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宜昌古城门的岁月痕迹-新闻中心[中国宜昌三峡传媒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1:09:08

本报记者 刘晶晶 李根

  从西汉置夷陵县算起,宜昌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欧阳修《夷陵县至喜堂记》中形容古宜昌城: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通车马。

  近代宜昌城,则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古城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明时宜昌人借江险护城,城筑八门,正东有东湖门,东北有小东门,正南有南藩门,西南有文昌门,正西有西上门,西北之西有西塞门,正北有北望门,西北之北有北左门。

  清顺治年间城门由八门改为七门,名称也有所改变:东湖门改为大东门,南藩门改为大南门,文昌门改为小南门,西上门改为中水门,西塞门改为镇川门,北左门改为小北门,北望门改为大北门,原小东门因战祸封闭。

  如今的宜昌人仍然习惯使用“东门”“北门”这样的词语,但在宜昌城里,却难觅古城墙的踪迹。那些古城墙或在战乱中被毁,或为了城市的扩张而被拆,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近日,记者采访了宜昌市文史专家刘思华,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回味那些与古城门息息相关的往事。

  北门 临江聚贾,货通南北

  在古宜昌城墙的北面,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两座城门。大北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环城北路、北正街和北门外正街3条道路的交会处。大北门朝北开,顺长江水向上,离江很近。小北门则朝江开,面向长江,小北门就在大北门的左手边,正对西坝。现在宜化集团的双子楼,前门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小北门,后门则是大北门。

  在北门外正街的尽头至紫云宫之间,有一条在宜昌广为人知的街中街——土街头。土街头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明朝的万历年间。那时,因为北门外正街的尽头至紫云宫那段数百米长的地带,还是未被开发的黄泥巴路,所以就被当地的居民叫做土街头了。

  在这条短短的街中街上,曾经陆续开设有不少的客栈、茶馆、饭庄、剃头铺和卖针头麻线的商家,专门为南来北往进出城门的客人服务,生意都还红红火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名不见经传的土街头渐渐开始延伸到北门外正街以外了。因为大小北门靠近江边,水运便利,短短的土街头里聚集了南来北往的客商,繁华一时。据刘思华介绍,直到解放初这里仍然会集南北客商,是农副产品、杂货贸易的区域中心。

  镇川门 水至此而夷,喜安客心

  从镇江阁顺江而上十米左右,就是已经渐被遗忘的镇川门。镇川门、镇江阁遥相呼应。自奉节至宜昌的长江一段,古时称作川江。长江水经过南津关之后,由湍急渐渐变得开阔、缓和,过往商客便在此处停歇。镇川门一名便含有镇住江水以保太平之意。据史料记载,镇川门的旁边还有一座至喜亭,其名也是由此而来。但赋予至喜亭浓厚文化底蕴使之闻名远近,则要归功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

  欧阳修任宜昌县令时,曾经有人在此处修至喜亭,并请欧阳修作传诵至今的《至喜亭记》。“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受尽川江颠簸之苦,好不容易才到达夷陵的行船人,欣喜之情自是不用言说。

  由于历史的久远,至喜亭被毁。上世纪80年代,宜昌市政府按仿宋建筑模样,在下牢溪口三游洞望乡台顶部重建至喜亭。新建的至喜亭,通高18米,亭分层,楼中设螺旋式楼梯,亭内有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石碑及古今诗画数十幅,登上至喜亭顶层,依然可以饱览峡口胜景,是往来游人必去的景点之一。


本报记者 刘晶晶 李根

  从西汉置夷陵县算起,宜昌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欧阳修《夷陵县至喜堂记》中形容古宜昌城: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通车马。

  近代宜昌城,则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古城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明时宜昌人借江险护城,城筑八门,正东有东湖门,东北有小东门,正南有南藩门,西南有文昌门,正西有西上门,西北之西有西塞门,正北有北望门,西北之北有北左门。

  清顺治年间城门由八门改为七门,名称也有所改变:东湖门改为大东门,南藩门改为大南门,文昌门改为小南门,西上门改为中水门,西塞门改为镇川门,北左门改为小北门,北望门改为大北门,原小东门因战祸封闭。

  如今的宜昌人仍然习惯使用“东门”“北门”这样的词语,但在宜昌城里,却难觅古城墙的踪迹。那些古城墙或在战乱中被毁,或为了城市的扩张而被拆,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近日,记者采访了宜昌市文史专家刘思华,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回味那些与古城门息息相关的往事。

  北门 临江聚贾,货通南北

  在古宜昌城墙的北面,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两座城门。大北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环城北路、北正街和北门外正街3条道路的交会处。大北门朝北开,顺长江水向上,离江很近。小北门则朝江开,面向长江,小北门就在大北门的左手边,正对西坝。现在宜化集团的双子楼,前门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小北门,后门则是大北门。

  在北门外正街的尽头至紫云宫之间,有一条在宜昌广为人知的街中街——土街头。土街头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明朝的万历年间。那时,因为北门外正街的尽头至紫云宫那段数百米长的地带,还是未被开发的黄泥巴路,所以就被当地的居民叫做土街头了。

  在这条短短的街中街上,曾经陆续开设有不少的客栈、茶馆、饭庄、剃头铺和卖针头麻线的商家,专门为南来北往进出城门的客人服务,生意都还红红火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名不见经传的土街头渐渐开始延伸到北门外正街以外了。因为大小北门靠近江边,水运便利,短短的土街头里聚集了南来北往的客商,繁华一时。据刘思华介绍,直到解放初这里仍然会集南北客商,是农副产品、杂货贸易的区域中心。

  镇川门 水至此而夷,喜安客心

  从镇江阁顺江而上十米左右,就是已经渐被遗忘的镇川门。镇川门、镇江阁遥相呼应。自奉节至宜昌的长江一段,古时称作川江。长江水经过南津关之后,由湍急渐渐变得开阔、缓和,过往商客便在此处停歇。镇川门一名便含有镇住江水以保太平之意。据史料记载,镇川门的旁边还有一座至喜亭,其名也是由此而来。但赋予至喜亭浓厚文化底蕴使之闻名远近,则要归功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

  欧阳修任宜昌县令时,曾经有人在此处修至喜亭,并请欧阳修作传诵至今的《至喜亭记》。“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受尽川江颠簸之苦,好不容易才到达夷陵的行船人,欣喜之情自是不用言说。

  由于历史的久远,至喜亭被毁。上世纪80年代,宜昌市政府按仿宋建筑模样,在下牢溪口三游洞望乡台顶部重建至喜亭。新建的至喜亭,通高18米,亭分层,楼中设螺旋式楼梯,亭内有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石碑及古今诗画数十幅,登上至喜亭顶层,依然可以饱览峡口胜景,是往来游人必去的景点之一。[NextPage]

  小南门 文庙旧迹,革命源头

  城区学院街至江边的出口,就是历史上小南门的所在。提及小南门,就不能不谈谈小南门旁的学院街小学。作为宜昌红色革命的源头之一,学院街小学至今为许多老人津津乐道。

  据刘思华介绍,学院街小学的前身其实是位于小南门旁边的一座文庙,文庙的旧迹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有残存,但大都破败不堪。将文庙改为小学是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1938年,时任学院街小学校长的张一之在妹妹参加革命的影响下,和数位学校老师都投身革命,学院街小学成为了当时共产党在宜昌秘密活动的据点。在这里,中国青年救国团曾设立宜昌团支部、中共宜昌地下党在学院街小学建立支部并开展革命活动,这里还曾经是中共鄂西特委的秘密联络站。

  也有许多名人在学院街留下足迹。冯玉祥、陶行知曾在学院街小学的广场上作过抗战演讲;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亲自指挥过当时学院街小学教师合唱团的演唱;著名电影演员白杨,曾应当时宜昌抗战剧团和学院街小学的联合邀请,在宜昌公演话剧。

  如今的学院街小学已经搬迁到献福路上,但由于张一之这段革命历史的存在,学院街小学的名称仍然保留,而且还成为宜昌市著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大南门 关公雄立,佑卫宜昌

  过去的城门大都设有城门楼,在宜昌众多的城门楼里,最大的恐怕要数大南门,也叫关帝楼。1930年,时任县长的赵铁公下令拆除所有城墙,唯独保留了大南门城楼。刘思华分析,除了对大南门的敬重,保留城楼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南门城门楼上那座关圣庙。

  古时的大南门深得宜昌人敬重。关圣庙内栩栩如生的关羽塑像,加上关羽的忠义之心,使得关圣庙内香火一度很旺盛,大南门内外摆卖祭品的商铺更是鳞次栉比,非常热闹。1939年4月,冯玉祥在宜昌督练新兵,曾登上关帝楼发表演讲,鼓舞百姓抗战到底的士气,并赋诗一首《春秋阁》:“春秋阁上读春秋,关公旧舍已不留,后人建阁表崇慕,大忠大义万古流。我为抗倭到此地,注目江水思贤侯,盼我同胞矢忠勇,效法先贤报国仇。”

  1940年6月,侵华日军的飞机在宜昌城狂轰滥炸,关帝楼却岿然不动、丝毫无损。人们传言,关公显圣站在关帝楼上挥舞袖袍把一颗颗炸弹引向河滩,护卫了关帝楼。宜昌失守以后关圣庙毁之殆尽,庙中的关帝塑像也被毁。抗战胜利后,有一名叫隆湘的和尚曾将关圣庙简单修复。修复之后虽然简陋,但香火依然旺盛。解放初期,因为交通不便,加上城市发展,关圣庙连同城楼也一同被拆除。但是,关公赤胆忠肝的侠义情怀却被后人一直铭记在心。

  东门 流淌文韵,守望安宁

  据刘思华讲解,东门的古址在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的交会处,这里,曾是宜昌最古老的商业起源,也是宜昌政治文化的起源。据考证,宋时欧阳修贬居夷陵做官时,就曾在这里留下六一书院、府衙旧址、四贤堂等文化遗址。

  据史料记载,在东门和镇川门之间,曾经是古宜昌人文景观最集中的地方,聚集有尔雅书院、墨池书院和六一书院3家大书院。如今东门外正街上的宜昌市艺校,就是曾经六一书院遗址的所在地,而墨池书院曾经的墨池也还在,被政府规划出来,保护了起来。

  东门除了作为老宜昌的商业起源被人铭记,还应该被人铭记的就是它和辛亥革命的特殊关系。辛亥革命爆发后,当时镇压保路运动而留在宜昌的军队,很快转为起义军在东门内燃放起篝火,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响应起义。

  刘思华最后告诉记者,除了讲述的这些有历史事件的古城门,宜昌的古城门还有中水门,因为位于沿江几个城门的最中央而得名。1912年,宜昌成立商埠局以后,为了方便发展商业,曾在东门和大南门之间的城墙简单挖开后修建了通惠门,具体位置就在现在的解放路与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的交会处。

  刘思华说:“宜昌的古城门,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城墙的拆除而离开了我们。没有了城墙与城门的阻挡,宜昌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而那些消失了的城门,终将因为发生在它们旁边的故事和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被人们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