要拔苗助长,所谓“欲速则不达”。
怎样叫做“量力”,量力就是衡量自我之能力、体能、智能、身体综合状况。自己练功,既不要向低标准看齐,也不要向高标准看齐,要向自己看齐。今天能练多久,就练多久,能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以后不能再推进了,就不要急躁冒进,但尚有力更进一步,也不要坐失良机。
循序渐进有几层意思:依法渐进,依身体功能的基础渐进,依环境变化渐进。
依法渐进:我们所列之法,本身是一个渐进法。从单纯咒到复合咒,从自力咒到他力咒,都体现了藏密重基础、重实证的原则。把体现元音、元光、混元气的嗡字诀放在最前面,就是重根本的反映。
渐进法则,也并非每个人必须千篇一律,有的法可以不修,列在后面的可以先修,这一点与上面的要求并不矛盾,这是体现依身体功能渐进的原则。
我们所列之法虽不敢称包罗万象,但也尽可能地照顾到从入门到获得大圆满成就的各种需求,举凡强身治病、开慧,各个阶段的加持,各种功能的开发,也算是弘法无量。一个人即使活一千岁,也未必能尽证各法之要旨。人只能在自身环境(社会、自然环境)变化中,因有所需而选择必要之法修证。例如你的某个亲人患了什么疾病,你就临时修此对治法,只要基础在,随修随用,随用随灵,要不然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饱和训练,勇猛精进
饱和,就是要练够、练好,正如吃饭、饮水要求饱满一样。一天至少应坚持一遍饱和训练。
饱和训练有几大特征:(1)一般时间在一小时以上。(2)所有练功的酸、麻、胀痛、凉热、沉浮、大小、轻重、空感全部消失。(3)无法再坚持训练,双手合拢,自动收功,向四方行礼,离开练功地点。
以上特征的密旨在于:
(1)人的气脉,一般每两小时有一个小周期,由丹田发出,循行两小时后又归于丹田。故此实际炼就的功能收入体内,算是一个小结。
(2)上述各种体感,前面六种,属于排病,通经络,攻病灶。后七种感觉,是生命能场和宇宙自然交融的反应。排病,则求通外,不通外不能收功,不然,真气带着病气收功后在体内循行,是很难受的。与自然能交融,就有功能发放出去,而收不回来,修炼反而有损身心。
双手合拢(甚至双脚合拢),合掌,反映出内部诸脉轮经穴已循行完毕,阴阳交合,外部功能已经收回。密宗练功有四方护法,许多人不知不觉地给四方行礼,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觉悟到这一点。
修密法,无论任何密法,都要勇猛精进。头一天练得怎么样,不要散失,第二天应当把这种感觉练出来,然后再以此作基础,这样进步甚快。例如胎息,两三天即可成就,但如果不采用闭气法这样大练,恐怕一辈子也不能指望出现,精进的妙处如烧开水,接连升火加温,方可成功。不然,烧烧停停,火熄了,水凉了又加上点火,哪怕烧掉一千斤柴,也未必能烧开一斤水。精进又如登山,不能半途而退。每天进进退退,没有突破,每天都只能在原地转悠,只有以所至高度为新的起点,一天天进步,才能到达高峰。
3)养练结合,顺应天然
练就是用体式、手印、持咒依法而练;养就是休息。练功者应照顾工作等其他方面事宜,二者应结合起来。
练功,容易使人体各部位进入一种高效活动状态,有时活跃有加,便产生一种过度兴奋而转入抑制过程,这时便需要静养。静养中,所得的功效往往微妙,不要只强调修练,不注意养。从时间分配来说,三分练,七分养,是行家名训。
养,还包括其他事宜,不能过分强调练功而放弃事业、工作,放弃社会责任、义务。作为一个希望有大成就的人,应在这两者之间有机结合,顺应天然。
------------
藏密禅修养生法
------------
修禅入定是喇嘛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密宗中身、语、意三密的修持,特别是其中对于观想的修持完全是为了入定。而禅修与养生实是二而一的问题,密不可分。本章分别介绍了禅修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养生者不可不知。
修禅入定是喇嘛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密宗中身、语、意三密的修持,特别是其中对于观想的修持完全是为了入定。
佛家禅定修身法有显著的养生保健意义。藏传佛教修禅方法可以调理身心,根据《大般涅槃经》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禅定的内容:“此是如来最后说法。如是世尊进入初禅,出初禅进入二禅,出二禅进入三禅,出三禅进入四禅,出于四禅进入空无边处,出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出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出无所有处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出非想非非想处遂进入灭尽一切想与受处。”
禅定为修道的不二法门,证悟之惟一梯航。经中所谓初禅,是指摈除世间种种欲念,由“离”生乐。如果断除觉、观,不见身境,无念内净,喜悦更增,便是达到了二禅。舍却二禅时获得的喜乐,进入更深的定境,得到世界上最高的喜悦,并由定生慧,达到正念、正知阶段,从而进入三禅之境。忘却物我,超脱苦乐,不苦不乐,心极寂定,就是四禅。
------------
什么是禅
------------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义译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禅,也是“禅定”的略称。“禅定”一语是梵语“禅那”的略称“禅”和梵语“三摩地”意译(略译“三昧”)的“定”的梵汉结合而成。“禅”是汉语中的外来语。禅那和三摩地都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术语。禅定还有瑜珈、止观等异称。
由禅引申出来相关联的禅语是很多的,诸如: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风、禅机、禅悟,以至禅诗、禅画,等等。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关于禅,历代禅师和古今研究禅的学者有关论述很多。很多论述对现今修习者的心理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感染力。
台湾耕云先生讲禅是“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心离好恶、取舍、憎爱,远离一切来自“前尘缘影”的分别想念,而非舍弃正念、正思维、无相,并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牵制。无住,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产生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忘,活泼无染。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禅宗六祖如是说。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对于没有修过禅的人,很难理解禅的内容,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椰子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椰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尝。
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禅的经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味。
------------
修禅的基本要求
------------
学禅、修禅在外相上看似消极地静坐以求解脱,然而它是积极地对待人生、对待自我的一种好方法,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决不是它的反面。
禅的基本要求是从问题着眼,不先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征服着手,而是先从对于自我的彻底认识做起,当您认识了您的自我是什么的时候,也同时消失了您现在所认识到的自我。这个自我观念的重新认识,就是开悟,或称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真实地看这自性的本来面目,即明悟自心,澈见本性。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自己原本的心。“反闻闻自性”,即反观观自心。佛学中讲:心即性,即佛。一句话,禅是自悟自修,自我觉醒,用禅的功夫去消除自我。一个成功的禅的修炼者,不会觉得各种外在责任是负担,也不会觉得生活条件是对人们的压力,他只觉得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征。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并且是积极的。它是愉快的,并且是开朗的。因为习禅给你源源不绝地提供方法,开发你的智慧宝藏,开发越深,得到的智慧越高,到最后,全宇宙的智慧都为你所有。那时在你看来,包罗一切空间及时间,无一不在你的智慧观察的范围之内。
惟因老和尚讲:“日常生活,对顺逆境界,无喜亦无忧,见好不贪求,见恶不怖畏,事过便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
禅的自我修炼功夫
------------
禅的修炼,初时总是从静坐——坐禅开始,功夫做纯熟了,行亦禅、坐亦禅,时时处处都是禅。坐禅就是训练调理身心,若不善于调理身心,反而会或病或着魔。调身心的方法很多,但不外乎正坐、盘坐,盘坐中有散盘、单盘、双盘。不管那一种都宜自然坐正,要舒适自然,不可将腰故意挺直,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乱、不思饮食,甚或病情加重,旧病复发。也不要缩腰垂头,那样容易昏沉和困倦。如果有昏沉的感觉时,睁大眼睛,松一松腰,轻轻移动一下臀部,昏沉自然消失。如果由于疲乏引起困倦,那要休息好,睡足后再练。
修心要求比较高,修禅要求做到“无念、无相、无住”。修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较低的要求训练起。如先“少念、少相、少住”,只要比原来有所进步就可以了,不要求一下子就完全达到“三无”。达不到三无反而增加新的烦恼,拼命去想“无”,执着于“空”,并不是真正的禅的精神。因为,你对“无”的强烈追求,不就是执着了吗?就成了“有”了?追求空,对空执着,也就不是空了。我们强调任其自然。
禅定原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无任何神秘之处。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本来就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只是禅定状态下的心理和生理现象,比起正常人的状况有些特殊罢了。在真正做到禅定的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趋向缓和、微细,以至于暂短停止。这说明一个问题,无论何人,修炼到何种程度的功夫,心理生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心理素质的改变影响生理素质的变化。反之亦然。
所以,禅定最起码效果是改善体质,祛病延年,因为人体有病的系统能够得到如此充分的休息和修补,毛病自愈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实践证明,禅定对心血管系统的毛病治疗效果最快最佳,因修静功,首先是修心,心先得到调理,心健康了,其他支持它的系统,也都相应减少负担,得到休整,从而也都相应地健康起来。
------------
习禅的三个阶段
------------
习禅一般分为坐禅、调身、调心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阐述,圣严禅师的文章谈得比较透彻。下面作者较多地引用他的观点,以帮助金刚禅修习者和修炼者了解禅定的入境层次,以便与自身入静、入定的思想境界做对照参考,也便于自我衡量境界的高低。
1.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健康
坐禅首先从行、坐、站、卧各种姿势的调整入手,同时对心理方面,逐步消除烦躁、多疑、忧虑、恐惧、意志涣散等情绪,建立自信、宁静、稳定、果断、乐观的精神。修禅的目的,大多数都是希望治病、健身。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有人由于神经过度紧张,心理失去平衡,为了解除心理紧张情绪而对修禅产生兴趣。
这第一阶段的方法很简单,修习者和修炼者主要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方法上,因为肌肉和神经的紧张,关系着头脑的活动,如何减轻脑部的负荷,是关键所在。当修习者和修炼者妄想及杂念渐渐减少时,脑部就得到了休息,脑部对于血液的需求量减少,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时由于脑部轻松的缘故,全身肌肉也放松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适,精神自然感到爽朗,头脑的反应也自然更为明快和机灵了。
学完第一阶段,对于以养生为目的的人,就已足够了,可以受用一辈子了。但是很多人感到不满足,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的不满足于一种功法,他们各种功法都想尝试一下;有的对禅的奥秘产生了兴趣,要想进一步了解真谛;有的想从此寻觅成佛的途径;有的想追求神通、追求特异功能;有的想当上师。总之,第一阶段还是充分显示“以我为中心”的阶段。
2.从小我到大我
第一阶段后,不管修炼者抱着何种目的,只要想在修炼上更上一层楼,作为佛门禅定,都必须经受从小我到大我的训练。能不能真正达到从小我到大我的过渡,则依赖各人内质的可塑性如何,即学禅功的根器如何了。
到了第二阶段,在瑜珈中叫冥想阶段,即使小我融入于整个宇宙之中,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即所谓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体。
在这第二阶段的过程中,能使修炼者体验到,自己不仅是孤立的个别存在,而是普遍地存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
第二阶段实法内容相应于我们在本书中介绍的其他实法所要求的。第二阶段的实法又可以分若干层次。在第二阶段功力和精神境界反复最大,有的上去了,又掉下来,每个人都会有几上几下的可能。
3.从大我到无我
人到了第二阶段,渐渐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解脱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到了第三阶段,才是禅的内容。禅是无法想像的,不可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觉,如果可以用感觉去衡量,那还是没有超脱第二阶段的大我。它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体的事物可以说明的。冥想固然是超觉了,是普通的人通向禅境必由之途,到了禅界禅门,冥想的方法,超觉静坐的方法也用不上了。正像走到了一座高山峭壁,越过了峭壁就进入了禅境,但是你不可能用什么交通工具飞越它,或者绕过它,或者穿过它。因为这座峭壁是无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过它。再高明的上师、禅师把学生引到此处,也无能为力了,他无力拉你过去。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教人进入禅境的开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恶”。说来简单,要做到谈何容易。也就是把人与我、内与外、有与无、大与小、好与坏、烦恼与菩提、迷与悟、虚妄与真实、生死之苦与解脱之乐等等的对立观念,全部打消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发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这新生命是你本来就有而未曾发现过的。禅宗称它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这意味着,不是肉体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的彻底自由。要进入这样的禅境,不是易事。许多人学了数十年的禅,静坐了数十年,仍然不得其门。
如果你因缘成熟,你已进入禅境,你才发觉,禅是无门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见门在何处,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否则便有内外之分、迷悟之别了。若有分别,仍不是禅。
进入禅境的人,所见的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因为现象的本身,就是本体那个东西,离开现象,并无本体可求。当你体验到现象不是实在的东西的时候,你便从现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观念,以及贪欲、忿恨、忧虑、骄慢等的烦恼心中得到解放。你因此就会懂得,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和杂秽。你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是清净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你看他们则与佛也无差别。你自觉你的自性与佛的自性无异,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这就到达了“明心见性,即心是佛”了。所以说,“身是菩提树”还不能算是最高的禅境,尚未明心见性;只有到达“菩提本无树”才是真正的禅境,才是禅。凡有形物,必变迁消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追逐虚幻的色,再修也只能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小心翼翼做好人罢了。
以上是通向禅的悟境的三个阶段,主要是从“心法”,即内心境界来表述的。内心境界是不能从表面观察和捉摸到的境界,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心理建设”,这是修禅能否有成就的关键。但“心法”也离不开“色法”。所谓“色法”,具体说就是修禅的各种方法。密宗禅修有两千种,每种功法凡是可以从形态、动作、声音等外形上可以捉摸到的都属色法。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体科学的“生理建设”及煅炼身体的各种手段。这两者是互助互补的,缺一不可。密宗叫“色心不二”法,通俗一点叫“性命双修”。
随着大自然、大气层的变化,地理条件的不同,人体素质的不同,风俗习惯及文化的差异,再加上人们的主观欲望,人的身心,即人的心理与生理两个方面,时而对立,时而统一,色心不二法则能令修炼者身心保持永恒或者能较长时间的内心统一和平衡境界。这就是修禅的真实意义。
------------
禅修入门方法(1)
------------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疾病,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求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做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
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
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
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
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自然呼吸。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如散盘等方法,但以舒适为度。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部自然挺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注意:不可过分用力。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抵上颚——舌尖抵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得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道家、瑜珈、密宗、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快乐了。
4.放松身心
一般的圆蒲团,不宜整个坐满,看各人情况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于腰干挺直;腿下置硬软适中的方垫。打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所以身上尽量不要戴项练、手表或眼镜等物品,最好穿宽松的衣裤,腰带放松,让身体完全无压力负担。
坐好之后,开始把身体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诉自己头部、眼球、脸部肌肉、颈部、肩部、双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气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肤都要完全放松,只要有压力就会紧张,紧张便会影响神经系统,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统。
身体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张约二三分,眼球不要用力,头脑不想任何事,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心里要有喜悦感,舌抵上颚、下巴内收、腰椎挺直,两个手在脐下结法界定印,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双手两个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体,将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垫之间,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现象,把眼睛睁开睁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闭。坐久了,容易昏沉或胡思乱想,脑中妄想纷飞。为了避免昏沉散乱,可以修炼数呼吸法。
------------
禅修入门方法(2)
------------
5.数呼吸
数呼吸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昏沉,提起正念。常用方法有两种:①数呼吸(数息法),②念佛号。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至五次,那已经到了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呼吸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吸也一定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复地数。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开始数息可能觉得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对于每一口气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念佛号:有些人不数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数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果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6.调心方法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
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重复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即口在数数,而脑子在胡思乱想,数目仍数不好。我们从小就已会数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数息时一不小心,一数就数到一百、二百,并认为数到二百比数到十还容易。
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就是把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功能。
若对自己的心念活动不清楚,即表示对自己是不够了解的;若对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则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坚固,能发挥的能力也愈强大。对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错事、说错话,那是因为心不由己地胡思乱想,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身不由主地轻举妄动,这些都显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发生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现象,就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我了解愈清楚,发生错误的机会就愈少;相对的,自我的思考、判断及言行举止,也会愈正确。当我们对自己的心念愈能掌握,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强,就能达到从自我认识而自我肯定而自我成长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们要放弃自我、要无我的,但在达到无我之前,先得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当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如何放得下呢?
7.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结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着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一个关节都摇动后,把腿放开,然后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顺序是先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眼眶,并用搓热的手掌心敷压眼球;再用双掌按摩脸部、额头、后颈、两耳、双肩、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两臂腋下多淋巴结处、后腰肾部及命门,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来右边大腿、膝盖、小腿,左边大腿、膝盖、小腿,再轻柔转动双足脚踝。
打坐的人,后腰非常重要,应多按摩。
9.打坐注意事项
当脑子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
入静要领
------------
1.除烦入静
修禅的最基本功夫就是入静,要做到入静,首先要排除一切烦恼,只有离开烦恼才能做到思想安静。修禅初级静功的入静不讲意守和呼吸。意守是把意识集中在身体内(或体外)某一处。意守是实法,呼吸锻炼也是实法,意守某一处会出现一定的效用,但我们现在暂时都不学。我们练“入静”,不要求意守某一处和怎么呼吸,是实法虚练。因此,初学者似感到难以做到。其实不然,只要肯下功夫,刻苦训练是可以做到的。
2.任其自然
修禅的第二个基本功就是任其自然,不可预执妄念。如预先定好指标,今天练功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某一种境界,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追求某种效应,不仅干扰“入静”这个基本要领,反而破坏练功效应。欲速则不达,必须任其自然。
3.不助不忘,不可着意
不助不忘,即是不要按主观要求去“助”,但也不要忘记在练功。
不可着意,即不要去追求各种不同的说法。静坐不同门派,对丹田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丹田的位置也各有各的认识,如意守丹田,呼吸控制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去追求这些东西,听其自然,不可着意。
4.不失不追
静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散乱和昏沉。不失就是不要昏睡,失去入静状态;不追就是不要散乱,心猿意马,而要把意志集中在“入静”上。
5.自我体察,若存若无
练功状态时,把自己置于宇宙自然中,大到宇宙太空,小到自身的每个细胞,都是若有若无地在自己的意识之中。体察自身内气和思维境界的变化,使自己的意识处于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
入静训练(1)
------------
“入静”是修禅的首要功夫,从入静的深度和进入“入定”阶段的快慢,可以发现此人功夫的深浅。下面专论此门功夫的一些训练方法。
“静”是指修禅时的精神和形体的安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运动和发展中,这里的静是指相对的“静”。人是个复杂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在于人体本身的除旧更新、新陈代谢。因此,动是基本的,“静”仅仅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形式而已。
入静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和调整人体的身体生理功能,使达到人体内的“内气——真气”“内劲——元阳”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调动元阳,蓄炼内劲,适时外发,内外一致”的人体和自然高度融洽的状态。这种融洽,是天地精气和人体精元互通,是一种精神的高级修炼。
而初学者的入静,就是要排除杂念,只要能做到克制杂念,减弱思维活动,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称作是“入静”。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高,要指出其练功的方向,但又要“任其自然”,慢慢地引导。入静的练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初练者,杂念较多,这是自然现象。有些平时不大想起的事情,静坐时也想起来了,甚至童年中的遥远往事,也会隐约浮现,历历在目。听到旁人的讲话,思想被牵引过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联想。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所想的事情,会逐渐地由远而近,由多到少。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杂念逐一地清除,思想上很少想别的事,这时即使听别人的讲话,也不会引起干扰和联想,逐步达到只闻其声而不知其意。如此境界,再加努力,即可达到初步的入静阶段。这个阶段中,就会出现:思想全无杂念,意守似有似无,形态姿势形巧舒适。然后,若现若无逐步消灭,自觉有我无我,气血流畅,浑身浩然,犹如太空飘渺,几乎不知自身之所在。如此,初步之功夫存矣!
每个人在初练时要达到入静的阶段,其进度的快慢,程度的深浅,时间的长短,均与各人的神经类型、年龄、所处环境、实际经历、体质好坏等许多因素有关。当然,要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这同静坐时间的长短,静坐前的准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静坐要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
为了使初练者掌握入静的方法,下面介绍十种初步的入静方法和一种中级程度的入静方法,以便使初学者在入静不佳的情况下选择使用。
1.入静十法
(1)默念法:当静坐时杂念较多时可默念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如“松……”“静……”“松静……”“松静消杂念……”“身体安静……”以上例句,择一而用,念时不出声,尾声拖长,以自己听得见为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静坐中出现的急燥情绪而引起思想分散和具体情况,默念“不要急……”“慢慢练……”,字数不要太多,一般以五六个字(不宜超过)为适量,以助入静,以此来替代那杂乱的思想。
(2)数息法:在练功时,默念呼吸的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一,二,三,四……”从一至十,从十至百,用单纯的默念呼吸来转移杂乱的思想,有帮助入静的作用。逐渐杂念没有了,数念也逐渐地被自己忘记,渐渐地进入安静阶段。
(3)数字法:在杂念丛生,上述手段失败时,可以用这个方法,即反复默念“一,二,三,四,……十”,念时不能太快,太快了会影响入静,反而起副作用,要在心中默念,音调要由高到低的似带弧形,长而柔和,但千万不要出声,如此由一到十,反复默诵。这一办法,过去有人用来做催眠,当可用在此以助入静。
(4)自训法: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办法,当上述三种入静法均告失败,一般是暂不练功,把功收掉在下一次再练习,不予勉强。本法是用一些扪心自问的话来激励自己,如“修禅威力无量,勤修苦炼坚持内外合炼……”“自持三尺剑,斩尽九丈妖”等等,或用自己喜爱的名句、名诗,默念默诵。这是由一次入静过渡到另一次入静过程中,控制杂乱思想的另一手段,使之达到渐渐入静。
(5)天地存一物法:在自然界有的一些单调音响,如轻微的机器声(夏天的电风扇的嗡嗡声),秋天的唧唧鸣叫的草虫声,吱吱的小鸟叫声,淙淙的流水声,雨打檐瓦声……总之,在自然界中一切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均能有助于入静;而自己的意念慢慢的只存到这个声音的寄托上,如天间只有此物了。
(6)忆音法:如果在静坐时,用“天地存一物”法,无声音可寄托,那么静寂无音的境地本来就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还是不能入静,又找不到一个可借的物音,那就可以用回忆的办法,用“天地存一物”办法中的那些声响,在自己思想中占一个位置,使这些良性的单调、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在自己意守部位回荡,使人感到轻松自在。用意不可牵强执着,仿佛若有若无,逐步达到入静的目的。
(7)反想法:入静是要求人们不想事物。但是,在不能入静,杂念丛生时,不妨因势利导,如回忆生活中一些愉快的往事,特别是亲身经历中的感受最深,最有回忆意义和趣味的事。如祖国名胜古迹,一次值得欣慰的纪念,和朋友的一次畅叙谈心,远方的友人,等等,但这千万要注意只想某一件事或物,不要牵涉太多,仅只圈定在一个最佳的镜头,否则,更进一步引起暇想,那就再也不能入静了。这主要是用突出一点来抑制其他的杂念。
(8)视物法:这也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办法,将自己最喜欢的物件,如:美丽的花朵,可爱的雕塑像,名人名画,玻璃缸的金鱼,等等,放在前面,眼睛微微张开,含情欣赏,这也能带来导致入静的良好刺激,使思想逐渐入静下来。等到杂念已悉尽消除时(或至少逐渐减少而不是接连出现时),可轻轻闭上眼睛,逐渐着意意守物景,以达到入静的阶段。
(9)诱导法:有的初练者,每次练,一练就是杂念,一坐下来,杂念比不练还要多,几乎有不能练之势。这时,可以用此法,此法同“视物法”以及下一法“自然法”均为诱导性质的准备法。一开始静坐时,从头发尖、耳朵尖起一直到脚尖慢慢松下来,并念单一的“松”字音。也可借助电唱机、录音机在旁边发出的语言诱导,如“慢慢地静下来……”“慢慢地松下来……”等,练者以这样的指令,有顺序地去做,步步引入,于自然中产生相应的共鸣,就会很快地被诱导入静。
(10)自然法:在自我难以入静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在意守部位,一般在丹田(一般指脐下一寸半)的位置,升起一轮明月,此月分外皎洁;或自身置于一桃花村中,绿树成荫,落英缤纷;或在美丽的青岛之滨的海滩中游泳,置身于涟漪荡漾的万顷碧波中。在做这些暇想时,悠然自得,静坐者面带笑容,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融化在这些意象和事象中。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导到自我入静的境地。
------------
入静训练(2)
------------
2.入静“六字诀”
入静办法很多,以上例举的十种仅供禅修者参考。为了使禅修者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这里介绍一种中级的修炼法“六字诀”,这是佛教“金刚禅”中的秘传之一。在过去各派有所流传,但并不广泛,因于理论上并不完备。
所谓“六字诀”,即是读“嘘,呵,呬,吹,呼,嘻”这六个字。是金刚禅功的发声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金刚禅的发声,武、医、儒三家各取所需加以利用,但均未得全貌,医家就只用了这六个字,六字六音,并在书上有所阐发,但是综观社会上的一般修炼者,却并不依这六字去练,这正是理论上不完备,实践上无法坚持和深入的表现。
再将“六字诀”的练法介绍如下:
“嘘”读“虚”音;“呵”读“喝”音;“嘻”读“西”音;“呬”读“丝”音;“吹”“呼”和原来读音相同。在练习时,注意呼吸,各个音都应在呼吸的“呼”时读出来,读音应不发出声音,而且忌出音于口鼻,在呼时慢慢地读,拖长音至结束,再缓缓地吸气续念。
这个六字诀,可以单独练一字,也可以六字全练,单独练一字,每练二三十次即可慢慢入静,六字全练,每练七八次即可。
单练法,可区分季节来练:
春练“嘘”字(春属木,配属肝,可有强壮肝脏的作用);
夏练“呵”字(夏属火,配属心,可以强壮心的作用);
秋练“呬”字(秋属金,配属肺,可有强壮肺腑的作用);
冬练“吹”字(冬属水,配属肾,可有强壮肾脏的作用)。
练单音后,应接着练“呼”和“嘻”,这两个音很重要,因为“呼”属脾,脾脏机能旺盛,对其他内脏有所助益。“嘻”属三焦,主通达全身气脉,对清理气血有很大帮助。
练习六音,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单纯为了健康。
同时连续练习六字,则应按以下顺序念读:呬,吹,嘘,呵,呼,嘻。“六字诀”可以在练自然桩动作时练习,每次练毕都应做调理功夫,做搅舌叩齿,鼓漱吞津,气自归元的收功方法。
总之,“六字诀”在诱导入静时,其入静的速度是很快的。这里仅此略叙而已。
------------
定力修炼
------------
定力修炼是在入静训练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修炼方法,也就是相当于初中毕业,完成了普及教育任务,要上高中,继而上大学深造了。
1.调心
密宗修习禅定的方法很多,训练定力是修习禅的方法之一。定力在金刚禅中是属较高的层次,在密宗的其他法门中定力是禅定中的高功夫了。金刚禅习练定力,一开始,老师只教学员坐好,或把双腿盘好,把双手置于腿部或膝盖上,掌心向上,舌尖顶上颚,闭目或垂帘微睁。就像是随便坐下来,安下心来,休息休息差不多。尽量什么也不要想,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且坐的姿势、盘腿姿势(单盘、双盘、散盘)都无严格要求,坐多长时间也不作硬性规定,但坐着不能瞌睡和昏沉。瞌睡和昏沉说明人有些疲劳了,那就睡够了再练,完全任其自然。然而,这里有一个要求:“什么也不要想。”这话乍听很一般,仔细一推敲,去实践一下,那就有深度了。什么也不要想,等于要求修习者“无念、无相、无住”的高境界无异了。做得到吗?试试看吧!能做多少就多少,任其自然。能有几分钟不想就很好,一二分钟不想,以至几秒钟不想也不差了。这方法既简单又易行,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试试看。这也可以叫做定力测验。这是很好的升班学习前的“摸底考试”。通过摸底考试,就可以试出自己的心,对自己的心,就会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自己的心并不是那么听话的,叫它静下来真会静下来的?叫它什么都不要想,就什么都不想了的?只有坐下来,向自己提出什么也不想的要求,才能发现正确的答案,才能了解自己的心。不了解自心,怎么能去制伏自己的心呢?怎么能对症下药呢?从这一要求来说,开始训练定力是很初步的,每个修习者都从自己和制服自己的心的水平作为起点学练就可以了,不要操之过急。
定力训练就是学人向自己的妄念、烦恼以及病魔不妥协而斗争的过程。因为只有在练定力时,你才会发现自己定不下来,或者定的力度不够,静几秒钟,妄念和烦恼就来纠缠你了。一切妄念和烦恼,根深蒂固,若妄念绵绵不止,即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魔”非是外来的“魔鬼”,而是自己内心的“心魔”。
有的人不学定力还好,妄念尚少,学了定力,妄念反而多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不去注意它,习以为常了。实际上平时妄念是很多的,它如瀑流一样,从不止息。不过在未修定时,自己不察觉罢了。
我们修炼定力,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察觉这些妄念,察之才能觉之,觉之才能除之。这就是“静虑”和“自审”,自我反省的过程。观心的过程,是见性的过程,也就是禅定的基本内涵。所以不要怕妄想,也不要怕制服不了它,亦不必费力去降伏它,只要认识妄念,不执着它,不追逐它,也不要排遣它,更不相续,则妄念自离。所谓“妄起而觉,觉即妄离”。说得具体点,习定力,实际上是“返观内照”法。我们平时双目注视外物,思想分散,现在静坐下来,双目闭合,向内返照自己的念头,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遣除它,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念念空净。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心法门。习定力时察觉到妄念多正是向自觉自悟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只要精勤地练习这种返观内照功夫,到一定时候,妄念便能自然消失而达到心意寂静的境地,以至明心见性。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时用心,虽然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一样,心志镇静。这对改善性格,改善体质,开发智慧,大有裨益。
2.治心
为什么要治心?因为人有妄想、有烦恼。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妄念、那么多烦恼呢?
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简言之,人心的妄念和烦恼是受世间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困扰。然就其总体而言,不外是理智与情感矛盾的产物。在人们的心中,理智与情感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的结果。理智与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反之亦然。理智与情感都有悟与迷的区别,即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迷与悟主要是就精神因素而言,也就是用什么尺度来判断是非、善恶。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就在于处理一切事情时都是以事先划定的框框出发,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事先划定的框框就是无明,就是妄念,就会使纯净无瑕的客观世界变成荆棘丛生,而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深渊。
人们怎样才能跳出烦恼的深渊呢?佛法有答案:以缘起性空的观点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执见,树立无我无私的正见,就能趋向圆满超越的人生。这种超越的境界,即佛经上说到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识成智”。经过这样的超越,便达到了人心净化的目的。人心得到净化之后,即得到治和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在慧能看来,众生与佛之间的不同就在迷悟之别,而迷悟的根源是心。说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不平静啊!方寸之内,有高山、有大海、有恶龙、有鱼鳖。怎样才能使内心平静呢?慧能说:“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灭;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慧能这些言教,不仅对佛门修禅习定之人有导航作用,对于以养生健康为目的的修炼者,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3.定力境界
如果我们在学习金刚禅过程中,在修定力取得一定功夫的基础上,继续精进,随着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变化,就有可能进一步进入定力的境界,即在克制烦恼和妄念后往往容易出现的境界——“虚幻境界”——就是在静功中脑子里反映出来的“幻相”或“幻境”。如看见山河大地、海洋湖泊、阳光月色、人相、佛相、动物相以及种种色相。有的幻相给人以良性反应,有的则会给人一种恶性刺激。要顺其自然,不可执着,更不可当真,执着和贪恋幻相,把它当真,就会出毛病。总之,修定的人,在定中会经验到的种种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种因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幻觉,倘能以清醒的科学头脑去对待,知道它是不存在的,就会冰消瓦解;但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
到达虚幻境界,在摆脱妄念、烦恼、自私方面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了忘我的层次。或者说进入了“大我”。你存在于宇宙之中了,你融入了宇宙。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自己的身心世界不存在了。
虚幻境界的一些感受同前面一节所讲的习禅第二阶段相应。这个阶段,对每位修炼者来说,如果没有师父指导,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几年以至几十年,始终在同一个水平上下徘徊。如果有好师父指导,或者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同学一起经常集体练习入静,相互讨论。达到虚幻境界的修习者,学习“身、口、意”三密相应,即手结印、口诵咒、心观想的各种密宗法门,就很容易入位和就范了。也就是说学习密宗的根器具足了。
“虚幻”是心随幻行,心是被动的,不当真则可,一当真就出毛病。所以,已经到达这一境界的修习者,应该在师父指导下,学习“三密”。使虚幻转化,转化为三密所规范的正法中去。不能再让虚幻牵着你的鼻子走,因为虚幻是不稳定的、千变万化的。而且很多虚幻是个人日常潜意识的暴露,有的甚至是私心杂念的大暴露。
有的人对虚幻境界的大道理是接受的,别人与他谈及功中景象时,他也会作一番解释,不可当真呀!但一旦自己出现好的境界,他就以为是真的,因为他主观上希望是真的,特别是有幻听的人,要说服他,不要相信功中听到的“无形上师”或“某佛”的“话”或“指示”,很难很难。实践证明,幻听往往是出精神病的前兆,不及时制止,往往后果很严重。
到达有虚幻境界的金刚禅修习者,说明入静关已经闯过,如果想继续精进,必须要以“三密相应”的正法来规范,要有正统上师、品行德性好的上师指点,否则必然走弯路以至邪道而不能自拔。在入静好的基础上,接受正法,继续努力,就有可能进入正定境界,排除了妄念、烦恼的干扰。也就是用观想取代不由自主的幻觉幻境,把身心调匀后,定力自然会渐次增进。此时妄念不生、心注空境、气息微细或停止,从而产生“乐、明、无念”的高层境界。心理和生理都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与常人不同了。得定以后,人们原有的心识病态,渐次消除,那时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定者凭藉定力,使修炼金刚禅从“有相瑜珈”自然过渡到“无相瑜珈”。
------------
数息法
------------
1.数息
数息法在密宗里为行气调息的基础方法,也就是最为典型的密宗修炼方法。在后期密宗里叫“风瑜珈”,是在练习脉道的基础上进行鼻息,即呼吸训练的一种法门。
呼吸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保证。密宗通过各种呼吸方法训练,补充和控制人的生命能量,疏通脉轮中的生命之气进而使人的精神升华,达到天人合一,与宇宙共识,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说:“诸息调和者,就三脉门一日夜21,600次息,即24小时,每小时900次。”这和生理学上的每分钟平均15次的说法很相近。而后期密宗的行气调息是以这个为依据的。
行金刚数息法的准备,即七支坐:
(1)足跏跌坐。两腿盘曲(双盘、单盘、散盘均可),足心向上。盘坐有困难者,普通坐式也可。
(2)手结印,两手相叠,手心向上,大拇指相拄。右手置上,谓吉祥坐手印;左手置上,谓降魔坐手印。
(3)脊直肩张,整个身背舒弛下沉。
(4)曲颈如钩,颔压喉结,眼帘下垂,下巴内收。
(5)舌顶上腭。
以上五点,谓之身寂。身清净,身自在,可使诸脉相连,脉道畅通,身安气住。
(6)语寂——口安稳,口清净,口自在。即坐定初,口吐浊气,保持静默,呼吸自然,也就是专心于寂静无声的呼吸之中。
(7)意寂——意安稳,意清净,意自在。即坐定后,心不忆过去,不思未来,于眼前内外境不起分别,制心一处,心不外驰。保持非有非空,真空妙有。
七支坐调和后,心专注呼吸,默数呼吸次数。吸气时,意想气洁净晶明,由鼻孔徐徐吸入,灌至脐腔。同时意想气从脐腔前面缓缓扩充外张。呼气时,吐出混浊不净之气,腹壁慢慢回收。一呼一吸,一张一缩,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并保持柔、缓、细、匀。
吸气时,宜深而充实,呼气时,宜缓而悠长。在呼吸的过程中,不应有丝毫滞塞和勉强,也不要有意地识屏气过久。
禅功夫较高的修炼者,数息入定后,往往会自动转入一吸、一停、一呼的自发止息状态。
一般要求一千息为一座,即呼吸一千次。初学者不易做到,因此,可以21息或108息为一座。入静较深,一分钟只能呼吸1~3次。所以如果要求练一座,呼吸108息,就要1小时左右,那就已相当好了。
2.观息
两眼张开,心依息而出入,随息往来。自觉此息仿佛从84,000毛孔出入,遍住全身,犹如云雾集散,通行无阻。静寂定深,渐渐可观见五气(五大元素)之色,即:黄色(地)、白色(水)、红色(火)、绿色(风)、蓝色(空),而且远近层次分明,不相杂乱。黄色地气距鼻端最近,12指处,继而白色水气、红色火气、绿色风气、蓝色空气。后者最远,距鼻端约一米处。就像自身坐在五色气环之中,十分舒适安详。按佛教义理:人体是由五大元素组成,即地、水、火、风、空。骨头、指甲、毛发是地大,液体(汗、尿、血液)为水大,体温是火大,气体(呼吸之气)为风大,灵息是空大。
3.练功时间
每天只要静坐两次或四次,累计一小时或两小时,就可以了。时间宜选清晨、中午、傍晚、子夜。但每天至少保证早晚各一次。随功深而逐渐增加时间和次数。
饭后不宜立即行动,以空腹时为佳。每次功毕,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然后柔动(蠕动)一下身子,舒松两臂,两手搓热,按摩面、目、耳及腰身,后放开双腿,缓缓起身。常行此功法能延年益寿。宗喀巴大师说:“曾无间断,定能摧毁非时横死。”就是能够保健延年。他又说:“不知风瑜珈,或知而不修,彼为众苦逼,生死可怜虫。”可谓语重心长。
------------
调息法——九节风
------------
九节风是藏密诸法门入定的时候,都要训练的重要方法。九节风从行气的角度来看,是通过呼吸打通人体中脉和两条侧脉,但主要的作用还是训练修炼者精神专一。当你在训练的时候,只想气进来气出去,想气的颜色由白变黑,这样修炼者精神就专一了。当然由于气必须按规定脉道通行,有明显的物理作用。从境界来说,由于精神专注于宇宙白光流灌体内,慢慢会产生与宇宙气流同轨的感觉,体察宇宙脉搏,会有与宇宙相应感。
下面详细介绍九节风修炼的步骤和要求:
1.入座
(1)后座微高(后座高两寸许,气易平定);
(2)金刚跏趺座(全跏、半跏均可);
(3)手结定印(二手仰至腿上,以右压左,二大指相拄);
(4)两肩平正;
(5)调息和平;
(6)两目视鼻;
(7)舌顶上腭。
2.观想
坐定后,观想自身通体透明,净如玻璃,身中有三脉管,直立并行,历历如见,皆起自脐下三寸许。其中脉上大下小,直通脑顶,状如喇叭。左右二脉与中脉并行至顶,并折而向前,达于鼻孔。观已,闭口。
3.动作
(1)以左手无名指按左鼻孔,以右鼻孔吸气,观光(自觉白色)自右鼻孔入。待气吸足,以右无名指按右鼻孔,观此光气循右脉降至脐下三寸总汇处,进入左脉,上升至左鼻孔。凡心身中一切业障病魔,无明烦恼,皆化为黑气,随以俱出,即放左无名指,使气徐徐呼出。再如前从右吸白光,由左出黑气,如此三次。
(2)以右无名指按右鼻孔,使白光自左鼻孔吸入,贯入右脉,自右鼻孔呼出黑气。如此三次。
(3)以两鼻孔同吸白光,气自左右脉入,至脐下合成为一气,共入中脉,上升到脑顶,无路可出,然后折回至脐下会阴,再分二路,由左右脉上升,自两鼻孔放出黑气。如此三次。
如上共行九次,故称之为九节风。此法利用呼吸以承载宇宙能量,涤除罪障,其法殊胜无比。
行此法时,观大宇宙能量呈白光状,自鼻孔入我全身,使身中经脉断者得续,壅者得通,痰唾脓血,洗涤净尽,化为黑烟,随之而出,散于空中。
行此法后再观想自身透明如镜,内外通明,并观自身八门,即顶、耳、鼻、口、脐、大便处、小便处等,均以白光闭之。
4.观想并默念
嗡——头顶白光;
阿——喉际红光;
吽——胸中蓝光。
5.出定
(1)双手从身体两侧徐徐上升至顶门合掌,双大指触印堂(诵“嗡”)、触喉(诵“阿”)、触膻中(诵“吽”)、触脐(诵“娑哈”),此三次。
(2)双手指齿合,双大指拄,抱合于脐腹片刻。
(3)擦手至热,洗脸数次,按摩双腿。
(4)起立,两手徐徐从两侧升至头顶,意念宇宙真气汇集灌浇自身,从上而下,冲洗三次,意念病气排入土中,真气内存(此收功动作意念不可过重)。
最后可加“引火归元”、“调制丹田”、“展臂疏络”、“调制阴阳”等四节收功动作。
------------
瓶气法
------------
藏传佛教密宗有五气之说,即上行气、下行气、遍行气、平住气和命根气。调整五气主要是使五气入中脉。密宗无上瑜珈阶段,使五气入中脉可有各种方法,而最基本的是修宝瓶气,又称壶气、瓶气。修好瓶气,五气入中脉,可使全身气息和血脉运行都能充分地服从于中枢神经的指挥,消除疾病自然不成问题。据传,修瓶气最能使人长寿。瓶气是密宗诸法门所共有,只是各法略有一点点差异罢了。
密宗一般修瓶气,首先要调整好“五气”(也称五种普拉纳),金刚禅修瓶气只要与陀罗尼配合,就不必分别调整五气了。具体修法步骤如下:
1.练功准备
坐和站都行,放松裤带、领口、袖口和一切紧缩之物,不要戴帽子。坐时两手可仰置两胯之上,先入静,以鼻调息。先吐气三口,消除体内浊气,再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也可先练“九节风”,再接练瓶气。
室内练功可采取跏趺坐式,或随便坐在椅子上,两手可仰置于两胯之上;室外可采取站桩式,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合十,手心稍空。面向东方(晚面向西方),以太阳出落为练功方向。注意:子、午时勿练,其余时间皆可。
2.正行四息
(1)引息:观想自身前约十六指远处有圈灵息轮,用两鼻孔将此气缓缓吸入,务须饱满,充满肺腔,以至达到肺部最下端,使上气下压。同时收缩腹部肌肉,令膈膜上提,并提肛,下气上提(平常忍大小便相似,由肛门内收提下行气)。上气下气会合于脐下四指处。
(2)满息:气行如丘,又犹如瓶中水满,尽量延长气息在脐下的停留时间;并可观想瓶气散遍于全身,充沛毛孔。
(3)均息:满息延长到一定程度后,可再吸几口短息,使左右两肺及全身有紧胀、均衡感,保持勿泄。
(4)射息:均息持之憋不住时(老年人、高血压者不要憋气过分),则由两鼻孔先轻微和缓,随后略粗重,如射箭一样冲出。全身毛病也同瓶气同时放出。但不要全部放光,应留住一点。
3.本法行功注意事项
(1)练习本法要修好金刚数息法才能修炼。金刚数息法属柔气修法,瓶气则属刚气修法,但刚中有柔。
(2)每次练瓶气,四息只能练一遍,切勿多练。初学时不管学会了与否,都只练一遍。做错了就不要重复去练,以免引起鼻腔出血、眼胀红、咽炎、牙床出血等病。
(3)注意气压在下面,勿使其上冲。
(4)最好在左鼻孔呼吸时,右鼻孔也同时呼吸练功,单一鼻孔呼吸时不宜缗功。
(5)脐下四指处若出现明点——红色光球,可运用意念将明点经中脉徐徐上行,通过喉轮至顶门,最后出顶门,呈一红色光轮。此轮称身内明点。
(6)练习时一定先把步骤记纯熟后再练,而且开始学,只能比划性的,不要一步就要求做得准确。
------------
关于禅修的问答(1)
------------
问:在禅定时,身体会产生颤动和摇晃,应如何处理?
上师答:身体的“脉络”和“最细微风”的震荡会引起身体的动荡,反之亦然。不可执着于此,更不可以故意晃动,着意于念咒,结印和观相上即可。
问:有时在禅定时,会有发热、发麻、肿胀的感觉,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上师答:各种感觉只是身体的一种征兆,并不是禅定的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重要的是不要“跟着感觉走”。
问:有人说禅定时,双盘的姿势最好,可是我拼命搬腿,也盘不成双盘,这可怎么办呢?
上师答:禅定的坐法要点主要是“七支坐”,双盘,单盘,散盘均可,行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加以选择。如果在禅修时,一味地跟自己的腿过不去,那就失去了禅定的意义,不是“修心”,而是“修腿”了。(上师笑)
问:我在深夜禅定时,心中会突然升起莫名的恐惧,甚至不敢继续坐下去,这是怎么回事?又如何对治?
上师答:莫名的恐惧,来自于无始以来的业障,遇到这种情况时,应祈请上师的加持,并念诵《百字明咒》,清净业障,拓展觉性,就能避免。
问:我已习惯了每日临睡前打坐,可是有时候竟然会睡着,我常常会责骂自己太懒惰,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不懒呢?
上师答:睡前打坐的习惯很好。但是累了一天,上床打坐,当然容易睡着。下次骂自己懒之前,反省一下这一天是不是确实太累了,如果是,那就倒头睡吧,那不叫懒;如果不是,那就是真懒惰了。对治的方法是,(1)不在床上打坐。(2)开着灯。(3)观想光明,使自己溶入光明的觉性之中。
问:为什么在打坐时有时会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呢?
上师答:那是禅病。禅病分为两种,即“宽”、“急”病。“宽病”表现为口中流涎,迷糊,昏沉,是摄心太宽所致;“急病”就表现为胸闷、头昏等,是摄心太急所致。因此,在禅定时,就要像弹琴一样,把弦调得不松不紧,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
问:念咒是不是越快越好?
上师答:念咒不能光图快,还要清晰,准确,念得太快了,就成了嘴皮上的功夫,而并不能在我们的深层意识上划上痕迹。所以,无论是称佛号,还是念咒都要在我们的第八识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问:在三密中,结印和念咒都较容易,观想却很困难,应该怎么办?
上师答:对初修者而言,观想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它要求行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坚强的毅力。若是缺乏丰富的想像力,就应以上师相应法为主,观想上师会来得更直观些;若是缺乏毅力,就应当下立心,并加行《百字明咒》,消除心识的污染,恶业清净后,观想自然清晰、稳定。
问:在打坐时,经常会有些顽固的念头挥之不去,或者是叫“耿耿于怀”吧,该如何克服?
上师答: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停止修“止”,以“观”修对治,用智慧(佛的正知正见)来观析念头,一旦看透它,它(念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出现幻境,如何对治?
上师答:当下立心,佛来斩佛,魔来斩魔。
问:在禅定时,会有什么都找不到的体验,但此时往往会突然升起恐惧来,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上师答:“什么都找不到”的体验是禅定中常有的觉受,但此时若定力不足,就会升起恐惧来,随着禅定的深入和定力的增强,这种恐惧就会消失,并把“什么都找不到”的体验逐渐转化为一种殊胜的境界。
问:禅定时,有正加持和负加持,如何区分?
上师答:正加持,可以使习修者的仁爱、慈悲心得到增长;而负加持,只能滋生习修者的贪、瞋、痴。习修者不应执着于求得加持,因为那样会使心识被贪求所蒙蔽,同样会给习修者带来障碍。
问:什么是止?什么是观?何时修止?何时修观?
上师答: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波浪荡漾的水面,我们无法看清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于是,我们设法使水面平静,这就是“止”;在平静的水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倒影,这就是“观”。修止与修观,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习修者应学会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两种方法,如同驾驶车辆时,对油门和离合的掌握,运用自如,配合得当。
问:修止时,念头较少,但心会觉得紧绷;修观时,虽然心会很放松,但念头较多,此时应如何修止或修观呢?
上师答: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心绷得太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还在执着于外境和念头的实有上,此时应以观修配合,观析外境和念头不过是我们的心所产生的幻境,看清它的不真实性,不执着于此,就可以使我们的心进入放松,宽阔的境界。
问:修止时的“无念”,即“心一境性”,和修观时所得的“心的安住”的状态,有何分别?
上师答:关键是一个“我”字。修止时的“无念”状态中,还有一个“我”字;而修观时所得到的“心的安住”中,已看到了“无我”的本质。
问:禅修需要安静,这似乎和忙碌的生活格格不入,怎样才能处理好它们的矛盾呢?
上师答:首先要明确禅修的目的。对出世间而言,禅修是为了出轮回,证涅槃;对入世间而言,禅修是为了获得平和的心态,升起智慧,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禅修和生活并没有什么矛盾。一个人禅定修得好,那么他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如果他的禅修不能给生活带来好处,甚至对立起来,那么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禅修方法是否有问题。那种把生活和禅修隔离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这就好像是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磨了一把锋利的刀,却全然没有用武之地。生活,是我们禅定功夫的试金石。当然,如果能常照常寂,则可无时不在定中,生活和禅定又有何区别呢?!
------------
关于禅修的问答(2)
------------
问:现在大多数人学习禅定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平静,出离心对禅修重要吗?如何培养出离心?
上师答:没有出离心的禅修,是有漏的,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断烦恼,得到的只是心灵的暂时平静。我们应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不真实的,快乐也会变成痛苦,轮回的本质就是苦。通过禅修,不断地体悟“缘起性空”的真谛,就可以克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贪执,生起出离心,这样才能获得心灵永恒的宁静,进入无漏的境界。
问:学习禅修多年,为什么还会有烦恼?
上师答:心中不生,何来烦恼?禅修正是用来对治烦恼的,烦恼不断,禅修不止。烦恼源于无明,想要去掉无始以来的无明垢习,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不懈不怠的努力。急躁的情绪,只能给习修造成障碍。
问: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学佛之人如何将发菩提心和禅修结合起来呢?
上师答:发菩提心本来就是禅修的重要内容之一。禅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造成贪、瞋、痴的“我执”,也只有在破“我执”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心来。没有菩提心的禅修,就好像是在耕耘没有种子的土地,最终没有收获。
问:学习佛法的基本理论,对禅修重要吗?
上师答:没有佛法基本理论指导的禅修,只能是“枯坐”。因不能用佛知见,来看透事物的本质,修来修去,也只能是烦恼依旧,痛苦依然。禅定的观修是建立在佛的正知正见的基础上的,不是胡乱的分析。通过学习佛法的基本理论,获得“俗智”,在定中进一步净化,证得“真智”,方能进入真知灼见的境地。
问:现在很多学佛人对气功很反感,不屑一顾,不知我们该怎样看待气功?(这里指的气功,是指传统的健身气功,而不包括有其他目的的所谓“功法”)
上师答:佛法与其他的修行方法有“共法”——共同的方法,和“不共法”——不同的方法。佛法中的“止”修,即摄心一境的方法,就是“共法”。气功的修法实际上只在佛法的“止”的范畴中。修止,这不是佛法的特色,佛法的究竟圆满之处在于它的“不共法”,其他修行方法所没有的方法——修“观”,即用佛陀教导的理论和方法对宇宙人生进行观析,体悟真如实相。这是气功及其他修行方法所没有的,也是它们不究竟之所在。
对于气功,学人要以平等心待之。诸法因缘生,我国传统的气功对强身健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气功的习修,为佛法中的修“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气功的人,最终步入佛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作为佛门弟子,不应起分别心,而应生菩提心,使更多的人走上学佛这一究竟圆满的道路!
问:师父,目前很多学修者对点开心要,圆成法性,明心见性的说法概念不清,能否对此开示?
上师答:点开心要,关键在于“点开”;圆成法性,关键在于“圆成”;明心见性,关键在于“明见”,它们是依次第而出现的。
问:还是不太明白,能否再说形象些?
上师答:好吧!我做一个比喻,比如有一间紧闭房门,漆黑而又凌乱的房间,我们要把它清理干净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不是首先要推开房门,这就好像是“点开心要”之“点开”——即突破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障碍;随着门被推开,门外的阳光通过打开的门,扫荡了房间里的黑暗,使黑暗融化在光明之中,这就好像是“圆成法性”之“圆成”——即使咒、印、观所代表的佛性与身、口、意所构成的自性相融,使咒、印、观的功效在行者的深层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上起作用,扫荡行者的身心障碍;我们借着光明的作用,看清了房间里的积垢在哪里,并一一清理干净,这就好像是“明心见性”之“明见”——即明白地看清自己心中的无明垢习,予以扫荡。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扫荡无明垢习的过程。众生因无明的染习而成众生,去染还净,即为佛。
问:明白了!那么怎样看待如意轮金刚法中的圆成法性呢?
上师答:如意轮金刚法中的开示法,在传授时,采取了法力融通灌顶的形式,在上师的加持下,使行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点开心要,圆成法性的目的。但圆成法性不等于明心见性,行者还需要如法行持,从心中求证,方可明心见性(因明心见性是内证现量)。还要说明一点,明心见性不等于圆满成就,行者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心性,积累定道资粮,觉我觉他,方能究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