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體育盛宴背後的經濟角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0:2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廣州亞運:體育盛宴背後的經濟角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5 13:48:11  

  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訊/廣州亞運會已經拉開大幕,一場體育盛會隆重上演。但在場外,這次亞運會給廣州帶來什麼樣的經濟收成,正在成為角逐亞運商機者們最煩擾的問題。《小康》雜誌今天的紀實文章“廣州亞運:體育盛宴背後的經濟角力”,為讀者解析了這個話題:
  
  廣州已經不需要用一場體育賽事來證明自己的城市實力,但是廣州卻需要借一場體育盛事來檢驗這座城市的商業再造能力。作為現代體育盛會,人們不僅關注亞運賽事本身舉辦得成功與否,同時也關注盛會帶來的經濟效益,關注舉辦賽事是賠了還是賺了。

  亞運會難大賺但不會虧

  10月14日,廣州市財政局公布亞運會、亞殘運的政府財政投入總預算安排:運行資金11億美元(人民幣73億元)、場館維護和建設資金63億元以及配合亞運會舉辦整治城市環境,從2005年至2010年廣州投入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90億元。

  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表示,城市重點基礎建設投入主要用於建地鐵、修道路、治水以及環境綜合整治,這些民生工程每年市政府都會做,只不過借亞運會“東風”將未來幾年計劃提前投入。事實上,以2003年計,廣州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超過100億元,正常情況下會按比例逐年遞增。

  張傑明說“廣州舉辦亞運會難稱大賺,但也不會虧本。”

  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被外界所道為賺得鉢滿盆滿,所有重大賽會都能夠掘金,亞運會難道不可以?凡有重大賽會,必有巨大投資,這已成為一種慣例。2004年,當向世界宣布廣州申亞成功之後,根據安排,在6年籌備期間,廣州將累計投資2200多億元進行亞運會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這也成為拉動廣州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身兼廣東省副省長的廣州市長萬慶良在廣州市2010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上半年廣州市經濟成長率約13.6%。其中亞運會將為廣州創造超過20億元旅遊收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加約90億元;同時受商業贊助、捐贈、特許經營、票務等拉動,預計增收約40億元。經濟收益總計約150億元。

  “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入,打通了經濟發展的脈絡,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是一種乘數效應。”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郭艶華說。據廣州市統計局綜合預測,籌備亞運會期間,平均每年將拉動廣州GDP增長0.56個百分點。

  此次廣州亞運會,番禺區成為主會場,亞運的主題場館,大概有一半都在番禺。另外,有關亞運的整個配套建設工程達300多億元人民幣,這些都將給番禺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大規模投資的強力拉動作用,在一些重點區域顯現得尤為明顯。其實在這方面,廣州已有先例。1985年,第6屆全國運動會在廣州舉行,廣州的天河地區承擔了舉辦的主要任務,天河舊機場和周邊的農村都進行了一番改造。自此之後,天河地區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商貿中心。

  據廣州亞組委市場開發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亞運會是近幾屆亞運會歷史上首次由組委會自主進行市場開發的一屆運動會,目前已基本順利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標。隨著亞運會的臨近,亞運效應對於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已日益明顯。

  停工令將致廣州損失500億

  針對亞運會,廣州近年來共投入了2000多億。廣州亞運城總投資估算129.2億元,新建了十二個場館,而事實上廣州大多數的場館都是空閑需要專款養著,備受爭議的中山大道BRT工程從7億追加到22億,具體細節並未完善就急於動工……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用於“穿衣戴帽”、馬路翻新等工程。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市政工程給廣州形象帶來了不小的促動,但如果靠翻新馬路、穿衣戴帽等工程拉動GDP,市民質疑“不划算”。

  此外,為提供一個優質、環保的環境,一紙“停工令”已成事實,從2010年10月25日,廣州全城進入停工狀態,直至12月22日。

  雖說硬性停工期只有59日,但是市建委有關人士預計,一旦該政策嚴格執行,停工時間將更長。市建委有關人士介紹,文件規定: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將嚴格審查施工許可申請,審核工程合理工期和施工組織方案,凡在2010年10月20日前不能完成土石方工程、基坑安全防護的項目,不予批准開工建設。“這一條規定對開發商的影響最大。實際停工期要更長。據透露,類似基坑等地下工程是整個項目的硬骨頭,地基打得結實,大樓質量才有保障。”

  長達半年的建築申報凍結期,以及兩個月的停工期,最直接受影響的是開發商,因為即便是別墅,也至少要有3~4個月的施工期,而洋房更是需要半年以上,這就意味著2011年整個上半年都不會有太多新房子趕得出來。由於房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斷糧”,明年房價上漲又成懸念。 

對於農民建築工的老陳來說,他最擔憂的是在這“未知”期限的停工日子裡,他將何去何從,而像老陳一樣的建築工人,廣州將近40萬。從10月份開始農民工就已開始“急流勇退”,若干月後停工令解除,會否再次出現民工荒?

  此外,環保、公安、交通等部門將聯手於10月12日至12月22日組織實施黃標車禁行和單雙號機動車限行。

  這些措施都與制鞋行業有關,因此對行業的不利影響肯定存在。廣州的大部分製造、加工企業都集中在城鄉結合部,白雲區是廣州城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區,也是這些大大小小製造加工企業最密集的一個區。比如皮革、衣服、制鞋等行業足有上萬家密布城市周圍的城中村內。而製造生產的貿易和交易,則集中在火車站、汽車站附近的站西路周邊,這些地方都是管控的敏感部位。這就給材料採購、成品出貨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繼而造成生產安排上的被動。

  在廣州白雲區龍歸“蝸居”了7年的皮鞋代加工的老板黃濤告訴記者,“白雲區像我們這樣的代加工點數不勝數”。廣州有紅棉步步高、天馬服裝、金馬皮革、白馬服裝等貿易市場,而且形成了規模,近幾年來雖然談不上賺了大錢,但也略有盈餘。如今各種限制一出來,對於每天要進出城區採購與銷售的這些小企業或作坊來說,影響特別大。“對於那些趕貨的客戶,我們也只能寄希望於他們能理解廣州的這種特殊情況,但生意受影響那是必然的!”黃濤如是說。

  而亞運會管控措施實施期間,正是鞋類冬季產品出貨高峰期,如何降低亞運會給企業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各家企業提前做好準備,早作安排打算。毫無疑問,將出貨周期提前將會是很多企業的選擇。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這些小作坊企業,據有關部門預測,去年占廣州市工業總產值超七成的蘿崗、番禺、花都、黃埔和增城5個地區部分工業企業管控1個月,廣州市發改委官員稱預計將減少工業總產值500億元左右。

  提升城市地位的契機

  “亞運會對廣州經濟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城市提升才是廣州長遠的一個效應。”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研究所所長尹濤告訴《小康》記者。

  在美國,一般對美國市民講廣州,他們不一定知道廣州究竟在哪兒,因此,向美國人介紹廣州時,通常要告訴他“廣州就在香港的旁邊”,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舉辦,有助於大大提升廣州的知名度,尹濤說。

  廣州相關部門曾高調宣布,將有15家購物中心力爭在亞運前後開業,包括白雲萬達廣場、太古匯、友誼西塔(國金店)、五號停機坪、西城都薈、萬菱匯、太陽城廣場、高德置地廣場等,新增超過120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而且,其中有不少都曾表示亞運前鐵定開業。

  但是,能“如期”開業的項目寥寥可數。業界關注度頗高的太古匯、西城都薈都已將開業日期延後。工期與招商成眾多商業廣場開業的絆腳石,廣州亞組委規定,9月30日後所有大型建築工地都要停工。 

一位廣州商業界人士分析,工期完不成是一大問題,同時,一時間廣州商業面積井噴,招商也會出現問題。“當大家都伸來橄欖枝,品牌當然會選擇更好的,觀望的時間也會長一點。”他稱,特別是在天河商圈及其周邊的項目,由於定位差異不明顯,區位距離又近,更加難上加難。“現在好的品牌商進場,一般都要求壓低租金,或者要求開發商出裝修費,甚至要求零保底租金。在之前他們可不敢這樣跟開發商叫板。”

  此前與不少國際一線品牌的高層也曾討論過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體育盛事對零售的幫助,都認為在短短十幾天中實際拉動不了多少商場銷售。但是,商家們得益的是因此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優化、道路網絡的建設,更多的是對後續發展帶來的貢獻。“如果只為迎亞運而草草開業,反而會破壞項目整體經營。”

  正在熱炒的亞運城,以超過一萬元每平米的價格入市,首推8000套,但卻生不逢時,新政調控以來,廣州市場上住宅成交量萎縮,下滑達三成之多,日均成交甚至低到不足百套。據廣州市房管局市場數據顯示,6月廣州亞運城項目所在區域一手住宅成交量約6萬平方米,已連續兩月出現下降。

  即使是之前已交2萬元認購金的購房者也因為新政的出台,紛紛要求退購。廣州某律師事務所告訴記者“已有三十幾個購房者找本所希望退購,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一次性支付新政後房款。”現在看來,原本寄望於在亞運東風“火”一把的地產業,也因為新政調控的出台而變得凶多吉少。

  亞運效應對於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已日益明顯。旅遊的升溫,將帶動酒店、餐飲行業的紅火,尤其是亞運會舉辦期間。亞運會其實也相當於一個展會,廣州的很多酒店一年中相當比例的收入都來自廣交會期間,相信亞運會的召開會給他們帶來更多商機。然而亞運賽事期不過十幾天,賽事過後,又將如何呢?“其實亞運會最大的效應,還是對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展示和提升。”郭艶華告訴記者。

  廣州亞運會帶來的又一次經濟盛宴,也許沒有誰能真正賺得鉢滿盤滿,但廣州本地的一些品牌企業可能順勢“東山再起”,交通的改善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改變或在於亞運會將成為進一步提升了廣州的城市地位、提升廣州軟實力的最佳契機。(文 |《小康》記者 劉建華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