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从无到有领跑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7:05

图表:沪杭高铁试运行时速达到416.6公里 新华社发
9月28日,一列中国国产“和谐号”动车组在沪杭高铁无砟轨道上飞奔。中午11时40分,列车显示屏上跳出时速416.6公里的数字, 中国人驾驶自己研制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跑出了世界第一速!
感慨于“中国速度”,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在国情咨文中表示:“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
5年来,中国铁路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今日美国报》2月7日刊文,号召美国“向中国高铁学经验”。
中国高铁的经验之谈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科技成果,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
根据国外经验,高速列车的研制一般需要花费20年时间。在中国铁路现有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如果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要系统掌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至少需要10至15年。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高速铁路从零开始,目前投入运营里程为7055公里。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铁路人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峰的高铁蜕变。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运营时速350公里,世界领先。
2012年将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还将加速。
最新一代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即将下线,时速500公里的试验高速动车组正在研发……
当前,中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有7000公里,时速200~250公里的有6000公里。全国铁路日开行动车组1000多列,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国人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新时空。
高速铁路发展真正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就连美国、俄罗斯等科技强国都想跟中国进行技术合作。中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多数情况下中国是买产品,对于高铁,中国卖的却是技术。高铁已经成为中国最亮丽的名片。
中国站在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新起点上。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表示,中国铁路人务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始终把高铁安全摆在最核心、最本质、最关键的位置,始终把高铁质量作为生命,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员素质,全力确保高速铁路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记者 周音) 2012年中国高铁将超1.3万公里 改写国人生活方式


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综合试验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
中国经济网徐州12月3日讯(记者 朱津津)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国产“和谐号” 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86.1公里。这是继9月28日沪杭高铁试运行创下时速416.6公里之后,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京沪高铁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线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新建铁路全长1318公里,全线共设北京南、天津西、济南西、南京南、上海虹桥等24个车站,是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举世瞩目,举国关注。
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是京沪高铁建设先导段,承担着示范引导全线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长约220公里,起点为枣庄西站,途经徐州东、宿州东站,终点为蚌埠南站。京沪高铁全线开工建设以来,先导段建设一直走在全线建设前列,发挥着“排头兵”作用。2010年11月10日,京沪高铁先导段率先完成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电集成”施工,展开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工作。
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实际运行条件下各项设施匹配调试工作。按照京沪高铁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方案,试验主要包括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验、无砟轨道结构试验、地面气动效应试验等10项内容。通过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系统验证时速350公里以上运行条件下固定设施、移动装备的安全性、匹配性和适用性。
当日担当试验运行任务的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该车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在气密强度、旅客界面、智能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该车9月28日在沪杭高铁试运行中时速达到416.6公里,目前已在沪杭高铁批量投入使用。
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综合试验时速达到486.1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这既是京沪高铁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阶段性成果,又是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又一重要见证和中国高速铁路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潮流的又一重要标志。
京沪高铁自11月15日全线胜利铺通以来,已经全面进入“四电集成”施工和站房建设为重点的站后工程施工阶段,各项工程正在有序高效推进。全线各参建单位和10余万建设大军正以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为目标,以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潮流为已任,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为宗旨,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努力把京沪高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的运行速度、世界一流的工程质量、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世界一流的运输效率、世界一流的运营管理”的精品工程。
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31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
小资料:中国大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线路
2008年8月1日 京津城际高铁通车
2009年4月1日 石太客运专线通车
2009年9月28日 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
2009年12月26日 武广高铁建成通车
2010年1月28日 郑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
2010年4月26日 福厦高铁通车
2010年5月1日  成灌高铁通车
2010年7月1日  沪宁高铁通车
2010年9月20日 昌九城际高铁通车
2010年10月26日 沪杭高铁通车
中国高铁不断“提速”:
高铁网预计3年内形成 坐火车像坐公交一样随到随走
未来三年,国家将投资1.3万亿元建设“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实现客运、货运铁路分离,这将是破解铁路运能瓶颈的“利器”。在这“四纵四横”上,人们几乎可以畅通无阻。
“到2012年,坐火车像坐公交车一样随到随走,基本上每个人想上哪就上哪。”这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黄强的预言。
“四纵四横”,把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连起来
从“四纵”来看,目前的好处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都连接起来。第一纵京沪已经是最长线路;第二纵京广,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上个月香港立法会已经通过,决定和内地高铁联网,武汉到广州的高铁,今年年底通车;第三纵是上海—宁波—福州—深圳,将把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合起来;第四纵是北方的京哈,到沈阳向南可以通大连。
“这就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区域连接起来了。”孙章说。
在“大盘子”的考虑中,中西部路网的扩展,被提上了重要议程。根据前述调整方案,城际客运系统由环渤海、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扩展到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等地区。
高铁时代,出游方式在改变
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运行的那段日子里,许多人在微博上热议——
“高铁好啊高铁妙,45分钟沪杭到。外滩西湖若比邻,游人主人一家亲。”
“高铁比动车也就是贵了几十元,但是速度快了不少,花钱买时间买方便,值得。”
经常出差日本的上海一家外企高管吴江小姐告诉记者,“在日本,从东京到大阪,乘新干线很快就到了,新干线是日本人选择度很高的出行方式。现在上海和杭州之间开通高铁,两座城市的市民可以充分享受彼此的资源,地理距离被缩短了,心理距离也贴近了。”
到2012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1.3万公里,到2020年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高铁正在并将继续改写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记者今日从亚洲制造业协会获悉,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快捷舒适、超大运量、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已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截至目前,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6920公里,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在建的高速铁路达到1万公里以上。运营速度世界最高,时速达350公里的北京至天津、武汉至广州、郑州至西安、上海至南京等高速铁路已开通运营。
据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兼秘书长罗军介绍,作为世界上最环保和最快捷的交通方式之一,高速铁路能耗是汽车的1/6,使用电能,碳排量几乎为零;作为拉动经济的重点产业,在高铁高端技术上每投入1元,就会带动9元的产出;高速铁路把每一个人待在火车里的时间缩减了2/3以上。中国高铁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在整体上已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为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高铁”也加速实现了城市间的“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可以说,高铁正在并将继续改写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每天投资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高铁”大蛋糕将给国际国内装备制造业和上下游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即将于10月29日召开的第四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将开辟“中国高铁”专题,重点研讨中国高铁对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促进带动。铁道部作为支持单位,相关高层和权威专家将重点解析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之路和未来发展战略。(记者 闫晓虹)
西方对中国国情的一些基本的理性判断
主持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发展变化的极大关注,您能否谈谈西方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怎样的?
王庆泓:在美国政界,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崛起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后自身影响力的衰退,使华盛顿的大佬们意识到,“老师教学生式”的中美关系已经不现实,一种更为平等互利的新型双边关系正在酝酿中。在这种全新定位中,美国将给予中国崛起更多空间与支持,而美国所要的就是中国向美国作出一种心理及战略上的保证,保证中国的强大不以牺牲西方大国的既得安全与利益为代价。
相对于美国政界对中国崛起的保守性心态,西方学界对新型的中美关系、中西关系更具开放性与想像力。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2007年首次撰文提出的“中美国”(Chimerica)概念,则创造性地阐明了,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最大消费与进口国的美国和作为最大储蓄与生产国的中国之间所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这种互补、互利的共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双方在经济上都承担不起任何简单直接全面的冲突与决裂。这就像夫妻关系,虽然双方吵吵闹闹不断,但真的离婚可不容易。这一概念反映了美国学界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可。
英国学者雅克从东西方关系历史演进的大视角出发,对未来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作出了大胆而深刻的预测。雅克断言,“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是对过去中西交流两百年间“现代化即西方化”偏见的颠覆,显示出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华文明的洞察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期待。这对我们那些只顾埋头跟学、缺乏大局观与创造性思维的人应当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