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窝与火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52:21
“牛(用家乡话ou)大爹,又去赶集呀。”
早晨,天还没亮,爷爷拐着他打的毛窝去赶集。
这里写叫爷爷,按家乡的叫法应该叫“爹爹”。这种叫法按普通话来说,是爸爸的意思,但用家乡话说,就是指祖父。毛窝,现在的人可能也不知道为何物。毛窝是用芦苇上面的毛编成的一种鞋子,冬天穿很暖和。
记得小时候邻居老头家有本书,记载的是一些家乡的风俗人情,里面就有一篇写毛窝的:
“小小毛窝八寸长,
先打底子后打帮,
拿到陈良庄,
一卖尽打光。”
爷爷会一些手艺,乡下人也只能靠种地和这些手艺养活一家。其中有一件手艺就是上面写的打毛窝。
家乡在苏北,河网沟槽密集,河沟边都是芦苇,尤其是在射阳河边,有成片的芦苇荡。秋冬时节割起芦苇,折下芦苇头上的芦苇花,将芦苇花晾干,扎好,这就是毛窝的帮子。毛窝的底子用稻草制成,整齐的稻草用刀拦腰砍断,只留下下半部分。
爷爷的毛窝做的非常好,做活很细。常看到他在门后的长凳上打毛窝,也不作声。长凳的一头有几个齿,穿好的用稻草搓的绳绕在上面,大约也有鞋的样子。用砍的整齐的稻草杆打鞋底,打完鞋底,再顺着向上用芦苇毛打鞋帮。
这样的鞋是不好看,也很是笨拙,行动起来当然不便,但十分的暖和,穿上没多会再冰冻的脚也会暖起来。干活自然不会穿这样的鞋,主要是没事的时候穿的。那时的人们也不十分讲究好看,暖和就行了,而那时的冬天也似乎是比现在要冷很多。
那时,爷爷也给我打过一双毛窝,但我嫌它太丑陋,也就没有穿过几次。
说到冬天,爷爷每年还要做一样东西——火盆。火盆是冬天用来取暖的工具。
中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这时就要开始做火盆了。到地里找一些上好的泥土,再从屋后的河里挖上来些河泥,混在一起,充分拌匀。放在阴凉处,过几天再取出来,浇上水和匀。这时再放些稻壳什么的,一起搅拌。原料就算是备好了。拿一个模子,就是一个圆圆的扁扁的木头,就像是剁肉的大圆案板,只是比它小一些而已。把模子用和好的泥糊起来,大概糊个七八公分就行了。模子的顶和四周糊起来,底上不用糊。糊好后,放在阴凉处阴上十几天就好了。好了后,倒过来,取出模子,一个火盆就做好了。
天冷的时候,拿出火盆。取出烧饭时大灶里的火灰,再用稻壳盖上就行了。围在火盆旁,真是太暖和了。最有趣的就是拿来一些玉米(家乡话叫棒头)粒,放在稻壳下面有火的地方,不一会只听砰的一声,雪白的苞米花就出来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气候变暖,冬天也没有那么冷了,毛窝、火盆这些东西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