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金融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50:39
编制“十二五”金融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周逢民 2010年 3月号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重大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金融的协同配合与支持至关重要。因此,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金融改革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金融规划)对于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释了编制“十二五”金融规划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实际编制工作有所帮助。
对外开放战略需要调整
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对外开放的目的不明确。我国一度把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步骤,而忽视了对外开放的提高金融竞争力和国民福利的真正目的。
对外开放的边界不够清晰。为融入世界,我国金融业主动对外开放,但开放的边界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而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专门立法,规定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等。
对外开放的成本与收益失衡。从战略投资者的角度看,外资的收益远大于他们所付出的成本。美国银行(前美洲银行)仅投资了30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就获得了高达320亿美元的收益。从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角度看,我们的损失更大。
对外开放不对等。金融对外开放应该是“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的开放。“引进来”是手段,为的是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以方便我们更好的“走出去”。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大体上是单向的,引进来的较多,走出去的偏少。
对外开放缺乏自主性。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例,这一政策是在我国履行加入WTO承诺即中资银行必须在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外部压力下出台的,这就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引资谈判,在这种“倒逼机制”情况下,中方实际上在引资前就已把谈判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国外投资者,这些问题必然影响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一定要争取有利地位。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实施自主、公平、对等、均衡和可持续的金融对外开放战略,强化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福祉。
金融业发展脱离实体经济
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历次金融危机均表明: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如果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就会导致经济泡沫过度膨胀,进而引发危机。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但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一些苗头性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房地产业吸引大量金融资源,威胁我国金融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致使房价不断攀升,房地产业的暴利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居民把资金投入到这个市场,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由于房价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居民购买力所能承受的范围,我国房地产市场一旦发生逆转,银行金融机构必然遭受大的冲击。
资本市场盛行投机炒作。近些年来,股市暴涨暴跌,导致股票、基金、债券市场强烈震荡的同时,也未有效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向社会回馈财富的功能。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出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出于防范金融危机的考虑,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都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这是经济金融持久发展的大计。因此,必须要着眼当前,长远规划,否则,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就是建立在“沙滩”基础上的金融业,非但不能促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金融业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市场广泛、交易品种多、资本规模大等特点,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金融资源、“引进来”实现自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行的国际金融规则以及市场上的投机炒作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一些风险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国际热钱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近几年国际热钱一直豪赌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我国资产价格,威胁我国经济金融稳定。有学者认为,剔除汇率变动因素,目前至少有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国内。
国际大宗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随着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石油、大豆、金属等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如石油价格在2008年暴涨暴跌,从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到7月11日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交易记录,随后又迅速回落到40美元左右,由于石油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给我国经济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
实体行业通过金融手段脱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中国联通等优质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分红是融资规模的好几倍,实质上是在间接地向海外输送中国利益。据报道:中石油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四年里海外分红高达119亿美元,加上中石化、中移动和中国联通,四公司四年里海外分红已超过千亿美元。上述教训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并非风平浪静,如果不能准确研判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把握其运行规律,科学制定应对策略,我们引进来的可能是洪水,即使走出去也可能站不稳。
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突出表现在:
金融资源过分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依然较严重。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与此相反,占企业总数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却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据报道,占企业总数99%的北京市中小企业和商户从银行获得的信贷不到总量的2%。
农村金融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城乡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金流向的“洼地效应”和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效益比较高的产业。据统计:到2009年6月全国仅有2945家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且网点主要是集中于县城,乡镇农村金融基本上被边缘化。
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资源贫乏,区域分布不均衡。据2009年11月末数据,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分布在东部,东部地区存、贷款分别占全国的近60%,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存款分别仅占16.3%、14.0%、7.0%,贷款分别仅占16.1%、14.2%、6.9%。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与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一致的。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级阶段,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一时难以完成,这一背景决定了单纯的金融政策在支持整个经济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财富公平分配,支持民生领域发展的薄弱环节上必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十二五”期间应强化金融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使各类政策形成合力,发挥实效。
金融监管理念和水平滞后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
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系已运行十余年,在金融业分业经营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经营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今天也日益暴露出监管权力分散,协调不畅等诸多问题。尤其作为我国央行的中国人民银行,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段,金融监管的职责难以有效行使,这非常不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银、证、保三会的各自为政,客观上也增加了单一机构由于行政失误造成金融风险的可能,易形成监管真空,引发风险。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纷纷对本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相应改革,以有效维护本国金融稳定和安全。以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运行多年的混业监管体系正在酝酿大的改革,准备成立一个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统领整个金融监管业。同时,准备赋予美联储“超级”监管权力,使其能够监督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我国应考虑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经验,修订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业监督管理法》、《保险业监督管理法》等涉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成立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整合现有金融监管资源,实行混业监管,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特定的监管权力,使其能对所有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基于上述思考,“十二五”金融规划的制订要综合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尤其是要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应适时调整金融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把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律,切实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应加强对金融业监督和管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应强化金融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着力推进国家战略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