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通釋---子女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8:35

干支通釋
干支通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二十二字除了子巳午申酉五字外,其餘十七字的取象均无定論。其中有些字的取象可能已被前賢考出,但由于論證不充分或論文流傳不廣而未得到大家認同,有些字則至今沒有一種較爲可信的解說。鄙人對此問題考索多年,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嘗試對這二十二字進行通釋,請大家指正。

釋甲
甲骨文作╋,象上古革製護身甲之形。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甲當爲盔甲之甲。上古之甲,以革爲之,以護前胸與後背爲主,其形似╋,前胸一塊,後背一塊,胸甲之上部護乳以上,中部護乳與胸腹,曲其兩端,在腋下與背甲相聯,下部護腹以下。故其形如此。古甲字作 十 ,正象甲形。又作田(囗十不相聯。下同)者,象藏甲于箱中,實即古匣字也。篆文之甲由田變出。”(轉引自《說文解字今釋》2117頁。)上古革製護身甲見《世界古代鎧甲》http://www.yikenbbs.com/txt29/31.htm。按:太極拳師稱人胸口上下左右部位爲“十”字,不能被人撃中,是搏鬥時首先要防護的部位,可見上古護身甲作╋形,十分符合護身原理。

釋乙
甲骨文作  ,象旌旗之游形,旗偃之偃初文。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乙偃一音之轉。上古音乙屬影母質部,偃屬影母元部,質元旁對轉。乙族的軋,偃族的揠古音同在影母月部。《說文》將(旗-其)釋作偃,實誤。甲骨文(旗-其)象旌旗形,乃旂和旗之初文。高鴻縉《中國字例》:“按當卽旗之初文。象形名詞。休盤‘鑾旂’字作 。(轉引自《金文大字典》四一八二頁。)由于乙用爲天干名,其本義日久湮滅,故後人借音近的偃表示之。而(旗-其)原是旗的初文,後人加斤或其以表其音,久而忘卻(旗-其)的本來音義,以至于把全體當部分,將它誤釋爲旗偃之偃。

釋丙
甲骨文作 ,象竈穴之形,窉之初文。《玉篇·穴部》》“窉,穴也。”(匚+丙)字从匚,从丙,會竈穴邊阸陜之意,係陋之初文。《睡虎地簡》:“囷居宇西南(匚+丙)吉。”(轉引自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三八一頁)屋宇西南,正竈穴所在。《禮記·禮器》:“燔柴于奥。”按奥卽室之西南隅。因竈穴燔柴,火光明亮,故丙又有明亮義,後作炳。而窉又爲三月的別稱,或作寎。《爾雅·釋文》:“三月爲寎。”唐陸德明釋文:“寎,本或作窉。”郝懿行義疏:“窉,丙也。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轉引自《漢語大字典》2725頁。)
釋丁
甲骨文作 ,象冶鍊成的金屬鉼塊之形,釘之初文。唐蘭《文字記》:“余謂丁者釘之本字。《說文》:‘釘,鍊鉼黄金也,从金,丁聲。’猶存古誼。桂馥《說文義證》引《世說》:‘帝以金五鉼授陳矯。’又云:'今閩甌湖南皆傾銀作餅,卽鉼之遺。《玉篇》釘又都定切,馥案今俗以金爲一錠是也。’其說至確。然則丁字古作 形者,實象鍊爲鉼的黄金也……”(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2179丁字條。)唐蘭先生又詳論金文吕字从二丁,爲鋁之初文。兹不具錄。甲骨文有“其鑄黄吕”的記載,當指冶鍊金屬言之。(參見《甲骨文字詁林》第2181吕字條姚孝遂先生按語。)
釋戊
甲骨文作 ,象斧之形,斧之初文。高鴻縉曰:“按戊斧一字,其形如戈而刃在援端,刃廣,故字形與如物形而與戈異。及戊借爲天干第五位之名,乃另造从斤父聲之斧。戊斧分形,而人莫知戊爲何物。許書六甲五龍之說,非其本義。”(《中國字例》二篇一五八頁。轉引自《金文大字典》一九四七頁。)按:戊斧一音之轉。上古音戊屬明母幽部,斧屬幫母魚部,明幫旁紐,幽魚旁轉。明幫旁紐之例如:白是貌的初文,而貌屬明母,白屬幫母,明幫旁紐。郭沫若謂“父乃斧之初文”,“石器時代男子持石斧(原注 卽石斧之象形。)以事操作,故孳乳爲父母之父。”(見《甲骨文中所見之殷代社會》,轉引自《甲骨文字典》第二八二頁。)其說非是。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五九三頁):“父,甲骨文作 ,从又持杖,與甲骨文攴同形(偏旁中習見)。攴,父一字分化,以手持杖爲攴,持杖者爲父。攴,滂紐;父,並紐;均屬唇音。” 按:何琳儀之說可從。上古韻攴屬屋部,父屬魚部,屋魚旁對轉。魚旁對轉之例如:漉濾同源,而漉屬屋部,濾屬魚部,屋魚旁對轉。(參見王力《同源字典》152頁。)以手持杖爲攴,短杖亦爲攴,後作扑。《漢書·陳項傳贊》:執敲扑以鞭笞天下。注:捶也。(轉引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第八》第五十六頁。)捶亦作箠,棰。《莊子·外篇·天下第三十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短杖爲攴,故金文可省作 (見《金文大字典》一七八頁。)
釋己
甲骨文作 ,象繅在繅車上的絲緖之形,紀之初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第五》(第三十四頁):“按已卽紀之本字。古文象別絲之形。三横二縱,絲相別也。……《廣雅·釋言》:‘己,紀也。’《釋名·釋天》:‘己,紀也。皆有定形紀識也。’《禮記·月令》疏:‘己,理也。’”按:朱駿聲釋“已卽紀之本字”可從,但其對己字字形的解說尚有未安。甲骨文弟作 ,从柲之初文(),从己(引者注:象韋形),會柲纒韋有次弟之意。(引自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一二四一頁。)甲骨文弗作 ,从己(象繩索之形),从 (象二板夾一物之形),會纒束一物使之矯正不彎之意。(引自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一二九三頁。)可見韋繩纒繞均可描畫爲己形,這是透視的結果,古人描畫絲線纒繞之形也當如此。《方言》:紀,緖也。繅在繅車上的生絲,正是絲的端緖。
釋庚
甲骨文作 ,象井繩在轆轤上之形, 象支架, 象轉輪, 象井繩,綆之初文。上古音庚綆同屬見母陽部,故可通假。由于庚借爲天干名,其本義久湮,後人遂另造从糸更聲的綆字表示其本義。《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第十八》(第八十六頁):“綆,汲井索也。”《左傳·襄公十九年》:“具綆缶。”《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庚本象井繩,故可引申爲繼續。《詩·小雅·大東》:“西有長庚。”《毛傳》:日旣入謂明星爲長庚。庚,續也。”庚族的賡字也有繼續義,如賡續,賡和。《說文》將庚當作續的古文,實誤。甲骨文庸作  ,从庚,从用(桶的初文),會用綆繫桶汲水庸作之意,用亦聲。甲骨文有“今日庸衣”(前五·二·一;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2893庸字條)的記載,可能是指打水洗衣的事。
問題在于,甲骨文時代是否已有轆轤。據明羅頎《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西周初年人,比甲骨文時代畧遲,這似乎證明我的說法是錯誤的。但也未必,因爲古書中關於創造發明的記載往往不可靠。如《吕氏春秋·勿躬篇》和《淮南子·本經》都說“伯益作井”,伯益與大禹同時,距今約4100年,而河姆渡出土的水井,經碳14測定,距今已有5600年以上。(參見陳忠來《太陽神的故鄕—河母渡文化探秘》第132頁。)
釋辛
甲骨文作 ,象作燃料的木材之形, 象樹幹兩邊受斧斤後的斷口, 象樹枝,薪之初文。《禮記·月令第六》:“季冬之月……乃命四監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鄭玄注:“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薪施炊爨,柴以給燎。”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甲骨文新作 ,从斤,从辛,會伐薪之意,辛亦聲。其造字方法與鼓相同。甲骨文鼓从(鼓-支),从攴(象槌),會擂鼓之意,(鼓-支)亦聲。”新後亦作薪。《詩經·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毛傳:“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賢人衆多,國家得用蕃興。”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以上引文多轉引自《漢語大字典》;下同。)
金文辨作 ,从二辛,从刀,會析薪爲兩爿之意,其造字方法與班相同。金文班作 ,从二玉,从刀,會分玉之意。辨班不僅造字方法相同,音義亦通。上古音辨屬並母元部,班屬幫母元部,辨班旁紐曡韻。而辨班皆有分判義,引申之皆有治理義。《荀子·君道篇第十二》:“君者何也?曰:能羣也。能羣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梁启雄注:“班與辨同,治也。”辨族的字,都有分判成片之意 ,如瓣,辦,辮,辯。《說文》:“辡,辠人相訟也。从二辛。”不確。金文無辡字,辡應是辨的省文。《說文》:“辛,大辠也。”這是許愼據小篆辟,辥,辭等字从辛推斷而出的,實則甲骨文辟,辥,金文辭中的“辛”均作 ,下爲曲劃,對應于小篆的(辛-一)。(辛-一)(音qian陰平),裘錫圭認爲是乂的初文,甲骨文用同孽。乂,孽都是疑母祭部字,古音極近。故可通用。(參見<甲骨文字詁林>第2482頁。)按乂亦作刈,卽鐮刀,《管子·小匡》:“挾其枪刈耨鎛。注:“鐮也。”(參見《說文通訓定聲·泰部第十三》第四十三頁。)甲骨文(辛―一)正象鐮刀之形。
商代金文章作 ,从辛,从 ,象木材突出其横截面之形,表示截成段的木材。《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山居千石魚陂,水居千章之材。”服虔注:“方也。” 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一·材》:“材,其名有三:一曰章,二曰材,三曰桁。” 朱駿聲認爲“章橦雙聲”,章通橦。(參見《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第十八》第三十三頁。)按:上古韻章屬陽部,橦屬東部,陽東旁轉。《集韻·隀韻》:“橦,木一截也。”《唐式》:“柴方三尺五寸爲一橦。” 因章爲截成段的木材,故可引申爲音樂和詩文的段落,如樂章,章句;進而引申爲法度,如章法;又引申爲上平之山。又因樟樹樹榦短而粗,常常截成“章”,故稱之爲“章”,後作樟。章族的璋,《說文》謂“剡上爲圭,半圭爲章”,也是从截斷義引申。金文“章”均用作璋。
釋壬
甲骨文作 ,象綜(音zèng)之形,紝之初文。綜是織布機上使經線上下分開成梭口以受緯線的装置,古代用絲線製成,現代用鋼片製成,中間有小孔供經線通過。金文壬或作 ,中間一點卽表示小孔所在。金文巠作 ,正象經線在“壬”之形。《說文》:“紝,機縷也”, “綜,機縷也”,二字同訓,可見紝就是綜。林義光謂“壬卽榺之初文,機持經者也,象形。榺(蒸韻)壬(侵韻)雙聲旁轉,故《禮記》戴勝(戴勝者,鳥首有紋似榺。勝卽榺借字。)《爾雅》作戴(任+鳥),亦作戴(任+糸)(見釋文)。巠爲經之初文,古作 ,正象榺持經形,从壬。”姚孝遂疑之:“……釋壬爲榺,終覺迂曲。疑‘壬’卽紝之初形,‘紝’乃壬之孳乳。《說文》:‘紝,機縷也’與綜同訓。‘巠’字卽象經縷在‘壬’之形。嵇康《高士傳》:‘接輿負釜甑,妻戴紝器,莫知所之。’‘壬’當卽紝器之屬,形制較爲原始。”(見《甲骨文字詁林》第3685壬字條。)按:姚孝遂之說甚是。今閩南話謂“綜”爲ni陽平tsang去聲(其中ni聲母齶化,韻母鼻化),可能就是“紝綜”的轉語。因爲其中前一字與年同音,而年(秊)从人聲,人與紝上古同音。又年與稔同源,而上古稔與荏同音,荏从壬得聲。紝與年古音相同,故二字在閩南話裏可以演變成相同的發音。
釋癸
甲骨文作 ,象立表致日揆度方位時,用圓規在平地上所劃的弧與表影所在的直徑相交之形,規和揆的初文。
《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古人建造宫室時,首先要依照太陽辨正方位。《周禮·考工記·匠人》對其方法有係統的記載:“匠人建國,平地以懸,置槷以懸,眡以景。爲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周髀算經》對這種方法也有描述:“以日始出立表,而識其晷,日入復識其晷,晷之兩端相直者正東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其具體做法是:先以懸垂爲凖把地面整理水平,再以懸垂爲凖立表(或稱臬),使之垂直于地面。日出到達一定高度時,在表影末端作個標識點,然後用圓規(可用繩子一端繋竹釘製成)以立表點爲圓心,以標識點到表的距離爲半徑畫圓。等到日落時表影末端與圓重合時再作個標識點,把兩個標識點連接起來就是正東西方向,把連接兩個標識點的繩子中折,其中點與立表點的連線就是正南北方向。爲了保證方向定得凖確,還要參考白天正午時的表影方向和夜晚北極星的方向。(參見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202-204頁。)實際上,最後一步確定南北還可以把表拔掉,拉直一根繩子,使之一端與其中一個標識點重合,中間與立表點重合,那麼另一端和圓的交點與另一個標識點的連線就是正南北方向。我認爲這一步古人也是可以想到的。
甲骨文癸正象用這種方法辨正方位時,圓規在平地上所劃的弧與表影所在的直徑相交之形。可見癸的本義是揆度,規畫。上古音癸屬見母脂部,規屬見母支部,脂支通轉,故規可借爲癸。而規字戰國古文作 ,从見,从矢,會射箭時目光通過瞄凖器窺視箭頭以瞄凖之意,係窺的本字。葵花向太陽,從早到晚隨太陽轉動,正象圓規畫圓,故名爲“葵”。《說文》:“揆,葵也。”段玉裁依《六書故》所引唐本改作“揆,度也”,其實訓揆爲葵也不爲錯。
釋癸(修改稾)
甲骨文作 ,象古式梁規之形,圓規之規初文。
梁規是圓規的一種,其形制不同于兩脚規。古式梁規的形制大體是:用竹或木製成一根支柱和一根横梁;支柱中鑿一方孔,横梁穿孔中;支柱一端有支箴,横梁一端有畫箴。畫圓時,以支箴爲圓心,以支箴到畫箴的距離爲半徑,使畫箴在平面上畫出弧線。圓的半徑大小可通過移動横梁來調節。《史記·夏本記》載大禹治水“左凖繩,右規距”,可見圓規的起源甚古。東漢伏羲女媧磚刻像(見山東嘉祥武梁祠)中女媧執規,伏羲執矩,其中的女媧所執的規卽爲古式梁規,其形狀與甲骨文癸的字形相似(見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33頁或中央電視臺·科技頻道·天工開物網頁:http://www.cctv.com/program/tgkw/20050627/102465.shtml)。
癸的本義是圓規,借用爲天干名,其本義久晦,後人遂用規來表示其本義。上古音癸屬見母脂部,規屬見母支部,脂支通轉,故規可借用爲癸。而規字戰國古文作 ,从見,从矢,會瞄凖之意,係窺的本字。癸族的揆,義爲測度方位,也由圓規義引申。《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古人建造宫室時,首先要依照太陽辨正方位。《周禮·考工記·匠人》對其方法有系統的記載:“匠人建國,平地以懸,置槷以懸,眡以景。爲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周髀算經》對這種方法也有描述:“以日始出立表,而識其晷,日入復識其晷,晷之兩端相直者正東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其具體做法是:先以懸垂爲凖把地面整理水平,再以懸垂爲凖立表(或稱臬),使之垂直于地面。日出到達一定高度時,在表影末端作個標識點,然後用圓規以立表點爲圓心,以標識點到表的距離爲半徑畫圓。等到日落時表影末端與圓重合時再作個標識點,把兩個標識點連接起來就是正東西方向,把連接兩個標識點的繩子中折,其中點與立表點的連線就是正南北方向。爲了保證方向定得凖確,還要參考白天正午時的表影方向和夜晚北極星的方向。(參見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202-204頁。)葵花向太陽,從早到晚隨太陽轉動,正象圓規畫圓,故名爲“葵”。《說文》:“揆,葵也。”段玉裁依《六書故》所引唐本改作“揆,度也”,其實訓揆爲葵也不爲錯。

地支
釋子
甲骨文地支第一位用崽表示,地支第六位用子表示,金文地支第一位用子表示,地支第六位用巳表示。崽,甲骨文作 ,象孩子頭上長髮,兩腳學走路之形,籀文變成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釋巳》:“《說文》正篆無‘崽’字。《方言》卷十曰:‘崽者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錢繹笺疏:‘湘沅會合處,漢爲長沙郡下雋縣,今湖南岳州臨湘縣是。’ 臨湘乃余家鄕,男孩叫‘伢崽’,女孩叫‘女崽’,子女都叫‘崽’。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曰:‘崽字所起甚早,乃由籀文形變而誤。’形變之跡,象頭髪之構件冩成‘山’,頭部冩成‘田’,其餘冩成心。《說文》以篆文爲正體,故崽字不立字頭,附於子字之下。從甲金文看,子與崽應有年齡差異,後來意義合一。”子,甲骨文作 ,象孺子突出其頭和雙臂之形(參見《甲骨文字詁林》第0590子字條)。
釋丑
甲骨文作 ,象手指突出其指甲之形,(叉+丶)之初文。金文分化爲  二形,遂變成丑(叉+丶)二字。故丑(叉+丶)一字之分化。(參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一九七頁。)姚孝遂曰:“丑本象手甲之形。《說文》:‘(叉+丶),手足甲也’,‘丑’,‘(叉+丶)’乃後世區別之文。‘丑’旣爲干支所専,復別出‘(叉+丶)’字以爲‘手足甲’義。小篆 爲 形之變異。典籍則借‘爪’爲之。段玉裁(叉+丶)字注云:‘(叉+丶)爪古今字。古作(叉+丶),今用爪,禮經假借作蚤。《士喪禮》:‘蚤揃如他日’;《士虞禮》:‘浴沐櫛搔揃’,搔或爲蚤。《曲禮》:‘大夫去國不蚤揃’,蚤皆(叉+丶)字也。鄭注皆云蚤讀爲爪。讀爲者,易其字也。不易爲(叉+丶),而易爲爪,於此可見漢人固以爪爲手足甲之字矣。’釋名曰:‘爪,紹也。筋極爲爪,紹續指端也。’亦不作(叉+丶)。又《說文》:‘ ,(契-大+齒)人跳蟲也。从(虫+虫),(叉+丶)聲。(叉+丶),古爪字。’段玉裁注云:‘此四字(指“(叉+丶),古爪字”)妄人所沾。不言古某字,許無此例。且“(叉+丶),手足甲也”,“爪,(卂+一)也”,未嘗謂(叉+丶)爲爪之古文。直由俗謂爪手足甲,乃謂(叉+丶)爲其古字,徑注於此。’段氏之意,亦謂後世借‘爪’爲‘(叉+丶)’,其說是對的。自‘手足甲’之義言之,郭沐若謂‘丑’‘象爪之形’本不誤,然易致誤解。蓋‘覆手爲爪’,古作 , 象手甲,非爪之古字。”(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3688丑字條)。按:上古音丑屬透母幽部,(叉+丶)和爪均屬莊母幽部,丑(叉+丶)鄰紐曡韻,故可由一音分化,(叉+丶)爪同音,故可假借。
釋寅
甲骨文早期作,與矢同形。晚期作 ,朱芳圃謂口爲附加之形符,以別於兵器之矢(《殷周金文釋叢》,轉引自《甲骨文字典》第一五八五頁)。何琳儀云:“寅,甲骨文作,與矢同形。矢,透紐脂部;寅,定紐眞部。透,定均屬舌音,脂,眞爲陰陽對轉,寅爲矢之凖聲首。或作 ,加口由矢分化爲寅,進而演變作 。”(引自《戰國古文字典》第一二一八-一二一九頁。)
釋卯

卯,甲骨文作 ,象門樞穿在門(木+冒)的卯孔中之形。《說文》:“(木+冒),門樞之横梁。”今人借“帽”表示之,如門帽,石帽。雙屝門的門帽上有左右兩個卯孔。甲骨文有“左卯眔右卯”的記載,疑卽雙屝門門帽上的左右卯孔。《說文》:“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爲天門。 古文卯。” 《說文》說形不確,但其訓義尚有可取之處。
《說文》:“丣,古文酉从卯。卯爲春門,萬物已出。酉爲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 小篆从丣的字,如柳,留等,戰國古文均从卯,可見丣是卯的變體和異讀。
甲骨文卯除常用作地支名外,還常用作用牲法,如“卯三牢”,“卯(宀+羊)又一牛”等。王國維曰:“卜辭屢言卯幾牛,卯義未詳,與尞,瘞,沈等同爲用牲之名。以音言之,則古音卯劉同部,柳留等字篆文从丣者,古文皆从卯。疑卯卽劉之假借字。釋詁:‘劉,殺也。’漢時以孟秋行貙劉之禮,亦謂秋至始殺也。”(《戩壽堂所藏甲骨文字考釋》。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3355卯字條。《古文字詁林》第十冊第一一一八頁亦引此文,但其中“卯義未詳” 誤作“卯義示詳”。)按上古華語有複輔音,卯劉上古音的聲母均爲複輔音ml,l脱落則演變爲“卯”,m脱落則演變爲“劉”。卯劉一字分化,劉是卯的後起分化字。《漢書·吕曆志》引《書·武成》:“粤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應劭注:“劉,殺也。”卯與冒音義亦通。《說文》:“冒,蒙而前也。”刀矛殺人,都是冒皮肉而進。故卯有殺義。因後人另造劉字専表此義項,而卯的殺義遂晦
釋辰

辰,甲骨文作 ,象蚌蛤之形,蜃之初文。顧鐵僧謂“辰卽蜃之本字,依金文作   甲文作   等形推知之, 蓋象蜃殻, 蓋象蜃肉伸出殻外作運動之狀者。”(見吳紹瑄《釋辰》。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1165辰字條)
古人食蜃肉,用食剩的蜃殻摩製成農具除田間的雜草。《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淮南子·氾形訓》:“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蓐字作 ,正象手持蜃殻除草之形。辱,耨,薅,農等字也與持蜃殻除草有關。辱是蓐的省文。耨是辱的加符分化字。薅字从蓐,好省聲。蓐薅古音亦通。農,金文作 ,从又持辰,从(裒-衣),从田,會手持蜃殻或用雙手薅田之意,其中的‘田’小篆譌作‘囟’。農與蓐古音相通。農屬泥母冬部,蓐屬日母屋部,泥日旁紐,冬屋旁對轉。故蓐農同源。農是蓐之異文。(參見李孝定《甲骨文集釋》〇八四〇葉或《甲骨文字詁林》1168辳字條)
星辰之辰亦與蜃有關。《左傳·昭公元年》:“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注:“辰,大火也。…一等星色赤。”《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卽指此星。西方天文學稱之爲天蠍座α星。常正光曰:“在以辰爲農具的殷代早期農業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掌握了根據天象判定季節的知識。這就是以天蠍座α星的昏見爲農業季節的開始。對于天蠍座α星殷人稱之爲“大辰”,殷代的‘大’與‘天’字是混用的,大辰實際上就是‘天辰’,意爲天上的辰。這也可能就是把辰農具的圓弧形刃部,比擬于天蠍座α星及其相鄰的兩顆星所聯成的弧形。”按大辰意指天上的‘蜃’也無不可。辰由大辰而引申爲日月交會處的十二辰宫,進而引申爲十二時辰。
釋巳
甲骨文地支第六位用子表示,金文地支第六位用巳表示。(參見《釋子》)
子,甲骨文作 ,象孺子突出其頭和雙臂之形。(參見《甲骨文字詁林》第0590子字條。)
巳,甲骨文作 ,象祭祀時象徵神主的小兒跽跪之形。甲骨文巳用同祀。《甲骨文字典》:“祀,從示,从 (巳), (巳)之初形當爲 (子), (子)爲祭祀時象徵神主的小兒,亦卽後世譌變之‘尸’字。古代祭禮‘祝迎尸’時爲‘立尸’,卽舉尸於成人頸上, , ,字卽舉子(尸)於人頸表示祭祀之義,乃最初之祀字。  又變爲    等形,或又省  形,只用 (子)或  代  。後又爲區別小兒之 (子)與祭祀之 (子),乃將 (子)之省形 下畫稍彎似人跽跪之形作 ,以專用爲祭祀之字。”(《甲骨文字典》卷一,第十六頁)按  卽‘異’字,《說文》祀的別體作‘禩’,卽由‘異’字分化。《說文》:“異,分也。”爲後起義。(參見(《甲骨文字典》卷三,第二五三頁) 又演變爲‘异’。《說文》:“异,舉也。从廾,(佀-亻)聲。《虞書》曰:‘岳曰异哉。’” (佀-亻)當由‘巳’的古文譌變而來。
釋未

未,甲骨文作 ,,象樹木末梢枝葉上揚之形,末之初文;或作 ,加短横表示末梢所在,指事。
《說文》:“未,味也。六月有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木。象木重其枝葉也。”林義光《文源》云:“木重枝葉,非滋味之義。古未與枚同音,當卽枚之古文,枝幹也。从木,多其枝。” (轉引自《古文字詁林》第十冊第一一四四頁。《甲骨文字詁林》3689未字條亦引此說,但其中“卽枚之古文”上缺當字。)按甲骨文已有从木从攴的枚字,故‘未’不是‘枚’字。
葉玉森曰:“ (未)之異體作 , , , , , , 等形,从 ,或 ,或一繫于木上,並象木之末。未與末爲一字,省變作 , , ,乃與木同矣。”
東周金文末作 ,係由未的指事體分化而來。上古音未屬明母物部,末屬明母月部,物月旁轉,故未末聲同韻通,例可通假。古籍中未族字與末族字不乏通假的例子。《說文》:“眛,目不明也。从目,未聲。”《左傳·僖公廿四年》:“目不辨五色之章爲眛。” 《說文》:“眜,目不明也。从目,末聲。”眛眜同訓,當是一字。《國語》卷七《晉語一》:“史蘇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荀子·解蔽第二十一》:“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以亂其行。”其中妹與末通。《廣雅·釋親》:“妹,末也。”《莊子·天道》:“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陸德明釋文引《釋名》云:“妹者,末也。”《白虎通·三綱六紀》:“妹者,末也。”(轉引自《漢語大字典》第二卷第1034頁)
釋申

申,甲骨文作 ,象閃電之形,電之初文。
《說文》:“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从臼(中斷),自持也。”姚孝遂按: “《說文》申字說解,支離牽傳。但於‘虹’字下,謂‘籀文虹从申,申,電也’,則猶存古義。
“王筠《句讀》云:‘ (申)象電光閃耀屈曲之狀。然則電字小篆加雨耳,分別文也。’徐灝《段注箋》云:‘申,鐘鼎文多作 , 蓋象電光之形,隸變爲 ,又作  。’其說並是。”(見《甲骨文字詁林》1207申字條)
釋酉

酉,甲骨文作 ,象酒在尊中之形, 象尊形,一表示酒面,酒之初文;或作 ,加酒篘之類的濾酒器。
《說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爲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屬皆从酉。丣,古文酉从戼。”《說文》說形不確,但訓義有可取之處。戴侗《六書故》云:“ (酉),醴之通名,象酉在缸瓮中,借爲卯酉之酉。借義擅之,故又加水作酒。”(見《六書故》卷二十八。)姚孝遂曰:“戴說近是。酉但象酒器之形,故引申有酒義,復增水作酒,乃區別之文。”(見《甲骨文字詁林》2716酉字條。)按:姚說可商。古容酒器通名‘尊’,無名‘酉’者。甲骨文有容酒器名‘卣’者,雖與‘酉’同音,但字形與‘酉’明顯不同。故‘酉’的本義不是酒器,而是酒。酒無形可象,造字者藉酒尊酒篘之形彰顯之。而爲了顯示‘尊’的特徵,用‘雙手捧酉’表示之。
釋戌

戌,甲骨文作 ,象小鉞之形,(金+屈)之初文。《篇海類編·珍寶類·金部》:“(金+屈),小鉞也。”宋司馬光《論兩浙不宜添置弓手狀》:“加以弓矢刀(金+屈)之類,許以私置,自今以后,賊盜必多。”《續資治通鑑·宋太宗淳化五年》:“步卒多持弓弩枪(金+屈)隨之。” (轉引自《漢語大字典》卷六,第4227頁。《漢語大字典·中古音字表》漏收(金+屈)字。)(金+屈)字雖然晚出,但其名物必然由來已久,很可能就是甲骨文中‘戌’字所表示的名物。這就好比夯字在宋朝才出現,但‘夯’這一名物在商朝就已存在了,商朝人用‘工’(形如T下加口)字表示之。(詳見《釋工》http://bbs.guoxue.com/dist/o_t/t_246038/search.php。)古音戌與訹同音,而訹从朮聲,朮族的怵與出族的黜同音,屈也是出族字,(金+屈)又从屈聲,由此逆推,戌與(金+屈)在語言中很可能是一音所變,故二字同源。戌是(金+屈)的象形初文。由于戌借用爲地支名,其本義久凐,故後人另造从金屈聲的形聲字表示之。
葉玉森疑戌爲‘古戚字’(見《甲骨文字詁林》第2439戌字條),其說不確。戌戚古音遠隔。上古音戌屬心母物部,戚屬清母覺部,古音物覺無通轉的例子。故戌不可能是古戚字。甲骨文有戚字,作 , ,是一種有齒牙形扉棱的鉞形器,與東周秦漢古戚字 ,,一脈相承(詳見林沄《釋戚,我》,《古文字硏究》第十七輯一九八-二〇二頁或《甲骨文字詁林》第2446戚字條),可見戌,戚必不同字。
釋亥

亥,甲骨文作 ,象草根在地下之形,荄之初文。《說文》:“亥,荄也。”“荄,艸根也。从艸,亥聲。”《爾雅·釋草》:“荄,草根也。”《漢書·禮樂記》:“青陽開動,根荄以遂。”顔師古注:“草根曰荄。”
林義光《文源》云:亥,荄也。古作 , ,一象地, 象草荄在地下形。或作 , 象根自祌而出。又變作 ,二亦象地。(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3690亥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