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认识到根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2:17

5、认识到根本问题

【原文】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1不类2。欲败度,纵败礼3,以速45于厥躬。天作孽6,犹可违7;自作孽,不可逭8。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译文】汤王太甲拱手下跪,说:“我小子不明白做人的道德,以致让自己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人。欲望会败坏法度,放纵会败坏行为规范,结果给自己招致罪恶。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逃离;自己造成的灾祸,就不可以逃避了。过去我违背了师傅对我的教训,不能一开始就注重道德修养,还望依赖您匡扶救助的恩德,争取有一个好的结局。

【说明】本节表明了太甲皤然悔过的态度,他终于认识到根本问题,即欲望与放纵行为的问题。欲望谁没有?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别人受到伤害后,会不会忍气吞声呢?当然不会。于是乎,反抗伤害、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就会此起彼伏,人类社会也就矛盾加剧了。所以,放纵欲望,放纵行为就是罪恶。人类社会的组成,全靠有大部分人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如果没有这个行为规范,人类也就不可能组成社会。正因为如此,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每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做的。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欲望、行为,恣意妄为,违背了大部分人的意愿,那么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

【注释】1.厎:(di纸)《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厎行?”《书·禹贡》:“覃怀厎绩。”《尔雅·释言》:“厎,致也。”《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玉篇·厂部》:“厎,致也。”这里用为致、达到之意。

2.类:(lèi泪)《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这里用为种类之意。

3.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4.速:《书·多方》:“乃惟尔自速辜!”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这里用为招致之意。

5.戾:(li力)《书·汤诰》:“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诗·大雅·云汉》:“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管子·五辅》:“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左传·文公四年》:“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国语》:“余,罪戾之人也。”《尔雅·释诂上》:“戾,辜也。”这里用为罪恶、罪行之意。

6.孼:(niè聂)《诗·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庄子·人间世》:“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孟子·公孙丑上》:“天作孽,犹可违。”这里用为妖孽、灾害之意。

7.违:《书·尧典》:“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书·酒诰》:“薄违农父。”《诗·邶风·谷风》:“中心有违。”《尔雅》:“违,远也。”《论语·公冶长》:“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荀子·不苟》:“忧则静而违。”《说文》:“违,离也。”这里用为离去之意。

8.逭:(huàn换)《尔雅·释言》:“行相避逃谓之逭。”《说文》:“逭,逃也。”这里用为逃避之意。