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指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5:16
郴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指南

2009年,我市将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将围绕党的十七大和郴州市“两城”建设提出的战略目标,着重阐述2011~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指明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引导全市人民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

为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我们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进展情况以及未来五年我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区域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开放、资源环境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郴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指南》。请有关单位、部门或人员据此提出“十二五”前期需要专题研究的具体课题。

一、发展环境

1、发展回顾。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面回顾和总结“十一五”以来的发展经验,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发展趋势。分析判断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发展基础。对我市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以及区域竞争力的分析,包括“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思路目标

4、总体思路。预测分析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的重大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

5、指标体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的要求,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御自然灾害、发展公共服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并对2020年目标进行展望。

三、产业发展

6、产业体系。分析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我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我市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领域、体制保障和政策措施。

7、新型工业化。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思路和重点。重点对整合能源资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等进行研究。

8、高新技术产业。分析我市“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发展重点、对策措施。研究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问题。重点对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9、现代农业。综合研究我市“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问题、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对策措施。重点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产品供给保障与质量安全,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社会化服务,农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支持保障政策等问题进行研究。

10、现代服务业。综合分析我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与对策措施。重点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促进服务业与优势产业和“两型”产业对接,发展公共服务业等方面进行研究。

11、现代物流业。综合分析我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对策及措施。重点对我市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物流基地等进行研究。

12、旅游业。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现代农庄、休闲娱乐、野外拓展等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对外吸引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四、基础建设

13、交通。分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交通运输发展环境与资源条件,提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构想。重点加强对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轻轨、机场建设的研究,探索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途径和措施。

14、水利。分析生产、生活、生态对水利建设的新要求,重点对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水环境保护,防洪性水利工程建设,东江湖水的保护与利用,湘江、赣江、北江上有水系综合治理等问题进行研究。

15、能源。重点对“十二五”期间我市能源供需平衡,开发潜力与环境容量,优化能源结构与建设布局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16、信息化。重点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统建共用和集约化建设,电信、广电、网络“三网融合”,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

17、重大项目建设。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开发、建设、监管和评价机制,研究提出“十二五”全市重大项目库,明确建设内容、投资规模、推进时序和责任主体。

18、财力保障。分析我市“十二五“时期投资的形势、问题,提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开辟财源的对策建议。研究提出促进我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思路与对策,重点对培植财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扩大财政性投资规模、提高财政性投资效益、加强财政性投资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

五、区域发展

19、“两城”建设研究。对我市开展“两城”建设的战略背景、发展基础、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两城”建设战略构想。

20、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研究“十二五”时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面临的新形势,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对全市区域发展格局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空间布局,协调推进市中心城区、以及“4+2”、“6+5”区域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心社区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

21、新型城市化。结合我市建设“两城”,开展“三创”的需要,研究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瓶颈,提出推进城市化可持续、集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重点对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强化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支撑作用,建设生态化、人文化城市,推进土地、住房、户籍、社保政策综合配套等问题进行研究。

22、主体功能区。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生态战略安全格局和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措施。重点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和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

六、社会事业

23、科技。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应着力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发展路径。重点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重点科研机构的对接,技术创新体系和支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

24、教育。综合研究我市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竞争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总体思路,研究“十二五”期间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措施。重点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

25、文化。研究提出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措施。重点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分离,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植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文化消费等问题进行研究。

26、卫生。围绕医疗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研究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重点对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重大疫情防控,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多元化投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问题进行研究。

27、就业。研究“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扩大就业的主要举措。重点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破除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扶助就业培训,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问题进行研究。

28、社保。研究我市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重点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均等化,拓宽社保资金筹措渠道,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社保体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

29、住房保障。分析研究“十二五”期间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合理配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优化房源结构,提升住房保障能力的思路和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

30、妇幼事业。研究“十二五”期间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提出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环节,促进妇幼事业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

31、人民生活。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重点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升级,生活质量改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消除绝对贫困,解决资源枯竭区、工矿区、水库移民区等特殊群体困难等进行研究。

七、改革开放

32、体制改革。分析我市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对策措施和实施步骤。重点对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投融资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土地、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改革,财税、金融、价格等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进行研究。

33、对外开放。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市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对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扩大出口总量,扩大境外投资、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向境外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

34、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研究国际国内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以生产力布局为核心、深度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加强承接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主导产业发展结合。重点对承接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特色资源开发与精深加工等转移产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34条”先行先试政策措施的具体内涵,对我市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的工作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

八、资源环境

35、土地矿产资源。研究我市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十二五”期间用地需求、区域结构、行业结构,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依存度进行预测,对加强耕地保护、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

36、生态建设。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研究提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目标、任务、重点和主要措施,探索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重点对打造林邑之城,珠江、长江防护林建设,东江湖湿地保护,生态城市、生态村庄建设,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问题进行研究。

37、节能减排。研究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预定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对东江湖的保护,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矿区污染综合整治,重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空气污染治理与垃圾污水处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问题进行研究。

38、公共灾害防御体系。研究我市公共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提出“十二五”期间完善灾害应急体系,提升应急能力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重点对建立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应急指挥救援和城乡应急储备机制等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